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珪迎劳之曰:“朝廷以边事属押班及李留后,无西顾之忧矣。”舜举曰:“四郊多垒,此卿大夫之辱,相公当国,而以边事属二内臣,可乎?内臣正宜供禁庭洒扫之职,岂可当将帅之任!”闻者代珪惭焉。——《宋史·宦者传》
译文:
王珪迎接慰劳李舜举说:“朝廷把边境事务托付给您和李宪,没有西顾之忧了。”李舜举回答说:“边境多事,实在是士大夫的耻辱。今天是相公您执政,难道以为将边防托付给两个内臣(李舜举和李宪,妥当吗?我们内臣的本分啊,就是洒扫庭院、擦抹窗户,相公当真以为可以领兵作战?”听说的人都替王珪惭愧。
壹
他文采不错,在军事上也有一定的战略眼光。
身为一个宦官,他为人正直,中规中矩,也算是一个贤宦。
但是,在偃武修文的大环境下,在好大喜功的皇帝、纸上谈兵的文官合力折腾之下,他成了一个杯具。
他就是北宋时期的太监李舜举。
贰
太监天生就是挨骂的体质,要得到好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李舜举做到了。
李舜举有以下几点值得称道的地方:
——不贪财。李舜举曾经领衔督造冶金铸造工程,工程结束时,预算没用完的部分悉数上交。
——不多嘴。李舜举的太监生涯中,他“与人言未尝及宫省事”,从来不传是非,讲八卦。
——业务精。李舜举先后在多个岗位任职,从皇宫服务人员,到军队后勤人员,再到边防情报人员,该做的事情一件不少,不该说的话一句不多。
宋神宗曾经给了李舜举十六字评语“公忠奉上,恭勤检身,始终惟一,以安以荣”。
叁
北宋中期,赵家王朝的掌舵人一直在左右摇摆。
军事上,要么雄心万丈,好大喜功,要么畏敌如虎,战战兢兢。
内政上,一会儿不遗余力推进改革,一会儿改弦更张全盘否定。
太后垂帘听政,任用一批大臣,推进一种政策,皇帝亲政,任用另一批大臣,改换另一种政策。
大宋王朝就在当家人的折腾中不断内耗。
“偃武修文”是北宋王朝的基本国策,即使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依然不打折扣地贯彻执行。
文官地位高于武官,经常会出现一个小文官针对一方统帅冷嘲热讽的局面,在军事上,虽然有不少极具战略眼光的文官出现,但更多的时候是夸夸其谈,纸上谈兵。
至于北宋初、中的太监,基本上属于夹着尾巴的一类人,奴才就是低人一等的奴才,监军就是正儿八经的监军,走马承受就是责权清晰的情报收集,完全没有权宦生存的土壤,倒是有几个会打仗的,比如秦翰,比如李宪。
肆
自 从“檀渊之盟”以后,在北方,大宋和辽国虽然摩擦不断,但基本上是一个和平的局面,而在西面,汉族人和党项人则是真刀真枪,一场大战接着一场大战。
依靠着雄厚的国力,大宋在和西夏的攻守中,逐渐占据了上风。如果时机合适,战略得当,灭掉西夏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永乐城之战爆发了。
当时,西夏军队进攻大宋,结果遭到迎头痛击,党项人损兵折将,北宋军队不依不饶,攻进西夏国土,占领西夏两千多里土地,兵锋直指西夏首都兴庆府(宁夏银川)。
古代打仗,国土拓展到哪里,城池就要建设到哪里,尤其对于更擅长步兵作战的宋朝军队来说,建设城池、军寨。
永乐城就是这样一个深入敌国腹地的一个新城。
伍
回 头来看,宋朝的战略还是太激进了,如果是逐步蚕食,吃一口,消化一口,再吃一口,再消化一口,西夏人还真是没办法扭转颓势。
被皇帝派往边境监军的李舜举就觉得宋朝军队的步子迈得有些大了,但是他对于这种军事冒险的反对声音,很快就淹没在一片高歌猛进的赞歌声中。
虽然李舜举并不想掺合进去,但是皇命难违,在临出发前,李舜举找到了人称“三旨相公”的王珪,狠狠吐槽。
大意是:你们这帮牛气哄哄的士大夫,如今打仗了,都没影了,让我们太监顶上去,我们的本职工作就是打扫打扫皇宫伺候伺候人,你们好意思吗?!
完全没有担待的王珪脸皮很厚,打个哈哈就过去了。
陆
其实,李舜举错了。
如果真的让他这个太监来指挥,或许结果没那么糟糕。
正是一个名叫徐禧的文官手握指挥大权,才让局面变得不可收拾。对了,还有一个文官也起了负面的作用,这个人就是《梦溪笔谈》的作者、大名鼎鼎的沈括。
先说筑城的选址。
徐禧选址永乐埭,沈括选择支持徐禧,名将种谔坚决反对。种谔认为这里地理位置并不好,支援上不方便,还没有安全的水源,甚至说出了:“城之必败,败则死。”这样的狠话。
但是徐禧和沈括力排众议,对于一切的劝告,一律视作嫉妒,对于善意的提醒,一律听而不闻。
在筑城方面,徐禧的组织实施能力还是不错的,李舜举也亲临一线协调,只用了14天就建成了永乐城。
柒
城建好了,留下四千军队驻守,徐禧、沈括、李舜举都回到了后方。
没几天工夫,西夏人来了,一来就是三十万,西夏人无法容忍宋朝在这样的战略要地打下一个楔子。
按说,徐禧是负责筑城的,现在就该武将们上场了,但徐禧手很长,心很大,认为敌军来得越多,他取得的功劳就越大。
徐禧亲自带领两万五千军队进驻永乐城,还打小报告,整治了想“争功”的种谔。
按说,西夏人不擅长攻城,宋朝军队善于守城,虽说选址有些问题,但还是有一战之力的。
但是,因为指挥官是徐禧,局势更糟糕了,李舜举也受到了牵连,杯具了。
捌
先 是有大将指出水源问题,认为应该放弃永乐城。
徐禧认为这是动摇军心,把人家关进了监狱。
接着有大将提议对正在渡河的西夏军队半渡而击。
徐禧说,你懂个屁啊?
结果,等西夏军队休整下,一举击败迎战的宋朝军队,把宋军赶进城中,紧接着切断水源,宋军“掘井不及泉”,“士卒渴死者太半”。
而救援的部队根本上不来,种谔干脆赌气不来救援,永乐城成了孤城。
但即使这样,总可以突围吧,有将领说,最近连续下雨,本来就是新建的城,城墙不坚固,我们趁现在还有战斗力,突围西去。
整天怀揣两个炊饼,亲自上城作战的徐禧又拒绝了,错失了最后的机会。
李舜举也劝了,可是根本没用。
玖
几 天后,城墙垮塌,城破。
宋军包括徐禧、李舜举在内的两百多位军官、一万多名士兵殉国。
徐禧吃不成炊饼了。
李舜举在殉国前,撕下衣襟,写道:“臣死无所恨,愿朝廷勿轻此贼。”
可惜太晚了。
拾
永乐城之战以后,大宋对西夏的战略态势由进攻转向对峙,有着转折性的意义。
更严重的是,舆论开始认为文官还不如宦官,为后来宦官势力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比文官靠谱,但依然躺着中枪的李舜举。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70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宋高宗赵构:古代用处女选太子的皇帝
下一篇: 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靠十个女人登上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