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明朝三大首辅大臣下场:竟是得罪百官、被贬庶人、直接请辞

人生百味 2023-07-22 13:31:13

杨廷和,是明朝年间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善文书且其子是著名文学家杨慎。杨廷和一共辅佐过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个皇帝,一度权倾朝野,甚至在世宗上任前执掌朝纲三十余日,后来由于在大礼仪事件上与世宗意见向左,最终辞官回乡,以庶人身份下葬。

然而历史上另外一名赫赫有名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也是明朝年间的大臣,那么二人之间有什么异同,谁的地位更高呢?

张居正,生于1525年,也为汉民族,祖籍安徽,生于湖广江陵,因而得名张江陵,为明代中后期政治改革家,辅助万历帝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万历新政。张居正与杨廷和一样,都是少年时期便才华尽显,12岁时中秀才,16岁中举,23岁中进士,后逐步进入内阁,万历皇帝上任后,张居正取代高拱成为首辅。由于当时皇帝年幼,因此由张居正一手执掌朝政。

张居正任首辅大臣年间,推行多项举措实施改革,例如“一条鞭法”简化税务制度,增加财政收入;军事方面,派多个大将驻守边疆,平定叛乱;官吏治理上实名考核等等。其一系列举措使全国上下朝廷内外,饶有秩序。

相比较杨廷和与张居正的功绩与历史地位,两人都是极其杰出的首辅大臣,然而历史上的评通常认为张居正要高于杨廷和。张居正开创的万历新政复兴了大明王朝,延缓了其灭亡进程。权力上看,二人的鼎盛时期,张居正要大于杨廷和,不过这与皇帝也紧密相连。然而从另一个方面看,张居正得罪了朝廷百官,反而是杨廷和更得到官员尊重。

历史上另外一名与之相提并论的内阁首辅徐阶作为嘉靖晚期及隆庆初年的大臣,那么二人之间有什么关系,谁的地位更高呢?

徐阶,汉族,如今的上海人,嘉靖二年以探花及第入翰林院,早年间因为得罪张璁被贬,此后为官便更为谨慎,入礼部尚书后逐渐参政论事,因揭发仇鸾恶行而得到嘉靖帝信任。徐阶与历史大奸臣严嵩共事十余年皆小心翼翼不出差错,且善于顺应帝意因而得以自保。

1652年,徐阶得知皇上早已对严嵩父子的恶性有所耳闻并不齿,于是便令御史邹应龙弹劾严家父子二人,不久后得以皇上下旨命严嵩退休,其子治罪,推翻了严嵩,并取而代之成为首辅。但是晚年的徐阶,由于屡屡劝阻穆宗的荒诞行为无效后请辞,由于家中子弟横行霸道而名声不佳。

当初杨廷和见到徐阶时便连连称赞其功名绝不亚于自己,还认为其水准绝对可以位列科考之首。徐阶情商极高,懂得识眼色,很会做人,其最大的贡献在于推翻了大奸臣严嵩。但是相较二人,徐阶由于身处百废待兴的明朝晚期,要做出巨大的成就也是举步维艰,但历史上对于徐阶的人品普遍给予好评。

李贤是一位既懂阴谋也懂阳谋的大明首辅,为什么这么说?

许彬担任首辅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就被石亨和曹吉祥联合扑灭,罢官发配。于是,明英宗任命李贤出任第十一位大明首辅。


李贤(1409年1467年),字原德,河南邓州人。在一大堆明朝首辅之中,李贤的知名度并不高,甚至还因为左右逢源而有了?骑墙观望?的嫌疑,但这些都丝毫不影响他成为明朝历史上一位合格的政治家。

1449年,面对蒙古瓦剌部的侵扰,昏庸的明英宗听信太监王振之言,执意御驾亲征。结果,数十万明朝大军被瓦剌军包围于土木堡之内,不仅英宗皇帝朱祁镇被俘,就连数十万明军和数十位重臣都在此殉国,史称?土木堡之变?。

战前,正担任吏部考功和文选郎中的李贤,仅仅是五品的小官,自然没有资格伴驾出征。谁都没曾想到,正是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官,竟然会成为土木堡之变的受益者。

因为许多高级官员在土木堡殉国,使得明朝的优质资源空出不少。为了迅速稳定朝局,很多中下级官员获得了晋升的机会去填补这些空缺岗位,其中就包括了李贤。

明代宗朱祁钰临危即位后,重用于谦、陈循等官员,主张守卫北京抵抗瓦剌的侵略。无论于公的角度,还是于私的角度,李贤都坚决主战,反对南迁,逐渐得到了朱祁钰的青睐。

北京保卫战期间,李贤被升任为兵部右侍郎,具体协助于谦誓死抗敌。由于上下一心众志成城,也由于也先并未做好攻击北京的准备,所以明廷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击退瓦剌后,明代宗的皇位彻底稳固,李贤也更加得到器重,改任了户部右侍郎。

瓦剌虽然兵败撤军,但继续对明朝持敌视态度。为了给明朝内部制造混乱,也先居然释放明英宗朱祁镇回京,使得北京城中同时存在朱祁钰和朱祁镇两个皇帝。

在于谦等人的力主下,明廷继续尊朱祁钰为帝,改尊朱祁镇为太上皇,这才化解了这场政治危机。在此期间,明代宗朱祁钰始终都把李贤视为自己的亲信而加以重用。

1457年,随着明代宗朱祁钰的病重,为朝中的石亨、徐有贞和曹吉祥等人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联合发动了?夺门之变?,重新迎回被软禁多年的太上皇朱祁镇,逼退了明代宗朱祁钰。


在明英宗朱祁镇重新登基复位后,他立即犒赏拥立自己的有功之臣,比如石亨和徐有贞都被委以重任。

不过,朱祁镇在任命徐有贞担任内阁首辅的同时,还命李贤兼任翰林学士,入文渊阁当值参预机务。不久,李贤又被进一步重用,担任内阁大臣的同时还兼任吏部尚书。

由此可见,在明代宗执政期间,李贤必然和太上皇明英宗暗中也多有往来,这也成为他被人质疑?两边靠?的主要槽点。

徐有贞此人虽然不乏能力,但格局和心胸都很有限,担任首辅后不断翻旧账和报私怨,在严惩了于谦、陈循等人后,他又开始与石亨和曹吉祥等参与?夺门之变?的功臣交恶。

再次登基的明英宗,本不想大动干戈,希望尽快恢复朝局的稳定。但是,徐有贞却反其道而行之,一再挑起政治争斗,俨然成为了矛盾的制造者。明英宗在失望之余,很快就将其罢职流放。

之后,许彬接替徐有贞担任内阁首辅,但他资历尚浅,尤其缺乏政治经验,在屁股还未坐稳时就被石亨和曹吉祥合力扳倒。许彬倒是颇有骨气,不久就以身体抱病为由申请回乡养老。

于是,大明首辅的帽子就落在了李贤的头上。成为首辅后,李贤汲取前两任的经验和教训,一边收敛锋芒,迅速与石亨、曹吉祥等人拉近关系;一边又收集证据,等待合适的出手机会。

1459年,李贤在准备停当后立即出手,他掌握了石亨侄子谋反的铁证,还借此拉下了石亨本人。明英宗早已对当年拥立自己的石亨和曹吉祥太过居功自傲而不满,前一年刚处斩了曹吉祥。

盛怒之下,明英宗下旨将石亨削官为民。接着,李贤再添一把火,将石彪、石后等人的谋反办成了铁案,终将石亨株连后问斩。

消除这些重大隐患后,李贤腾出手来进一步完善了内阁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内阁的权责。

1461年,面对曹钦的举兵造反,首辅李贤居中统筹,在千钧一发之际力挽狂澜,既维护了明朝的稳定,又巩固了朱祁镇的皇位。

此事过后,明英宗朱祁镇大感其诚,大感其忠,特旨加封李贤为太子太保衔。

朱元璋立国以后,为了加强皇权统治而设立了锦衣卫,独立于内阁和六部之外,直接由皇帝统辖并只对皇帝负责。历经了朱明数位帝王,锦衣卫的权限越来越大,到了明英宗时期,其权限已经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尤其是,该机构的指挥使门达,仗着朱祁镇的宠信,已经到了肆无忌惮的程度。

身为内阁首辅,尽管不能辖制锦衣卫,也不能干涉锦衣卫,但李贤还是多次上疏,希望英宗皇帝约束和限制其权限。

朱祁镇虽然严厉训诫了门达,但是对他却依然非常信任,并没有太过惩处。于是,李贤尴尬了,他不仅没有扳倒门达,反而引起了对方的疯狂报复。

锦衣卫在审理袁彬一案时,门达故意诱导甚至指使其攀咬李贤,诬陷李贤是同谋。好在,朱祁镇还算聪明,将此事不了了之。

到了明英宗晚期,门达竟敢构陷和诬蔑太子朱见深,说他不忠君父,甚至还有图谋不轨之嫌,引起了朱祁镇的怀疑,甚至诞生了换嫡的念头。

眼见情势如此紧张,李贤不顾?臣子不涉家争?的古训,毫不避嫌的坚决为太子辩护,多次强调为了大明的宗庙和社稷安危,只能传于太子。

1464年,明英宗朱祁镇驾崩,太子朱见深登基即位,也就是明宪宗。登基后的朱见深,感念李贤当年的仗义执言,感念他为明朝的呕心沥血,很快下旨加封李贤为少保兼华盖殿大学士,继续担任内阁首辅。

明宪宗罢免门达后,将其远远发配流放。不过,门达的党羽却开始群起而攻讦李贤,污蔑他沽名钓誉,首鼠两端。而且,朝中也形成了一股?倒贤同盟?,从四面八方对他展开攻击。

那时起,李贤逐渐厌倦了官场争斗,开始萌生了退意,在向宪宗请辞时却被坚决下诏慰留。

1466年,在父亲过世后,李贤请旨归家为父丁忧。不过,明宪宗朱见深在数月后就以国事为由,下旨?夺情?起复李贤,继续担任内阁首辅。

1467年,李贤在位期间去世,终年才五十八岁。宪宗在惊愕之余大为悲恸,下旨哀思并宣布辍朝一日,追赠其为光禄大夫、左柱国和太师,谥号是?文达?。

为了彰显其功绩,明宪宗还加恩李贤之子李璋为尚宝司司丞。

作为一名政治家,李贤颇有古代的贤相遗风,被后世认为是?三杨?之后的明朝大贤。据《明史》记载:

自三杨以来,得君无如贤者。

李贤在担任首辅期间,他的灿然治理使得大明在土木堡之变后出现了国力的复苏迹象。不过,李贤八面玲珑的性格和步步为营的心机,使他显得太过于精通权谋和诈术,阳谋之余他的阴谋也不在少数。

闲话大明权宦——曹吉祥

大明司礼监掌印太监,京军团营监军,天顺初年权宦——曹吉祥。曹吉祥是明初继王振之后另一位颇有权势的宦官,他的发家得益于“夺门之变”,与文臣徐有贞,武将石亨一起通过兵变的方式迎立被软禁在南宫的明英宗朱祁镇复辟。

相对于王振而言,不论是谋略,眼光,还是与皇帝的关系,曹吉祥都明显逊于王振一个段位。但曹吉祥又是明朝景泰末年与天顺初年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先是帮助英宗复辟,后又与养子曹钦在京城起事谋反,都左右了当时的 历史 走向。

在我看来,读懂曹吉祥,也就读懂了皇帝与宦官的那点事。

曹吉祥早年的事迹已不可考,只知道他是河北滦州人氏,一开始是王振的党羽。正统初年,王振因为是英宗“大伴”的身份,权势扶摇直上,成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这个职位是大明宦官第一人,曹吉祥同为宦官,想要在仕途上有所进益,依附王振是必然选择。

曹吉祥是带过兵的 。正统六年,朝廷发大军征讨麓川任思发,曹吉祥任监军;正统九年,英宗征兀良哈,几路兵发,曹吉祥自领一路;正统十三年,镇压福建邓茂七农民军,曹吉祥督办火器与管理后勤。

从正统六年开始,曹吉祥参与的军事行动几乎都是当时大明主要的战略方向。而正统七年左右是一个时间节点,因为王振真正开始快速揽权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王振懂不懂兵事我不知道,但 曹吉祥明显是被王振作为军务的嫡系储备干部,加以培养的。

那么就有朋友问了,曹吉祥既然懂军事,为什么正统十四年英宗与王振北伐,曹吉祥并未随行,从而躲过了“土木之变”?说实话,我不知道,但推测应该还是与福建邓茂七的起义有关。

正统十三年邓茂七的农民军,号称聚众八十万,当时是明代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而朝廷在这次镇压中真正取得战略性胜利的一仗,是在正统十四年二月的时候。此战明军大量使用火器。所以在 正统十四年二月,曹吉祥应该还在福建前线

但真正彻底平息此次民变,要到 景泰元年 了,也就是第二年。“土木之变”是在正统十四年八月,英宗亲征出发的时间是七月中旬,所以我推测当时曹吉祥还没赶回京城。

“土木之变”后,大明数十万主力军覆灭,数十位重臣殉国,英宗被俘,英宗之同父异母弟——朱祁钰登基,改年景泰,是为明代宗。

代宗上台后,因为巨大的舆论压力和文官集团的裹挟下,曾经对王振余党进行过一次政治清算。但是我们惊讶地看到, 在景泰元年,作为王振死党的曹吉祥,居然已经是司设监掌印太监了。

司设监是明朝十二监之一,负责管理皇家的仪仗器具。虽然与司礼监,内官监等相比,可以说没什么实权,但其掌印太监也是官至正四品,曹吉祥算是升官了。

为什么曹吉祥能躲过这场政治清洗?

第一, 代宗这次对王振余党的清算,并不彻底 。说白了,当时所谓的王振一党,很多人其实就是英宗的亲信。代宗对他们清算并不是自愿的,而是迫于形势,除了把几个朝臣们点名的人拿了,其他的算是走个过场。

第二, 曹吉祥刚刚从前线回来,算是立功人员。 王振插手的“贡马事件”与英宗御驾亲征,曹吉祥并没有染指。说白了,曹吉祥的官位也不够大,很多人根本顾不到他。

第三, 曹吉祥应该和英宗生母孙太后关系不浅 。从后来“夺门之变”中曹吉祥成为与孙太后联络的主要负责人,再加上他本身是宫内宦官的身份,曹吉祥应该是孙太后的嫡系。

不管怎么说,景泰年的曹吉祥日子过的不算差, 除了成为了司设监的掌印太监,也因为他有参预军务的履历,代宗也让他监理了部分的京军。

但作为曹吉祥来说,他在正统年见识过了王振的权势熏天,区区一个团营监军与司设监掌印太监的身份,又岂能满足?

代宗执政八年,经历了“北京保卫战”,“易储风波”,从景泰元年到景泰七年这期间曹吉祥应该都是夹着尾巴做人的。 明代当皇权与文官集团达成一个平衡的时候,宦官的作用其实很有限。

但到了景泰八年,代宗因为儿子早夭,又无其他子嗣,再加上身体一度风雨摇摆,大明朝堂上的所有人都开始为帝国的继任人选担心。

当时可选的方案其实并不多:要么 复立废太子 (英宗儿子)朱见深为太子;要么 迎立外藩 入京继位;还有一个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却没人敢提的一个选项—— 把皇位交还给被软禁在南宫的英宗

人心不定,池水就容易浑浊。

迎立外藩谁都知道不靠谱,让代宗的侄子朱见深(明宪宗)重新入主东宫的话,“太上皇”英宗还健在,这事情怎么看怎么变扭,而且朱见深年纪也小。

从帝国的角度来说,一旦代宗突然驾崩,英宗重新登上大宝其实是最好的选择。但是代宗个人 情感 上是绝对接受不了的。

事情一拖再拖,直到武将石亨在那个夜晚起了飞智。

代宗突然病重,当晚把石亨喊进宫里密商。石亨亲眼见到了代宗的虚弱,在出宫之后仔细衡量一番,决定迎立南宫的英宗复辟,而不是等到代宗做出最后的决定。

于是以石亨,徐有贞,曹吉祥为核心的“复辟三人组”在最短的时间里形成了。

那为什么是曹吉祥?

其一, 曹吉祥是王振旧人 也可以算是英宗旧臣,对于英宗应该是有感情的

其二,曹吉祥是孙太后近侍,孙太后自然乐于见到亲儿子重登皇位,且迎驾复辟之事需要得到孙太后的配合, 曹吉祥是孙太后与外臣联络的最佳人选

其三, 曹吉祥监管部分京军,握有军权 。虽说不能直接率军兵变,但关键时刻弹压一部分自己嫡系人马还是做得到的;

其四, 曹吉祥手里握有一支私人武装 ,是他早年在外作战时收服的蒙古兵将和地方武装,由养子曹钦率领,以策不变;

其五,从个人前程来看,如果没有“奇功”,即使日后英宗重登大宝, 曹吉祥的仕途也很难有晋升空间 。因为曹吉祥实在是没文化,这就堵死了他进司礼监的路。同时,虽然他也是京军监军,但是上面还有一个叫刘永诚的宦官,资历,人望都比他强,很难取代。

于是在景泰八年正月十六的夜晚,曹吉祥,石亨,徐有贞三人,领着一部分京军,从南宫救出被软禁的英宗,迎入大内,帮助英宗复辟登基,史称“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本质上就是一次兵变,具体的过程以前也专门写过,在此不做赘述。但对于“复辟三人组”来说,他们这次的押宝无疑是赌对了。

英宗复辟,改年天顺,曹吉祥凭借拥立之功,擢升为司礼监掌印太监,提督京军三大营。同时其养子曹钦晋升为都督同知,封昭武侯,其余曹家家人与嫡系人马都获得了大量的封赏。

曹吉祥终于得偿所愿,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但月满则亏,是亘古不变道理。

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 英宗不喜欢“复辟三人组”,不喜欢曹吉祥

明英宗朱祁镇虽然说是九岁继位登基的,但是他在奶奶张太后的照料下,在“三杨”的辅政与教育下成长,他是知道怎么看人的。在奶奶逝世后,英宗通过扶持自己的“大伴”王振,来培植自己的嫡系,掌管朝堂人事,这是英宗自己揽权的手段。

说实话“土木之变”的发生,是充满了偶然性的,如果没有这件事情打断了英宗的执政生涯,其实我对这个年轻的皇帝是抱有很大希望的。

正统年王振的权势滔天,是英宗刻意为之,且他是信任王振的,与王振也有多年深厚的主仆之情,最重要的是王振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他的掌控之下。

但是“复辟三人组”呢?说白了, 他们就是利用自身的政治资源主动追寻利益最大化,而当时被限制人身自由的英宗是他们最佳的选择,但这个选择可以是英宗,在另外的环境下也可以是其他任何一个人或者一件事。

做皇帝的没有人喜欢自己被别人掌管,哪怕是一点点的束缚。

曹吉祥的吃相实在太难看,他在得势后大肆侵占土地敛财,买官卖爵,培植私党。徐有贞还算好点,毕竟是文人,还是有政治抱负的,至于石亨做得比曹吉祥还夸张。

有一次,英宗和曹吉祥聊天,聊到了“夺门之变”。英宗问曹公公,如果那天晚上行动不顺利,在任何一个环节卡住了怎么办?你猜曹吉祥怎么回答的?

曹公公回答说,皇帝别担心,我和石亨手里都有兵权,石亨的侄子石彪和我养子曹钦都在北边领军,一旦真的有事,大不了里应外合杀进京城。

英宗听完这番话后,沉思了许久。换了是你听到这番话,你会怎么想? 英宗一方面惊讶于曹吉祥等人的大胆,一方面应该会为自己的人身安全感到担心。 以致于后来英宗发了一道密旨,意思是如果京城有事,不得让北边的军队来勤王。

你就冲曹吉祥这个回答,智商情商双双下线,皇帝怎么会喜欢他?

英宗虽然讨厌他们,但是身不由己,对于有拥立之功的臣子,必须要给予绝对的肯定,这是古代做帝王必须遵守的规矩和笼络手段,也是要做给世人看的 。所以我们在天顺初年的时候,看到了所谓的朝局“动荡”。

先是徐有贞不屑于曹、石二人为伍,以内阁首辅的身份发起舆论战打压二人,徐有贞败,被贬离京城;接着又有御史迎合英宗之意,挑动曹、石二人关系,结果反而让二人更加团结。

英宗没办法了,只能祭出了自己的杀招—— 锦衣卫

逯皋 就是在这个时期站到了 历史 舞台。逯皋本是锦衣卫的校尉,后来经过曹吉祥的推荐做到了锦衣卫指挥佥事。逯皋猜到了英宗的心思,决心成为皇帝手里的那把刀。

逯皋不是锦衣卫的指挥使,却得到了英宗的全力支持,开始不遗余力地向石亨开刀。效果很明显,石亨及侄子石彪先是被冠以谋反的罪名罢官,然后逯皋又从石彪的从孙入手,把石亨等人打入大狱。

曹吉祥不是傻子,逯皋的一系列操作和石亨的下场让他明白了英宗的态度。

天顺三年石亨及其侄子以谋反和凌辱亲王罢官;天顺四年石亨受到从孙石后案子株连入狱。天顺四年正月石亨入狱,二月便不明不白死在狱中。

还有,你见过被冠以谋反罪名,却只被罢官的案例吗?

先是徐有贞,接着是石亨,前者是文官,后者是武将,这妥妥皇帝揽权的套路啊。 曹吉祥之所以还没事,是因为他太监的身份,毕竟在皇帝看来,太监这种家奴相对前面两者,对皇权的威胁性是最小的。

威胁性相对最小但不代表皇帝能够容你。曹吉祥开始扳着手指数,数自己还能活几天。

曹吉祥最让我看不懂的,就是他和养子曹钦的谋反。

很多人说曹吉祥是狗急跳墙的自保,妄想自己做皇帝,拼一把。这个说法很荒谬。我就问一句,曹吉祥凭什么?

凭他提督三大营?京军将士不会为一个宦官造反;凭他手里有几百私人武装?这点人马和战力,最后证明连大内都攻不进去;还有皇族,朝臣,地方守备部队,这些人怎会看着一个太监站到他们头上指手画脚。

按照史书的描述,曹家的这次武装暴动,曹吉祥反而没什么参与感。按照计划,曹吉祥是提前入宫准备与宫外的曹钦里应外合的。只是曹钦动手前被家将走漏消息,曹吉祥还没怎么着就被英宗瓮中捉鳖了。

我之所以说这是一次武装暴动,是因为在宫外带着家兵们起事的曹钦,在起事过程中完全不知所为,似乎根本没有一个明确方案,没头苍蝇似的东奔西跑,反而还有点寻私仇意气用事的味道。

比如曹钦发现事情败露后,第一件事情是跑到逯皋家杀了逯皋;然后到了朝房砍伤了李贤,后来出去转悠一圈又回来让李贤写声辩奏疏,说自己是被逯皋逼反的。接着才想到要进入大内,连续攻了几个门打不进去,最后官军越来越多,才准备突围。亦无功,只能退回府邸自守,最后覆灭。

曹钦一开始就选错了目标,生生给了孙镗足够的时间去给大内报信和调动官军,且攻打宫门时明显不够狠绝,突围时也不够果断,曹钦和这群家将们不是不懂兵务,但这个过程表现出的水准实在令人大跌眼镜。

我告诉你, 曹家作乱这件事,从天顺年开始出现在史料和一些当事人的笔记中,一直到明朝晚期,很多的细节一直在被添油加醋地灌注进去。 看似把一开始诸多不合逻辑的情节进行了细化和再加工,实则反而越描越乱。

所以就我个人而言,我更愿意相信曹家当时并不打算谋反,很可能是英宗把曹吉祥招进宫,顺势拿下了曹吉祥。曹钦听闻养父被擒,一时激动就带人寻仇。所以他先杀逯皋,再砍伤李贤,甚至要李贤写声辩书,就说得通了。而曹钦此举正好给了英宗定性曹家谋反的理由。

其实从曹吉祥参与到“夺门之变”,他最好的归宿就只剩下一条,那就是提前请辞,在皇帝最顾念这份拥立之情时,带着英宗和太后的感念,带着皇家给予的无上荣耀,带着丰厚的赏赐,荣归故里,运气好,也许能平静地过完下半辈子。

但曹吉祥如果愿意主动请辞,那他就不是当初那个参与“夺门之变”的曹吉祥了。 人的欲望有时候能够成就一个人,同时也会毁灭一个人 。诸君行事,还望三思。

一家之言,聊以解闷。

高拱、徐阶和张居正同为明朝首辅大臣,为何高拱仅当了七天托孤大臣就被罢免?

登上皇帝宝座仅仅五年半时间的隆庆皇帝朱载垕,此时还不满三十六岁,却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当内阁三位大学士高拱、张居正、高仪被宦官领进乾清宫时,隆庆皇帝正半倚在御榻上,皇后陈氏、贵妃李氏,以及太子朱翊钧都陪伴在他的身边。

皇帝“托孤”并且说,太子聪明,希望先生们好好培养,让他以后做个好皇帝。托孤之后的第二天,隆庆皇帝去世了。一切善后工作都有条不紊地进行。

当然,在皇帝继位的过程中,最忙碌的其实并不是被顶在前台的万历皇帝朱翊钧。十岁的小世宗这个时候还只是一个道具,由人摆布。最忙碌的是这些事情的总导演、总指挥——内阁首辅高拱。大行皇帝的信任,使高拱更加积极努力地工作,他不但要把小皇帝名正言顺、风光体面地扶上台,还要把他培养成、辅佐成有道明君。高拱先是领着人草拟了隆庆皇帝的遗诏和万历皇帝的登极诏,兴利除弊,大赦天下。紧接着,又以内阁首辅的身份向万历皇帝提出五条建议,也就是五条施政纲领。所有这些,万历皇帝都一一予以批准。

正如刚刚死去的隆庆皇帝和满朝文武大臣所期待的那样,新天子和旧大臣之间,特别是和旧首辅之间,配合默契,其乐融融。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切竟然只是一个虚假的表象。隐藏在这配合默契、其乐融融表象后面的,却是紧锣密鼓的阴谋和磨刀霍霍的搏杀。隆庆六年六月十六日,也就是万历皇帝即位的第七天,文武大臣们在礼仪官的引导下,跟随着内阁首辅高拱来到了会极门。隆庆六年六月十六日,也就是万历皇帝即位的第七天,文武大臣们在礼仪官的引导下,跟随着内阁首辅高拱来到了会极门。

这是一篇半文半白的圣旨,意思十分明白:朝廷对你们内阁三大臣的恩情,比天高比海深,但首辅高拱不知图报,专权擅政,连皇帝的权力都夺去了,弄得我们孤儿寡母十分恐慌。所以,我们只有采取断然措施,让他立即滚蛋,回原籍闲住。你们内阁、五府、六部的大臣们,都受国家的厚恩,怎么一味附和他,不敢站出来和他做斗争?希望你们认真反省,好好为朝廷办事,否则,高拱就是你们的前车之鉴。

高拱不明白自己这盘棋错在哪里,他觉得自己的程序没有错。其实,他错就错在在裕王府窝的时间太长,而没有真正在政府部门混,没有弄清楚内阁和司礼监的真正关系,没有弄清楚这场斗争的潜在法则。在中国君主制时代,重大的事情其实是不按规矩出牌的。你高拱想按规矩办,那还不死路一条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72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