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唐太宗为什么要当堂斩杀卢祖尚,

历史典故 2023-07-22 11:44:41

唐军攻下光州后,李渊立即着手物色一位郡守,不过他很快就放弃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里这里的老百姓早就民主选举出来了一位光州刺史卢祖尚,李渊只好卖个人情,将他封为光州总管、弋阳郡公。一般来说,古代的官员都是皇帝封的,可见卢祖尚在光州的声望有多高。

卢祖尚,光州人,其父是隋朝虎贲郎将卢禧,卢家十分富有,是个不折不扣的官二代富二代。

但你要说卢祖尚是纨绔子弟的话,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他不想借家族的任何势力来完成自己的梦想,认为财富得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甚至觉得家境富裕会成为他的绊脚石,干脆拿出了所有家产分给大家,得到民众的信任。

隋朝末年,为了抵御兵匪,卢祖尚招募勇士组建保安团,这些勇士都是自愿加入,不要任何报酬,可见卢祖尚的人气有多高。

之后,卢祖尚就靠这支保安团抗击盗匪,由于他智勇双全,且部队纪律严明,四周的盗匪和反王都不敢打光州的主意。

就这样,光州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一致拥戴卢祖尚为光州刺史。

王世充建立郑国后,卢祖尚审时度势,率众归顺大唐。

之后,卢祖尚又追随赵王李孝恭讨伐辅公祏,担任前军总管,攻打辅公祏的宣州、歙州,都打下来了,又击溃冯惠亮、陈正通。贼寇平定后,卢祖尚因战功被授予蒋州刺史,先后担任寿州都督、瀛州刺史,有很高的威望。

太宗登基后,国家干部交州都遂督安公寿,贪污、挪用公款,被老百姓检举揭发。李世民将遂安公寿投入监狱。

但这样一来,交州最高行政长官不能空缺啊,但李世民宁缺毋滥,就是要找个好官员去治理交州。

这时,朝中很多大臣都向李世民推荐卢祖尚,说他文武全才、廉洁正直,是交州州牧的最好人选。

就这样,卢祖尚火速被征召到长安。

李世民对他说:“交州地方很大,但路途遥远,一直就无法受到管制,以前派去的大臣都不称职,都知法犯法。 我听说你有安抚边境的才能,我希望你不要推迟能替我大唐去治理交州。”

卢祖尚一直生活在河南光州,根本就不了解交州在哪儿,还以为陛下给他安排了个好差事。因此,卢祖尚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还打包票说会立即动身前往交州赴任。

李世民见这么顺利就解决了一个棘手问题,十分高兴。

不过,等到卢祖尚回到家一打听,才知道交州历来是流放犯人的地方,那里的百姓几乎还生活在原始状态,没有尊老敬幼的习惯,梳椎形发髻,从来不理发,一年四季也光着个脚丫子,动不动还抢东西,就是个南蛮之地。加上文化知识又没普及,风俗习惯和语言也无法沟通。

他后悔这么快就答应了太宗。

话说李世民在宫中等了几天,也不见卢祖尚行动,就派人过去问。

没想到,次日早朝时卢祖尚却答复:“陛下,这些日子臣偶感风寒,引发了旧病,一周半个月的也好不了,恐怕是不能马上去交州上任了。”

意思是我不想去了。

李世民被放鸽子,当然十分恼火,随即派杜如晦亲自带着皇帝诏书,命他立即动身。

卢祖尚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还是跟李世民打哈哈,说:“现在我旧病略有好转,但不懂越南语,等学好了再动身,否则去了怎么交流呢?不能交流又如何治理好交州呢?治理不好交州最后还不是和前任的那些官员一样被投入监狱。”

李世民才不管那么多,再次叫卢祖尚的妻兄周范去催,还下了最后通牒:“普通百姓都知道言必行,行必果,说了就一定要遵守承诺,既然你已经答应了怎么能出尔反尔呢?怎么能不讲信用呢?你最好快点上路。三年任期一满马上将你调回京城。”

这时的卢祖尚见皇帝不肯松口,干脆死猪不怕开水烫,赖上了,说:“此去的交州,地处偏僻,尤其是岭南(广西地界)瘴气很重,需要整天喝酒,而我不会喝酒,去了就不可能回来了。”

这下李世民彻底怒了,立即派人将卢祖尚拿下,说:“作为皇帝安排一个人做事,他都如此不听号令,以后我还怎么号令天下?”就这样,年仅三十多岁的卢祖尚当即在朝廷上被斩杀了。

魏征对他说:“齐文宣帝要任肯州长史姚恺为光州刺史,姚恺不肯去。文宣帝气愤责备他,他回答说:’我先任大州的官职,只有功绩并没有犯罪,现在却让我担任小州的官职,所以不愿意去。’文宣帝就饶了他的死罪。”

李世民说:“卢祖尚虽然有失臣子的礼仪,我杀了他也太过分,由此看来,我还不如文宣帝呢。”

于是,李世民立即将卢祖尚官复原职,保其子孙世代为官。

其实,问题并未那么简单。要知道卢祖尚又是一个豪强出身、三易其主(王世充、李渊、李世民)、文武双全的地方实力派。加上工作能力出众,道德上又没让领导有可抓的把柄,还当众放领导鸽子,最重要的是和领导没有一点私交。

要杀鸡儆猴时不杀你杀谁?

历史解密:唐太宗李世民为何要将亲兄弟斩尽杀绝?

大业十三年五月,李渊正式在晋阳起兵。当时,李建成、李元吉和李智云(李渊的庶子)都远在河东。为了确保这几个儿子的安全,老李暗中迅速派人送信给李建成,让他带着兄弟们赶快逃离河东,来晋阳团聚。可是,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

河东地方 *** 听说太原留守李渊居然谋反作乱,便迅速调派人手搜捕李氏三兄弟。李建成只好带着弟弟们东躲 *** 。

此去晋阳路途遥远,而且道路阻隔,只能走偏僻险峻的山路。为了便于行动,李建成撇下了异母弟弟李智云(后被捕,在长安为阴世师所害),却带着李元吉踏上了北上晋阳的生死征程。这一年,李建成二十九岁,而李元吉只有十五岁。

这一路上,二人是跋山涉水、翻山越岭,饿了只能吃野果,有时甚至连野果也吃不到,只好去啃树皮、吃青草,渴了也只能喝山涧里的冷水,至于睡就更简单了:以天为被,以地为褥。

到了夜半时分,山中气温骤降,兄弟两只好紧紧地相拥在一起,靠彼此的体温温暖对方,好熬过这漫漫长夜。无数个夜晚,当野兽的叫声在山中响起的时候,李建成也只能用瑟瑟发抖的双臂将李元吉紧紧地拥在怀里。吃了无数的苦,克服了无数的艰险,兄弟两最终达到了晋阳。

有了这段一起吃苦的往事,有了这段被呵护的经历,李建成在李元吉心目中的形象日渐高大,他深知,如果没有哥哥的悉心照顾,自己根本就无法活着到达晋阳。这或许就是人们常说患难见真情吧!这是其二。

综上所析,可以看出,李元吉和李建成之间的兄弟情谊十分深厚。李元吉对李建成的支持和拥护是完全发自真心的。也许有的读者会问了:那李元吉为什么会那么恨自己的二哥呢,即便他和大哥的关系好,也不至于如此的仇视二哥啊?问得好,这说明你们动脑筋了。主要的原因可能有这么几点:

一、李元吉和李世民相处的时间十分少,交流感情的时间更少,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感情基础。二、在李元吉的眼中,大哥李建成和二哥李世民完全是两个极端。他对李建成愈爱,对李世民也就越讨厌。

当李世民表露出与李建成争夺皇位的意图之后,李元吉对李世民的讨厌也就迅速地转化为浓浓的恨意了。三、李世民曾经在无意当中得罪过自己这位心胸狭隘的四弟。

李元吉和李世民的部将尉迟敬德都是当时公认的使槊高手,但是似乎尉迟敬德是天下第一的呼声更高一些。好胜心极强的李元吉听说了这个消息之后,就坐不住了,特意找到李世民,强烈要求同尉迟敬德切磋一下。

话说到了比试当天,为了避免发生意外的流血事件,李元吉命令下人把槊刀去掉,只用杆来刺。正在这个当口,大老粗尉迟敬德却突然冒了一句:殿下,我看您就不用这么做了。

您即使有槊刀,也伤不了我一根汗毛。李元吉怎么也没想到这个大黑脸居然如此的嚣张,当众下了他的面子。好啊,你可真狂啊,那就别怪本王长槊无眼了。事实证明,尉迟敬德还真不是吹牛,任李元吉怎么刺,就是刺不到他。李元吉的脸比 *** 都白了。

李世民也是存心想落李元吉的面子,在一旁添油加醋道:躲槊和夺槊,哪个更难(明知故问)?尉迟敬德回答说,当然是夺取敌人的槊更难了。李世民趁机就说:既然这样,那你就和王弟比试一下夺槊的本领吧。

李元吉刚刚用槊没刺着尉迟敬德,面子已经是挂不住了,现在又听到尉迟敬德在一旁夸口能空手夺取自己手中的槊,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不由分说,纵马上前,挺槊便刺。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李元吉手中的槊连续三次都被尉迟敬德用手给夺走了。完了,这下丢人可丢到家了。

事实证明,李元吉并不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他恨尉迟敬德让自己当众出丑,更恨李世民添油加醋,存心落自己的面子。那个恨啊,真是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

后来,当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因为争夺皇位彻底闹翻了的时候,李元吉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并且坚定地站到了李建成这一边。

与此同时,李建成为了更好地笼络自己的弟弟,甚至提出了十分诱人的想法:等到我李建成登上皇位之后,就立你元吉为皇太弟。皇上啊,谁不想当,有了李建成开的这张巨额支票,受到巨大鼓励的李元吉更加有恃无恐,充当了 *** 的急先锋,处处挑李世民的不是,多次寻找机会置李世民于死地。

有一天,杨媚忽然向唐太宗提了个要求:恢复她前夫李元吉的爵位和太子李建成的封号。对唐太宗而言,这样做无疑等于是在政治上全盘否定过去的行为,自己打上自己一巴掌。但李世民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并立即付之于行动,这一半是为了取悦于杨媚,一半也是为了追念兄弟骨肉之情。

从此,杨媚一改旧态,逐渐回复到以前的模样,对唐太宗柔情似水,娇媚如火,如自我麻醉一般地放浪形骸,整日整夜陪太宗歌舞宴饮,或轻歌曼舞,或吟诵着南朝的艳曲,撩拨得唐太宗心摇神迷。

贞观十年,杨媚为唐太宗生下一子,取名李明,唐太宗立杨媚为贵妃,并为他们母子建了一座豪华的宫殿,自己一有时间就腻在那里,与杨媚母子一同取乐。贞观二十三年夏月,唐太宗患痢疾久治不愈,崩逝于长安。

失去了唐太宗,杨媚也失去了生活的重心,因名声不佳,被逐出家为尼,结束了她与李世民的一段充满爱恨恩怨的孽缘。

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为何认为自己还比不上暴君北齐高洋?

本文是【大鹏说《通鉴》之214】

一直以来,中国皇帝群体的优秀代表、光荣楷模,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都认为自己是个很能忍的皇帝。

无论大臣批评自己的话多难听,做出的事再不符合自己意愿,只要是出于公心,他都会即使装也要装出和颜悦色的表情,认真倾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不会像桀纣之类的暴君那样,一言不合就要人家脑袋。

尤其是对魏徵这老小子,更是百般容忍。

想去终南山游玩,行装都收拾好了,怕魏徵批评,愣是没有成行。

正玩着鸟,见魏徵来了,赶忙藏进怀里。

魏徵也着实够阴,明明知道皇帝怀里藏着一只鸟,就是唠唠叨叨说个没完,硬生生把可怜的鸟儿给活活闷死。

魏徵虐我千百遍,我待魏徵如初恋。

可这次,是万万不能忍了。

让唐太宗李世民不能忍的这次事件,主角不是魏徵,而是另一个人:卢祖尚。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十月,交州(今天越南河内一带)都督腐败掉了,“以贪得罪”,李世民准备派瀛洲(今天河北河间县附近)刺史卢祖尚前去接任。

任前谈话中,李世民对卢祖尚说,交州是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好地方,但一直以来没有合适的人去镇抚。

朕看你是个可造之材,去那吧,给朕把交州的局面尽快打开,抓紧时间改变交州贫穷落后的面貌。

卢祖尚前脚领旨谢恩,后脚回到家里就后悔了。

交州那乌烟瘴气之地,我这老身板可受不了,这锅不能背,交州不能去。

遂“辞以旧疾”,老臣我旧病复发,上不了路,皇帝您还是另找他人吧。

李世民派“房谋杜断”的杜如晦去做工作,“匹夫犹敦然诺,奈何既许朕而复悔之”,老百姓都知道一个唾沫一个坑,你身为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怎能如此出尔反尔。

卢祖尚的头摇德像拨浪鼓似的,不去,不去!

十月十五,李世民又亲自做思想工作,“上复引见,谕之”。

卢祖尚还是不买账,就是不去。

卢祖尚觉得李世民应该很好说话,所以有这个我的命运我做主的底气。

殊不知,悄然之间,他已经触碰了皇帝核心的逆鳞。

李世民杀心已起。

你一个卢祖尚朕都指挥不动,还怎么当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我使人不行,何以为政”!

盛怒之下,李世民“命斩于朝堂”,喝令左右在朝堂当场斩杀卢祖尚。

唐太宗毕竟是唐太宗,英明就英明在“寻悔之”,不一会就后悔了,毕竟是一条活生生的人命。

过两天,李世民和宰相们开务虚会,突然抛出个问题,“齐文宣帝何如人”,北齐文宣帝高洋是个什么样的人啊!

高洋是北齐开国皇帝,前期是“英雄天子”,后期自我放纵,动不动就以杀人为乐,成为南北朝有名的暴君。

李世民这问话,明显是因为前几天当朝斩杀卢祖尚的事心虚,想试探一下宰相们如何评价。

魏徵发话了,高洋是残暴滥杀,但人家还是讲理的。来来来,陛下,臣给你讲个故事。

北齐青州长史魏恺出使南朝梁国回来,高洋让他去当光州长史。魏恺不去,高洋大怒,和你一样,准备当场就要人家性命。

魏恺分辨道,臣本来在大州青州当长史,出使梁国回来有功无过,却让我去小州莱州当长史,这不是欺负人嘛,我为毛要去。

听完魏恺的一番剖白,人家高洋立马不予追究,尊重魏恺的选择。

有高洋在前面做榜样,皇帝您还是做个自我批评吧。

李世民当即知错就改,“然。向者卢祖尚虽失人臣之义,朕杀之亦为太暴,由此言之,不如文宣矣”,卢祖尚固然有错,朕也太过残暴。在这点上,朕连高洋这个暴君都不如,惭愧啊!

自我批评完,李世民立马整改,“命复其官荫”,为卢祖尚恢复名誉,予以平反,并保留其儿子入仕当官的特权。

大唐和中国古代政治,承认皇帝作为领导核心的领袖地位和天子权威,但又对这种绝对权力进行限制和约束,皇帝犯错也必须自我批评,立行立改。

皇帝核心犯错很正常,关键是知错就改,而不是永远伟大、光荣、正确。

唐朝李世民为何善待武将和功臣呢?李世民临死前为何要将徐懋功贬为小官呢?

唐朝李世民为何善待武将和功臣呢?

唐太宗李世民深受后世的青睐,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尊重将领元勋,例如开设凌烟阁,与元勋们结亲这些。但历史的真相很残酷,李世民的确尊重一部分将领,但也有一些将领死在它的刀下。最着名的名将有五位被李世民击杀,其中还有四人真是比窦娥还冤枉!

我们先讲第一位,他就是张亮!在凌烟阁元勋中,张亮排行第十六位,被封为郧国公。张亮本来在瓦岗军法律效力,是徐懋功的部下,归顺唐代后,变成李世民的亲信。张亮并没有立即参与玄武门之变,但他的功效也很大,“统上下王保等数千人,阴引山东省英豪以俟变,空出金帛,恣其常用”。

张亮“倜傥有谋略”,列任地区官员,“抑豪族而恤贫弱,故所属闻名”,还参加过征伐渤海国的作战,立过军功。可是到了唐开元二十年,张亮突然被李世民处决。主要原因是有些人揭发,说张亮有五百个义子,暗地里合谋谋反。那时候将作少匠李道裕觉得,“亮反形未具,明其没罪”。但李世民已经闹脾气,或是将张亮处死。

没多久,李世民后悔了,他对人说:“往者李道裕议张亮云'反形未具',此话当矣。固然即从,迄今追悔莫及。”所说“反形未具”是指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他要造反。自然张亮做为开国元勋,很有可能存在非法行为,但是他根本就没有具体造反行为。与张亮状况相似的还有一位,他名字叫做刘兰。

刘兰在元朝出任鄱阳郡书佐,之后天翻地覆,她在家乡青州也拉冒了一支队伍。多年后,唐代派淮安王李神通招抚山东,刘兰率军归顺。刘兰挺有国防才识,他率军成功平定县了军阀割据朔方的梁师都,一战成名。自此在驻守夏州时,刘兰设计方案大破颉利克汗。唐开元末期,刘兰“以造反大跌”,情况和张亮一样,全是被人举报,但是“反形未具”。

也有二位名将比张亮、刘兰更诬陷,一位是李君羡,一位是卢祖尚。李君羡很多人都有所了解,这个人是一员虎将,“从破窦建德、刘黑闼,所往必先登摧其锋”,还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官至左武卫大将、武连县公。李君羡被害是因为他的小名“五娘子”,李世民认为这与谣传“当有女武霸者”相关,因此托词其心怀不轨,把它击杀。

再讲卢祖尚,他是一位山东省英豪,“家饶财,好施,以侠闻”,19岁就上阵杀敌。隋朝末年,卢祖尚也在家乡乐安拉冒了一支队伍,之后归顺唐代,参加过统一天下的战争,立过许多贡献。卢祖尚列任“寿州大都督、瀛州知州,并可以名”。唐开元二年,李世民在挑选交州大都督时,“诸臣咸言祖尚才兼文武,廉平刚正不阿”。

最开始卢祖尚同意就职,但是又后悔了,缘故非常简单,交州是今天的越南西贡,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十分极端。因此卢祖尚以身子得病借口,向皇上离职。结论李世民火冒三丈,“我让人不从,何以为天底下命!”结论卢祖尚被“斩之于朝”。李世民马上就后悔了,“使复其官荫”。

张亮、刘兰、李君羡都死在唐开元末期,这时的李世民早已不复当年的睿智,自以为是,对大臣们十分猜疑,因而这可喜谋反罪全是莫须有的,而卢祖尚之死是李世民年轻时候犯的错。除此之外还有一位大将,但他的死并不诬陷,这人便是侯君集。侯君集都是凌烟阁元勋,位于第十七位,他与张亮一样,都是李世民的亲信。

侯君集参加了玄武门之变,之后率军征伐过吐谷浑、高昌,立过过不少军功。但是侯君集之后卷进货位之战,他投奔了皇太子李承乾,而李承乾想发动政变,迫使李世民让位。结论事情败露,太子被废,而侯君集也被抓坐牢,最终被害。侯君集死亡之谜令李世民十分忧伤,他曾说为君(指侯君集)不了凌烟阁。

徐懋功,是唐朝的一员大将,他一生为了能唐代立过无数的军功,把自己一生的心血都用在了唐朝的伟业上。为什么针对这般成功的人,李世民还需要留有那样狠的临终遗言?实际上,李世民在之前对他的态度始终是模棱两可的,尽管为他唐代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但是还是对她心怀防备,徐懋功并不是在一心一意的效劳于它的。

实际上,徐懋功在屈服于大唐盛世,为大唐盛世卖身,尽管当政李世民办事,可是他的态度都是犹豫不定的。他一直在李世民和李建成这两个人之间做不出果断的确定,因此就造成李世民顾虑,李世民曾一度跟他套近乎,希望他能彻底屈服于自身,可是徐懋功却一直持保持中立的态度,谁也不帮,就要李世民心存芥蒂。

李世民临死前为何要将徐懋功贬为小官呢?

徐懋功是一名能力强的大将,李世民并不想失去他,假如丧失他,无疑是大唐盛世的一个极大的损失,还是希望还有机会使他成为自己的人。因而,李世民还是对他交给了殷切期望,他数次立过军功,平定县了很多战争。李世民是很惜才的,一次徐懋功喝多了,他就把自己的皇袍为他披着怕他受凉。

尽管他非常爱惜这一优秀人才,但是他对徐懋功保持中立的态度自始至终摸不透。于是就在临终前特意与儿子将徐懋功此人作出了一番点评。表明自己死了这一无疑是唐朝的一个安全隐患,于是就为他制定了这么一个磨练,可以通过磨练就要孩子器重他。

就要李治上台后,传旨将他贬到小地方做官,假如他要是不愿意就立刻杀死,如果她一点也不抵抗得话,就把他受封丞相。结论,徐懋功贬谪以后,连东西都并没有整理,就赶赴就职的区域。实际上徐懋功早已猜到了李世民这一想法,因此轻轻松松的已通过磨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67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