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是历史上一位有特点的帝王,有人说他暴戾,脾气大,可他在皇帝位上的两次道歉,却彰显了他心胸宽广的一面。一次,江南一个地方闹水灾,朱元璋指示户部抓紧时间拨款救灾。户部原本计划先详细地做个方案,再上折子请示救灾拨款及物资等,可朱元璋等了几天,也不见户部动静,于是,他便让人督促户部加紧报方案,要求次日中午前必须报来。
其实,这些天户部官员正等着南方报来具体灾民数量和房屋损失等情况,那边八百里加急件正往这送着,估计到达的时间是次日早上,奏件早就拟好了,就差添些数据。户部的人这几日连续加班,见今天数据统计不上来,也干不成什么事,不如次日早上加急件送来后,再集中干两个时辰,定能按皇上要求时间交件了,于是,大家便都回家补觉去了。
朱元璋等着急,晚上亲自来到户部过问这件事,可他到了户部一看,除了当值官员以外,都回家了。他十分生气,立即让人传唤所有户部官员晋见。户部官员叫苦不迭,前几天没日没夜地干皇上看不见,这刚想回家休息一晚,皇上却来了。他们只能把苦水往肚子里咽,等候皇上发落。
朱元璋劈头盖脸一顿臭骂,最后对他们说:“明天中午前不见件,户部所有人员全都发配边疆”,说完就走了。众人再不敢回家了,提心吊胆地等着八百里加急件。还好,朱元璋刚走不一会,加急件提前到了,众人开始分工忙活,不出一个时辰,便拟好呈报了,朱元璋此时刚回到办公室,非常吃惊他们的速度。
“怎么刚说完,奏折就到了?”朱元璋有些纳闷。于是,他便差人弄清了原委。想起户部官员前几天没日没夜加班,又看到方案做得也很可行,朱元璋又感动又后悔,便在折子中批道:“照此办理,另,朕着实有些冲动……错怪了大家。”户部官员看后,无不感激涕零。
明王朝根基渐渐稳固,官员都有些松懈了。一日,一位谏官上奏,痛陈京城官员无作为,只顾享乐,人浮于事。朱元璋看过后,心情十分沉重。
这年正月十五晚上,全国还都沉浸在节日的氛围中,各衙门除了当值人员,其余都放假了。朱元璋决定亲自查查官员们的工作状态。结果,他所到之处,当值官员有的在睡觉,有的在聊天,有的把家属孩子也接到了衙门一起值班,更有甚者,兵部除了站岗的士兵,干脆一个值班的官员都没有。
朱元璋大怒,对随行说:“这样的官员会把国家荒废的!”于是,他让侍卫立即摘掉兵部的衙门牌,并指示,兵部所有官员统一下狱,听候发落。
消息很快传到了各部、司衙门,大家都在窃喜,幸好皇上来检查的时候,他们都有人在,都等着看兵部的笑话。
朱元璋回到办公室,继续批阅奏折,突然发现兵部前天送来的一个奏折他还没看,便拿过来翻阅。奏折是关于严防正月十五烟花鞭炮火灾的请示,上面请楚地写着,兵部这一天所有官员全部下到京城各处,严控烟花,防止发生火灾。朱元璋顿时明白了兵部为什么连个值班的人都没有了。他立即命人查看兵部的人在干什么,回来报告说,兵部各官员此时正带领人马四处巡逻。朱元璋感慨万千,立即收回兵部人员马上下狱的指示,每人赏布匹一段,并在第二天早朝时向兵部道歉,说自己不勤勉,没有及时批阅兵部的奏折,差点误会大家,并号召大家向兵部学习,勤奋努力工作。此时,兵部的官员早已泣不成声。
朱元璋是皇帝,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他能够主动查明情况,承认错误,这也不失为一位皇帝的细心和心境的宽广。
从朱元璋参加起义算起,和文人打交道近半世纪之久。他对文人的态度,可分作两个时期:得天下之前他对文人倚重之殷,待遇之优是有口皆碑;而取得天下后他对文人诛戮之惨、文网之密,又与清代的文字狱毫无二致。
之所以在他身上出现这种矛盾现象,皆源于他围绕着如何夺取政权、巩固政权进行的。接下来我按照这两个阶段分述之。
01?朱元璋得天下之前重用文人的原因:夺取政权乱世尚武,治世修文,这是历代统治者治国的一般规律,但朱元璋对于这两者都没有偏废,即使在千戈扰攘之际,他也没有忘记网罗文人,黝赞军机。究其原因,不外两点:
第一,从元朝的覆亡朱元璋看到了吏治的重要性,而要整顿吏治便非起用文人不可。
朱元璋出身寒微,崛起于草莽之间。他是在戎马生涯中学会读书写文章的。他所写的诗文,虽不无舞文弄墨、附庸风雅之作,然亦不乏隽永清新、文采斐然的篇章。他曾说:
“朕本农家子,未尝从师指授,然读书成文,释然自顺。”
这并非夸大之辞。读书多即能明理。他从历代治乱兴衰中悟出了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即使在创业期间,也须重视文治。元末的变乱,是他身历目睹的。他认为,元纲之所以解纽,是由于元顺帝任用非人,吏治腐败的结果。
元朝初年虽曾重用文人,但在天下底定之后,便转而鄙薄文人了。朝廷大臣自然多用蒙古勋旧,有一个时期,竟至“江淮行省,无一人通文墨者。”胸无点墨,便能擢升至封疆大吏,自然不会有什么政绩可言。而这些弊病,到了元顺帝时,已经是病入膏育,非药石可医了。社稷倾覆,那是自贻伊戚,怪不得别人的。
朱元璋曾说,他得天下于群雄,非得于元氏。因此,他从军后虽然戎马天涯,但颇注意招揽文人,谈迁就感叹说:
“高皇以武功创业,顾慕耆儒,见儒辄喜,以耆儒无诞谲,可厚俗也。”
第二,从长期的统一战争中看到了文人的重要。
元朝末年,义军蜂起,诸如刘福通、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明玉珍、陈友定等人。他们的实力和威望,远非朱元璋所能望其项背,但是其兴也骤,其亡也疾。究其原因,汲汲于武事,不留意文治,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陈友谅曾是势力最盛的一支,但麾下竟无一文人,仅凭恃武力,因而不能持久。张士诚所重用的黄、蔡、叶三人,虽名为文人,实乃一群宵小,除了蠹政害民,别的什么好事也干不出来,其结局自然是不问可知。其余诸人更等而下之,因而到头来只能成为别人刀俎上的鱼肉,而不能一统天下。
有鉴于此,朱元璋“始渡江时,一首见群雄多淫洒肆傲,自夸为骄,帝独克己下人,旁求贤士,尊以宾礼,听受其言,昼夜忘倦。”只要有才能,朱元璋便马上擢用。朱元璋的突出之处,是比别人更重用知识分子,最能正确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当然,文人们之所以投靠朱元璋,还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如所周知,文人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单靠他们自己,并不能安邦定天下,要想施展抱负,非附丽于某一个封建帝王不可。但当时,文人几受轻视,甚至有九儒十丐之说,而且科举也是几次三番的兴废,文人根本没有实现治国理想的土壤。
文人们既失去了进身之阶,自不能不另谋生路。环顾元末起义群雄,只有朱元璋豁达大度,从善如流,自然都纷至沓来,投靠他以谋出路了。
朱元璋重用文人,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他尊重并礼遇文人。朱元璋在得天下之前,折节下士,询询然有长者之风,甚至与文人们诗文酬答,唱和往还,这些,都取得了文人们的好感。给刘伯温写信时,姿态放的很低,虔诚地写上“顿首奉书伯温老先生阁下。”
徐达兵峰抵达镇江时,特地拜访当地的有文人秦从龙。当朱文正、李文忠等来投效时,朱元璋更是亲自出城相迎,并且时常向他们请教时政。朱元璋进入浙江时,礼聘刘伯温、叶深、章溢、宋镰四人,就谦恭地说:“吾为天下屈四先生耳。凡此种种,都是其它群雄做不到的。
其次,知人善任,因材授职。没有贤才的辅弼,无论怎么雄才大略的帝王,都是成不了大业的。为了不重蹈元亡的覆辙,更新吏治是非常重要的,而要更新吏治,就必须从用人着手。朱元璋说:
“任人之道,因材而授职……有大器者或乏小能,或有小能不足当大事,用之者在审察其宜耳。”
朱元璋对于部下的才能,既了若指掌,便能够做到因才授职,各得其宜。武将如徐达娴于韬略,便授以元戎,将兵在外;常遇春晓勇善战,便用作先锋。对于文人,或命之参赞戎机,或任之治理地方。如下安徽当涂先用李习,后用许援;下湖北黄冈用陶安;下宁越用王宗显等等。
此外,他还多次下诏求贤。1368年他甫即位,便下诏:
“天下甫定,联愿与诸儒讲明治道。有能辅联济民者,有司礼遣。”
在这之后,朱元璋都曾令各地举贤进能。明初吏治之所以比较清明,显然和他重用文人是大有关系的。综括起来,朱元璋采用文人们的建议不外两点:一,管束军士,不妄杀掠,二,革除弊政,兴利便民。
02?朱元璋取得天下后屠戮文人的原因:巩固政权朱元璋黄袍加身以后,便一反常态,转而屠戮文人了。本来,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这是封建帝王惯用的伎俩,但残酷如朱元璋者,实在是并世无两。拿他的前期和后期相比,简直是判若两人。
从1384年到1396年,即他死的前两年,前后达13年之久,死者不可胜纪。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蓝玉案,被杀者多达十二万人。除此之外,还有“洪武四年录天下官吏、十三年连坐胡党、十九年逮官吏积年为民害者、二十三年罪妄言者,大戮官民,不分臧否”等四次屠杀。正如赵翼所说:
“文人学士,一授官职,亦罕有善终者。”
那么,这一戏剧性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呢?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朝廷内部矛盾激化的结果。
在取得天下之前,朱元璋和部下同心同德,和睦共济,矛盾还不明显。到取得天下之后,这些文臣武将拜相的拜相,封侯的封侯,情况就有了变化。一方面是武将恃功骄纵,违法乱纪,如朱亮祖“所为多不法”、周德兴“营第宅逾制”、蓝玉“骄蹇自恣,多蓄庄奴、假子,乘势横暴”弄得民怨沸腾,倘不加以制止,万一激成民变,大明江山也就岌岌可危。
另一方面是文臣如李善长、胡惟庸等淮西系统官僚,窃弄权柄,独断专行。胡惟庸当丞相时,生杀罢黜,有的根本不向朱元璋请示。而朝廷内外的官员上书言事,必须自己先看过,对自己有害的则藏匿不闻。这又是朱元璋所不能容忍的。
鉴于元末纪纲废弛导致亡国的教训,为了巩固刚刚取得的政权,同时为把权力集中在自己手里,朱元璋决定对这些文臣武将严厉镇压。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便不惜制造一系列的冤狱,凡是对明朝统治有危险性的文武官员,动辄赐死。而每一次制造冤狱,都有大批无辜的文人被卷进旋涡而丢掉性命。
第二,出于猜忌。
1352年朱元璋从军时,才25岁,到兴文字狱时,已是年近花甲的垂垂老翁了。“太祖春秋高,多猜忌”。他恐怕一旦撒手尘寰,辛苦挣得的江山会被别人篡夺而去,因此对任何人都存有戒心。
他本来答应的“凡仕元者,皆予录用”,似乎是胸无城府,但又晓谕徐达等密加防范:
“元省院官降者,今俱遣来,处我官属间,习而后用之。夫人藏其心,不可度也,吾虑或昼臣而夜盗。”
本来朱元璋曾下令广辟言路,甚至草野微贱,都可上书言事,洪武元年又下诏:
“日月之行,犹有薄蚀,联凡事岂必尽善,台臣久无谏诤,抑联不能受耶?”
似乎是虚怀若谷,但到了1390年,又因妄言罪而杀人。如亲侄朱文正,因“亲近儒生,胸怀怨望”而被鞭至死,亲甥李文忠也因左右多儒生,礼贤下士,被毒杀。号称吴中四杰的明初著名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均死于非命。
如果说朱元璋在称帝之前,曾有过贤才济济的兴旺景象的话,那么,到了他晚年,已是一番万马齐喑的萧瑟景象了。
第三,出于为子孙万世基业铺平道路的考虑。
为了巩固朱氏天下,朱元璋可谓费尽了心机。他有子二十四人,洪武元年,封长子朱标为太子,其余诸子皆次授以王爵。美中不足的是,朱标仁柔,不似乃父刚烈,一旦君临天下,朱元璋手下的文臣武将,他未必驾驭得住,这是朱元璋日夜忧虑的。
因此,最好的办法,便是趁着自己在世之日,将文臣宿将一网打尽。一次,朱标规劝朱元璋诛杀过滥,但结果却是:
“帝默然。明日,以棘杖遗于地,命太子持,太子难之。帝日:汝弗能执与使,我雕琢以遗汝,岂不美哉!今所诛者皆天下之险人也,除以燕汝,福莫大焉。”
就这样,昨天帮助他打天下的文武大臣,今天却都成了“险人”,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了。因此,朱元璋每次制造冤狱,都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屠杀。
1396年,朱标又一病不起,其子朱允炆继立为皇储,而四子燕王朱棣,即后来的明成祖,早就虎视耽耽,凯觑帝位了。朱元璋也清楚地知道这一点,因此,在他离世之前,仍念念燕王不可不虑。
为了防止朱棣勾结文臣武将篡权,便更加拼命屠戮功臣。但是,事情并不像朱元璋所设想的那样美妙,追到靖难兵起,朱允炆手下既缺乏运筹帷幢的谋士,也没有克敌制胜的武将,帝位终于被朱棣所攘夺,这个结局,是朱元璋始料所不及的。
朱元璋迫害文人,花样之离奇、手法之恶劣,实在是达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归纳起来,其手法大致有以下4种:
第一,大兴文字狱。
如前所述,朱元璋晚年疑心甚大,老怕被别人捉弄。本来,他当和尚、参加农民起义军,是一段光荣历史,但到当皇帝后,就讳莫如深了。对于臣下的奏章、诗文,都要细加详追,尔后深文周纳,陷人以罪。
比如“生”音近于“僧”、“则”音近于“贼”、“殊”为歹朱等都要忌讳了。如“遥瞻帝扉”读作“遥瞻帝非”、“天下有道”读作“天下有盗”如此等等。凡是犯了这些禁忌,一律杀头。
这些例子,都是人们所熟知的。即使没有诗文,也要以其它名目治罪。甚至看到一幅一个赤脚怀抱西瓜的妇人的图画,也要命军士屠杀居民,空其室焉。因为怀抱西瓜是隐喻淮西,而马皇后是淮西人,赤脚则是讥诮马皇后脚大。这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
这种防不胜防的文字狱,使得人人自危,连礼臣也不敢为文了,不得不请求朱元璋降下格式,惮便遵守。
第二,凡不愿和朱明王朝合作的文人,一律格杀勿论。
朱元璋曾下过一条法令:
“率士之滨,莫非王臣,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
如洪武元年征文人秦裕伯,秦以病坚辞,朱元璋便手谕威胁,秦怕杀头,只好束装赴任。在他身边虽然集中了那么多文人,但并不认真使用,大臣如走马灯似的更迭。
他当了31年皇帝,仅户部、刑部二部尚书就更换了80多人,其它官吏更迭之勤,也就可想而知。朱元璋初起事时任人唯贤的原则,这时已抛到九霄云外了。
第三,无罪罪人。
朱元璋登位后,朝廷大臣天天在忧惧中过日子。甚至京官每天入朝时,必先与妻子诀别,等到晚上无事则相互庆贺及暮,以为又多活了一日。
武将在胡惟庸、蓝玉两狱后,已丧失殆尽。功高如徐达,也因赐熟鹅肉致死。文臣如李善长,因与胡惟庸为姻亲而赐死;宋镰因孙子宋慎为胡惟庸党而赐死,赖马皇后营救,被贬谪至茂州,却死于途中……
类似的例子尚有不少。袁凯、郭兴等人更是靠着装疯,才捡到一条性命。朱元璋所发明的廷杖,不知又有多少人血肉横飞,毙命杖下。
第四,设立“锦衣卫”机构
1382年,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机构,进入这个机构的尽是凶顽不逞之徒。他让这些人作耳目去侦察大臣,文武大臣举手投足,都逃脱不了特务的监视。赵翼曾认为朱元璋此举是:
“虽不无矫枉过正,然以挽颓俗而立纪纲,固不可无此振作也。”
这个看法是不足取的。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是:修明法纪和滥杀无辜是两回事,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在朱元璋所杀的人中,有些固然是罪有应得,但更多的却是无罪被诛。如果认为不分清红皂白而一味屠杀,便能挽颓俗而立纪纲,那是十分荒唐的。
综上,朱元璋重用文人,固然值得称道,而他屠戮文人,又使得他成为历史上最刻薄寡恩的皇帝之一。不过,批判他屠戮文人,并不意味着他仅是一个暴君,从而抹煞他在历史上应有的地位。若就其一生来看,自然有许多功绩是不应该抹杀的。
寡人,全称?孤家寡人?,从字面意思来看是?一个人?的意思,而字典中对于?寡?的意思主要指的?少数?,而皇帝这一职务自然是不可能有很多人干的,所以历史上的皇帝或自称?孤?、或?朕?、亦或者?寡人?。
但朱元璋不一样,从文献记载和已考证的历史来看,朱元璋从来都是自称?咱?,那为何朱元璋与别的帝王自称不同?在我看来,无非是这几个原因。
多年养成的口语习惯。就像西南四川一带讲?老子?,中原河南一带说的?俺?一样,安徽人朱元璋从小讲的就是?咱?,没有多余的意思,都是代表?我、自己?的意思。
有一句话叫?习惯成自然?,而朱元璋就是这样,一直讲了几十年的?咱?,即使在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朱元璋也没有改过来,习惯而已。
霸气皇帝不受礼数所束缚。李善长等大臣曾向朱元璋建议,将?咱?这个称呼改为?朕?,而朱元璋由于多年习惯,决定不改,于是众大臣说叫?咱?太土了,有损皇家体面。于是朱元璋传令,以后?咱?就是?朕?的意思,而文武百官听到?咱?,也要当成?朕?的意思。
朱元璋的心中一直亲情至上。自古天家无情,为了这至高无上的权利,多少父子相杀、手足相残,如李世民杀兄、杨广弑父,所以皇帝一般都称?寡与孤?。但朱元璋不一样,朱元璋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恐怕就是马皇后和朱标了,而朱元璋大概也是所有皇帝中对子孙最好的人了,这或许和他的农民出身有关。正因为心中有亲情,所以朱元璋不愿?称孤道寡?。
这些大致就是朱元璋称?咱?而不称?寡人?或?朕?的原因,重视亲情是根本,而多年的习惯则使朱元璋难以改变,既然自己不愿改,那就让所有人都改成自己的习惯。
因为茹太素奏章写得长而空被朱元璋命人在朝堂上着实打了一顿板子。
经过:
洪武七年五月成为刑部侍郎,后任刑部主事。每次上奏章动则七八千字,且语意艰涩,每次朱元璋看奏章时,就显得很不耐烦。
在朱元璋主政的洪武八年前后,全国各地接连发生了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民间传说太白星已在白天出现在空中。朱元璋认为这是玉皇大帝对他的警告,便特意下了一道诏令,让朝臣和百姓上书议论朝廷政策的得失,以便改正。
刑部侍郎茹太素为人耿直,他闻讯便不顾忌讳,专门写了含有五点建议的奏章。按说,遵照皇帝的要求上书提建议,并无过错。只是茹太素竟然就此写了一万七千多字。
这天早期,茹太素毕恭毕敬把奏折呈了上去。朱元璋接到手中一看,又是厚厚一本。就直皱眉头,心里很不高兴。因为他多次提出奏事应开门见山,反对咬文嚼字。
朱元璋虽然懒得看茹太素的奏章,但已经呈上来了又不好不看。就随手递给中书郎王敏让他念来听。中书郎念到一万六千多字,朱元璋还没听出个头绪来,忍不住怒斥道:“虚词失实、巧文乱真,朕甚厌之!”
于是朱元璋喝令殿前校尉把茹太素拖下殿去,痛打二十大板。
扩展资料:
就在狠揍茹太素之后,朱元璋命令制定了行政文书规范,“颁示中外,使言者陈得失,无繁文”。他自己也身体力行,现存朱元璋的许多重要指示,干脆就是口语,乡下老太太都能听得懂记得住,这在历代皇帝中极少见。
制度加榜样,不着边际、不负责任的议事方式逐渐改变,使得明一代公文比较简练有骨,行政效率较高。明后期有两个懒皇帝二三十年不上班,政权竟照常运转,不能说与此无关。
史家认为,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封建君主之一。他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 特别是创设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200多年基业,还影响到清朝,所谓“清承明制”。自明到清,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渐趋完备。
参考资料:-茹太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72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皇帝也缺钱:盘点拉赞助的皇帝们
下一篇: 朱元璋为何暴打茹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