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看宋太祖赵匡胤如何玩转文臣武将

人生百味 2023-07-22 12:23:41

秦俊编写的长篇历史小说《大宋天子赵匡胤》讲述了宋太祖赵匡胤的故事。 他是武将出身,做了皇帝后,却拼命地崇文抑武,发展经济、文化。是时的大宋,无论是经济、 科技、文化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都搞得有声有色。

终宋三百多年的历史,没有女祸、没有阉祸、没有宗室祸、没有外戚祸、没有强藩祸。而这一切的基业,起于五代十国战乱,赵匡胤投奔郭威。凭借过人的智慧和能力,赵匡胤从一名禁军将领,逐渐形成自己的势力。柴荣病死,他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被疑功高盖主 妙答应对柴荣

“陛下盯着我的双眼说道:‘卿方面大耳,一派帝王之相,久后必要位居九王之尊!’”

“您怎么回答?”赵普和赵匡义一脸担心地问道。

“我……我听了陛下的话,吓得出了一身冷……冷汗。我猛喝了几口酒,故作镇静地说道,‘臣不仅方面大耳,而且体壮如牛。不过,臣的躯体乃至性命都是属于陛……陛下。如果陛下喜欢,臣甘愿为您奉献一……一切。莫道是脸耳,就是心……心肝,也很肥厚呢!陛下需……需要,尽管操刀来……来取,臣不会皱……皱一下眉头!’”

“听了你这话,陛下怎么说?”赵普问。

“陛下略有尴……尴尬地说道,‘爱卿言重了。’我当即做出一副悲痛欲……欲绝的样子说道,‘陛下适才所言,让臣心如刀绞,臣方面大耳,乃是父母所……所赐,陛下身登九五,却是天命所……所归。臣不能违父母之命而生就这个样……样子,就像陛下不能违……违天命而拒……拒绝王位。陛下以为臣该怎么办?’听了我的话,陛下开……开怀大笑道,‘朕不过是酒后戏言,卿何必当真呢!’”

赵匡胤的智慧: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又一次举起酒杯,一饮而尽,黯然神伤道:“朕也知道,卿等不会有异心,可是,假如卿等的麾下(麾下:部下。)贪图富贵,暗中怂恿,一旦变起,将黄袍加汝等身上,汝等虽然不想干,能行吗?”

轻轻的几句话,在慕容延钊等听来,却如五雷轰顶。皇帝这不是在怀疑他们有反心吗?若是受到了皇帝的怀疑,这小命还保得住吗?越想越是害怕,顿首再拜,泣曰:“臣等虽然愚昧,却断断做不出这等事来。请陛下开恩,为臣等指示一条生路!”

赵匡胤道:“卿等请起,各就各位,朕有数语,与卿等熟商。”

慕容延钊等人遵旨起身,坐回原处。

赵匡胤道:“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忽壮忽老忽死,谁也不会活几百岁!所以,人人都想要富贵,无非欲多积金银,厚自娱乐,令子孙不至穷苦罢了。朕为卿等打算,不如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拣择良好田园,购置数顷,为子孙立些长业,自己多买歌童舞女,日夕欢饮,借终天年,朕且与卿等约为婚姻,世世亲睦,上下相安,君臣无忌,岂不是一条上策么?”

识人之明:重用曹彬担当灭唐大任

曹彬出师之时,赵匡胤亲自为他送行,并当着南征全体将士的面,将身上佩剑赐给曹彬,且命之曰:“曹元帅,副将而下,凡有不从元帅之命者,先斩后奏!”

略停又说:“曹元帅,朕知道卿的本事,这一次定能扫平南唐,自朕位继大统以来,南唐对朕,尚算恭顺,应以招降为主,更不要强攻城池,贪图速胜。对于李煜一门也要优待,朕已经在汴京为他建了一座宽大的宅院,等他来居呢!”

曹彬拱手说道:“臣一定谨记!”

赵匡胤小声说道:“待卿凯旋归来,当拜卿为相。”

从心腹大将到开国皇帝,赵匡胤是如何夺走柴家江山的?

在历史长河中,赵匡胤这个人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我为您讲解。

周世宗柴荣,可谓是五代十国时期第一明君。可是,就是由于太过聪明,在弥留之际,自以为是的安排,导致柴家江山被手下心腹大将赵匡胤篡夺,令人唏嘘不已。

一.殿前司的崛起:禁军一分为二

五代始于后梁朱温,朱温本为唐末宣武节度使,称帝后,就以自己的宣武镇兵为禁军,禁军长官为马步军都指挥使。到了后唐,改为侍卫亲军司,统帅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后周显德元年,周太祖郭威驾崩,柴荣继位。就在继位当年,北汉勾结契丹南范,柴荣御驾亲征,在高平大胜北汉军队,是为“高平之役”。高平之战,是改变历史走向的一战。经此一战,柴荣威望大增,彻底坐稳了皇位,开始着手建立强大的后周帝国。而之前默默无闻的赵匡胤一战成名,开始发迹,成为后周重要的将领。

柴荣有感于前代,侍卫亲军总领禁军实力过于强大,而高平之战前期,樊爱能、何徽等将领又不听号令不战自溃,于是开始着手整顿禁军。具体事宜交给了赵匡胤负责,选天下精壮补充殿前诸班,正式成立殿前司,位在侍卫亲军司之上。从此,后周禁军分为两司,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殿前司前三位的长官分别是殿前都点检,殿前副都点检,殿前都指挥使。其中,前禁军长官侍卫亲军司都指挥使位在殿前副都点检之下,高于殿前都指挥使。

二.“点检做天子”:宿将张永德出局

显德六年,刚做了不到六年天子的柴荣御驾亲征辽国,出兵仅四十二天,连下三关十七县,正准备攻打燕云首府幽州,结果突患重病,只得班师回到汴京。在回京途中,发现一块三尺长的木板,上面有五个字,“点检做天子”。时任殿前司都点检,张永德。

“天子, 兵强马壮者当为之, 宁有种耶?”语出五代后晋悍将安重荣。

张永德的威望,让柴荣忌惮。张永德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是郭威的亲信,军中资历极深,未来的宋太祖赵匡胤此前也是张永德的部下。高平之战后,就是张永德向柴荣建议整肃军纪,诛杀樊爱能、何徽等临阵脱逃的大小将领70余人。于是,张永德被解除殿前司都点检职务,解除兵权,加官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虚衔,而都点检的职务,则落在了资历尚浅、并且为柴荣心腹的赵匡胤头上,加检校太傅头衔。

三.“巧妙”的权力拆分

除了对张永德和赵匡胤的安排以外,柴荣安排的权力网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人,李重进、韩通、符彦卿、范质、王溥、魏仁浦。

李重进,是后周太祖的亲外甥,高平之战后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禁军大帅之一。李重进是个狠角色,论血缘关系,比柴荣更有资格继承后周皇位,故郭威在世时让李重进向柴荣下跪,以示贵贱,防止李重进争位。当时,中央禁军以他和张永德为首,且二人不和,多有摩擦。张永德已被废,柴荣自然不放心将李重进留在中央。于是,李重进虽仍是侍卫司统帅,但被外放为淮南节度使,驻守扬州,防御江南的南唐政权。而侍卫亲军的实际指挥权在副都指挥使韩通手里。

韩通,曾经是后周太祖郭威的亲信,同时也深受柴荣的重用。韩通征讨过后蜀、北汉和辽国,同时又主持开封城的扩建、修筑黄河河堤,是个全方面的人才。他性刚而寡谋,脾气暴躁,有个外号叫“韩瞠眼”,由于其不善于搞关系,和朝中大臣的关系都很一般,因此在柴荣病重之时被委以重任。在后来赵匡胤政变时,韩通是唯一一个想要率兵抵抗的,结果被杀害。

柴荣在病危期间,立魏王符彦卿女儿为皇后(小符后)。立七岁的皇长子柴宗训为梁王,皇储。符彦卿出身武将世家,为后唐名将符存审第四子,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晋、后周、北宋五朝。其在后汉刘知远时期,就是实力藩镇,封魏国公。后周郭威时期,进封淮阳王,后为天雄军节度使,再进封魏王。符彦卿,是柴荣为自己幼帝寻找的强大外援。

范质、王溥、魏仁浦并相,以范质为首相。范质在太祖郭威、世宗柴荣时期就是已经是宰相,为一时名相。王溥之前为户部侍郎,端明殿学士,多次参与周世宗柴荣的重大决议,并且有善于选将的美名,此次被柴荣指定提升为宰相。另,二人再加“参知枢密院事”头衔,参与管理军政。擢升原枢密使魏仁浦为宰相,并且依旧为枢密使,主管军政。魏仁浦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心腹,郭威临终前指定的辅佐柴荣之人,并且特意叮嘱柴荣,不要让魏仁浦离开枢密院,一定让其统领军政。最后,柴荣又擢升原宣徽南院使吴延祚为枢密使,行左骁卫上将军,辅助管理军政。

至此,可以清晰地看到柴荣的权力安排了。最有实力的张永德、李重进,一个闲置,一个外放,解除禁军兵权。禁军交给“后起之秀”赵匡胤、“最信任”的韩通。赵匡胤资历浅,翻不起大浪。韩通耿直又不结党,可以监视所有人。同时,又以三个宰相分相权,而这三人又同时参与枢密,管理军政,在分军政权的同时又起到监视赵匡胤、韩通的作用。最后还不放心,又将多次担任东西京留守的吴延祚安插在枢密院,将军政权再次分割。地方上,安排符彦卿为外援,以防止中央生变。一系列的安排,可谓环环相扣,将行政权、军政权、领军权层层分割, 互相制衡,权力安排看似极其平衡稳固。

四.机关算尽太聪明:平衡轻易被打破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周世宗柴荣精心设计的平衡,轻易就被打破了。

首先,宰执集团就有问题。周世宗弥留之际,觉得三人为宰相还是太少,于是召见赵匡胤(武臣之首)、范质(文臣之首),说:“王著藩邸旧人,我若不讳,当命为相。”五代至北宋初期,宰相多为皇帝的潜邸旧人。王著在世宗柴荣还不是皇储的时候就已经是其幕僚了。可是,柴荣当时已经快去世了,范质认为王著一个嗜酒如命的人,不宜为宰相,结果就同赵匡胤商量了下,迟迟不发布任命,最后不了了之。范质确为名相,虽不结党,但是为人过于自负,这也导致了其日后仓促下令赵匡胤北征,结果赵匡胤军队在手,发动兵变。

其次就是次相王溥。王溥善于选将,自然也善于交将。宋代大文豪苏辙所著《龙川别志》里就记载,王溥曾经送给赵匡胤一座豪宅。次相结交武臣之首,本就是大忌。所以,很多人认为,赵匡胤最后兵变,王溥就是内应。其实这种说法过于极端,但是王溥与赵匡胤交好,自然也不会过于防范他,客观上为赵匡胤兵变提供了便利。

最后,柴荣指定的两位禁军实际的统帅也有问题。韩通,不善交往,而赵匡胤,很善交往。前文已述,殿前司本就是由赵匡胤具体选拔组建,自然轻易结交了一批精英将领。威望最高的李重进远离中枢核心,韩通以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的地位,想压制殿前都点检赵匡胤本就很难。此时,范质等宰执集团又犯了一个大错:将袁彦排挤出朝。赵匡胤善于交友,而袁彦是极少的几位和太祖关系不睦的将领,时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侍卫亲军司的第四把交椅,本是限制赵匡胤的一枚好棋,结果被外放任陕州节度使。袁彦被外放后,禁军中排名前几位的将领如下:

侍卫亲军司:(1)都指挥使李重进(挂名) (2)副都指挥使韩通(实权) (3)都虞候韩令坤 (4)马军都指挥使高怀德 (5)步军都指挥使张令铎

殿前司:(1)都点检赵匡胤 (2)副都点检慕容延钊 (3)都指挥使石守信 (4)都虞候王审琦

这份名单中,殿前司的石守信、王审琦是赵匡胤的“义社十兄弟”。侍卫亲军司的高怀德、张令铎是赵匡胤心腹,在后来的陈桥兵变中均是头等的拥立之功。而韩令坤、慕容延钊虽然不是赵匡胤的人,但是宋史记载,“素与太祖亲善”。也就是说,后周帝国禁军系统,职位最高的九人中,除了李重进、韩通外,其余都是亲赵匡胤派。本该互相牵制的禁军两大系统,都安 *** 了赵匡胤的亲信。禁军如此,不知精心设计权力分割的柴荣,泉下有知作何感想。

最后一点,就是外援符彦卿也出了问题。他的前两个女儿,虽然先后为世宗柴荣的皇后,但是很不巧的是,他的小女儿嫁给了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作为外藩,中央生变的情况下本就很难迅速做出反应,再加上这层关系,只能说,天意难违。

如此权力格局,是柴荣生前没有想到的。虽然历史极力把赵匡胤陈桥驿兵变塑造成一种偶然、突发事件,但是细细品之,赵匡胤篡位在柴荣未死时便有预兆。而且,看出赵匡胤野心的人不止一个。右拾遗杨徽之就向柴荣建议过,“赵匡胤有人望,不宜典禁兵”。世宗驾崩后,中侍御史郑起向宰相范质进言:“赵匡胤握禁兵,有人望。”韩微,韩通的儿子,也多次看出赵匡胤不是人臣,多次劝韩通除掉赵匡胤。最后,都没有实施。直到最后,赵匡胤黄袍加身,创立北宋。时也,命也。

赵匡胤在酒桌上“解决”的那些武将,他们下场怎样?

公元961年的七月初九这一天晚上,宋太祖赵匡胤设下酒席并宴请石守信等将军一同来参加。

而在席间,他用非常委婉的话语表达了各位将军的兵权过大, 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管理 ,令在坐的各位将军不得不把兵符交出,巩固了赵匡胤的中央集权,这就是 历史 上有名的“ 杯酒释兵权 ”事件。

那酒局上都有哪些武将呢?这些人的结局和下场又是如何呢?

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防止藩镇割据势力的不断滋生,避免 “陈桥兵变”的事件再次重演 ,宋太祖借给各位将士庆功为由,以和平且委婉的方式,解除了他们身上所掌握的 兵力大权 ,并许以他们更高的职位。

而“杯酒释兵权”后来也成为君主通过友好的方式将权力转移到自己身上的代名词。

在这件事发生之后,那些将士的命运,从此也发生了 翻天覆地 的变化。

在宴会上,赵匡胤到底邀请了哪些大将呢?为此我们可以根据史料记载得出结论。目前仅存的关于这个夺权事件的最早记录,来自于北宋丁谓的《 丁晋公谈录 》和王曾的《 王文正公笔录 》。

《谈录》当中有这么一段关于赵匡胤与赵普之间的对话。

酒席之前,赵普就向赵匡胤建议,禁军统帅石守信和王审琦兵权过于强大,这两人都不能让他们统军。可见,这宴会上肯定有 石守信和王审琦

《笔录》则更明确地记述道:相国赵普屡次向太祖谏言,于是不得已之下太祖将众军官 以喝酒听曲为由招至宫内 ,并与她们“道旧相乐”,最后让他们自行选择,去镇守边疆,众人皆无异议。半个世纪之后,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也对“杯酒释兵权”一事作出描述:“皆称疾,请解军权。

上许之,皆以散官就第”。可见众将士还是非常识相的, 如果违背意愿,可能性命不保

以上三人的著作还是没有明确的酒席名单,最后,南宋史学家李焘在编写《 续资治通鉴长编 》时,又再一次的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反复的斟酌和研究。

最后得出结论,确定了 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 等人是真正参加酒宴的出席名单。他的观点一出,不久就得到了史学界很多专家和学者的一致认可。

石守信是宋朝刚建立时的开国功臣, 威名十分远大 。在后周时期就与赵匡胤结识,后来两人结为兄弟,石同时成为了“义社十兄弟”的成员之一,与其他人等一同参与了 淮南之战和高平之战

在赵建立了北宋之后,他前后被封为马步军副侍卫都指挥使和侍卫亲军马步都指挥使,并亲自率领大军平定边疆战乱, 平定李筠、李重进等地方割据势力

在“杯酒释兵权”之后,石守信已经揣摩到了赵匡胤的用意,这军都节度使肯定不能再当下去了,随即上书 请求赵解除自己的兵权 ,并在书中说自己年事已高,不能常年征战沙场了,应该将机会留给年轻人。

当宋太宗在世之时,石守信又晋升为中书令,虽然职位提升了,却是个虚职,并没有什么实权,而在业余时间,石也悄悄的为自己的未来做打算,专注于敛财的他,让自己的钱财迅速的积累起来。

984年,石守信去世了,享年57岁,同时被追封为 武威郡王 ,晚年享尽了荣华富贵。

其两个儿子,长子石保兴,次子石保吉在朝廷中被受到重用,而次子更是与皇室家族联姻,娶了赵匡胤的次女延庆公主为妻,使得 石家在宋朝的实力更加壮大

高怀德和石守信一样,也是一名开国功臣,来头同样不可小觑,不仅是后唐中军都指挥使高思继之孙,也是 赵匡胤的妹夫 ,算是皇室家族的成员了。

高和石当年是战友,两人关系非常好,在唐末宋初,因平乱有功,被拥戴为殿前副都点检,与石守信并肩作战,平定了李筠、李重进等藩据势力。

高怀德武功了得,又熟读兵法,骁勇善战,是北宋的名将,少年时期就善于左右骑射,在敌军包围的燃眉之际帮助父亲顺利脱险,实乃少年英才。

样貌不凡,风度翩翩 ,娶了燕国长公主之后更是职位连升数级,不仅加封驸马,而且从军都指挥使变成了忠武军节度和检校太尉。

在“杯酒释兵权”之后,他并没有学着石那样,从四面八方聚揽财富,而是投奔了自己的兴趣爱好,经常外出涉猎,经常打一些野味回来, 过着悠然惬意的生活

高家的子孙中也是 人才辈出,个个能文能武 ,纷纷效力于朝廷。982年7月,高怀德逝世,死后追封渤海郡王,谥号“武穆”。

王审琦虽然没有前面两位名气那么高,但是也是五代宋初的一员大将,其祖先是辽西人,后跟随父母来到 洛阳定居

起初是跟在周太祖和周世宗身边,历任东西班都虞候、本军右第二军都校和勤州刺史等。后与赵、石等结为兄弟,成为“义社十兄弟”的其中一员。

战乱之时跟着赵匡胤 出生入死 ,讨伐李筠、李重进,战功显赫,宋朝建立后被封为御营前洞屋都部署、武成军节度使、前军部署。

在解除自己的兵权之后,他离开了京都, 成为了一名文官 ,担任忠武军节度使,负责镇守一方国土。然而没想到的是,在王五十岁那年突发重病,不久就离开了人世,赵悲痛万分,追赠中书令、琅琊郡王,后加封秦王, 谥号“正懿”

作为同样是北宋开国功臣之一的张令铎,生平可谓精彩,从后唐时期就率兵南征北战,后周时期又被封左厢都指挥使,参与淮南之战。

陈桥兵变过程中,他又随赵匡胤发动起义,共同打造了大宋江山,经历了多个朝代的他年事最高,以至于在封官加爵之时,赵给他的职位 仅次于于高怀德,以表敬意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之后,张令铎交出了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侯的军职,出任镇宁军节度使。

为了表达与张令铎 共富贵的理念 ,赵让自己的弟弟秦王赵光美迎娶张的三女儿为妻,并册封为楚国夫人。公元969年,张身体有恙仍坚持留守开封,并于翌年春天离开人世,享年60年,为四人中 年龄最高

一招“杯酒释兵权”让赵匡胤牢牢的将兵力大权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加强了 中央集权的统治 ,让众将士纷纷离开京城,去往各地镇守国土,维护了宋朝的和平统治, 奠定了宋朝基业的稳固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为何会进行得那么顺利?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能够进行的那么顺利一是这些手下还是非常的敬佩赵匡胤的,他们再有本事也是在赵匡胤的领导下才充分发挥出聪明才智。二是赵匡胤的人比他们的人更多,如果他们软的不行等到赵匡胤来硬的等待他们的只有死路一条。三是赵匡胤让他们释兵权之后给了他们很多的金银珠宝,这样的话他们就没有太大的反弹之心。

赵匡胤当是君王和他的部下离不开关系,毕竟当时他是被这些部下黄袍加身。但是同时他也怕自己的部下将来会和自己一样黄袍加身,到那个时候一切都晚了。所以赵匡胤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让这些部下主动的辞职。

要说这些部下为什么自己会主动的辞职,原因还是多方面的。首先就是他们的领导就是赵匡胤,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更何况只不过是收回自己的兵权而已。历史上面兔死狐悲的事情不再少数,所以还不如安安静静的走。

第二就是赵匡胤已经是君王了,手下的人自然多。文臣武将,能人异士应有尽有。如果自己不识相,那么等到君王想要整死自己的时候就跟整死一个蚂蚁一样,所以还不如自己主动的辞职让双方的面子都好看。

第三就是赵匡胤给了他们很多财产。要知道当时的赵匡胤并不是特别需要财产,但是这些武将需要啊。有了这些财产他们就可以过一个美满的晚年了,既然这样,何必自找死路呢。

可以说杯酒释兵权能够进行的那么顺利还是因为赵匡胤软硬兼施让这些人根本就没有另外的心思,而事实证明赵匡胤的做法还是比较对的,这样的话也防止了其他的武将起义让百姓陷入水深火热当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69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