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明朝倒霉状元陈安阝简介陈安阝为何最后被五马分尸

华里士 2023-07-22 13:33:05

“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陈安阝绝对可以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十分倒霉,人生经历大喜大悲,最终还丢了性命。

在没有参加明朝洪武年丁丑科科举考试之前,陈安阝和大部分书生一样,寒窗苦读十年,孔孟之道于心,抱着的是报效国家,为民请命的想法。当然和另一些书生不同,陈安阝才华横溢,经史熟读于心,抱着进士及第更甚至状元及第的想法。

洪武三十年,这是明朝初年经过几次大案之后的科举考试。朝中许多职位空缺,急需各类人才的补充。参加此次科举考试,并且名列孙山的话,前程似锦。而陈安阝觉得自己已经有足够的把握参加科举了,所以跋山涉水,来到京都,参加科考。

虽然后世经常将科举考试与高考和国考相比,但实际上与古人相比,我们实在幸福太多。咱们高考一天两门,考完试就可以出考场正常进食和休息。但是古代没有摄像头,要想保证考生无法作弊,除了加强巡考之外,干脆就让人考完再出去。

这里的考完不是止一门,而是好几门。考生被安排在一个狭小的隔间,吃住全在这儿解决,在考场一关就是好几天。身体不好的,别说考中了,能不能坚持考完都是一个问题。

陈安阝经过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熬过漫长的等候时间,终于迎来放榜之日。突围重重人群,眼见自己的名字高挂榜首,心中的喜悦不言而喻。

高中状元,戴红花着锦衣骑大马,游街走巷,受人赞扬。这是陈安阝人生最巅峰最快乐的时候,得此结果不负多年寒窗苦读。

然而命运弄人,陈安阝心中的喜悦仅仅持续了二十多天,就转眼成空,并且还悲剧的丢掉了自己的性命。刚中状元的陈安阝为何如此悲剧的丢了性命呢?这还源于他参加的丁丑科科举考试。

洪武三十年的这场科举考试,十分特殊,因为此次科考之后发生了历史著名的“南北榜案”。

洪武三十年的丁丑科考试,特殊就特殊在此次录取的科考士子全都是南方人士。这事儿引发北方士子不满,联名上书状告主考官偏帮南方士子。

朱元璋命人将此次试卷呈上来亲自审阅,发现落榜的试卷不仅行文有问题,还有许多悖逆之论。照理说这就不关主考官的事儿了,但是又有人上奏说主考官刻意选这些不出彩的卷子呈上。

事件愈演愈烈,引发朝政动荡。另一方面,朱元璋也有抑制南方富绅之心,于是就下令将主考官和涉案人员全部处置。陈安阝这位当之无愧的状元,被牵涉其中,受极刑。而后朱元璋,又下令新录取北方士子,是为北榜。

南北榜争,是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收拢人心的产物。而陈安阝这位寒窗苦读的士子,却因此丢了性命,也实在倒霉!

中国古代到底多少文状元,多少武状元,都有哪些姓氏?

古人云: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久旱逢甘露。这是古人人生的四大喜事,而金榜题名成为了历代古人头等大事,有些甚至为求功名一辈子,正所谓,文能治天下,武能护安邦。中国历史上自唐代起,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了状元之称。而状元又分为了文状元和武状元,一直持续到清代,历经数个朝代。他们成为了这个朝代的佼佼者。

史籍记载,隋朝文状元有7人,唐代共有状元148人;五代十国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沿唐制,有状元25人;宋代有状元118人,辽代状元54人,西夏1人,金朝39人,元代的蒙、汉状元共36人;明朝有状元89人;清代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制时,其间有状元114人,太平天国时期有状元15人,张献忠的大西政权有状元两人,共有状元648人。

文状元榜

在我国古代,称考取武进士为“跳龙门”,李白曾说过:“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而通过殿试作为全国第一的武状元,则被世人叫做“独占鳌头”。而未必每个朝代都设置了武状元。唐朝41人,宋朝74人,金朝1人,明朝53人,清朝109,大西国1人,太平天国2人,共有281人。数据不一定完全正确。

武状元榜

状元之最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

是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状元孙伏伽;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

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状元刘春霖。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

是太平天国癸好三年(清咸丰三年癸丑,1853年)女科状元傅善祥。

中国历史上唯一当上皇帝的状元

是西夏天庆十年(1203年)癸亥科状元李遵顼。

中国历史上出身最高贵的状元

宋徽宗第三子赵楷

中国历史上年龄最大的状元

唐德宗年间贞元七年(791年)辛未科状元尹枢中,中状元是已71岁,九年后病逝,享年80岁。

中国历史上年龄最小的状元

朱虎臣是古籍中记载的年龄最小的状元,绍兴年间(1131-1162),朱虎臣年仅九岁,参加了朝廷举行的武殿试,他射出十支箭,其中有九支射中目标,皇帝特赐予他武状元,官封承信郎。

中国历史上唯一状元驸马

唐代宗会昌二年(842)壬戌科状元郑颢。他是大中三年(849年),被宰相白敏中作为驸马人选推荐给唐宣宗,娶宣宗之女万寿公主而成为驸马。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文武双科状元

823年,郑冠高中文科状元,828年,郑冠又中武举状元。他因此成为中国历史唯一一位文武双科状元。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武状元

永乐年间中举的张玉景

中国历史上最倒霉的状元

明太祖朱元璋怀疑录取有私,大为震怒,竟下令将主考官及陈安阝等人一并处死。原本就莫须有的陈安阝刚中状元就被革除功名,车裂而死。仅仅做了不足20天的状元。为称为史上最倒霉的状元。

中国历史上唯一连中三元的状元

崔元翰,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辛酉科状元及第,而且是连中三元,历史上第一个连中三元的人。

明朝嘉靖时期潮汕出了个《状元》是谁呢?

中国历代状元之最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壬午科状元孙伏伽。

历代状元中,最为后世钦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宝四年(1256年) 丙辰科状元文天祥。他以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被誉为“状元中的状元”。

历代状元中,对中国政治局势起过重大影响和作用的,是清咸丰六年(1856 年) 丙辰科状元翁同龢。他一生两为帝师,在晚清帝、后两党之争中为帝党首领。甲午中日战争后,积极支持康有为变法主张,并密荐之于光绪皇帝,最终促成“戊戌变法”, 使当时政局发生重大变化。

历代状元中,唯一由状元而成为皇帝的,是西夏天庆十年(1203年) 癸亥科状元李遵顼。他是夏宗室齐王李彦宗之子, 于天庆十年(1203 年) 参加西夏科举考试,廷试得中第一,成为状元。袭封齐王,又擢升大都督府主。后于西夏皇建二年(1211 年) 发动宫廷政变,废夏襄宗自立,成为皇帝,是为夏神宗。

历代状元中,有据可考最早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的状元,是唐建中二年(781 年) 辛酉科状元崔元翰。他先后考中京兆府解头(解元) 、进士状头(状元) 、博学宏词科敕头、制科三等敕头。

历代状元中,唯一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开元初年武举高等(状元) 郭子仪。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同时,他也是历代武状元中军功最为显著者。

历代科举考试中, 考中“三元”人数最多的是北宋,共有孙何、王曾、宋广羊、杨真宀 、冯京、王岩叟等6人。

历代状元中,官至宰相(含相当宰相的官职,如内阁首辅、大学士等) 人数最多的是明朝,共有胡广、商辂等17 人。

历代状元中,诗、画成就最高的,是唐开元十九年(731 年) 辛未科状元王维。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杰出代表之一,其诗歌艺术被认为“自李(白) 杜(甫) 而下,当为第一”。其绘画被推为“南宗绘画之祖”,古代文人画亦自他而始。

历代状元中,词作成就最高的,是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 年)甲戌科状元张孝祥。其词追踪苏轼,气概凌云,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色彩,与张元干并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是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先行者。

历代状元中,书法成就最高的,是唐元和三年(808 年) 戊子科状元柳公权。他精于楷书,也擅长行草书,和唐代另一大书法家颜真卿并称“颜柳”; 历史上还把他和唐代欧阳询、颜真卿、元代赵孟頫合称为我国“楷书四大家”。

历代状元中,史学成就最高的,是五代时后汉乾?1?6二年(949 年)己酉科状元王溥。他在唐代苏冕始创会要体的基础上,据苏冕所编唐九朝《会要》及杨绍复等续修之书,重加整理, 撰成《唐会要》一百卷。后又据五代历朝实录撰成《五代会要》三十卷。不仅史料丰富翔实,而且正式建立了会要体分类编纂的体例方法,为后世所仿效。这一贡献被《四库提要》称为“厥功甚伟”。

历代状元中,著述最丰的,是明代正德六年(1511 年) 辛未科状元杨慎。他不仅工诗,而且能文、词和曲,并重视民间文学,是颇有成就的文学家和著名学者。其平生著述达四百余种,虽多散佚,仍留存一百多种;现存诗作二千三百首左右,著述之丰,明时推为第一

历代状元中,植物学成就最高的,是清代嘉庆二十年(1817 年)丁丑科状元吴其氵睿。他一生历任多省巡抚,所至注意各地丰瘠与民生的关系,依据耳闻目见,绘图列说,并辑录古籍中有关植物文献,成《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二十二卷、《植物名实图考》三十八卷,是我国19 世纪一部重要的植物学专著。

历代状元中,最著名的思想家是南宋绍熙四年 (1193 年) 癸丑科状元陈亮。他提倡注重事业功利有补国计民生的“事功之学”。提出“盈宇宙者无非物, 日用之间无非事”的命题, 和朱熹多次进行过义利、王霸关系的辩论。其学说独具体系,为永康学派的创始人。同时又是著名的文学家。

历代状元中,最嗜饮茶并对我国茶道研究作出贡献的是唐代元和九年(814 年) 甲午科状元张又新。他所撰《煎茶水记》一卷,评论各种泉水煎茶之优劣,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我国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

历代状元中,唯一出使过东欧国家的外交使臣,是清同治七年(1868 年) 戊辰科状元洪钧。他于光绪十三年(1887 年) 奉命出使俄、德、荷、奥诸国,任外交使臣三年。他利用西方资料撰著的《元史译文证补》,开创了利用西方著作、资料研究元史的新纪元。

历代状元中,有据可考唯一被皇帝招为驸马的,是唐会昌二年(842 年) 壬戌科状元郑颢。他状元及第后七年,即大中三年(849 年) ,被宰相白敏中作为驸马人选推荐给唐宣宗,尚宣宗之女万寿公主。

历代状元中,唯一在刚刚及第后即被皇帝下令处死的,是明洪武三十年(1397 年) 丁丑科南榜(或称春榜) 状元陈安阝。因该科殿试录取的都是南方士人,遭到北方士人不满。明太祖朱元璋疑录取有私,大为震怒,竟下令将主考官及陈安阝等人一并处死。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是太平天国癸好三年(清咸丰三年癸丑,1853 年) 女科状元傅善祥。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少数民族文字参加科举考试得中状元的,是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 年) 癸巳女真进士科(又称策论进士) 状元徒单镒,为女真族人。他参加科举考试是用女真文字。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 年) 甲辰科状元刘春霖。他状元及第次年,即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 ,慈禧太后即下诏停止科举,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末科状元。

历代状元人数最多的是唐朝。自高祖武德五年(622 年) 壬午科,至哀帝天四年(907 年) 丁卯科,285 年间,科举考试几乎每年一次,约产生状元270 人。在《登科记考》、《玉芝堂谈荟》等古籍中有名可考者,有140 余人。

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省,是清代的江苏省。从顺治四年(1647 年) 丁亥科武进籍状元吕宫,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 甲午科南通籍状元张謇,247 年间,共产生状元49 人。

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府,是清代的苏州府,共有状元24 人。

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在较短时间内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县,是南宋时期的永福县( 今福建永泰) 。自乾道二年(1166 年) 丙戌科,至乾道八年(1172 年)辰科,七年之间,连续产生萧国梁、郑侨、黄定3名状元。

历史上产生兄弟状元人数最多的朝代是唐朝,共有张式(兄) 、张正甫(弟) 等兄弟状元19 人。

历史上产生父子状元人数最多的朝代是北宋,共有张去华(父) 、张师德(子) 等父子状元6 人。

历代兄弟状元中,其及第时间相距最短的, 是唐咸通十四年(873 年) 癸巳科状元孔纟熏(兄) 和唐乾符三年(876 年) 丙申科状元(弟)孔缄。兄弟二人状元及第的时间仅相隔三年。

历代父子状元中,其及第时间相距最短的, 是北宋开宝二年(969 年) 已巳科状元安德裕(父) 和北宋开宝五年(972 年) 壬申科状元安守亮(子) 。父子二个状元及第的时间仅相隔三年。

历代状元中,最早开始从事实业活动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 年) 甲午科状元张謇。他于及第后次年(1895 年) 即从事实业活动,先后办起数十个企业及大批社会事业,影响遍及全国,被誉为“中国之大教育家、大实业家”。

历代武状元中,唯一参加过两科考试,先中探花后又考中状元的, 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 庚辰武科状元马全。马全初名为马王泉,于乾隆十七年(1752 年) 曾参加一次武科进士考试,并在殿试中得中一甲三名(探花) 。后因在任职期间与同僚发生矛盾, 被削夺官职。为洗刷耻辱,他更名为全,决意再次夺取功名,终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在武科进士殿试中得.

最年轻的状元
最年轻的状元是唐高宗永徽七年登第的苏瑰和咸亨四年登第的郭元振,都是18岁.

最年老的元元
有史可查的最年老的状元是唐代的尹枢,一直考到70多岁,才因一偶然机会毛遂自荐,成了状元.嘉庆年间,杭州人王严,以80高龄中试,但未及殿试就死了,不然的话他也许会打破尹枢的纪录.

明朝南北榜案:在科举面前,到底什么是公平?

1367年4月,吴王朱元璋发布北伐文告,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并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很快,一年后徐达就占领了元大都,同年,朱元璋称帝,建号“洪武”,明朝正式建立。

徐达北伐

明朝建立之后便着手恢复被中断一百年之久的“汉家正朔”,其一就是恢复科举,1371令各省连续举行会试三年。但是朱元璋发现这些录取的人才大多只会夸夸其谈,没有实际工作的能力,于是在1373年,朱元璋下诏书废除科举改为举荐制从此科举制被停止了十年,直到1382年才下诏书恢复科举。

之前的几届科举都没有问题,但是在洪武三十年(1397)丁丑科,二月会试,却惹出了一个大麻烦。当时以翰林学士刘三吾﹑王府纪善白信蹈为主考官,经三月廷试后,录取以陈安阝为状元﹑尹昌隆为榜眼,刘仕谔为探花的51人。因为他们都是南方人,故称为南榜。

北方士子一人未取,为历科所不见,这下他们不干了。揭榜之后仅仅6天,会试落第的北方举人联名上疏,更是跑到明朝礼部鸣冤告状,告考官刘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而在南京街头上,更有数十名考生沿路喊冤,甚至拦住官员轿子 *** 告状。

在三月初十,朱元璋下诏,命侍读张信﹑侍讲戴彝﹑右赞善王俊华﹑司直郎张谦﹑司经局校书严叔载﹑正字董贯﹑王府长史黄章﹑纪善周衡和萧揖,以及已经廷试取录的陈安阝﹑尹昌隆﹑刘仕谔等,于落第试卷中每人再各阅十卷,增录北方人入仕。然而他们经过数日的复核,最后得出结论:经复阅后上呈的试卷,文理不菲,并有犯禁忌之语。以考生水平判断,所录取51人皆是凭才学录取,无任何问题。

结论出来,再次引起各界哗然。落榜的北方学子们无法接受调查结果,朝中许多北方籍的官员们更纷纷抨击,要求再次选派得力官员,对考卷进行重新复核,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有人上告说刘三吾﹑白信蹈暗嘱张信等人以陋卷进呈。朱元璋大怒,五月突然下诏,指斥本次科举的主考刘三吾和副主考纪善、白信3人为“蓝玉余党”,尤其是抓住了刘三吾10多年前曾上书为胡惟庸鸣冤的旧账,认定刘三吾为“反贼”,结果涉案诸官员皆?到严惩,刘三吾被发配西北。曾质疑刘三吾的张信更惨,因他被告发说曾得到刘三吾授意,落了个凌迟处死的下场。其余诸人也被发配流放,只有戴彝、尹昌隆二人免罪。此二人得免的原因,是他们在复核试卷后,开列出的中榜名单上有北方士子。

六月,朱元璋亲自策问,取录任伯安等61名,六月廷试,以黄观为第一名﹑韩克忠为第二名﹑王恕为第三名,是为夏榜。因所录的61人全是北方人,故又称北榜。

南北榜案的发生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南方经济强大、人口众多、文化繁荣,而北方经过了几十年的战乱还未恢复。另一方面则是发生于洪武朝长达十三年之久的文字狱刚刚结束之后不久,朱元璋之所以要采取极端措施,一方面是打击廷臣的反对势力体,另一方面是全国统一形势发展中南北政治平衡的要求,打击和限制江南地主。对于朱元璋来说用几十个人的脑袋换取北方人心,换取政局稳定,换取天下太平,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纵观明朝时的“南北榜案”,真的要依据科举成绩来录取的话,南榜的51人都是毫无问题的。但是,科举作为中国古代王朝最为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在法理上,至少是在形式上必须公平,必须让所有人都有希望做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72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