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人用公筷:宋高宗赵构不愿宫人吃自己口水(使用公筷的温馨提示语)

话历史 2023-07-22 12:38:16

我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关于这方面的典故、逸闻和趣事可谓汗牛充栋,“饮食钩沉”旨在发掘遗落在老北京历史深处的有关吃的知识、趣味和习俗等的方方面面,以此开阔读者眼界。

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每逢吃饭必定让手下的太监、宫女们准备两副碗筷。一顿饭端上几十样的菜肴,宋高宗就把自己要吃的菜用一副筷子挑拣出来,自己喝的汤用一个汤勺盛出来,再用另一副碗筷食用。每次挑入自己碗中的菜肴、舀入自己碗中的汤羹,他也必定要吃的干干净净、一滴不剩。扬州曾有人献给他奢华的器具,他竟命人在闹市中尽数焚毁,以表明自己不事奢华的决心。此刻宫女、太监们又看见皇帝吃饭竟也如此的简单,便纷纷在私下笑话高宗小气。

一日,宋高宗的皇后吴后终于忍不住问起他为何如此这般吃饭,高宗这才道出:“吾不欲以残食与宫人食也。”原来古时,皇帝一顿所吃的饭菜都是多种多样,一个人一顿怎么也吃不完,宋高宗又不喜欢吃肉,常常只吃些蔬菜、豆腐之类的素食,剩下的饭菜就多了。而皇帝吃剩下的饭菜按照规矩都会赏给有头脸的宫女或者太监们食用。宋高宗不愿意看到宫人们吃沾了自己口水的剩饭剩菜,于是就用了这副“公筷”。

我们现在吃饭用“公筷”是为了干净卫生、防止病菌传染,而高宗用“公筷”却是为他人着想,可谓各有各的妙用。

关于赵构,历代倾向于定位为昏庸之主。

不过,北宋是在仓促之间被金人攻陷了都城汴梁,二帝“北狩”,当赵构南渡时,身边亲兵仅一千余人,然而他通过各种方法,迅速调集人员防守住了淮河、长江,同时建立了南宋的根基。

使用公筷的温馨提示语

使用公筷的温馨提示语有:?公勺公筷文明人,共创共享文明城。?、?一双公筷品希膳,健康常有乐人生。?、?餐桌上?公私?分明。?、?手握公筷,口控健康。?、?公筷在手,卫生我有。?等等。

公筷
公筷一般指专用来夹菜的筷子,一般为白色,每人配备一双,只可以在夹菜的时候拿来使用。

公筷常常和分餐制、合餐制联系在一起,不管是分餐还是使用公筷,在中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宋高宗赵构曾是使用公筷的代表人物,筷子起源于中国,是华夏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而公筷亦起源于中国。

赵构是谁的后代 赵构是好皇帝吗

赵构是南宋开国皇帝,经历了靖康之变。一直以来,对于赵构是个好皇帝吗这个问题,答案都是丰富多彩的,不过正是因为有了赵构处死岳飞一事,很多人都认为赵构是个昏君,那么真-相是什么样的呢?赵构是谁的后代呢?下面我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赵构是谁的后代

赵构(1107年5月21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南宋开国皇帝,在位35年。他是宋徽宗第九子,宋钦宗之弟,北宋时期被封为“康王”。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俘徽、钦二宗北去后,被宋钦宗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重建宋朝,史称“南宋”。

他拒绝主战派抗金主张,随后南逃至临安府(今浙江杭州)定都。建炎三年(1129年),苗傅、刘正彦发动“苗刘兵变”,被-逼退位,在绍兴皇宫的隆祐太后(宋哲宗孟皇后)为稳定局势,传旨让皇太子赵旉即位,改年号为明受(明授),宰相张浚平定叛乱后,复位。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禅位于宋孝宗赵眘,自称光尧寿圣宪天体道性仁诚德经武纬文绍业兴统明谟盛烈太上皇帝。淳熙十四年卒,享年81岁,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帝王之一,葬会稽永思陵。谥号曰圣神武文宪孝皇帝,庙号高宗。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加谥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他在位时,迫于形势起用岳飞、韩世忠等大将抗金,但大部分时间仍重用主和派的黄潜善、汪伯彦、王伦、秦桧等人,后来甚至处死岳飞,罢免李纲、张浚、韩世忠等主战派大臣。

赵构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著有《翰墨志》,传世墨迹有《草书洛神赋》等。

赵构是好皇帝吗

宋高宗赵构的亲生父亲宋徽宗赵佶后来被金人折磨致死,宋徽宗的尸体还被金人拿去炼油,后来宋金和议达成之后,金人归还的所谓“宋徽宗梓棺”里面装的并不是宋徽宗的遗体,而是一截朽木。包括宋高宗赵构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在内的所有北宋皇亲国戚几乎全部被金人抓走,在金国受尽凌-辱,有的被折磨致死,有的沦为金人的奴隶。

在靖康之变中,宋高宗赵构的妻子和两个幼小的女儿以及宋高宗赵构的亲生母亲和兄弟姐妹也都被金军掳掠而去,并曾多次遭到女真贵族的凌-辱蹂躏。

但是,宋高宗赵构并没有感到很耻辱,也没有因此而对金人恨之入骨,宋高宗赵构后来甚至一再奴颜婢膝地屈辱求和,祈求仇敌金人让他当“太平皇帝”。

公元1127年五月初一日,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将靖康二年改为建炎元年,成了南宋的开国之君,后庙号称宋高宗。宋高宗赵构当时才二十一岁,他长期在深官养尊处优,所擅长的只有享受和淫乐,统治经验还不丰富。

宋高宗赵构称帝伊始,迫于严酷的形势,不得不起用众望所归的爱国名臣李纲担任宰相。然而,宋高宗赵构当时真正言听计从的,却是权奸汪伯彦、黄潜善,外加一些宦官。黄潜善和汪伯彦等人无意恢复故疆,坚持迁都东南,以图苟安一隅,这正中宋高宗的下怀。

建炎三年(1129年),向来畏惧金兵的宋将刘光世不战而逃,致使金兵在顺利渡过淮河,接着,金国骑兵奔袭南宋小朝廷所在的扬州。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初三,前方军情极端吃紧,宋高宗赵构却还在扬州行宫里面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宦官得知消息以后赶忙去向宋高宗赵构告急,宋高宗赵构此时正在大白天淫乐,金国骑兵快要杀到扬州这一消息有如晴天霹雳,正在行淫的宋高宗赵构顿时被吓成了阳痿。

宋高宗赵构惊惶失措,来不及再召集大臣会商,便立即穿上戎装,骑马出城,抢先逃命。跟随在宋高宗赵构身边的,只有那个贪赃枉法的御营都统制王渊、宦官康履等五六人,侍卫兵也只有几个,大家打着马拼命奔跑。宋高宗赵构丢下几万将士和扬州百姓,然后自己逃命,架轻舟横渡长江,去了江南。

不久,金国铁骑杀来,十几万扬州百姓和将士家属望着滔滔长江哭天喊地,要么溺水而死,要么被金兵屠杀,剩下的都成了金国女真人的奴隶。

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北伐前后,金国内外交困。然而在绍兴十一年(1141年)达成宋金和议之后,经过将近二十年的休养,加上南宋每年进贡给金国的大量财富,金国的国力得以恢复,金军将士也养得膘肥体壮;而此时的南宋,经过秦桧及其党羽将近二十年的折腾,已经国困民穷,“国之府库,无旬刀之储,千村万落,生理萧然”。宋金国力对比发生了显著变化。

实际上赵构是一个颇为复杂的人物,有着鲜为人知的一面。赵构在位36年,稳定住了南宋的草创局面,从很多历史事例来看,作为一个中兴之主,宋高宗其实算得上一个颇为明哲的仁君。

首先,宋高宗自青年时代起甘苦备尝,自身始终保持着简朴的品德。他不热衷女色,餐食简便,每餐仅面饼、馒头和煎肉。虽定居杭州,却时常回忆起当年南迁的艰难岁月。他不喜好奢侈品,“尝诏有司,毁弃螺钿淫巧之物,不可留。”北宋亡后,有人送来当年宫中的几斗珍珠,都被宋高宗投入河中,北宋末年的荒淫朝风从此销匿,南宋百年的基业也就此奠定。

其次,宋高宗对法制建设颇为留心,他提出了“立法贵在中制”的法律思想,认为法律过重或过轻都无法取得效果,只有符合常情,才能行得通。“为法不可过有轻重,惟是可以必行,则人不敢犯。太重则决不能行,太轻则不足禁奸。”为了秉公执法,他常常阅读司法奏折至半夜,反复斟酌,因此也要求司-法-部门对工作同样认真不懈怠,“朕在宫中,每天下奏案至,莫不熟阅再三,求其生路,有至夜分。卿可以此意戒刑寺官,凡于治狱,切当留心,勿草草。”

宋高宗的仁厚还体现在他对待普通宫人的态度上。据说他在德寿宫进御膳的时候,每次都要准备两副碗筷,自己想要吃的菜,就单独夹出一份,饭也单独用调羹盛一碗,而且每次夹出来的饭菜都会吃得干干净净。吴皇后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因为多余出来的饭菜是要留给宫人吃的,他不希望让他们吃他的残剩食品,所以单独盛出一份来自己吃,如此体贴的言语,谁敢相信居然出自一个著名的昏君之口呢?

平心而论, 赵构不仅不是昏君,更是一代明君。北宋被金灭亡,南宋新政权一叶扁舟,颠簸流离,四周列强环视,尚能安顿兴旺,赵构居首功。

冷兵器时代,骑马民族的崛起时期,汉民族实无法与之抗衡,以守待变方为正确因应之道。更者金人把整个华北化为荒芜之地,收复失地,得不偿失,非百废待兴之南宋可以承受之重。抗金名将岳飞等人,以收复失地挥军北伐,须知南宋四周尚有西夏、大理等政权,而多年战争促使内部民众哗变,使北伐难以维持。岳飞北伐,实则挟持南宋政权之生死为赌资,赵构岂可接受。

赵构是昏君吗?想必大家也知道了,不能因为杀了岳飞就判定他为昏君,其实蒙古兴起,蒙宋结盟灭金,佐证赵构并未失策,南宋由死而生,这些完全证明他就是一个明主。

宋史对赵构的评价好:“昔夏后氏传五世而后羿篡,少康复立而祀夏;周传九世而厉王死于彘,宣王复立而继周;汉传十有一世而新莽窃位,光武复立而兴汉;晋传四世有怀、愍之祸,元帝正位于建邺;唐传六世有安、史之难,肃宗即位于灵武;宋传九世而徽、钦陷于金,高宗缵图于南京:六君者,史皆称为中兴,而有异同焉。夏经羿、浞,周历共和,汉间新室、更始,晋、唐、宋则岁月相续者也。萧王、琅琊皆出疏属,少康、宣王、肃宗、高宗则父子相承者也。至于克复旧物,则晋元与宋高宗视四君者有余责焉。高宗恭俭仁厚,以之继体守文则有余,以之拨乱反正则非其才也。况时危势逼,兵弱财匮,而事之难处又有甚于数君者乎?君子于此,盖亦有悯高宗之心,而重伤其所遭之不幸也。然当其初立,因四方勤王之师,内相李纲,外任宗泽,天下之事宜无不可为者。顾乃播迁穷僻,重以苗、刘群盗之乱,权宜立国,确虖艰哉。其始惑于汪、黄,其终制于奸桧,恬堕猥懦,坐失事机。甚而赵鼎、张浚相继窜斥,岳飞父子竟死于大功垂成之秋。一时有志之士,为之扼腕切齿。帝方偷安忍耻,匿怨忘亲,卒不免于来世之诮,悲夫!”

什么是公筷

公筷一般指专用来夹菜的筷子,一般为白色,每人配备一双,只可在夹菜时拿来使用。筷子起源于中国,是华夏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而公筷亦起源于中国。

公筷常常和分餐制、合餐制联系在一起。不管是分餐还是使用公筷,在中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夏商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分餐”而食。宋高宗赵构曾是使用公筷的代表人物,但是宋代以后,共餐制开始取代分餐制,及至明清时期,共餐制已经彻底取代了分餐制。

起源:

筷子起源于中国,是华夏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而公筷亦起源于中国。不管是分餐还是使用公筷,在中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夏商时期,中国已经出现“分餐”而食。在《宴饮观舞图》《河南密县打虎亭汉代壁画》《韩熙载夜宴图》等知名古画当中,都能看出“分餐”:席地而坐、分案而食。

在重视礼法的周王朝,分餐制就已承载着道德教化的目的。中国“分餐制+公筷公勺”比“合餐制”的历史长得多。

人们对宋高宗赵构有什么看法?

千古奇冤:岳飞为什么必须死 南宋政权虽然暂时安定了下来,但外有金兵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再次南下,内有各地溃兵败将组成的游寇集团和农民的反抗武装,极大中兴四将图地威胁着宋廷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高宗不得不抛开压制武将的祖宗家法,着意笼络重用武将。当时最有名的将领就是南渡后的“中兴四将”。其中,刘光世出身将门,其父官拜节度使,他本人早年曾随父**方腊起义;张俊和韩世忠都是行伍出身,靖康年间就追随赵构,在平定苗刘兵变中又都立有大功;而岳飞则是资历最浅的一位,但是在短短几年间,他的战功和威名就已超越其他诸将,绍兴四年八月,在收复襄汉六郡之后,宋廷授他为清远军节度使,地位与刘光世、张俊、韩世忠不相上下。 高宗是在向金人求和而不得的形势下才重用武将的,其目的只是自卫,并没有北伐恢复的打算。岳飞收复的失地,实际是从金人建立的傀儡政权伪齐手中夺取的。岳飞出兵前,高宗明白他与其他将领只守不攻的作风不同,特地下手诏,告诫他只需收复伪齐所夺之地,千万不可领兵北上,触犯金人,否则就算立下战功,也定要严惩。这一纸诏书,牢牢地束缚了岳飞的手脚,加上岳家军只有不到三万人的兵力,也无力进行北伐,因此岳飞只好在收复襄汉后,率主力退守鄂州。 伪齐铜印 面对金人的进攻,高宗始终不愿放弃投降求和。尽管绍兴四年以后,岳飞、韩世忠等率军先后击败了金和伪齐的两次南侵,但高宗并不想利用这绝好时机进行北伐,宋军的战果只是为他与金朝议和提供了讨价还价的砝码。就在各地抗金斗争接连取得胜利的时候,高宗派出求和的使臣络绎不绝。绍兴七年年底,宋使王伦从金朝带来了议和条件,金朝要求南宋称臣、交纳岁币,作为交换,金朝答应废黜伪齐,归还徽宗帝后棺木和高宗生母韦氏,归还河南地。高宗得到这个消息,欣喜异常,屈膝求和的决心更加坚定,他再派王伦使金,与金朝商量具体的和谈事宜。 高宗议和的决定遭到了朝野上下的强烈反对,其中几位手握重兵的大将的意见,对于和议能否顺利签定至关重要。绍兴八年八月,高宗召韩世忠、张俊与岳飞入朝,希望说服他们至少不反对和议。张俊向来害怕金兵,在历次对金作战中都极力避免与金兵交锋,其为人又善于岳飞像逢迎,所以马上表态支持议和。而韩世忠与岳飞则坚决反对,岳飞更是对高宗明确表示:“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善,恐贻后世讥议。”这番义正词严的话不禁使高宗对岳飞心生嫌忌。 其实,在此之前,岳飞已经在两件大事上冒犯了高宗。这位抗金最坚决的大将个性耿直,在战场上有勇有谋,而在政治斗争中却显得缺少心计,太不善于保护自己。 绍兴七年三月,宋廷解除了“中兴四将”之一的刘光世的兵权,高宗本来答应将刘光世率领的淮西军队拨给岳飞指挥,岳飞信以为真,以为这样一来,自己兵力大增,兴奋之余,立即提出要带兵10万,出师北伐,这正犯了高宗的大忌。高宗临时变卦,拒绝将淮西军队交给岳飞。对高宗的出尔反尔,岳飞十分愤慨,一怒之下,他竟然离开本军驻地鄂州,以为母守孝为名上了庐山。在高宗看来,这种行为分明是要挟君主,但当时金兵的威胁尚在,解除岳飞兵权的时机并不成熟,因此高宗不得不再三下诏,对岳飞好言抚慰,敦促其下山。六月,岳飞返朝,向高宗请罪,高宗表示对其宽恕的同时,引用太祖“犯吾法者,惟有剑耳”的话以示警告,言语之中已经暗藏杀机。 高宗给岳飞的手札 第二件事发生在同年八月。返朝不久的岳飞好心建议高宗早立太子。高宗的独子赵旉8年前夭亡,他又在扬州溃退时受了惊吓,失去了生育能力,但高宗时年才30岁,内心仍抱有生育的希望,此时立太子,在他看来无疑是向天下暴露其难言之隐。宋朝的祖宗家法也规定武将不得干预朝政。所以,岳飞的建议一下又触犯了两大忌讳,更加深了高宗对他的忌恨。 这两件事以及在抗金恢复上毫不妥协的立场,为岳飞日后的命运埋下了祸根。绍兴八年,高宗与金朝的媾和活动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文武百官的反对之声日益高涨,只有秦桧极力支持高宗议和。十一月,金朝“诏谕江南使”张通古与宋使王伦南来。金使的称号中将“宋国”称为“江南”,敌对两国互通信息,应称“国信”,金朝却称“诏谕”,显而易见,这是金人故意羞辱南宋。金人接下来的要求更令南宋臣民难以接受,金使居然要高宗跪拜受诏,奉表称臣。为了苟安偷生,高宗对此并不介意,他冠冕堂皇地表示:“只要百姓能免于刀兵之苦,朕可以牺牲自己的体面来换取和议。”然而,岳飞手迹 天子有此“美意”,臣民们却不愿“领情”,朝廷内外群情激愤,抗议运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声势和规模,临安市民甚至在街上贴出醒目的榜文:“秦相公(秦桧)是细作(奸细)!”矛头虽然是指向秦桧,实际上表达出对高宗的强烈不满。尽管高宗恼羞成怒,将反对激烈的大臣一一贬谪,但面对舆论的强大压力,他也不能不有所顾忌。十二月,高宗以为徽宗守孝为借口,由秦桧等宰执大臣代他向金使行跪拜礼,接受了金朝的国书。 高宗以为和议之事已成,从此就可以安享太平,便大赦天下,给文武大臣加官晋爵。岳飞在接到升官诏书后,当即上书表示拒绝,提醒高宗不可相信金人,并重申自己率师北伐的宏图大愿。高宗和秦桧此时对岳飞切齿痛恨,除掉岳飞的阴谋已经在酝酿之中了。 果然不出岳飞所料,绍兴十年五月,金人撕毁和议,再次南侵,岳飞率军又奔赴抗金前线。随着金兵在川陕、两淮等地的进攻相继受挫,宋军进入战略反攻,岳飞进军中原。他命原抗金义军首领梁兴等渡过黄河,联络河北义军,结成“忠义巡社”,攻取河东、河北州县,以实现他确立的“连结河朔”的战略方针,同时亲自领兵长驱直入,进驻郾城。七月,金将兀术集结大军,从开封直扑郾城,岳家军以寡敌众,大败金兵。接着,兀术又转攻颍昌,岳飞对此早有防范,事先已命长子岳云前往支援,兀术在颍昌再遭岳家军的沉重打击。岳家军乘胜追击,一直打到了距离开封只有45里的朱仙镇。北方义军也纷纷响应,收复了黄河南北的部分州县。金兵不得不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慨叹,并打算放弃开封,渡过黄河北逃。 抗金义军印信 岳家军的接连胜利当然不利于高宗和秦桧与金朝重开和议,他们连下12道金字牌,催促岳飞立即班师。此时,数万岳家军由于收复失地很多,战线过长,兵力分散,而且,其他各路军队也已接到撤军的命令,张俊、韩世忠、刘锜等部陆续班师,岳飞要想在没有后方支援、缺乏友军配合的情况下,孤军深入,收复故土,实是难上加难。在形势和君命的逼迫下,岳飞违心地拒绝了两河百姓要他继续北伐的恳求,奉诏班师。退兵之日,他不禁深深痛惜自己的“十年之力,废于一旦”!这次最有希望的北伐就这样被高宗和秦桧葬送了。 绍兴十一年正月,兀术统领近10万大军卷土重来,直攻淮西。高宗命驻守鄂州的岳飞率军增援淮西,但岳飞援军尚未赶到战场,杨存中与刘锜、王德等已在柘皋大败金兵。张俊准备独吞战功,便打发岳飞等回军,不料兀术命孔彦舟回师攻陷亳州,并重创前来救援的杨存中和王德军,当岳飞率领的援军赶到时,金兵已安然渡淮北上。 岳飞两次赴援淮西,行动似乎都慢了一些,他向以用兵神速著称,这不能不说是极大的反常。究其原因,第一次据说是当时岳飞正患感冒,第二次则是军队乏粮,其中是否夹杂着对高宗阻挠他北伐的不满情绪,就不得而知了。但不管实际情况如何,这件事还是成了后来秦桧陷害他的口实。 淮西之战后,高宗加紧了削夺武将兵权的活动。由于南宋建立以来,他不得不倚重武将外抗金兵,内平游寇,结果造成武将势力崛起,对皇权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因此,绍兴十一年四月,高宗将张俊、韩世忠和岳飞召到临安,任命张俊、韩世忠为枢密使,岳飞为副使,名为升官,实际是夺去了三大将的兵权,三将所辖军队从此直接听命于皇帝。 接着,高宗和秦桧将**的矛头直指岳飞。七月,秦桧死党万俟卨(mòqíxiè)秉承上意,上章弹劾岳飞,他抓住岳飞曾经擅离职守、私上庐山以及没有及时应援淮西等事,大做文章,并把张俊撤除淮东防务的事情栽赃到岳飞头上。岳飞意识到自己处境险恶,上书辞职,恳求高宗“保全于始终”,能放过自己,但高宗对岳飞的厌恶由来已久,根本不打算手下留情。 仅凭上面的几条“罪状”,尚不足以置岳飞于死地,秦桧又指使张俊胁迫岳飞部下王贵、王俊,诬告岳飞爱将张宪密谋要挟朝廷还兵给岳飞,串通谋反。张宪被押送大理寺审讯,严刑逼供之下,张宪仍然不肯屈招。好不容易等来了除掉岳飞的机会,高宗怎能因证据不足就轻易放过?他决定让大理寺审理岳飞一案。十月,岳飞、岳云父子被投入大理寺狱中,御史中丞何铸与大理卿周三畏奉诏审讯。何铸反复讯问,实在得不到任何岳飞谋反的证据,在审讯时,又看到岳飞背部刺的“尽忠报国”四字,深知岳飞的忠心与清白,便向秦桧力辩其冤。秦桧抬出高宗来,明确告诉他:“此上意也。”也就是高宗要置岳飞于死地。何铸愤然道:“我岂是为区区一个岳飞的性命,强敌未灭,无缘无故诛杀一员大将,势必失去军心,决非社稷长久之计!”何铸既然对岳飞下不了毒手,秦桧便奏请高宗,改命万俟卨为御史中丞,锻铸冤狱。岳飞身受酷刑折磨,知道自己根本没有申辩的机会,他在狱中悲愤地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向高宗和秦桧发出了最后的抗议。 听说岳飞以谋反罪入狱,已经辞官在家、明哲保身的韩世忠再也无法坐视不理,他当面责问秦桧,岳飞谋反的证据究竟何在,秦桧答道:“其事体莫须有。”意思是这件事情大概有吧。韩世忠气愤地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但是,高宗和秦桧杀害岳飞的心意已决。在高宗看来,除去岳飞,既可以使和谈顺利进行,又能震慑其他武将,收到杀一儆百的效果,真是一举两得。因此,他不惜违背“不杀大臣”的祖宗家法,于绍兴十一年(1141)十二月二十九日,亲自下旨,以毒酒赐死岳飞,张宪、岳云斩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703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