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杨门女将佘太君君是怎么死的,

人生百味 2023-07-22 11:49:16

佘太君,全名佘赛华,是山西大同人,为后汉隐帝特任府州团练使折德扆之女,宋代名将杨继业的妻子。佘太君自幼生在一个爱国名将家庭,基于家庭环境的原因,她不像古代名门淑女,不同世事,幽禁内院。

受自己父兄的影响,佘太君自幼学习武功骑术,努力提高自身能力。除此之外,她研习兵法,精读兵书,对于兵法上的谋略很有自己的看法。等长成之后已经成为一名性机敏、善骑射,文武双全的女将。

这样的一个女子,绝不会像其他女人那样,等嫁了人就居于后院。她的成长经历以及才能,注定了她不平凡的一生。

她将保卫边疆,守护国家和中原百姓视为己任,她尽自己的能力协助父亲和兄长练兵,协助他们保卫边关。小小的年纪,就已经能看见日后巾帼英豪的气概。

杨家与佘家一样,都是武将世家,保家卫国是他们的追求和信仰。佘太君长大了,到了成亲的年纪,他的父亲给她定了亲,她的未婚夫是杨家的杨继业。杨继业也是一位少年英才,佘太君与他结婚之后,随夫杨继业侍北汉,居住在太原北汉“杨府”。

虽然嫁了人后,需要受到更多的束缚,没有在自己家时那般的肆意,但是佘太君还是没有堕落自己将门之女的名头。夫君在边关保卫边疆,对抗敌人,佘太君自己也在杨府内组织男女仆从学习武艺。在佘太君的动作下,杨府的仆从都有过人的勇气,他们的武功和忠勇之气,个个都不输给保卫边疆的战士。佘太君的所作所为,并没有惹恼杨继业,反而让杨继业对其越发敬重。

杨继业归顺宋朝之后,佘太君跟随丈夫迁到开封府。杨继业仍然在边关对抗敌人,佘太君在家坐镇后宅。

杨继业抗辽七年,威镇雁门关,给敌人留下了极深的阴影。可惜的是这么一位忠臣良将,最后却因为总帅潘美误信王侁之言,使得杨继业在公元986年战死沙场,壮烈殉国。

面对自己丈夫的冤死,佘太君自然不能善罢甘休。她将丈夫之所以会战死的原因从头至尾的罗列出来,并且上书给皇帝,最后得到了潘美受到官降三级,王侁和刘文裕被削职为民的处分。

丈夫去世之后,佘太君将自己的孩子拉扯大,送他们上战场,然后等来的是一座座坟墓。甚至到最后,她带着自己的媳妇,带着十二寡妇亲自上战场,保家卫国。这样一位性格坚毅,为君尽忠,为国尽义,作为杨家中流砥柱的女人,是值得后世人永远称颂的。那么这位传奇的女性,最后是怎么死的呢?

对于佘太君的死亡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是说,佘太君实际上在自己十七岁的时候就被奸人所害,最后死了。但是因为包拯日断阳,夜断阴,佘太君死后冤魂不散,于是便给了佘太君几百九十九日的时间,让她为自己报仇,同时也帮助宋朝取得战争的胜利,维护国家的稳定。后来在感念自己将死之时,佘太君穿戴好慨然赴死之时,却没有死。原来包拯认为佘太君是宋朝战争的一个关键点,并且佘太君命中有七子,阳寿未尽。于是私自修改生死簿,将“日”字改成了“月”字,也就是说佘太君能活的时间变成了“九百九十九月”。等佘太君后来活到年岁的时候,骑马想赶回去看自己亲人一眼,但是仍然逃不过佛祖法眼,最后派去坐下金雕护法,将佘太君头颅摘下。所以后来佘太君有两个墓,一个埋葬身体,一个埋葬头颅。

第二种说法,是说佘太君最终活到了七十七岁,是自然死亡。

第三种说法,监狱佘太君百岁挂帅。在一些小说戏曲中,佘太君一百多岁了还挂帅出征,带领十二寡妇征讨西夏。虽然没有明确说怎么死的,但是想来应该是战死吧!

杨家女将怎么死的

《宋史》:杨延昭有三个儿子,以杨文广最为出名。但据《杨氏族谱》中记载:杨延昭子宗保、宗政、宗勉,杨文广是宗保之子,杨文广尚有两个弟弟充广、文贵。杨文广,宇仲容,因讨张海 (陕北农民起义军)有功,授殿直 (警卫皇帝和京城的武官)。宋英宗器重他,说:“文广名将,后且有功,命他保卫京城。”范仲淹也赏识他,曾收他为部下。后又曾从狄青南征,任广西钤辖,屯守广西十余年。后来又调他到西北边防,在韩琦部下抵御西夏,英勇多智谋,屡建战功。大将韩琦被宋神宗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使,统筹对西夏的战事,兼领永兴军路,治今西安。时杨文广以兴州防御使出任秦凤路副总管,治秦州 (今甘肃天水)。为了抵御西夏向东南侵犯,韩琦接受秦州知州马仲浦建议,在秦州西北90公里的筚篥 (今甘肃甘谷县)筑城屯兵,一以保护居民耕种,一以警备西夏。经宋神宗批准后,把这个任务交给杨文广。这时西夏正谋南下秦川,杨文广感到军情紧急,宣称筚篥堡有泉喷珠,鼓励士兵一昼夜急行军90公里,到达筚篥,立即进行部署。第二天早晨,西夏兵马献出现在筚篥城堡下,他们看到宋军已严阵以待,乃不战而退。杨文广乘势开城迎敌,杀伤数千人。大家都认为杨文广用兵如神。接着杨文广下令自鸡川砦(天水)沿线筑堡,自此沿线以南数百里皆成“内地”。神宗大喜,褒奖杨文广,并改筚篥堡为“甘谷堡”,这就是今之甘谷县城。后来北辽借故南侵,宋廷内部分主战、主和两派,杨文广赞成韩琦、沈括等主张,与辽兵决战,并乘机收复幽燕失地。他并表示愿意担负作战任务,积极整备定州兵马,绘制了进兵地图,但末及回报,不幸于熙宁七年 (1074年)病故于军中。宋廷追赠杨文广为同州观察史。杨文广一生南征北战30余年,继承了杨家将世代忠诚卫国安民的业绩。 介绍了杨家将,回头再来介绍杨业的大人折 (佘)太君。史学家毕沉《吴中金石记》说:“折太君,杨业妻,折德底女。”她原名折赛花,太君是后来的封号。折姓罕见,东汉有折象,其祖封折侯,因以为氏,聚居于陕晋边一带。折赛花是陕北府谷人,自唐、五代、宋,折家都是将门豪族。折赛花曾祖父折嗣伦、祖父折从阮、父亲折德扆 (读衣)、弟折御勋和后世的折克行、折可适等,皆为名将。《五代史》有折从阮、折德底的传记。折家祖孙数代东抗契丹,西御西夏,号称 “折家军”,“控扼西北,中国赖之”(《五代史》)。 她的祖父折从远,字可久,因避后汉高祖刘知远名,改从阮。从阮的父亲折嗣伦是麟州刺史,后唐庄宗李存勘镇太原,以为牙将,后为府州刺史。后晋出帝 (石敬塘子)与契丹败盟,从阮以兵攻契丹,取其城堡十余,升为本州团练使,兼领朔州刺史、振武军节度使,后汉高祖刘知远代后晋为帝,于州府建永安军,以从阮为节度使,加检校太师。隐帝时,又迸封歧国公。后来他儿子折德庆被任为府州团练使。后周显德六年 (959年)自检校太保加检校太傅。 折赛花生长在世代名将的家庭环境中,自幼即爱骑马射箭,舞剑耍刀,且学习兵法,颇通兵略,协助父兄把关御敌。一年秋天,契丹派耶律敌烈率兵五万侵犯府州,老将折德扆在敌我力量悬殊下,又兼身体欠佳,折赛花毅然向父亲提出代父把关。她一方面采取拖延战术,一方面急派人到火山王杨弘信那里求援。杨弘信是杨业的父亲,与折德扆是世交,弘信即亲率军队前往府州援救,辽兵在杨、折两军夹击下大败,耶律敌烈也被杨弘信杀死。这次胜利,表现了折赛花的军事才能。 由于杨折二家是通家之好,又兼杨业和折赛花自幼青梅竹马,志趣和爱好相同,于后汉乾佑二年 (949年)结为夫妇。婚后折赛花随夫居住太原北汉 “杨府”。平时,她组织杨府内女仆习武训练。康基田著 《晋搜略》一书中说:折赛花家中“婢仆技勇,过于所部。用兵克敌,如蕲夫人 (梁红玉)之亲授桴鼓然。”现在戏剧上的“杨门女将”大多有其原型,是经艺术加工创造出来的、有一定的根据。如八姐、九妹。据山西代县鹿蹄涧村杨家后代说,杨业有两个女儿,一个叫杨延琪,一个叫杨延琅,是折赛花的得力助手。但 《杨家将世系表》中无此二人。因为旧社会家谱一般郡不录妇女,不管怎样,折家军也是一间巾帼英雄。代县杨忠武伺保存的《杨氏族谱》中对折太君作了全面评价:中心乐善,内助教忠,受龟寿五福之多,邀象服六珈之贵,不我先不我,后睹星月之重明;俾尔炽俾尔,昌焕乾坤之新渥。爱稽邦典,益迸郡封。汝有子,若汉室功臣山河永誓;汝有德,如鲁候寿母松柏弥坚。被我宠光,贰缓休祉,可特封郑国科太君夫人。”这个评语的根据应是皇帝的浩封,也是后人尊称之为折(佘)老太君的由来。 关于折太君的生卒年月,据杨维森先生所若 《弘农杨氏族史》一书称,折太君卒于934年,卒于1014年,享年80岁。她死后葬在今山西保德县城南20公里折窝村 (乾隆《保德州志》),陕两白鹿原鲸鱼沟有佘家坡头村,村中佘姓皆佘太君母家后代。 从《杨氏族谱》中,可以看到杨氏一族,出将入相,世代簪缨,从两汉到明代,名人辈出,成为山西的茂族,一般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杨家却是例外,可能和杨氏的家风有关。 杨氏出自黄帝之姬姓,后稷的裔孙。周宣王少子尚父被封为杨侯,食邑于杨 (今山西洪洞县东),因以为姓。据杨维森考证,杨姓始祖有二:其一如上述,其二是据西汉杨家所撰家传,晋武公之子伯侨因食邑于杨邑,囚以为姓。而尚父所封杨国,春秋时为晋所灭,世系失传。故所册多尊伯侨为杨姓之祖 (即得姓之祖)。杨氏历来为“弘农”望郡,弘农杨氏之第一氏祖,当为战国时秦国左庶长杨章,因攻灭楚国有功,封华阴侯 (属陇西弘农郡),故被弘农华阴杨氏尊为一世祖。杨喜为四世祖。杨喜助汉高祖征战有功,封赤泉侯 (也有资料称杨喜为一世祖的,实为一支之祖)。中国修谱,只能从有文字可考者为第一代,实为一支开派之租,或称始迁祖,或称“来祖”。(如赵姓家谱以名人赵孟頫为始迁祖,五河欧族以欧怀英为来祖,因五河欧氏家谱写明欧族“由苏迁五”。明代朱元璋从苏南吴县一带迁移十八万户充实凤阳府,欧氏来祖欧怀英将军是这十八万户之一。)四世杨敞,西汉时以给事大将军迁大司马、御史大夫,汉昭帝拜为爪相,封平安侯。八世杨震,以拒贿“天知、地知、我知、子知”四知闻名于世。所以杨族党号为“四知堂”。杨震与子杨秉、孙杨赐、曾孙杨彪,四世太尉。杨震另一个儿子杨奉是后汉城门校尉、中书侍郎。成为汉代名门望族。以后从汉末、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以来,皆有做高官的。以宰相、公侯、进士、将军、侍郎,到进爵为王、公、侯的,都有事迹记载。杨业是杨族第三十四世孙。杨业后代知名的有南宋的杨存中、杨再兴,皆抗金名将。(杨再兴是岳飞手下大将)文官中值得一提的如杨梦弼,明代举人,初任河南浙川县知县,升陕西巩昌府同知,后改授河南开封府同知。时有仪封王行为不轨,杨公欲调查此事,仪封王害怕,遗金十万,杨梦弼遂将仪封王不轨之事与贿金上奏朝廷。明神宗下诏,削仪封王王籍为庶人,并御书杨梦弼为“天下清官第二员”,名震中州,人称 “小包公”。杨梦弼弘扬了杨族“四知堂”的家风。杨氏族中,出现那样多的廉吏名臣、爱国将领、知名人士也不是偶然的。我们从《族谱》中了解这些情况,说明族谱学、谱碟学在研究历史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杨家将的佘太君是怎么死的?

经过戏曲和演义的代代相传,佘太君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那么,历史上真实的佘太君,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是真的带着一帮杨门女将出征过吗?最后的结局又是怎样的?

佘太君原姓“折”,名赛花,是山西大同人,生于名将之家。折赛花从小耳濡目染,不爱红妆爱武妆,喜好舞枪弄棒,研习兵法,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同时,她还曾帮助父兄练兵布阵,镇守边关,颇有章法。949年,折赛花嫁给了北汉的节度使杨业。由于嫁为人妇,不便随杨业镇守边关,她便常在府上操练男女仆人,随时为戍边御侵做准备。治军打仗颇有威名的杨业,于979年归宋后,在抗辽战争中,屡获奇功。

因此声外在外,这让宋朝的将领颇为妒忌,屡在宋太宗面前诽谤他。986年,杨业奉命北伐辽国,由于潘美误听驸马王侁所言,导致兵不能控,最终大败而归。而杨业却在激战中不幸殉国。当时,潘美和王侁担心会受到惩罚,便把战败的原因,都推到杨业身上。折赛花得知后,愤然上疏,将杨业战死的过程陈述给宋太宗知晓。这才让王侁被革职流放,潘美也官降三级,而杨业的冤屈终于得到昭雪。

戏曲故事中,杨继业和佘太君有七郎八虎。不过,真实历史上,杨业和折赛花究竟有几个儿子,并不确定。《宋史》记载:“朝廷录其子供奉官延朗为崇仪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瑰、延贵、延彬并为殿直。”这样看来,他们似乎有六个儿子,长子为崇仪副使,次子为殿直延浦,三子为供奉官,剩下的三个儿子都是殿直。

关于折太君(折赛花)为什么又叫佘太君,据说在折太君送儿孙们上战场的时候,想到“折”姓不吉利,为了能保他们福禄有余,便把姓改为“佘”,以期舍了自己保全儿孙之意。但遗憾的是刀枪无眼,杨家祖孙三代个个征伐疆场,都为国捐躯,真是“一门忠烈”。当然了,这个说法也大都来自于戏曲,并没有历史记载。

关于折太君最终的结局,有以下三种说法。

一、奸臣所害。早在折太君17岁时,便奉命抵抗辽国。据说她连胜18场战役,打得辽兵闻其名便四散溃逃。辽国萧太后暗中买通奸臣王钦若,在折太君酒中下毒。折太君没有防备,饮下毒酒而死。后来包拯知道后,由于他日审阳案,夜审阴案,于是又给她加了999月阳寿,这才让折太君起死回生,又活了999个月才死。

二、寿终正寝。据《弘农杨氏族史》记载,折太君生于934年,于949年和杨业成婚,卒于1014年,卒年80岁。

三、百岁挂帅。还有一种说法是,折太君并不是活到80岁,而是活到100岁。当时,辽国入侵,但杨家子孙大都凋零。折太君没办法,于是上疏宋仁宗,要亲自挂帅杀敌平寇,这一请求并得到宋仁宗的同意。于是,折太君书写了百岁挂帅的神话。以上三种说法,第一种和第三种显然都不靠谱,什么包拯续阳寿之类的话,当然不可信。

而一个人百岁还能出征,在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之所以有这样的传说,无非是对北宋“重文抑武”的做法,以及对北宋外战屡败的现实,所表达的一种民间情绪而已。《弘农杨氏族史》上的记载,似乎也有些问题。因为古人似乎从来不记女人的生平事迹。不过,考虑到折赛花身份的特殊性,特意把她记载下来,也是说得过去的。(参考史料:《宋史》《弘农杨氏族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68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