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陈继儒《狂夫之言》中载:“太祖常躬祭历代帝王庙,至汉高像前曰:‘我与公皆布衣,起得天下。公是好汉子!’命再加一爵。”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李国文,原题:《朱元璋的心底黑影:一件小事左右了他的一生》
明代这位开国帝王,自称起自布衣,托迹缁流,掠入行伍,适天下大乱,遂起兵滁州。这当然都是拣好听的说,他明白,当过和尚,当过兵痞,游方讨饭,打家劫舍,并非十分光彩之事。所以,他在自撰《朱氏世德碑记》的文中,总是强调“上世以来,服勤农业”“先祖营家泗上,置田治产”。其实,他只是一个无家无业的“流民”,与土地,与农业,与春种秋收,了无关系。
“流民”,属于江湖,而江湖,是周旋于统治阶层和被统治阶层之间的流离分子组合体。他们有时站在官方立场,鱼肉百姓;有时也站在民间立场,反抗苛政。当统治者强,他们是统治者的狗腿子;当受压迫者强,他们又成为造反的急先锋。每当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之日,便是他们铤而走险,亡命冒险,举事起义,投机搏命之时。农民因为田地的羁绊,其革命性,远不如这些没有什么害怕失去的流氓无产者、痞子先锋来得坚决,所以,朱元璋就因为他非本质上的“农民”,而单枪匹马在江湖上历练了差不多四十年,才打下这片江山。这是他的光荣,完全用不着讳莫如深。
明代陈继儒《狂夫之言》中载:“太祖常躬祭历代帝王庙,至汉高像前曰:‘我与公皆布衣,起得天下。公是好汉子!’命再加一爵。”其实,朱元璋这个赤贫无产阶级,或流氓无产者,根本没法跟泗水亭长相比。从《朱氏世德碑记》“某自幼多疾,舍身皇觉寺中。甲申岁,父母长兄俱丧,某托迹缁流。至正二十四年,天下大乱,淮兵蜂起,掠入行伍……”来看——
他的职业:当过和尚,混过盲流,干过兵痞,做过蟊贼。他的履历:在地主家放过牛,在庙宇里挂过单,在流浪时讨过饭,在落草中打过劫。
虽然按照今天的观点,这都是他的优势,他比刘邦更无产阶级,更苦大仇深,更彻底革命,更立场坚定。但在封建时代人们眼里,这都成为他的劣势,这些不光彩的过去,是上不得台面的。为这些阶级胎记,当上皇帝以后的朱元璋,自卑、恼火,觉得玷污自己,耻于谈论。这样,他说,可以;别人说,不行,构成他绝对碰不得、始终解不开的心结。
洪武年间,开科取士,太祖翻阅考中的生员名单,一名来自江西婺源的姓朱的举子,吸引住他的目光。如果此人是南宋朱熹后裔的话,排个转折亲,攀上一位先贤当祖宗,岂不很是光彩吗?那个考生当然了解太祖杀人不眨眼的脾气,哪敢撒谎,连忙申辩与朱熹并非同宗,连远房也不是。朱元璋一想,这个学子都不冒认圣人为祖,朕就更犯不着了,遂寝息了这个认祖的念头。
这是一件小事,但可解了朱元璋心底里的这个结,左右他的一生。
在开国君王中,争议较大的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了,有人说他是暴君,也有人极力夸赞他!究竟哪种说法更为正确呢?
朱元璋本来就是一位佃户的儿子,要钱没钱,要知识没知识,甚至贫困到了要饭的地步。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居然完成了史上最难完成的身份转变,从乞丐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代开国帝王!不可谓不令人惊叹。
一:霸业要从基础做起
话说当时元末群雄并起,可是真正能成气候的着实没有几个,这正如当时一位儒士所说的一样:“海内鼎沸,豪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而朱元璋在其中却是标新立异的存在,他的军队有纪律,能打仗,而且每占领一地还努力恢复当地的民生,并且专门派遣了一位大将专司兴修水利之事。
所以朱元璋的实力越来越强大,最关键的是,他的军队对百姓可以称得上秋毫无犯。而这也都是因为朱元璋御下有方,严明军纪的效果 。为此朱元璋可谓是煞费苦心,甚至早在郭子兴手上的时候,朱元璋就一直在整顿军纪,也正是因为他的军队军纪好,还给自己招来了一位大才,这便是后来的大明宰相李善长。
那么朱元璋为了整顿军纪都干了那些事情呢?话说有一天,朱元璋出了营门去溜达,看见了门外一小孩在哭,上前问原因,小孩哭哭啼啼说:“我的父母都在军中,父亲喂马,母亲被掳,不敢相认。”朱元璋一听,大为恼怒,这不是败坏自己军队的名声吗!于是次日一早直接下令放还军中妇女,与夫者相认,一时之间家人相认,场面热烈,不少人喜极而泣。这件事造成了巨大的轰动,不少百姓都知道了这个军队不一样 ,不欺负老百姓。
同年六月朱元璋攻占了太平,进城后让人四处张贴榜文,明令不许掳掠,不许杀人。可是偏偏有一位士兵顶风作案,怎们办?杀头呗!于是大庭广众之下,“咔嚓”一声人头落地。此后全军肃然,无人敢犯百姓,民心归附。
第二年三月朱元璋攻占了集庆(今南京),又开始出兵离集庆不远的镇江。朱元璋担心军纪,临行前还一再告诫说:“吾自起兵,未尝妄杀。今尔等当体吾心,戒戢士卒,城下之日,毋焚掠杀戮,有犯令者,处以军法,纵者罚毋赦。”那么效果究竟怎样呢?《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记载:“城中晏然,民不知有兵”
也正是因为朱元璋在乱世之中能约束士卒,严明军纪,不妄杀,最后才得了天下,建了大明。而这位泥腿子出身的皇帝究,会怎样治理自己的国家呢?又能把自己的国家治理成什么样呢?
二:治国下重手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治理天下可不能靠当初骑马作战那一套,为了治理国家,朱元璋也开始释放自己的大招。
治国要反腐,要说起朱元璋的治国方法,反腐是必须提到的,老朱原本就是一位农民,所以他也就非常痛恨贪官污吏,这些腐败的官员在他看来全都该杀,于是在朱元璋的时代,反腐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异常严厉。
洪武十八年,有人举报州判刘汝霖与户部尚书郭桓勾结贪污税钞,朱元璋大怒,下令追查。这一查还真的查出了大问题,这些家伙不但贪污了浙西的秋粮一百九十万石,还向浙西各府索要了五十万贯钞,甚至还把手伸向了南京应天府周围几个府的官田。最后查证出来贪污的粮钞多达两千几百万石,接近洪武朝一年的赋税!
朱元璋对此绝不姑息,六部有犯赃查六部,布政司有犯赃查布政司,府有犯赃查府,州有犯赃查州,县有犯赃查县,最后牵连的官员及其家属人数多达数万。这件事当时引起巨大的轰动,有人私下说朝廷打击的人数太多了,朱元璋知道后直接写文驳斥,大致意思是,我杀那些贪官时,你们动了恻隐之心,可是那些贪官侵占民财时,也没见对百姓动过恻隐之心!你们帮助贪官说情,却对百姓漠不关心,那和那些贪官又有何区别呢?!
按说,办完了这个大案后贪官们也该怕了,可是没等多久又一件大案发生。这一件案子牵扯到了工部,有人收买工匠,收受贿赂,到最后追查下来,又牵扯到了无数的官员。就连朱元璋也不由得感叹“弃市之尸未移,新犯大辟又至”。为了杜绝这种贪污大案,朱元璋也发了狠,不但鼓励老百姓举报贪官,还鼓励老百姓进京告御状,对于那些已经发现的贪官剥皮充草,执行鞭刑打死为止。而这些还远远不够,为此朱元璋又编撰了一部区别于《大明律》的法律《大诰》,共有三本,其中涉及到整治贪官污吏的内容占了百分之七十以上。给所有妄想贪污的官员上了一道紧箍咒。
治国要种田。说起洪武大移民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很多人绝对听过这句话“祖上来源处,山西梧桐大槐树。”元末的时候天下纷争,百万人次的大决战都有好几场,所以大量的人口涌入较为平稳的山西。等到了明朝,朱元璋这一看,不行呀!有的地方那人少的都快赶上深山老林了,怎么办?移民!把人多地方的百姓给人少的地方迁。
中国的封建社会,皇帝自称为天子,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皇帝也是肉体凡胎,也会有普通人所具有的行为习惯,如经常说一些口头禅。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算是史上最草根的皇帝,他说话就经常带一些口头禅,其中有一句口头禅,不仅被明朝皇帝所使用,还被清朝的所有皇帝奉若宝典,一直沿用了几百年。
朱元璋,小名朱重八,出生于一个家徒四壁的贫困家庭。稍微长大后,朱重八也想跟别的孩子一样,背着书包去读书,奈何家里太穷,为了能够混口饭吃,很小就给地主放牛,几乎没读过书。经过多年的奋斗,曾经的放牛娃成为了明朝的皇帝,为了处理朝政,朱元璋通宵达旦的读书,而且有了很大的进步。
我们都知道,皇帝下达命令或者发表言论,都是通过圣旨来传达。在很多明清电视剧中,我们通常会看到太监宣读圣旨的场面,其中开头就有一句话,即“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为何圣旨都是有这八个字开头呢?其实,这句话就是朱元璋所发明的一句“口头禅”。
早在秦朝时期,圣旨最开头使用的是“诏”。到了汉朝,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完备的皇帝制度,之前的“诏”就演变为“诏曰”,并被之后的历代帝王沿用下来。直到明朝之前,史书上都没有关于“奉天承运”的记载。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南京)称帝,为了表示自己是所谓的“真龙天子”,就建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皇城,其中最重要、规格最高的朝会大殿,便命名为“奉天殿”。朱元璋觉得,自己能从放牛娃逆袭为皇帝,那都是上天给自己的运气,口中就经常嘀咕“奉天承运”这四个字。
之后,那些大臣为了迎合朱元璋的心意,就称他为“奉天承运皇帝”,这让朱元璋相当满意。在以后的圣旨当中,开头就变成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
满清入关后,觉得朱元璋的这个发明非常棒,就把他奉若经典,每次下达圣旨时也用上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经过多年的演变,被后人重新断句,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电视剧常听到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说法。若在明朝之前的历史剧中听到这八个字,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编剧的历史是体育老师教的!
如果觉得我写的不好,请多多批评指教,一定多加改正!若觉得写的还可以,欢迎扫描下方的二维码,或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历史新知”,记得转发和点赞哦!
? ? ? ? ? ? ? ? ? ? ? ? ? ? ? ? ? ? ?
导读:朱元璋,大明太祖高皇帝,姓朱,名元璋,字国瑞,生于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俗称洪武帝、朱洪武,庙号太祖,其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朱元璋原名重八,后改为兴宗。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后改名为德裕,最后再改名为元璋,字国瑞。
元朝末年,元顺帝昏庸无道。他整天只知道自己玩乐,军国大事,一概不管。他还听不进贤相脱脱的话,反而将他害死,于是金国盗贼蜂起,叛乱相继,各地人民也纷纷起义。
这时,濠州***今安徽风阳***出了一个豪杰朱元璋。朱元璋出身牧童,17岁时曾在皇觉寺当过和尚。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他投奔了濠州起义军郭子兴。
朱元璋长得个儿高大,下巴向前翘,满脸麻点,虽其貌不扬,但他骁勇多智。郭子兴很器重他,还将义女马氏许配他为妻。
已说这天元军来攻城,朱元璋正带了一小队人马在城头巡逻,忽见一个仆人迎面跑来气喘吁吁道:“朱公子快,快,张夫人有急事相商!”
朱元璋心里一怔,立即去见郭子兴的夫人。进入内室,只见张夫人已哭得泪人儿一般,他的妻子马氏也在一旁流泪。朱元璋连问三声什么事,张夫人呜呜咽咽,连话也说不清楚。倒是马氏帮她回答道:“义父已被孙德崖骗去,生死不明,你快想想办法,去救他回来!”
孙德崖原是与郭子兴一道起义的人,现在却勾结了赵均用,将他骗去,企图害他,夺他的主帅位置。
朱元璋不及问明底细,一个转身跑出后室,大叫道:“快跟我来,郭帅有难!——卢大勇,你骑马去报告彭将军,让他迅速带兵到孙家去!”
朱元璋带了随身一小队亲兵,飞马赶到了孙德崖家。但门卒挡住了不让进。朱元璋也不与他们多罗嗦,嘴巴一努,众士卒一齐上前,挥拳振臂,三拳两脚将这伙门卒打散了。
朱元璋抢先进屋去,一脚踏进客厅,只见孙德崖与赵均用正在咬著耳朵商量往后咋办。
他们见朱元璋风风火火闯进来,知道是来救郭子兴的,忙不迭站起,故意问道:“朱公子有何贵干?”
朱元璋厉声道:“眼下元军兵临城下,连日在攻城。两位将军不去打仗杀敌,反而将主帅骗来,意欲何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71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解缙对联故事大全
下一篇: 明代太监抢宫女为妻明熹宗为其做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