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明代官员服装上的禽兽有什么讲究,

华里士 2023-07-22 13:35:29

衣冠禽兽这个词语在现代是一个贬义词。比喻品德败坏,行为如禽兽的人。可是你知道吗?衣冠禽兽最早可是一个褒义词,代指那些当官的人。因为按照明代服制的规定,当时的官员穿的袍子上是“文禽武兽”,只有当官的人才能穿上绣着飞禽或绘着走兽的官服,可以说,衣冠禽兽是令人羡慕的词语呢。

明代官员分为九品,每一品的官袍上都缝有绣上了不同类型的飞禽或走兽的补子,称为补服,并以之来区分官阶的大小。一品至四品袍子的颜色为绯色,五品至七品袍子的颜色为青色,八品至九品袍子的颜色为绿色。下面小编将以文官为例, 为大家揭开补服上飞禽的神秘面纱。

一品仙鹤

仙鹤即丹顶鹤,在古代丹顶鹤被赋予了忠贞清正、品德高尚的文化内涵,同时又是长寿的象征。丹顶鹤可高达150cm,裸出的头顶红色,身体以白色为主,是一种珍贵的涉禽。

有趣的是,丹顶鹤主要生活在沼泽地区,但是古人却把它和青松放在一起,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常识性错误。但是无论如何,丹顶鹤有着诸如驾鹤西飞的美丽传说,这个一等文禽也是实至名归。

二品锦鸡

锦鸡是雉科的美丽鸟类,包括红腹锦鸡和白腹锦鸡。在古代,锦鸡有吉祥的寓意,同时北宋徽宗赵佶所绘的“芙蓉锦鸡图”上题有:“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鷖”的诗句。

此处“五德”意指鸡的“五德”:“头上有冠是文,脚下雄健是武;临敌敢斗是勇;见食呼友是仁;按时报晓是信。”即借鸡的五种自然天性宣扬人的五种道德品性。当然了,锦鸡身上绚丽的花纹也确实是赏心悦目,加上修长的体形,天生就有一股高贵范儿。

三品孔雀

孔雀也是雉科的鸟类,有蓝孔雀和绿孔雀两种。相信亲眼目睹过孔雀开屏的人必定会折服于雄孔雀那美丽的尾屏吧。相比于雄鸟,雌孔雀就长得比较平庸了,即没有长长的尾巴,色彩也不及雄鸟艳丽。孔雀的形象在古代除了在三品文官的补服中使用外,也常用于瓷器及其他服饰的花纹当中。

孔雀也许还会有人好奇,美丽的孔雀能够飞行吗?古人虽然有“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描述,但实际上孔雀并不善于飞行,不过滑翔还是可以做到的……毕竟身披着华丽的羽毛,负荷也不小呢!

四品云雁

云雁在古代指大雁,是雁属鸟类的统称,具体种已经无法考证。在我国古代,雁是诗中常见的鸟类,如贾岛的 “春风渐向北,云雁不飞南”,陆游的“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韦应物的“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等等。

雁的体形较大,有修长的颈部,具有集体迁徙的习性。它们迁徙时常常会结成雁阵,利用空气动力学来节省体力,春天北去,秋天南往,从不失信。古人常触景生情,于是便有了鸿雁传书的美好愿望。古代认为雁有仁心,有情义,有智慧,把它绣在了四品的补服上也就不足为奇了。

五品白鹇

白鹇同样是雉科的鸟类,自古便是著名的观赏鸟,现在是广东省的省鸟。雄鸟体形大约1米,有长而白的尾巴,头顶黑色,脸颊裸皮鲜红色;而雌鸟则是上体橄榄色至栗色,下体具有褐色的细纹,脸颊的红色相对暗淡一些。

白鹇翎毛华丽、体色洁白,因为啼声喑哑,所以又称为“哑瑞”。据历史记载,诗仙李白曾经还为了求得胡公养的一对白鹇而写了一首《赠黄山胡公求白鹇》,由此可见白鹇的吸引力之大。

六品鹭鸶

鹭鸶指的是鹭科的鸟类,在古代通常指大白鹭。大白鹭是一种体形较大的常见鹭类,身上的羽毛雪白无暇,嘴巴是黄色的,颈部有一个特别的扭结,爪黑色。大白鹭常常成群聚集在沼泽或浅滩觅食,起飞时也往往一同行动,古诗有云:一行白鹭上青天。

在广东等地,鹭类也常被称为“鹤”,所以下次听到身边的人在说白鹤灰鹤的时候,请不要惊讶和纠结。尽管在广东看见真正的鹤类的几率微乎其微,但白鹭苍鹭等“鹤”还是挺常见的。

七品鸂鶒

鸂鶒(xī chì)是古人所说的一种水鸟,但具体指向不明。有些资料认为鸂鶒就是鸳鸯,因为按古时的资料描述它是一种长有漂亮的彩色毛羽的水鸟,经常雌雄相随,喜欢共宿,也爱同飞并游。

上面的描述与鸳鸯确实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也有人指出鸂鶒的造型特征是背部为墨绿或青蓝色鳞状羽毛,这点与鸳鸯不符。除此以外,唐诗中也提到:“浪捧鸳鸯儿,波摇鸂鶒子。”由此来看,古人也是将鸳鸯与鸂鶒区别开来的呢。

八品黄鹂

黄鹂是黄鹂属鸟类的统称,具体有枕黄鹂、细嘴黄鹂等,中等体形的鸣禽,羽毛黄色,眼部常有黑色的斑块,雄鸟的颜色较为鲜艳,而雌鸟的相对暗淡。常栖息于阔叶林中,叫声悦耳动听,富有变化,是著名的食虫益鸟。黄鹂的身影也经常在古诗中出现,如“两个黄鹂鸣翠柳”、“隔叶黄鹂空好音”、“上有黄鹂深树鸣”等。

九品鹌鹑

鹌鹑也是雉科的鸟类,第一时间是不是想到了鹌鹑蛋呢?鹌鹑是体小(约20cm)而滚圆的灰褐色鸟儿,头具有条纹及近白色的长眉纹,嘴巴灰色,身上有不规则的斑纹,常在茂密的野草或矮树丛的平原、荒地及山坡丘陵一带活动,有时也到耕地附近活动,有夏羽和冬羽的变化。由于鹌鹑的翅膀短小,不能高飞久飞,迁徙能力相对较弱,因此也成为了重要的养殖禽鸟。

鹌鹑在中国俗称“罗鹑”,又名“早秋”。由于它们的羽色斑驳,好像补丁很多的旧衣服,所以古人形容衣着褴褛为“鹑衣“,成语中有“鹑衣百结”,“衣若悬鹑”,杜甫诗中还有“鹑衣寸寸针”的句子……九品绣鹌鹑,会不会有讽刺他们官位低微的意思呢?尽管明清两代的官服都绣着禽兽,但是它们之间还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别,这点需要大家注意区分。

另外,衣冠禽兽由褒义词到贬义词的转变,很有可能是因为在明朝中晚期,官场腐败不堪,某些官员贪赃枉法、为非作歹、欺压百姓,如同禽兽,老百姓也就渐渐地将“衣冠禽兽”这个成语作为贬义词来用了。

明朝文官朝服是是飞禽,武官朝服是走兽,有什么作用

反应封建制度的等级制度。
在中国古代的服饰制度中,最能反映封建等级制度的,要数文武百官的官服了。
各级的官员按照文武品级的不同,装饰在官服上的图案纹样也各不相同。
透过这些形形色色的花纹图案,看到了古代官吏等级制度的缩影。

它是从明清时期开始出现的。明清时期的官员所用的补子都是以方补的形式出现的,制作方法有织锦、刺绣和缂丝三种。明代的官补尺寸较大,制作精良,以素色为多,底子大多为红色,上面用金线盘成各种图案。其文官补子绣有双禽,相伴而飞;而武官补子则绣单兽,或立或蹲。与明代的补子相比,清代的补子小而简单,文官绣单禽,武官绣猛兽;补子以青、黑、深红等深色为底。明清时期的补子是随着官职而存在的,因而受到朝廷的限制,不能大量制作,由此它有着极高的工艺价值和历史价值。

明朝文官服饰上有“飞禽".武将服饰上有”走兽“,这说明什么?

明代穿公服的官吏。其制为盘领右衽,袖宽三尺。袍服所用的纹样及颜色,因级别而异:一至四品,用绯色;五至七品,用青色;八至九品,用绿色。纹样也不一样,一品用大朵花,径五寸;二品用小朵花,径三寸;三品用散花,无枝叶,径二寸;四[品五品用小朵花,径一寸五分;六品七品用小朵花,径一寸;八品以下,无花纹。以上服饰,与展脚幞头搭配,多用于重大朝会。

明代官吏朝服与公服戴展角幞头、穿织金蟒袍、系玉带的官吏(明人《王鍪写真像》)。展角幞头,取自唐代的巾,但有硬盔,并以铁线为硬展脚,脚长一尺二寸,须有职之人,在朝堂上穿公服者所戴。蟒服是一种皇帝的赐服,穿蟒服要戴玉带。蟒服与皇帝所穿的龙衮服相似,本不在官服之列,而是明朝内使监宦官、宰辅蒙恩特赏的赐服。获得这类赐服被认为是极大的荣宠。(蟒与龙相似,惟独爪有所不同。龙是五爪,蟒是四爪。明朝只有皇帝和其亲属可穿五爪龙龙纹服,明朝后期有的重臣权贵也穿五爪龙衣,但称为“蟒龙”。)

明代官吏朝服与公服麒麟袍展示图。明代文武官员服饰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赐服等。麒麟袍为官吏的朝服。其服装特点是大襟、斜领、袖子宽松,前襟的腰际横有一?,?下打满裥。所绣纹样,除胸前、后背两组之外,还分布在肩袖的上端及腰下(一横条)。另在左右肋下,各缝一条本色制成的宽边,当时称“摆”。明代太监刘若愚《酌中志》一书,就专门叙述到这种服饰。他说:“其制后襟不断,而两旁有摆,前襟两截,而下有马面褶,从两旁起。”这种服装所采用的质料和纹样,按规定,都有一定制度。《明史·舆服志》称:正德十三年,“赐群臣大红贮丝罗纱各一。其服色,一品斗牛,二品飞鱼,三品蟒,四、五品麒麟,六、七品虎、彪;翰林科道不限品级皆与焉;惟部曹五品下不与。”本图所绘的服装,就绣有麒麟纹样。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形状象鹿,全身有鳞甲,牛尾马蹄,有一只肉角。后人将它作为吉祥的象征广泛用于各类器物的装饰。麒麟的形象也经过一番变化,将头绘成龙首并有两角,尾绘成狮尾等等。明代官服绣麒麟,似不限四、五品,职位特殊的锦衣卫指挥侍卫等也能服用。

明代官吏朝服与公服戴貂蝉笼巾、佩方心曲领、穿朝服的官吏。明代文武官员服饰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赐服等。明朝官吏朝服,不分文武,都戴梁冠。以冠上梁数辨别等级,其制有一梁至八梁不等,公、侯、伯及驸马梁冠,另加貂蝉笼巾,笼巾呈四方型,前后附金蝉或玳瑁蝉。公爵冠上还插有雉尾(野鸡毛)。凡一品以下官员,朝服只戴梁冠,不用貂蝉笼巾,在梁冠的顶部,一般还插有一支弯曲的竹木笔杆,上端联有丝绒作成的笔毫,名为“立笔”,实际上是仿照汉朝的“簪笔”制度。

明代官吏朝服与公服戴乌纱幞头、穿织金蟒袍的官吏。明代文武官员服饰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赐服等。蟒袍是一种皇帝的赐服,穿蟒袍要戴玉带。蟒袍与皇帝所穿的龙衮服相似,本不在官服之列,而是明朝内使监宦官、宰辅蒙恩特赏的赐服。获得这类赐服被认为是极大的荣宠。

明代官吏朝服与公服玉制束发冠及带扣、带钩。束发冠是用金累丝造,嵌以睛绿珠石,有四爪蟒龙盘绕,冠下加额子,插以长雉羽、朱缨。另外,还有玉制的束发冠等。凡遇驾出游幸围猎,内臣太监戴之。戴此冠时穿窄袖绒衣,束小玉带。带钩的使用,最早可上溯到春秋时期,在山东、陕西、河南等地出土的春秋墓葬中屡有实物发现,史料也有记载。由于带钩结扎起来比绅带更便利,逐渐被普遍使用,取代了丝绦的地位。至战国以后,王公贵族、社会名流都以带钩为装饰,形成一种风气。带钩的制作也日趋精巧。它的作用,除装在革带的顶端用以束腰外,还可以装在腰侧用以佩刀、佩剑、佩削、佩镜、佩印或佩其它装饰物品。南北朝以后,一种新型的腰带“蹀躞带”代替了钩络带,“蹀躞”不用带钩,而用带扣,带钩的作用便随之消失。明代再次使用带钩,并带钩与前代的作用也差不多。同时,还起一种装饰作用。

明代官吏常服本图为一品官补服图及乌纱帽。戴乌纱帽、幞头,身穿盘领窄袖大袍。“盘领”即一种加有圆形沿口的高领。这种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式,不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穿着,只是颜色有所区别。平民百姓所穿的盘领衣必须避开玄色、紫色、绿色、柳黄、姜黄及明黄等颜色,其他如蓝色、赭色等无限制,俗称“杂色盘领衣”。明朝建国二十五年以后,朝廷对官吏常服作了新的规定,凡文武官员,不论级别,都必须在袍服的胸前和后背缀一方补子,文官用飞禽,武官用走兽,以示区别。这是明代官服中最有特色的装束。

明代军士服饰有一种胖袄,其制:“长齐膝,窄袖,内实以棉花”,颜色所为红,所以又称“红胖袄”。骑士多穿对襟,以便乘马。作战用兜鍪,多用铜铁制造,很少用皮革。将官所穿铠甲,也以铜铁为之,甲片的形状,多为“山”字纹,制作精密,穿着轻便。兵士则穿锁字甲,在腰部以下,还配有铁网裙和网裤,足穿铁网靴。

明代衙门皂隶杂役穿青色布衣,交领、窄袖长袍,下打密褶,腰间系束红布织带。地位更低的,穿青衣外罩一件红布马甲,腰系青丝带。左图为扎巾、穿窄袖衫的皂隶。

明朝的官服为什么要用禽兽

朝官阶九品,制作出的服装也如官阶。九品官制奠定以后直到明初,官员的品级只能从服饰的颜色及图案花纹上区别。如明代官服,一至四品绯色,五至七品青色,八、九品绿色。其图案花纹,一品大独科花,径五寸,其次是越往下越小。二品小独科花,径三寸。三品散搭花,径二寸。四、五品小杂花,径一寸。六七品小杂花,径一寸。八品官员以下无花纹。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始定补子制度。补子就是一块缝在胸前的布,上面绣上各种花纹。公、侯、伯、附马的补子绣麒麟白泽,官员是文禽武兽。一品文官绣仙鹤,二品是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以下是鹭鸶、黄鹂、蓝雀等。武官一二品是狮子,三四品为虎豹,五品是熊,六七品是彪。

衣冠禽兽的来历

“衣冠禽兽”一语来源于秘书工作明代官员的服饰。据史料记载,明朝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品级不同,所绣的禽和兽也不同,具体的规定是:
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乡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鸳鸯,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
武官一品、二品绘狮子,三品绘虎,四品绘豹,五品绘熊,六品、七品绘彪,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
文武官员一品至四品穿红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绿袍。
所以,当时“衣冠禽兽”一语是赞语,颇有令人羡慕的味道。
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文官武将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声名狼藉,老百姓视其为匪盗瘟神,于是,“衣冠禽兽”一语开始有了贬义,老百姓对为非作歹、道德败坏的文武官员称其为“衣冠禽兽”。
其贬义之称,最早见于明末陈汝元所著《金莲记》一书。清代以后,“衣冠禽兽”一语遂用做贬义,泛指外表衣帽整齐,行为却如禽兽的人,比喻其道德败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72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