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宋朝历史悬疑:宋朝为何成为奸臣当道的时代,

人生百味 2023-07-22 12:09:47

中国历朝都有奸臣,不仅有一般的奸臣,还有贵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奸臣。但是综观历史数千年,恐怕没有哪一个朝代出过宋代那么多奸臣。可以说,宋朝就是一个盛产奸臣的时代。

从宋徽宗赵佶君临天下到南宋末年这100多年间,可以说奸臣比比皆是,比较有名的大奸臣除蔡京为首的“北宋六贼”外,其他还有李邦彦、白时中、张邦昌、秦桧、万俟卨、史弥远、丁大全、贾似道、陈宜中、留梦炎等10多人,这些大奸臣不仅祸乱朝纲,陷害忠良,荼毒百姓,大部分还出卖国家民族利益,堕落成了可耻的汉奸。

两宋时期,何以前奸后继、奸臣辈出呢?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探寻的历史现象。思之再三,认为造成这一奇异的历史景观大约有下面一些原因。

一、皇帝昏庸无能,导致朝政大权旁落。

在很多朝代,人们都能数出一些比较有作为的君王,尤其在汉唐盛世,如汉朝的高祖、文帝、景帝、武帝、光武帝,唐朝的太宗李世民、一代女皇武则天、年轻时期的玄宗李隆基,即便到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依然有康熙、雍正、乾隆这样较有作为的皇帝。在这样的皇帝手下,奸臣很难有生存的空间。当然,不能说一个奸臣没有,只要有皇帝,就会有奸臣出现。但是,这些皇帝当政的时代不会出现像宋朝那样奸臣比比皆的奇异景观。

尤其在宋徽宗以后,当政的皇帝更是一个不如一个,要么于政治一窍不通,要么刚愎自用,要么沉迷玩乐,要么年幼无知。在这样一群昏庸皇帝的治下,那些权欲利欲表现欲欲欲上心的奸臣自然方便欺下瞒上,独揽朝纲,为所欲为。主昏必定臣奸,这无疑是千古不变之理。

二、只管发展经济,罔顾社会公平正义。

在与各朝各代的比较中,宋朝算得上是经济最繁荣的时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这种繁荣的极好艺术再现。但是,经济发展并没有给百姓带来实惠,黎民众庶从来就没有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这种表面繁荣的背后是豪强不断兼并土地,造成大量农民破产,贫富差距越拉越大,以宰相为代表的大地主利益集团完全占有了经济发展成果,官僚成为全社会最富有的阶层。而宰相就是这种经济模式的最高组织者,最大受惠者。

经济畸形发展,两极分化日益严重,而朝廷却没有制定相应有效的措施来抑制豪强的扩张。因此,从宋初开始,阶级矛盾不断加剧,各地农民起义时有爆发,在这个过程中,宰相又成了维稳的总指挥。宋朝,尤其在南宋的许多宰相同时又兼枢密使,即宋代最高军事长官,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以致权力完全不受制约,极端的权力自然会导致极端的腐败。要想保住既得利益,要想呼风唤雨瞒天过海一手遮天,宰相当然得费尽心机使出浑身解数,只要有需要,什么尔虞我诈、欺上瞒下、结党营私、打击报复、栽赃构陷等一切阴谋手段都可以使出来,一代代大奸臣就是这么炼成的。

三、外患频仍,奸臣有了更大的表演舞台。

两宋采取的都是韬光养晦的基本国策。在外敌虎视眈眈的环境里,宋朝统治者不要说没有“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霸气,就是对咄咄紧逼的入侵者奋起一击的勇气都没有,他们采取的唯一办法就是“议和”,即“通过和谈的方式来解决国际争端”。大宋的所谓“议和”就是实行“送去主义”,不断给外敌送钱送物,以求一时苟安。宋真宗时的“澶渊之盟”就是整个宋代议和的缩影。一个貌似强大的国家,因为惧怕辽的威胁,以至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每年要孝敬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北宋末到南宋与金、元的“议和”除了输送钱物之外,还不断送去土地,最后将大好河山全部送完。

在宋朝,宰相主持内政外交,因此他们在“议和”的舞台上有足够的表演空间,也最有可能堕落为卖国求荣的大奸臣,秦桧、史弥远等多个宰相都亲自担任过议和使臣,其屈膝辱人之状,直叫人作呕。他们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保全自家的利益,可以任意出卖国家和百姓的利益。秦桧和金国内外勾结出卖大宋王朝的斑斑奸臣劣迹尽人皆知,这里不再赘述。这里举南宋恭帝时宰相留梦炎为例。德佑元年,即公元1275年,留梦炎担任同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并拜为右丞相,不久升任左丞相兼枢密使,总督诸路军马。

可就是这个宰相兼三军统帅,一面临阵退宿,称病不出,一面却和元军暗通款曲,密相往来,第二年竟公开降元。大宋王朝灭亡了,留梦炎不仅让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毫发无损,还从新朝的礼部尚书窜升至丞相,继续享受一人之下的威风。最可鄙的是,他变节后居然还毫无廉耻地去劝抗战名臣文天祥投降。留梦炎的经历最能解释许多身居高位的大奸臣数典忘祖屈身事敌的终极原因了。

四、颓靡的思想文化,成为诞生奸臣的沃土。

有人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繁荣的朝代。这要从两方面看:一方面宋代在文学、艺术、科技诸领域的确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出现了许多大家;另一方面宋朝的主流文化其实是享乐文化、消闲文化。宋代统治者由于恐惧“陈桥兵变”一幕再度上演,制定了“重文轻武”的国策,使得汉唐以来的尚武精神丧失殆尽。思想上,统治者通过比以往更严格更精细的科举考试和必须与朝廷保持高度一致的思想导向逐步加深对人的钳制,于是宋儒理学应运而生。绝大多数知识分子读书只为求官,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不复存在,秦桧、留梦炎等众多宰相都是进士出身甚至状元及第,最终却沦落为历史上最著名的大奸臣、卖国贼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国家不幸诗家幸,如范仲淹、苏轼、王安石、李清照、辛弃疾、陆游、文天祥等少数读书人,他们还保有着传统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创作出了许多光照千秋的篇章。但是,在以皇帝为代表的颓靡文化指引下,更多的读书人不再关心国家大事,而是沉迷在各种流行娱乐文化中,茶文化、酒文化、玉文化、狎妓文化等在宋代都发展到了顶峰,在知识精英那里追求流行文化就是时尚,就是品位。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半壁江山沦陷,偏安一隅,而南宋官僚臣子仍然糜烂如斯。即便是程朱理学的标志性人物朱熹,一面宣扬“存天理,灭人欲”,一面却在家里养着三妻四妾,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知识分子不再关心国家民族而是醉生梦死享乐至上,当然有利于统治者维持稳定。但也正是从颓靡思想文化的土壤里选拔出来的官员绝大多数没有理想,也没有廉耻,玩弄权术,贪污腐败,甚至卖国投敌在他们看来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身居高位的大奸臣便是其中的登峰造极者。

台谏制度,为何成了奸臣的工具呢?

用来监察百官的台谏制度,为何成了奸臣的工具呢?

朝时期出现过一种特殊的监察、谏言系统,这个制度适用于选拔官员、议论政事、监察百官等各个方面,能对君权和相权都拥有监察权力,是一套极为完善的监察系统。然而这个系统最终却最终沦为奸臣打压异己、陷害忠良的工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台谏制度是如何运转的。在宋朝之前,“台”官和“谏”官是各有所司的,通常以负责监察纠弹的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等称为台官,而将负责谏言的谏议大夫、拾遗、补阙、司谏、正言等称为谏官。然而宋朝将这两者合二为一,谏官也有权对百官进行监察。

朝廷决议政事,台谏拥有否决权。君主又过失,台谏可以予以制止。百官犯错,台谏可以予以批评弹劾。

这样看来,台谏官员权力应该很大,然而实际上,最开始台谏官员并不敢随便弹劾官员,因为这个制度规定,凡被弹劾的官员,不论官职多大,都会“停职待参”,如果查出问题,这些官员会主动申请降职,调到偏远地区任职。如果被弹劾官员没有问题,那么台谏官员同样也会主动申请降职,调到偏远地区任职。而宋朝的文武官员,一直以来也都严格遵循着这套“台谏制度”。

不过,这个制度看似没什么问题,但是一旦奸臣掌握了权利,这套完备的监察系统便会迅速沦为他们打击政敌、排除异己的工具。因为他们弹劾其他官员的时候,不管对面有没有罪,都可以靠着手中的权利给那些官员强加罪名,历史上的秦桧就是台谏官员,面对岳飞这样忠心耿耿、没有污点的将领,也能用“莫须有”的罪名对其进行诬告,然后设法坐实,最终实现自己的目的。

台谏制度不仅被用来打压异己,甚至只要有人威胁到了自己的权利,连自己的党羽都不放过,最终让整个朝廷人人自危,朝廷被奸佞权臣所把持,原本用来监察百官、纠正时弊的良性制度,最终成了宋朝奸臣当道的的原因,令人唏嘘。

宋朝明明是文人的天下,为何文人又总是遭排挤?

因为大权是掌握在帝王手中的,帝王虽然重文但也不愿意看到文官结党自然处处打压排挤他们。众所周知宋朝是最重文轻武的一个朝代所以文官的地位也很高。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文官像是范仲淹和苏轼总是满心愤懑写下不少诗可见文人也是遭到排挤的。


文官太多出现了一种现象就是党争不同纷争不断。在宋朝这个时代出现过不少的诗人同时他们也都曾经有很大的权利。但是从他们的亲身经历看来当时宋朝很多文官的政见并不相同,而且关于变法也是各执一词因此朝廷上你争我打这样的场面也是很常见的。所以很多文人也因为政见未被采纳而败下阵来仕途坎坷。


但这种文官内斗的景象也是帝王乐意看到的。因为无论哪一个朝代帝王都不希望官员团结一致结党营私,所以为了不发生这样的事情自然是希望官员们最好是意见都不同。就像是清朝时期结党营私的都会受到非常严厉的处罚,宋朝也不例外帝王都愿意坐享其成看着官员们斗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所有的一切都在帝王的掌控之中。帝王想要倒向哪一边都是他自己的主意,而且当他偏向一方的时候也说明了另一方倒台了。这样一来帝王就又除掉了一股势利更加集中了自己的统治同时也能让自己坐的更稳。其实宋朝就是这种表面和平实际上暗藏玄机帝王在一手操控着一切让文官们翻不出大浪来,用各种方法打压排挤他们。

宋朝历史简介

宋朝历史简介

一、南宋三大败仗。

1、南宋初期对金战争的失败,金军几次南下,宋朝节节败退,宋高宗也逃亡到海上。但宋军的顽强抵抗使金人终于无法在江南立足,宋朝也同时在战斗中锻炼出了大批优秀的部队。

2、韩佗胄的北伐失败,用人不当,放着军事天才辛弃疾不用,导致宋军在强弩之末的金朝面前依然全线溃败,从此南宋政府彻底丧失了北伐的勇气。

3、宋蒙战争失败,内有奸臣当道,外有强敌进攻,纵然有英雄出世又如何能不败。战争打了67年,蒙古军伤亡惨重,后用了大量汉军才勉强得胜。宋朝军民算是虽败犹荣。

二、南宋三大胜仗。

1、岳飞抗金的胜利,大破金朝主力骑兵,将战线推进到开封外围,金朝当时已准备放弃河南。光复山河在望,可恨那宋高宗的十二道金牌,活活葬送了,大好局面。

2、襄阳防御战,先后近两次,消灭蒙古军数万人,历时达五年,岳飞留下的襄阳防线确实厉害!吕文奂也不愧是名将,可惜金庸老先生将其丑化了。同样可恨的是南宋朝廷奸臣当道不发救兵。导致襄阳陷落。由此可见,南宋其实不是灭亡在蒙古人手里,而是灭亡在我们汉人自己手里。

3、钓鱼城防御战,蒙古几十万人无法攻克,蒙古大汗也阵亡在城下。于坚将军可谓英雄。钓鱼城是蒙古军始终没能攻克的城池。直到南宋灭亡后,见大势已去,忽必烈又答应绝不伤害城中百姓,这才弃城投降。

弃城后,守城的三十二名将军全部拔剑自刎,可谓忠烈千秋。中华有如此豪杰,胡掳又岂能长留。蒙古人为什么在中原才呆了九十七年,答案由此可见。

宋朝被称为“铁血强宋”是事实还是讽刺

我觉得是讽刺,宋太祖赵匡胤在发动“陈桥兵变”成功上位后,担心以后手下的武官有样学样,来了个杯酒释兵权,把众多随他造反的武将的兵权都卸了,然后更改政策,建立枢密院,让武将只有统兵权,而发兵权和调兵权却掌握在枢密院的文官手中,而且军队的钱粮也被文官捏着,又因为盛产良马的河西走廊和幽云十六州都被夺走,缺乏骑兵部队的宋朝只能固守城池,不敢主动进攻,加上宋朝政府崇文抑武,渐渐地沦为异族宰割的牛羊,虽然有北宋杨家将,南宋岳飞等才智过人的名将,但奈何朝中昏君无能,奸臣当道,致使忠良饮恨,这才有了松江人徐氏女的绝世名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岳武穆的《满江红》。还有赵构贪恋权位,不愿把被金国掳走的两个皇帝救回来,听信谗言,与金国议和,表示愿为臣属,连发十二道金令命岳飞班师回朝,致使十年功业一朝丧。
由此可见,“铁血强宋”只是一个尖锐的讽刺而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69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