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对于张三丰这个人物都不陌生,今天就来说说明朝两位皇帝寻找张三丰的事迹。张三丰,名君宝(也有说名“全一”),字玄玄,号三丰,正史记载张三丰出生于南宋时期,在元朝和明朝时期十分有名。他是武当派的开山掌门,也是太极拳的创始人。
相传张三丰在五岁时患了眼疾,不能视物,碧落宫住持张云庵见了就劝张三丰的父母把人交给他当徒弟,让张三丰跟着他上山静养。张三丰的父母请了很多大夫也没能治好他的病,所以只好答应了张云庵。张云庵把张三丰带在身边养病,也教给张三丰道书道义以及儒学经典,张三丰很有天分,过不不忘不说还能懂其深意。七年以后,张三丰的母亲太思念儿子,就把他接回家了。
元朝时期,张三丰的才名已经很大,朝廷听说以后就征召他做官。张三丰志不在此,原本他是打算拒绝应征的,但他的偶像是葛洪,他希望自己能像葛洪那样,挂个闲职便于求仙访道,就答应了下来。谁知道他的父母接连去世,他又必须替父母守孝,所以不能应召,最后他干脆就不去做官了,专心研究道法。
朱元璋和朱棣父子为什么都去寻访张三丰?
张三丰云游四海,先在宝鸡山定居,自号为“三丰居”,后隐居于武当山,修成大道,成神仙了。传说,张三丰道术非凡,不管天气热还是天气冷,他都穿着一身蓑衣,有时候几天几个月不吃饭,有时又一顿吃几天的饭量。他留着长胡子,不修边幅,因此人们也把他叫做“张邋遢”。
有一次,张三丰“灵魂出窍”,好长一段时间也没有回来,他的朋友来找他,见他气息全无,以为他已经死了,就替他收敛办了一场丧事,结果张三丰却在下葬那天回到肉身,复活了!
又有说张三丰曾经在岷州居住过,他给大家做农活,却从不要工钱,只希望他们能给自己一顿饱饭吃。一天,张三丰给一寡妇家割草,到了中午,寡妇的女儿给他送饭,是一罐洋芋拌汤,张三丰端起瓦罐就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到最后还伸出舌头去舔里面的面糊糊。可是瓦罐很长,哪里能全部舔到呢,那小姑娘就开玩笑说:“张爷你神通广大,把罐翻过来舔呗!”张三丰听了,二话不说就像变戏法似的,把瓦罐给翻了个面,舔了个精光。从此,张三丰的神通广大就在当地传开了,大家把张三丰居住过的地方称作“神仙洞”。
明太祖朱元璋一统天下以后,很想见一见传说中的神仙张三丰,就派了一队使者,捧着皇帝诏书和丰厚的礼物去武当山寻找张三丰了。使者走遍了武当山,也没找到张三丰,只好回去复命。
不知是不是朱元璋对张三丰的“求而不得”,使得朱家皇室对张三丰都有一种很强烈的执着,明成祖朱棣比起朱元璋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曾派人去武当山找了好几年也没找到张三丰。朱棣认为张三丰不肯现身,一定是因为他的诚意不够,于是他征调了三十万人,并斥巨资修建了武当山宫观,可惜最后还是没有见到张三丰。
至于父子俩找张三丰的目的是什么,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可能是求长生之法,也可能是求治国之道,总之必然是有求于张三丰就是了。
张三丰在我国的道教历史上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他在我国的很多小说中也有所提及的,比如比较著名的金庸小说里面就提到了张三丰是张无忌的师傅,而在真实的历史上,确实有其人,而且他是在明朝时期达到一个顶峰的,在明朝的时候有好几位皇帝都在苦苦寻找张三丰,皇帝之所以这么想要着急地寻找到张三丰,其实和张三丰的年龄是有分不开的关系的,因为当时这些皇帝都想像张三丰一样长生不老。
明朝的第1个皇帝是朱元璋,从朱元璋开始,明朝的所有皇帝基本上大部分都比较信任道教,当然这个并不是因为他们喜欢道家的一些学说,而是因为道教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如果修行到一定的地步的话,可以实现长生不老,而这个就是很多皇帝所向往的,所以明朝的一些皇帝都非常的推崇道教,甚至在皇宫里面他们也会请一些道士住进来,然后为这些皇帝修炼丹药。
在朱元璋的时候,张三丰其实已经是一个名满天下的一个道教人物了,当时张三丰已经100多岁了,所以当朱元璋知道张三丰已经100多岁的时候,非常的羡慕,便派人去向张三丰请教一些如何长生不老的秘诀,但是很遗憾,张三丰没有被请到,后来朱元璋又去请张三丰,但是很遗憾张三丰又出门去远游了,直到朱元璋死的时候也没有见过张三丰。
朱元璋之后还有一个人也非常想要找到张三丰,这个皇帝就是朱棣,朱棣他是一个非常聪明非常有才能的一个皇帝,所以他希望自己可以继续统治明朝,于是他就想找到张三丰,然后向他学习如何长生不老,这样自己就可以继续统治明朝了,但是很遗憾,他派了好几路人员去寻找张三丰,依然没有找到张三丰。
成祖暗访武当的目的无需赘述,但据相关文献记载,成祖暗中寻找皇帝文健和张三丰。
《明史稿胡丹墓碑铭》年记载,“丁海视察臣子,而百姓则忠信守信。以参观不同地方的名义命令人民周游世界,实际上是检查了人民的心。”这里的“外星人”就是张三丰。所谓“看人心”,就是人的心是转向祖先,还是转向惠帝,也就是惠帝是否还活着。王昌的《贞泽纪闻》,陈建的《黄明通假法传》,郑潇的《金燕》等史书都有同样的意思。在查阅上述史料后,我们承认,明成祖访问惠帝是一个事实。同时,“以拜访陌生人的名义”也不符合事实。相比之下,《明史》的作者对此事的看法是客观的。明确指出的“访张不修仙”是交给他的任务之一,虽然他的主要任务仍然是“访张不修仙”。
而且,成祖对张三丰的拜访是真诚的。年记载的永乐十年1412年2月10日成祖写给张三丰的《明史胡丹传》,最能表达他对张三丰的思念。现在不妨录下全文:“皇尊书,张三丰老师第一步,真仙:久闻真仙,思念亲人,尝遣使臣焚香拜书,遍山求情。真正的神仙,道德高尚,高于一切,肉体自然,精神莫测。我的素质差,我的德行差,我真诚,愿意看到我的心,我夜不能寐。对使者们,我谨向这本书致以诚挚的邀请。云一来,我就用拳头拜这本书。永乐十年二月十日。同年3月6日,成祖赠孙碧云诗一首,其中有一首.如果你遇到真正的仙女张有道,你会等待长相思。"史书中也有记载:"永乐初,唐太宗文慕他成就陶,送香书。当他累了,他派了一个使者去问它.”皇帝有了这个想法,他的副手们不厌其烦地四处查看。记载胡丹从永乐五年到永乐十四年十年间从未回京。
事实上,拜访张三丰的人远不止胡丹人。早在永乐三年,淮宗道就被派往张三丰游览名山。王宗道也来拜访了十年,但从未谋面。同时,《大岳泰山志》还记载了成祖学派正一派第四十三子石田彰玉初对张三丰的拜访:“戊子十月邀异族张三丰。”我丑然后拜访了张三丰。“如此执着地去拜访张三丰,是没有诚意的。于是,成祖诚心诚意地拜访了张三丰和惠帝。早期拜访张三丰可能还有其他特殊目的,我们不得而知。但自永乐十五年起,其目的更加明确,即寻求“仙药”。
永乐十五年,明朝的成祖生病了。根据杨士奇的“三次朝圣”,这是一个记录.【宣德三年】六月,我到早朝,召其臣【杨】至文华门,命光禄赐粮。当日“我们三人商议此事,京师终盛元之地,祖上是朝臣不贪。对日本:“对风和永恒幸福的最终贪欲已经完成,但已被听到。“问:‘永乐是怎样的?对日:“十五六年后,唐太宗生病,部下专横跋扈,无人理睬。他索贿,做生意不择手段.有许多疾病可以理解为卧床不起。作为一个飞奔的明太祖,能让他“脱身”的病一定不会太轻。为了治病,他经常带着纪去县
有一句话:“一次忠人,一次谏,‘此痰火虚逆之病,由灵异宫而起’。”"皇帝很生气:"不收仙药,就把药都吃了?“由此可见,成祖非常相信这些仙药。与此同时,永乐十五年,他写了一篇《皇书》的文章,文中也极力称赞仙药的功效:“你若为我唯一,我就向伏羲俯首称臣,尽力用药。上帝默默运送精灵,伊薇向我鞠躬。一瞬间,违规,随着你的敲门声。反复展示神迹和施法。药物是万灵药,所以它可以恢复和平,也可以复兴。它具有返老还童和优雅的力量。‘先人病了,信了现有的房子,就下定决心要见张三丰。’。与早期的旅游不同,永乐十五年,游客的选择发生了一些变化。十四年前在永乐、王宗道、胡丹等地。走访十年,先后回复法令。永乐十五年,成祖派保济医官苏秦到名山治病。医官探望张三丰与成祖的病情有关,这让我们很自然地认为,成祖此时探望张三丰,应该是从张三丰那里得到了一些所谓的“仙药”。
成祖兴修武当暗访建文的目的不必细说,但据相关文献记载,成祖暗寻建文帝的同时,也在寻访张三丰。
如《明史稿·胡淡神道碑铭》记有“丁亥(即明永乐五年,1407)上(即明成祖)察近侍中惟公(即胡濙)忠实可托,遂命公巡游天下,以访异人为名,实察人心向背”。这里的“异人”即张三丰,而所谓“察人心向背”就是访查老百姓的心是否归向成祖,或是仍向惠帝,其意就是要查究惠帝是不是仍然活着。有相同意思的记载还出现在王鏊《震泽纪闻》、陈建《皇明通纪法传录》、郑晓《今言》等历史典籍中。查阅了上述史料之后,我们坦言,明成祖访寻惠帝是事实。但同时,其中所记“以访异人为名”则与事实不尽相符。相比较而言,《明史》的作者对此事的看法就比较客观。《明史·胡淡传》中记有“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就清楚地指出胡濙“访仙人张邋遢”是成祖给他的任务之一,即使其主要任务仍是“隐察建文帝安在”。
?在《明史·袁忠彻传》就记有这样的事:“忠徼一日人侍,进谏日:‘此痰火虚逆之症,实灵济宫符药所致。’帝(指成祖)怒日:‘仙药不服,服凡药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成祖是非常相信这些仙药的。同时,他在永乐十五年( 1417)撰写的《御制灵清官碑》一文中还大力赞扬仙药的功效:“乃者朕躬弗豫,用药百计,罔底于效。神默运精灵,翊卫朕躬。顷刻弗违,随叩随应。屡显明征,施了灵符。天医妙药,使殆而复安,仆而复起,有回生之功,恩惠博矣。”患病而又非常相信仙方的成祖,更坚定了访寻张三丰的决心,与早期的访寻有所不同的是,永乐十五年( 1417)在访寻人员的选派上发生了一些变化。永乐十四年前,王宗道、胡淡等历十年之久的访寻之后,先后复旨。到了永乐十五年,成祖又派宝鸡医官苏钦等斋香书遍访名山求之。这医官访寻张三丰与成祖患病联系在一起,就让我们自然想到成祖此时访寻张三丰,理应是为了想从张三丰的身上得到一些所谓“仙药”了。
张三丰是否确有其人一直都是个谜。尽管有《明史》这样的正史为他立传,但从明太祖朱元璋起,历代皇帝发动天下都未能觅得他的踪迹。明朝十六帝里,又属明成祖朱棣最崇拜张三丰,为此他还征天下三十万民夫,耗时七年重修武当山宫观。
至少从明代开始,张三丰的形象已经和神仙无二,民间巨多的关于他的传说使张三丰的形象似仙非人,乃至于连皇帝都趋之若鹜派人遍访天下名山大川找寻他的踪迹。《明史.张三丰传》非常传神地描述了他的样貌曰:“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其不饰边幅,又号张邋遢。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冉如戟,寒暑唯一衲一蓑。所啖升斗则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书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
”所谓“数月不食,一日千里”,这不活脱脱一神仙吗?后来太祖朱元璋闻其大名乃遣人四处寻访而不得。“后居陕西宝鸡金台观,一日自言当死,留育而逝,县人具棺敛之。及葬,闻棺内有声;启视则复活。乃游四川,见蜀献王,复入武当,历襄、汉,踪迹益奇幻。”(据《明史.张三丰传》),此可见,张三丰至少在明朝建立后已经是个百岁以上的老人,甚至可能更老,又或者已经“飞升成仙”了,因为张三丰自入明朝起便已难觅踪迹,生死莫闻。
明太祖曾两次召张三丰入朝皆不赴,朱元璋诸子中,只有第十一子蜀王椿见过张三丰,而且还是张三丰云游巴蜀主动入成都见蜀献王朱椿,并劝其远离政治专心修道长生。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椿题《张神仙像》赞曰:“奇骨森立,美髯戟张。
距重阳兮未远,步虚靖之遗芳。飘飘乎神仙之气,皎皎乎冰雪之肠。爰寻师而问道,岁月亦云其遑遑;既受诀于散圣,复续派于瓜王。全一真之妙理,契未判之纯阳。南游闽楚,东略扶桑。历诸天之洞府,参化人而翱翔。曰儒曰释,曰老曰庄。
皆潜通其奥旨,乃怀玉而中藏。”此题写的妙哉,完美地展现了朱椿眼中的张神仙三丰是一个内炼高深,行踪不定,能辟谷,寒暑不侵,有轻功神行,知未来休咎,脱胎神话的一代宗师。如此当世之神仙能得他开示指点该是多么荣光幸运的事情,难怪此后的明朝皇帝个个都锲而不舍对张三丰的寻访。
而明朝这么多皇帝,对寻找张三丰热情最高涨的非明成祖朱棣莫属。朱棣为了寻访张三丰,还写了一封非常“赤诚”的信托张三丰的弟子带给他,只见那信中写道“皇帝敬奉书真仙张三丰先生足下:朕久仰真仙,渴思亲承仪范。尝遣使致香奉书……朕才质疏庸,然而至诚愿见之心夙夜不忘。敬再遣使致香奉书虔请……”,这封朱棣写给张三丰的信,是满满的仰慕也是满满的崇拜,是对神仙家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渴望能得到张三丰的开示指点。可惜张三丰依然是我自逍遥,踪迹无定,为表礼数,就赋诗一首,让他的弟子孙碧云转交朱棣。
既然四处派人便房天下而不得见,那就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对张神仙的敬仰崇拜吧。明成祖可是个一诺必行的皇帝,他真的这么做了,下旨征发天下三十万民工共耗时七年大兴土木兴建武当山宫殿。修建了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十二亭和三十九座桥梁等庞大的道教建筑群,如此规模庞大的道教建筑工程,在中国历朝历代都属罕见。朱棣不仅为张三丰大兴庙宇宫殿,还为他塑像奉祈,派官员洒扫以示崇敬仰慕,如此这般虔诚,却始终不得张三丰一见。
张三丰到底活了多少岁一直都是个迷,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张三丰大约生于金朝中期,在明朝嘉靖年间去世,至少活了300多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71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