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云十六州,因被辽国占有,一直是北宋挥之不去的痛。但是,北宋也曾收复这些土地。不料,北宋王朝却下达了一条错误命令,尽杀城中契丹、奚人。燕京,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城,因为契丹辽国占据多年,城内的契丹人很多。宋朝此举失去了民心,燕京很快丢失。
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包括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共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山西、河北北部地区。
燕云十六州为险要之地,易守难攻。失去燕云十六州这个北部屏障,直接导致中原赤裸裸地暴露在北方少数民族的铁蹄下(因中原士兵善守城,而北方少数民族士兵善攻),对宋朝的衰变乃至灭亡有着重大影响。
这块土地是石敬瑭送给辽国的。
923年,沙陀人李存勖建立后唐,并灭掉后梁,到后唐末帝李从珂继位时,大将石敬瑭为河东节度使。后来,末帝开始对石敬瑭起疑,石敬瑭也暗中谋自保。
石敬瑭以多病为理由,上表请求朝廷调他往其它藩镇,借此试探朝廷对他的态度。末帝在清泰三年(936年)五月改授石敬瑭为天平军节度使,并降旨催促赴任。石敬瑭怀疑末帝对他起疑心,便举兵叛变。后唐派兵讨伐,石敬瑭被围,向契丹求援。
九月契丹军南下,击败唐军。石敬瑭在十一月受契丹册封为大晋皇帝,认契丹主为父,自称儿皇帝,然后向后唐都城洛阳进军,末帝在闰十一月(937年1月)自焚,后唐遂亡。沙陀人石敬瑭灭后唐后,建立后晋,并在938年按约定将燕云十六州献给契丹。
燕云十六州被割让给契丹(辽朝)以后,中原失去了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天然和人工防线,辽国也开始从单纯的游牧民族,向游牧与农耕相交杂的民族过渡。在燕云十六州,汉族也和契丹族混居。
宋朝开国之后,面对辽朝(契丹)铁骑由燕云十六州疾驰而至的威胁,不得不在汴京附近广植树木。
宋太祖赵匡胤不忘收复燕云,曾在内府库专置“封桩库”,打算用金钱赎回失地。宋朝还在河北南部兴建“北京”大名府和辽国对峙。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移师幽州,试图一举收复燕云地区,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展开激战,宋军大败,宋太宗中箭,乘驴车逃走。之后北宋与辽进行了长期的战争,一直未能占领此地。
景德元年(1004年)北宋真宗抵澶州北城,后与辽国在澶州定下了停战和议,史称“澶渊之盟”,之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直到北宋末年,才有机会占领了燕京,然而错误的决定,在这里开展了一次血腥大屠杀。
提到北宋占领燕京,就要提一个特殊人物,郭药师。
《金史》是这样评价郭药师的,以一人之身而仕三朝,反复无常,屡屡为变,对三个朝代的兴亡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谓时代的特殊产物。
郭药师,渤海铁州人,其先世、生年都不详。他是从一线一步步走上来的,最开始是辽国“怨军”的小头目。啥是“怨军”呢?当时是北辽时期,金国已经攻下了大部分辽国江山,很多人都死在了辽金的战争中,所以辽国天祚帝就组建了一只部队,把那些在辽金战争中死去亲人的士兵遍在一起,起名怨军。
怨军分为前宜营、后宜营、前锦营、后锦营、乾营、显营、乾显大营、岩州营共八营28000人,郭药师就是其中的一位首领。
怨军成立后,非但作战不利,而且接连发生叛乱。
保大元年(1121),东南路怨军将领董小丑因为征讨利州叛乱不利被处死,于是其手下罗青汉、董仲孙等率怨军作乱。辽都统耶律余睹、萧干率兵平叛。郭药师等人杀了罗青汉数人,接受招安。
辽从中选出2000人编为四营,任命郭药师、张令徽、刘舜仁、甄五臣各自统领。剩下6000人分送各路为禁军。为了彻底解决怨军的问题,耶律余睹向萧干建议:“前年两营叛,劫掠乾州,已从招安;今岁全军复叛,而攻锦州。苟我军不来,城破,则数万居民被害。所谓怨军,未能报怨于金人,而屡怨叛于我家。今若乘其解甲,遣兵掩杀净尽,则永诀后患。”但萧干不同意,认为“亦有忠义为一时胁从者,岂可尽诛杀之?”郭药师等得以保全性命。
于此,郭药师性善多变,反复无常的特点已初露端倪。而怨军也确如耶律余睹所说,成了辽的后患。
在这种情况下,郭药师投奔北宋。
投奔北宋,就要送见面礼,郭药师也不例外。
他给北宋献的见面礼就是燕京。
宋将刘延庆以轻骑突袭燕京,命郭药师率常胜军千人为先锋,大军快速进入燕京城。
燕京人们见到汉族王朝终于回来了,泪不掩面。
但是,宋军非但未安抚城中百姓,反而下达了一条错误命令:尽杀城中契丹、奚人。此外,宋兵纪律紊乱,到处酗酒抢劫,引起了强烈反抗,就在此时,萧后也命令萧干火速回援。
这样,宋军苦战三昼夜,外无援兵,仅郭药师、杨可世及数百士兵侥幸得脱,高世宣等大部将士战死城内。
这次奇袭燕京,郭药师的计谋不可谓不高,但是由于宋兵的纪律紊乱,错误的民族政策,将领之间重重矛盾及主将刘延庆的懦弱无能,致使功败垂成,收复燕京成为泡影。
幽云十六州地区(即下文所说的"南京")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东面大海,南望华北平原,西部和北部群山环抱,有居庸关、松亭关、榆关、紫荆关、古北口五关拱卫。古人对此早有精辟评述:“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而太行之山自平阳之绛西来,北为居庸,东入于海,龙飞凤舞,绵亘千里。重关峻口,一可当万。独开南面,以朝万国,非天造此形胜也哉!”(14)这种特殊的地形意味着中原王朝和北方少数民族谁若控制了此地,谁就可能占据主动地位问鼎整个中国。辽天显十一年(936),后晋皇帝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辽太宗立刻在会同元年(938)升幽州为南京,成为辽朝的陪都之一,这也揭开了其通向首都之路的序幕。辽太宗的这一举动本身就证明对南京的重视程度。中原王朝分别发动了几次北伐战争欲收回此地,也是基于对幽州之地的重视。后周显德六年(959,即辽应历九年),后周世宗不顾身患重病,依然下诏发兵北伐。四月宋军接连攻占了益津(今河北霸县)、瓦桥(今河北雄县)、淤口(今霸县信安镇)三关以南之地,五月初又攻克瀛州、莫州。此时辽朝的统治者正是有名的昏君“睡王”辽穆宗,此帝嗜酒常醉,酣睡长久,醒后爱杀人,对于朝政疏于管理。面对后周的进攻,辽朝极有可能丧失幽燕之地。但不幸的是后周世宗在即将攻打幽州之前突然病逝,使得后周军队群龙无首,被迫班师回朝,第一次北伐失败。?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辽景宗乾亨元年),宋太宗在收复北汉以后,挥师东进欲一举攻下幽燕。六月,宋太宗亲率大军从镇州出发北上攻入辽境。宋军经过数月战争已经将士疲乏,人心涣散,使得交战之时士气低落;又加战线过长,兵力消耗过大,宋军在战争过程中顾此失彼。相反,辽军则兵强马壮,士气高涨,作战勇敢。面对宋军进攻,权知南京留守韩德让指挥辽军固守住南京城坚固的城池,顽强抵抗,辽景宗派遣南府宰相耶律沙、北院大王耶律休哥率部救援。双方在南京郊外高梁河发生激战,宋军三面受敌,溃不成军,宋太宗仅乘驴车南逃而归,第二次北伐失败。?
北宋朝廷面对高梁河战争的失败,并未丧失信心。辽乾亨四年秋(982),景宗病逝,十二岁幼子耶律隆绪即位,即辽圣宗,由其母萧太后摄政。北宋朝廷欲趁辽朝大局未稳之时,一举收复幽燕地区,岳州刺史贺怀浦,军器库使刘文裕,崇仪副使侯莫、陈利用等人相继上言:“且契丹主年幼,国事决于其母,其大将韩德让宠幸用事,国人疾之,请乘其衅以取幽蓟。”(15)但是宋朝低估了圣宗母子的能力,萧太后绝非平凡之辈,她虽为一介女流,却是一位运筹帷幄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在景宗统治期间已经长期辅政,具有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辽史》对她的评价是:“后明达治道,闻善必从,故群臣咸竭其忠。”(16)宋人叶隆礼在《契丹国志》中指出:“后天性忮忍,阴毒嗜杀,神机智略,善驭左右,大臣多得其死力。”(17)两书的评价虽褒贬有别,但是对萧太后治理国事的能力却是一致肯定的。面对中原北宋的进攻,她曾经感叹:“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为靖,奈何?”(18)她意识到圣宗即位之初的首要问题是对于中原宋朝的防范,两次北伐战争显示出南京地区战略地位的重要。她倚靠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契丹贵族,同时注重提拔汉族地主韩德让等人,平衡辽朝内部统治阶级力量,逐渐稳定了局面。此外,又派耶律休哥总理南面军务,“圣宗即位,太后称制,令休哥总南面军务,以便宜从事。休哥均戍兵,立更休法,劝农桑,修武备,边境大治。”(19)为即将到来的辽宋再战做好了先期准备。?
宋雍熙三年(986,即辽圣宗统和四年),三月,于越休哥上奏北宋大军兵分三路进攻,东路由曹彬、米信率领,从雄州(今河北雄县)挺进;中路由田重进统率出飞狐口(今河北蔚县黑山岭),西路以潘美为主将,杨业为副将带领宋军出雁门关,攻打云州(今山西大同市)、朔州(今山西朔州市)。除此之外,宋太宗还命宋军沿海道北上趋平州(今河北卢龙北)、营州(今河北昌黎),截断辽军水路,最后三路大军汇合于南京城下。面对来势凶猛的宋军,萧太后亲携圣宗挥师南下,精心部署积极应战,沿途督战并鼓舞士气。“统和四年五月丁亥,发南京,诏休哥备器甲、储粟,待秋大举南征。六月丁未,度居庸关。”(20)圣宗派身经百战的大将耶律休哥任主将,在东路拦截曹、米大军;命耶律斜轸等人迎击潘、杨军队;命勤德从平州截断宋军水路。东路大将曹彬率军曾经两次占领南部重要城镇涿州,但是又两次主动放弃,这使得军心不稳,同时造成将士疲乏不堪,这恰好给了辽军喘息的机会。大批辽军集结在燕京城下,萧太后亲临战场欲一举反攻。五月,辽兵追击宋军至歧沟关,双方激战,宋军人畜死伤大半,曹彬夜渡拒马河而逃。另股东路宋军与辽军相遇于孤山,宋军再次战败。在西路,由于宋军内部不和造成主将杨业在朔州狼牙村中埋伏,被耶律斜轸的军队生擒,杨绝食而亡,宋军其他将领不战而逃,西路大军溃败。至此,北伐的两路主力大军遭到重创,也就意味着宋军的这次北伐全面失败。?
雍熙北伐失败以后,北宋朝廷也意识到契丹长期占据南京地区,将成为宋朝北部边防的一大隐患,“端拱二年(989),户部郎中张洎奏议曰:‘自飞狐以东,重关复岭,塞垣巨险,皆为契丹所有,幽蓟以南平壤千里,无名山大川之阻,鬲汉共之。此所以失地利而困中国也。’”(21)宋朝再也不敢贸然发兵,实行溏泊政策,即在易水一带利用水网交织的地理特点,开水田、种榆柳,以此来阻碍契丹的骑兵。而契丹方面虽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中原王朝的数次北伐也使得辽朝国力耗损,时时处在面临战争的危险中,因此若想冲破困境,必须争取主动通过战争迫使宋朝屈服。此时的辽宋双方攻守之势发生变化,辽朝转守为攻,宋朝则穷于防守和媾和。可见正是出于战争的需要,从统和五年开始,辽圣宗母子频繁地游幸南京,为南下攻宋积极备战,使得南京地区成为当时辽朝的实际统治中心地区。
契丹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最初属于鲜卑族宇文部的一支,在北魏时期,契丹族就种鲜卑族分离出来,在北方草原上繁衍生息,并形成了八个主要部落。在唐朝时期,契丹族逐渐强大起来,并且只获得长足发展。在他们的部落当中,出现了一个叫耶律阿保机的部落领袖,不但统一了各个部落,而且率军东征西讨,征服了很多地区,在公元907年建立自己的国家,而当时的中原正好唐朝亡国,陷入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
剧照
不久,耶律阿保机病死了,其子耶律德光继位,就是我们所说的辽太宗。而此时石敬瑭为了获得皇帝之位,与耶律德光相互通联夺得帝位,幽云16州,就是由石敬瑭献给耶律德光。 在夺得幽云16州之后,辽国不仅将长城纳入怀中,而且将整个幽云地区治理的井井有条,成为辽国税负的主要来源地。给契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萧太后辽圣宗期间契丹达到鼎盛。 当时其他国家的疆域,东到日本海,西到二泰山,北至格古纳河,大兴安岭南道河北南部白沟河。黄河都已不再称作天险,成为当时世界著名的帝国。
剧照
说起来辽与北宋的战争,还是北宋所挑起的。辽除了最后一次战争之外,基本上都处于防守状态。最终两者签订条约,互为兄弟之国之后,北宋和辽国同时衰落。在灭亡之后,契丹人特别是契丹贵族的命运,主要分为两部分。向西逃跑的部分,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在耶律大石的率领之下,在中亚新疆一代建立西辽,威震一时。 甚至威名传播到了欧洲最终被蒙古国所灭。这一支契丹贵族在被蒙古所灭之后并未结束自己的政治生涯儿是逃到波斯建立了最后一个政权,直到百年后被伊儿汗国所灭。这一只逐渐融入了新疆,中亚,波斯地区。而大部分的契丹人则留在了原先了;辽的统治区域之内,融合也分几大部分,一部分融入女真族,一部分融入汉族,更有融入蒙古族者。
剧照
而如今能够确定的契丹人的后裔。其实并没有分布在广大的蒙古草原和东北地区,而是在临近中原的内蒙古,宁夏,甘肃,四川等地。 如今56个民族已经不存在契丹这一个民族,已经完成了民族融合,融合于各个民族当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688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南宋战史:南宋三大败仗和三大胜仗
下一篇: 八十万禁军教头到底有多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