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为什么明世宗朱厚熜与旧臣有礼仪之争,

历史典故 2023-07-22 13:10:06


明世宗除了众所熟知的永乐皇帝朱棣之外,明代还有另外一位以藩王的身份入主皇城的人,他就是明世宗朱厚熜,年号嘉靖。朱厚熜的父亲老兴献王朱祐杬是孝宗朱祐樘的亲兄弟,孝宗的儿子是武宗朱厚照,所以朱厚熜本来只能继承父亲兴王的“王位”。可是因为他的堂兄正德朱厚燳偏是个“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皇帝,作为堂弟,按照“兄终弟及”的游戏规则,朱厚熜被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到了!他在13岁的时候,正在为父亲服丧期间,却想不到被京城来使宣遗诏迎入京继承“皇位”。然而毕竟少年朱厚熜深知这不比“子承父业”,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先朝的老臣们会服服帖帖地听他的话么?他大概是性格极随他那位新寡的母亲,一对孤儿寡母从命运转折的开始,就不屈不挠地坚持主见,要在紫禁城中做名正言顺的主人。

从藩王府出发到北京去上任,还没进城门,麻烦事就来了。按照礼部的安排,朱厚熜不应从皇城的正门而只能从旁门东安门进入文华殿,先当皇太子再当皇帝。不过新皇帝却针尖对麦芒 ,“遗照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堂堂正正地从正门大明门踱进了金碧辉煌的奉天殿(今太和殿)。

新君旧臣的较量不但没有结束,反而在渐渐升级。礼臣们先是要求新皇帝称孝宗皇帝为“皇考”,称兴献王为“兴献王皇叔父”,也就是说,他们要新来的小家伙把别人的爸爸叫“爸爸”,把自己的爸爸叫“叔叔”!世宗当然不听,于是廷臣们退了一步,要他称兴献王为“本生父”,不过“皇考”仍然只能是孝宗皇帝。世宗呢,仍然坚守不退。为了维护明世的正统,以大学士杨廷和为首的廷臣们团结起来,二百多人围聚在左顺门(今协和门)外跪伏哭谏,甚至还有人把孝宗皇帝的名号抬出来大呼小叫!这下可真把小皇帝惹火了,“下一百三十四人锦衣卫狱,杖于廷,死者十有六人”。最终,“定称孝宗皇帝皇伯考,献皇帝为皇考”。

“从哪个门进皇城”、“怎么称呼自己的伯伯和爸爸”,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礼仪之争”,却在新君老臣之间,从口水杖直打到血肉横飞,从尚未登基拉拉杂杂直打到三年之后才最终尘埃落定,是不是大家真地小题大做、穷极无聊到这个地步了呢?

有明一代近三百年,以世宗皇帝的“嘉靖”为年号的,一共前后持续有45年;明代称为皇帝的共16人,其中在位年限在40年以上的只有两位,其中一位就是这位嘉靖皇帝。嘉靖一朝的持久和稳定,不能不说和他登基之初咬定牙关以“礼仪”之名,在和一大批有实权的前朝旧臣的博弈之中最终胜出有着深远的关系。

嘉靖时期的大礼仪事件,是怎么回事?

明世宗朱厚熜是明宪宗之孙,明孝宗之侄,明武宗的堂弟,兴献王朱佑杬次子(长子为朱厚熙,生五日而夭,嘉靖四年追赠岳王,谥怀献)。明宪宗生十四子,长子为明孝宗,次子为兴献王。1494年(弘治七年),兴献王前往其封国安陆州就藩,1507(正德二年)年秋八月,朱厚熜生于兴献王邸。
1519年(正德十四年),兴献王薨。以世子身份居丧并决策封国政务。1521年(正德十六年)三月,尚未除服,明武宗特旨令其袭封。五天后(三月十四日),明武宗驾崩,那时,朱厚熜尚未正式受封。明武宗无嗣,而明孝宗也无其他皇子在世,皇太后张氏与大学士杨廷和(朱厚熜未至京师前,杨廷和总揽朝政三十七天)摄理国政,根据《皇明祖训》中所说的“兄终弟及”的原则,于三月十五日派定国公徐光祚、寿宁侯张鹤龄、驸马都尉崔元、大学士梁储、礼部尚书毛澄、太监谷大用等前往安陆迎接朱厚熜,到京师即皇帝位。三月二十六日徐光祚等抵达安陆。(谷大用先期至,朱厚熜不许其私谒。)1521年四月初一,拜别其父陵墓,次日辞别母妃启程。四月廿二,朱厚熜抵京师,止于郊外。当时朝廷官员就有关于以什么礼仪迎接兴献王世子朱厚熜的争论。礼部尚书毛澄根据杨廷和的授意,定议以皇太子即位的仪式。
武宗年间,大学士杨廷和曾帮武宗起草遗诏,这时却被朱厚熜利用,成为迫使杨廷和改变立场的利器。 因为遗诏的内容是以武宗的语气表示:“皇考孝康敬皇帝亲弟兴献王次子,聪明仁孝,德器夙成,伦序当立,已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与内外文武群臣合谋同词,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引?
其中,“嗣皇帝位”四字最为关键。朱厚熜对其右长史袁宗皋说:“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但杨廷和仍要求朱厚熜按照礼部的方案(由东华门入,居文华殿),择日登极。但未行,最后是由皇太后令群臣上笺劝进,朱厚熜在郊外受笺,当天中午,从大明门入,随即在奉天殿即位。诏书曰:“奉皇兄遗命入奉宗祧”。以明年为嘉靖元年(未采纳群臣拟定的“绍治”年号)。
四月廿七,朱厚熜下令群臣议定武宗的谥号及生父的主祀及封号。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朝中大臣援引汉朝定陶王(汉哀帝)和宋朝濮王(宋英宗)先例,认为世宗既然是由小宗入继大宗,就应该尊奉正统,要以明孝宗为皇考,兴献王改称“皇叔考兴献大王”,母妃蒋氏为“皇叔母兴国大妃”,祭祀时对其亲生父母自称“侄皇帝”。另以益王次子崇仁王朱厚炫为兴献王之嗣,主奉兴王之祀。五月初七,礼部尚书毛澄和文武群臣60余人将此议上奏皇帝,并声称朝臣中“有异议者即奸邪,当斩”。
对世宗而言,这绝对是不可接受的,双方产生僵持。年方十五岁的朱厚熜试图优抚杨廷和,并向毛澄厚赠黄金,欲使其改变主意,但两人都不为所动,几次下诏尊加其父徽号也被杨廷和等大臣封还。但毛澄亦修改意见,认为将来朱厚熜有子时,可以第二子取代朱厚炫成为兴王,继承其父亲的王统。
1521年七月初三,新科进士张璁上疏支持世宗,认为朱厚熜即位是继承皇统,而非继承皇嗣,即所谓“继统不继嗣”,皇统不一定非得父子相继,而且汉定陶王、宋濮王都是预先立为太子,养在宫中,实际上已经是过继给汉成帝和宋仁宗,“其为人后之义甚明”。张璁建议朱厚熜仍以生父为考,在北京别立兴献王庙。朱厚熜见此奏章后大喜,称“我父子得以保全了”。但张璁人单势孤,难以动众,世宗唯有先行妥协。但在奉迎生母蒋妃入京的礼仪上,朱厚熜坚持行以迎皇太后之礼,遭到杨廷和反对后痛哭流涕,表示愿意辞位,奉母返回安陆,杨廷和无奈之下只得让步。当年十月,朱厚熜以皇太后礼迎母亲入宫。
1522年(嘉靖元年)三月,朱厚熜无奈之下,勉强同意称父亲为“兴献帝”,母亲为“兴国太后”。尊封祖母邵氏(明宪宗贵妃)为寿安皇太后,孝宗皇后为昭圣慈寿皇太后,武宗皇后为庄肃皇后。三年之后,朱厚熜的地位已稳固,试图为父母封号加“皇”字。那时已被贬至南京刑部主事的张璁与同僚桂萼等揣测帝意,便纷纷上书重提旧事。两人得以宣诏入京,委为翰林学士,专负责礼仪事项,并迫使杨廷和辞职,而其他反对者都被下狱、贬官夺俸。以张璁和桂萼为中心,在朝廷中形成了支持、奉迎皇帝的“议礼派”,将议礼当作起家的政治资本,因此在酝酿了一段时间后,又重新挑起了议礼之争。
事件影响:
经过三年的大礼议,最后以君权的高压结束,朱厚熜已经羽翼丰满,并且由议礼的过程体会到了如何行使皇权的无上威严,此后变得独断独行、一意独行。如遇上不合自己心意的大臣,都会下狱廷杖。大礼议加强了皇权专制,促成了朱厚熜刚愎自用的政治作风。
大礼议使得杨廷和明世宗两人形同陌路。杨廷和被削官为民,更中断了杨廷和在明武宗去世之后推行的政治和经济改革,世宗日渐腐化,大肆兴建、迷信方士、尊崇道教,又好长生不老之术,此后明朝政治风气愈发颓废。议礼派“以片言至通显”,因迎合皇帝而从下级官员升至首辅、六卿,使朝廷官员看到奉迎君主带来的好处,嘉靖十七年后,内阁14个辅臣中,如徐阶、顾鼎臣、严讷、夏言、郭朴、严嵩、袁炜、高拱,李春芳等,有9人是通过撰写青词起家的。从此明朝官员中谄媚阿上之风盛行,政治风气日益败坏。
大礼议对历史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嘉靖皇帝以旁支小宗入继大统,内心深处实际上隐藏着难言的自卑感和不安。杨廷和等人的“继嗣”论萦绕在他的心头,必须制服群臣才能树立严威。自卑心理转化为刚愎、猜忌、横暴、独断,处处标新立异,时时戒备群臣,千方百计树立威权。
经过大礼议,在理论和礼仪上终于为自己树立了正统地位;在权力上终于独揽乾纲,威慑群臣。除强化了皇权外,还产生了许多其他严重后果。由于朝野上下都把主要精力集中于议礼,因此干扰、冲击、扰乱了政治、经济的进步性改革;由于只要顺着嘉靖皇帝的意愿议礼有功,便可飞黄腾达,甚至一跃而为巨卿宰辅,因此酿成谄媚之风;由于议礼两派党同伐异,势不两立,因此酿成党争之风。所有这一切都加重了朝政的腐败,因此史家说“吏治繁伪,兵政窳(窳,瘦弱;懒惰)惰,民力虚耗,亦由是始”。

明武宗有多少堂弟?当时为何偏偏选择了群臣都无法驾驭的朱厚熜继承大统?

明武宗有18位堂弟。因为朱厚熜的身份才是皇位最好的继承人,他是嫡子,上面的哥哥已经病逝,所以他才会被群臣推举为继承人了。

他的父亲是真正意义上的皇次子。

朱厚熜那时才15岁,是朱祐杬的嫡次子,因着长子早逝了,只好由次子来继承了。而且当时的他没了父亲,没了兄弟,在群臣心中,认为是个毫无身后背景的人,应该是个好拿捏的主。出来做皇帝是很不错的人选了!这样在很多事情上群臣才是皇帝最好的依靠了!

群臣并不知道他难以控制。

他继位后,凭借自己的心思,立马发起了大礼仪之争,让一百三十四五品官员下狱,并在当场廷杖了很多官员,多数官员停官待罪。他的思维缜密,意志也是很坚定,城府也是非常深,一点都不似那个年纪会思考的事。真的是不愧为帝王的继承人了。办起事来一点都不含糊了。所有大臣更没有想到他们的命运会如此悲催,断送在自己所推选出来的人手里。

历史上的朱厚熜在偏远山区长大。

当时的他在山区长大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力,更有着非常强的意志力,在任何事情上都能很快的想出得当的办法。虽然年纪小,但办事老练,才会在一上任时发动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彻底震住了所有想入非非的大臣们。一举就改变了群臣的看法和做法,也彻底稳固了自己皇位,让众臣胆颤心惊!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努力,击败了一帮野心勃勃的大臣。


在众臣心中无依无靠的主,却是一个深藏不露的高手绝策家,这是群臣们怎么也不会想到的结果,他们谁也不知道他是天纵奇才了!更不会想到年龄如此小的少年,有这么大的果断力了,一个人把皇位给稳稳的坐下来了。

明朝大礼议事件是什么 大礼议结果为何?

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社会,皇帝的权利至高无上,不容挑衅。不过虽然君权独一,但若是做错了事情,臣子也可以进行规劝。想要留下一个好名声的皇帝,难免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历史上有一位皇帝,想要追尊自己的父亲为皇考。大臣们不同意,于是就纷纷上奏劝谏,宁死不屈。

有人就说了,这追封父亲为皇考,怎么说也是一件孝事儿啊。中国古代将“孝”看的那么重要,怎么还会遭到反对呢?主要是这事儿比较特别。

这位皇帝是明世宗朱厚,也就是咱们后来的嘉靖帝。追封皇考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追封自己的父亲为皇帝。

封建皇位的传递,一直以来都是遵从“父死子继”的规矩。也就是说父亲死了,儿子继承父亲的皇位。朱厚不是明朝开国皇帝,那么为何他父亲不是皇帝呢?

朱厚的父亲是兴献王朱,朱厚的皇位是从堂兄明武宗朱厚照那儿继承来的。朱厚照就是正德帝,正德帝去世之后,因为没有留下儿子,朱厚被张太后与内阁首辅杨廷和扶立上位。

朱厚上位之后,想要追封自己的父亲兴献王为皇考。但是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武宗旧臣,却认为朱厚既然是继承正德帝的帝位,那么就应该认正德帝的父亲明孝宗为父亲。

历史上如定陶恭王刘康和宋朝濮安懿王赵允让这种小宗入继大宗的先例,都是尊奉正统。所以朱厚想要追封自己的生父为皇考,自然就受到了杨廷和等人的阻止。

你说皇帝认自己的父亲有什么问题,这怎么也算是家事吧!所谓皇家无小事,更何况朱厚认谁为自己宗法上的父亲,关系到的是太庙祭祀的问题。

对于朱厚自己而言,当然也不愿意抛去自己的生父生母,而另外认明孝宗为父亲。所以因为这个问题,从正德十六年朱厚继位开始,就形成了新帝与旧臣之间激烈的政治斗争。

这场新旧势力的交锋,一直持续了三年半,以朱厚的胜利而告终。其生父兴献王追封为明睿宗,太庙祭祀列明武宗之上,王陵规模也升级成后来的明显陵。

为了让自己的生父成为皇帝,朱厚先是表示优待杨廷和,又赠给礼部尚书毛澄重金,希望他们能改变主意。

谁知道杨廷和等人却始终坚持,朱厚一怒之下,下令杖责反对大臣。以杨廷和为首,当时有100多位大臣受到杖责,其中还打死了16位。

而经过三年半的争斗,杨廷和始终宁死不屈,最终也落得个罢职回乡的结局。值得一提的是,大家都知道嘉靖帝时期,内阁首辅更换频繁。在大礼议期间,就有不少的内阁大臣因此事遭贬,内阁洗牌。

嘉靖帝时期的内阁首辅张璁是如何上位的?正是因为他在大礼议期间支持嘉靖帝,成为新帝派大臣,与杨廷和等旧臣抗争,因此功而上位。

大礼议是明朝历史上一场非常重要的政治事件,不仅仅是嘉靖帝认不认爹的问题,更多的是以嘉靖帝为首的新势力与明武宗旧臣之间的一场争斗。

别看嘉靖帝当时年纪轻,却凭此成功执掌权利,成为一个说一不二的实权皇帝!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71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