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大唐国师金刚智是印度人吗,金刚智为什么会来到中国,

华里士 2023-07-22 11:43:01

金刚智是南印度人,为中印度国王伊舍那靺摩的第三王子,他十岁就出家当了和尚。进了寺庙以后,金刚智游走于西印度、中印度、南印度这几个地方,学习了各地不同的佛法,最终成为一名佛法高深的大师。这位印度高僧后来出国到了大唐,还当了大唐的国师呢!

看看人家这履历,四处求学,学成归来又报效祖国,之后再出国长见识,丰富自身,难怪唐代著名天文学家、世界上首次推算出子午线纬度一度之长的僧一行也甘愿拜他为师。

金刚智到底有多厉害呢?历史记载他学成密法的时候,南印度正逢大旱灾,国王听说高僧金刚智回来了,非常高兴,立刻邀请金刚智做法求雨。印度是个佛教大国,民众对金刚智这种大师是非常信服的。金刚智接了这个任务以后,天天求雨,不过几天时间,果然降雨了,大家也因此更加信服金刚智大师。

国王喜出望外,嘉奖了金刚智,那时候的金刚智几乎就是全印度人民心目中的神,男女老少,人人都崇拜他。金刚智想要传扬佛法,从此便四处云游,教导众生。

大唐国师金刚智是印度人吗?

金刚智之所以会来到东土大唐,也是因为那时候中国佛教正是盛行时期,他心生向往,变自愿到中国交流佛法。除了《大般若经》和其他的佛学典籍以外,金刚智还带了印度的七宝器具以及名贵的香料到中国来。3年时间,虽然路上遇到很多波强盗土匪,还有暴民,同行的商船都受到了袭击,但是金刚智的队伍运气逆天,并没有受到损失,顺利到达大唐。

金刚智觐见了唐玄宗,受到玄宗的礼遇,玄宗深感其佛法精深,将其留在大唐,尊其为大唐国师,从事佛法典籍的翻译工作。来到大唐以后,金刚智是不是就会举办几场盛大的佛会,有时候是为国家祈雨,有时候是为妃嫔、公主或者皇子等祈福,祛病消灾。

在中国待了二十多年,金刚智才向玄宗提出了回国的请求,玄宗欣然放行,结果金刚智还是没能回到他的故土,在洛阳病逝了。

除了金刚智,还有一位印度高僧也来到了中国,这个人就是善无畏。善无畏本来是中印度摩伽陀国人,他是甘露王的后裔,据说此人生有神姿,德艺出众,10岁就统领军队,13岁就继承了焉荼国王位,不过后来又出家了。

当时,和金刚智、善无畏齐名的是一位号称“不空金刚”的大师,不空原籍是北天竺,也有说狮子国的,也就是今天的斯里兰卡地区。他们三人并称为开元三大士,都是唐朝数一数二的高僧。

盛唐时期,国内佛法也得到了巨大发展,唐武宗废除佛法以后,密宗在中国逐渐消失。不过,善无畏和金刚智的“密法”直到今日仍流传于日本。

唐朝高僧、甘露王后裔善无畏简介,善无畏大师入唐年份是?

简介: 善无畏 (公元637 - 735年),梵名ubhakara-simha,出生于东印度乌荼国,也就是现在的 Orissa,刹帝利种姓。 为释尊的叔父甘露饭王的后裔。十三岁登王位,施行仁政,深得军民爱戴,后因诸兄嫉妒其能而引起内乱。善无畏勇猛镇暴,曾被流箭所伤,但仍大赦其兄,并让出王位。因感悟世间无常,乃毅然出家学道。

退位后,善无畏到印度南方海滨参学,修"法华三昧",并游历诸国,修行禅观。之后又到中印度摩竭陀国那烂陀寺,礼昙无德 Dharmaguptaka (又译为达摩鞠多,有说即是龙智) 为师,专研三藏教理及密教奥义,得受密法灌顶,被尊为"三藏阿^黎"。

生平

舍弃王位 出家求道

唐密五祖善无畏三藏相关善无畏祖师(梵名ubhakara-Simha,直译为净狮子,意译为善无畏),乃唐密开山祖师、开元三大士之首。他生于印度乌荼国,为释迦如来季父甘露饭王的后代。他的先人来自中印度,因国难而出奔到乌荼国,当了乌荼王。

善无畏生有神姿,宿积德艺,父王对他十分赏识,经常给他历练的机会。他10岁就统领军队,13岁就继王位,施行仁政,深得军民爱戴。后来,他的兄弟为争王位,起兵作乱。善无畏率军亲讨,取得胜利。按照军法,争位的兄弟应判死罪,可是,善无畏不忍天伦兄弟遭诛,特“忍而曲赦”。

经过这次内乱,善无畏厌恶了争权夺利的王室,决意让位出家。他向母后表明心迹,又向群臣宣明决意,愿让位给兄长。母后哀而许之,秘密赐给他传国宝珠,然后他便出宫而去。

出宫后,善无畏向南来到海滨,进入殊胜招提寺修习佛法,得入法华三昧。继后,他发愿聚沙建塔一万座供佛。建塔期间,他被黑蛇咬伤了手指,但不退其愿,终于建成了一万座沙塔。

之后,他随商船游历印度各国。他在船上密修禅诵,口放白光,因而无风三日,舟行万里。一日,商船遇海盗,众人惊惶失措,善无畏乃安慰众人,默诵真言,感得七俱胝准提尊,全现身相,于是,这帮海盗被突然出现的另一伙贼寇打退了。后来的这伙贼寇向善无畏忏罪归诚,并当起了向导,指引商船越过穷荒,又逾毒水,到达中印度。

善无畏在中印度的摩揭陀国,参见了国王和王妃。这位王妃竟是善无畏的姐姐。姐姐得知善无畏舍弃王位的缘由后,称叹不已。

善无畏这时已是风度翩翩,气魄豪爽;聪明睿智,超拔群英;五乘贯通,三学深究;总持禅观,妙达其源;艺术技能,无不精湛。就这样仍不满足,依然孜孜追求最高境界。

那兰陀寺 投师鞠多

善无畏辞别摩揭陀国王与王妃,怀着敬仰之情,来到了那兰陀(Nālandā)寺。他将母后赐的传国宝珠,饰在那兰陀寺大佛像的额上,佛像分外光彩夺目。这显示出善无畏投身那兰陀寺的决心。

时那兰陀寺,乃像法之泉源,众圣之都会。有圣僧达磨鞠多,掌定门之秘钥,佩如来之密印,貌似四十岁,实已八百岁,昔日玄奘到那兰陀寺时便见过他。善无畏乃顶礼其足,奉为本师。

一日,善无畏见师父钵中的食物,不是印度本土的,就让旁边一个大唐国僧人来看。这僧人一看,钵中正是大唐国的食物,而且饭菜新鲜,那油饼还温温的,粟饭仍热热的,不禁惊愕道:“大唐国离这里十万多里,这钵中食物是早上做好的,而中午就到这里来了,太神速了!”众人听闻,都震惊不己,惟有善无畏默然。达磨鞠多秘密对善无畏说:“大唐国的白马寺,重阁新近竣工,我刚到白马寺受供回来。大家都吃惊了,只有你不动声色,你真的可以学习大法了。”

随后,达磨鞠多授予善无畏总持瑜伽三密教。传法之时,龙神围绕,森在目前;无量印契,一时顿受;即日灌顶,为天人师,称曰三藏。得三藏称号后,善无畏又勤奋修学,前后五年,通达了密教的全部奥义。

之后,无畏三藏周行大荒,遍礼圣迹,不惧艰险。又入鸡足山为迦叶剃头,受观音摩顶。尝结夏于灵鹫山,有猛兽为其前导;又曾深入山洞,洞中忽然光明如昼,现释迦像,左右侍者栩栩如生。

(*迦叶尊者于鸡足山入定,等待弥勒菩萨降临成佛。)

(*结夏:指夏季三个月中,僧徒不外出,只专注于禅修。)

一次, 中印度大旱,请无畏三藏求雨。善无畏作法不久,众人便见观音在日轮中手执净瓶注水于地,顿时欢欣鼓舞,得未曾有。

善无畏又锻金为贝叶,写《大般若经》;F银起塔,等佛身量。在积功累德的道路上,他勇往直前。

善无畏的母亲因其离去日久,以为他已不在人世,而日夜哭泣,双眼失明。三藏去信问候,其母双眼立即复明,朗然如故。

当时的五印度,教派林立,九十六宗各执己见。善无畏游学讲道,对于各宗各派的人,都能顺着他们所执着的见解去开导他们,为他们破滞析疑,使他们解开邪缚、进入空门;舍弃迷津、踏上觉路。无畏三藏就如大法云,令众生大小皆得润泽;又像清澈的泉水,可以盛入各种形状的容器中。就这样,他广度众生,传授密法,教人以念制狂,即身观佛。

善无畏年近80时,己是五印度大名鼎鼎的密教上师。一日,师父达磨鞠多对他说:“善男子,你与震旦有缘,弘扬大教,今可行矣。”无畏三藏乃接足顶礼,辞别恩师,踏上前往大唐的路途。

不畏艰险 坚持东渡

无畏三藏行至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时,天色已晚,前有一河,却无桥梁舟楫,于是他干脆就飞了过去。

一日,善无畏受请于长者家,有罗汉从空而降,说:“我乃小乘之人,大德是登地菩萨。”乃让席推尊。善无畏赠之以名衣,罗汉升空而去。

至乌苌国(今巴基斯坦),善无畏遇到一只白鼠,围着他转圈,还每天献给他金钱。

到了突厥国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善无畏应突厥王之邀,宣讲密教经典《大日经》,又应王妃之请布坛讲法。

离开碎叶城后,善无畏折东而行,半途遭遇贼寇,他被连砍三剑,但丝毫无伤,挥剑者唯闻铜声而已。

行至雪山大池,善无畏感到有些不适。这时达磨鞠多从天而降,对他说:“菩萨身同世间,不舍生死。你久已离相,怎会有病?”说罢冲天而去。善无畏顿觉身心如得洗涤,不药而愈。

路经吐蕃(今 *** ),与商旅同行,遇胡人合围抢货,无畏三藏密运心印,劫匪乃悔悟请罪。

行至大唐西境,夜晚有神人对善无畏说:“再向东就不是弟子我的辖界了。守护神州的是文殊师利菩萨。”说罢顶礼善无畏双足,然后消失不见。

途经西州时,善无畏以骆驼负经卷过河,被龙王请入龙宫三日。无畏三藏就在龙宫中宣扬法化,开悟甚众。到他牵骆驼上岸时,衣服经卷都无沾湿。

善无畏路过北印度境时,他东行的消息己被僧侣和商人传到了长安,唐睿宗对善无畏不惜年迈东行传法的行为,十分感动,就派僧人若那和将军史献,带着礼物出玉门关侯迎。

开元初,唐玄宗梦见一僧,姿状异乎常人,醒来记忆犹新,便拿起画笔在宫墙上画了下来,这个形象烙印在不少人的记忆中。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善无畏携带梵卷,到达长安,唐玄宗亲自接见。一见面,发现善无畏与梦中所见高僧一模一样,玄宗极为欢欣,立即礼善无畏为国师,并大设梵筵为善无畏接风洗尘。然后,玄宗又特设内道场,尊善无畏为教主,玄宗之子宁王、薛王等皆跪席捧器,从其灌顶受法,一时轰动朝野。陈大教,巍巍法门,由此兴盛。

玄宗有意试探善无畏的法力,便请了一位有名的术士来与善无畏比试神通。这位术士握鬼神之契,参变化之功,十分厉害。但他面对善无畏时,善无畏只是恬然不动,他便完全找不到下手的地方,只好落败。满座人皆叹其神奇,对善无畏大为敬仰。

弘传密教 受命译经

善无畏到长安后,唐玄宗让他住在兴福寺,不久,又迁入西明寺,三番两次慰劳问候,并赐予物品,异常丰厚。

开元五年(公元717年),玄宗诏善无畏于西明寺菩提院译经,善无畏奏请让名僧参与翻译。朝廷批准后,他先译出《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沙门悉达译语,无著笔受缀文),呈上玄宗。玄宗深加赏叹,又下诏将善无畏所带梵文经卷全部送到内府保存。这《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就是从《金刚顶经》梵本中摘取出来的。

早在善无畏来大唐以前,有僧人无行西游天竺,求得很多梵文经典,归国时,刚到北印度,就不幸去世了。所有经卷,由同行者带回长安,存放在华严寺中。善无畏偕同一行禅师,到华严寺检阅这些经卷,挑选了数本,尤其检到《总持妙门》一典,是过去没有翻译的。

开元十二年,善无畏随驾入东京洛阳,奉诏于福先寺译《大日经》。此经梵本有十万颂,善无畏撮摘其要,译出《大陈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沙门宝月译语,一行笔受缀文),译得上符佛意,下契根缘,此即唐密根本经典是也。又译出《苏婆呼童子经》三卷、《苏悉地羯罗供养法》三卷等,并作《大日经》诸咒梵汉对译,悉昙之学由此而兴。

善无畏祖师 *** 恬简、静虑怡神,时常开授禅观,奖劝初学。见其仪形者,如莲华敷于眼界;禀其言说者,如甘露润于心田。经常有人因其教导而超然自悟、境界提升。

善无畏又是一位能工巧匠。在印度时他曾聚沙为塔,F银起塔,到大唐后,又铸铜为塔,手成模范,妙出人天。一次,他在寺院里开炉准备铸造,僧人们觉得庭院狭隘,担心扇起风来,酿成火灾,善无畏笑着说:“大家不必惊怕,我知道不要紧呵!”铸炼那一天,果然大雪纷飞,灵塔铸好出炉时,雪花满地,美景如画,众僧皆称叹不已。

一次,适逢暑天亢旱,玄宗派高力士,请无畏三藏祈雨。善无畏说:“这旱情是共业,若强行召龙降雨,雨必暴,损失与旱灾相同。”但皇帝坚决要求雨,没办法,善无畏只好答应。官员告知他,请雨的器具,幡幢、螺钹等,都备齐了。善无畏笑道:“这些东西没用,快撤掉吧!”

随后,善无畏装了一钵水,以小刀搅动,口诵梵咒。须臾,有物如龙,其大如指,赤色矫首,瞰水面,复潜于钵底。善无畏且搅且咒,顷刻,一道白气由钵中升起,迳上数尺,然后稍稍一引,白气便飘然而去。善无畏对高力士说:“快去报告,雨就要来了。”

高力士急忙骑马赶回皇宫,途中回头一看,只见那白气急速旋转着,自讲堂向西而去,如一匹白绸翻空而上。继而,阴霾满天,大风骤起,电闪雷鸣。高力士刚到天津桥,狂风暴雨便突然来临,街上许多大树都被连根拔起。高力士入宫奏明皇上时,已经全身湿透了。事后,皇帝稽首迎请善无畏祖师,再三致谢。由此可见无畏三藏之功深德隆矣。

一次,邙山有大蛇出来伤人。善无畏找到这条大蛇,对它说:“你想祸害洛阳城吗?”说罢,以梵语咒数百声,不久蛇就死了。传说这蛇就是安禄山侵犯洛阳的预兆。

善无畏还精擅绘画,他画的曼荼罗,精妙异常,长期在宫中流传。

开元七年,另两位大名鼎鼎的密教祖师——金刚智三藏与不空三藏,亦来到大唐。因这三人同开大唐密教,又同在玄宗开元年间,故史称“开元三大士”。善无畏和一行所传为胎藏界密法,金刚智和不空所传为金刚界密法。善无畏与金刚智相遇后,二人互为阿^黎,互相灌顶传法,于是二人皆得金胎两部大瑜伽教。金胎不二、金胎合一,即无上密教之最高奥义也。

(阿^黎:梵Acarya,译为上师、亲教师、轨范师、亲证师等,指传授金刚大法之大教师)

善无畏三藏,系中国首位系统翻译密教经典者,共翻译28部53卷。为弘扬密教,阐释教理,传授仪轨,他在东、西二京设置道场、开坛授法。其传承者有大兴善寺沙门一行,入室弟子有宝畏、明畏,俗弟子有著名文学家李华,还有从学者宝思、智严、温古、义林、喜无畏,以及新罗(今朝鲜)僧人玄超、不可思议,日本僧人道慈等。一行整理善无畏的讲授口诀成《大日经疏》20卷,为解释《大日经》之根本论典。

示灭非灭 密惠众生

开元二十年(公732年),善无畏上奏玄宗,请求回国,玄宗优诏不许。开元二十三年十一月七日,祖师右胁累足而卧,示寂于洛阳大圣善寺禅室,时龄99岁,僧腊80。玄宗亲自参加追悼大会,追封其为鸿胪卿,派鸿胪丞李岘、威仪僧定宾律师作监护,于开元二十八年十月三日,将其葬于洛阳龙门西山广化寺内庭。出殡之时,悲泣倾城,山河变色,法界凄凉。弟子李华为其刻碑立于寺内,二弟子宝畏、明畏为其撰刻偈颂,亦树于院内。

善无畏三藏早已得金刚之身,故其示寂后,全身不坏。之后历朝历代,凡遇旱涝灾害,人们向他祈请,都十分灵验。洛阳信士,常将其法体请出龛室,香汤沐浴,作为供养;洛阳城的富豪,也争相布施,赞助浴事。皇室做禳灾、祈祷时,也会派许多使臣,去作供养、布施,那些人的求愿也会得到满足。

善无畏祖师示寂之前,已是出没无常、人所难测;此番示寂,乃入于法界,生死一如,是灭非灭,故有种种征验,灵感非常,不可思议也。赞曰:

释宫尊种,龙扶出池。舍位成道,为人天师。

度微尘众,行甘露慈。风清热恼,月破昏疑。

法本不生,我今无得。随方演教,聿来中国。

帝后承迎,天花满。欢喜园中,唯闻瞻卜。

百千万亿,调伏其心。灌顶自昔,声闻现今。

山王高妙,海月圆深,示灭非灭,空悲鹤林。

伊水西山,冥冥石室,金棺已闭,式瞻元日。

双宝绍明,教尊言密。归我法者,因权悟实。

以上事迹据:

《大唐东都大圣善寺故中天竺国善无畏三藏和尚碑铭并序》(大正藏2055)

《宋高僧传》(大正藏2061)

《两部大法相承师资付法记》(大正藏2081)等

成就 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七一六年),善无畏以八十高龄抵达中国长安,玄宗礼之为国师,奉诏住兴福寺南塔院,后移西明寺。翌年,奉诏于菩提寺译经,译出《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此后,致力于翻译密教经典,为密教传至中国的先河,与后来的金刚智、不空,并称为"开元三大士",共同奠定中国密教的基础。

密教的根本经典《大日经》,又名《大陈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共七卷,由善无畏口译,一行记录而成。其后又由一行编纂,加以注释,撰成《大日经疏》二十卷。此外,尚译有《苏婆呼童子经》、《苏悉地羯经》各三卷。

善无畏于开元二十年上表奏请返回印度,但未得准许。开元二十三年十一月七日示寂,世寿九十九,法腊八十,葬于龙门西山广纪寺。付法弟子有宝思、一行、玄超、义林、智严、喜无畏、不可思议(新罗僧)、道慈(日僧)等。

自唐武宗废佛后,密宗在中国也随之衰微,只有善无畏所传的"胎藏部密法",由不空传惠果,再传日本空海,和金刚智所传的"金刚部密法"相并传习,直到今日仍流传于日本。

苦海无边的印度留学生活,唐朝和尚效法唐僧,为何却成邯郸学步?

王玄策上表举荐玄照

公元660年左右,唐高宗显庆年间,传奇的王玄策又一次莅临印度。

这不是他第一次来印度了,早在贞观二十二年,王玄策就作为正使出使印度,副使是蒋师仁。时值戒日王新死,印度大乱,权臣阿罗那顺自立为王,出兵抢劫唐朝使团。

王玄策一行寡不敌众,随行的三十名骑兵全部战死,王玄策被俘。后来,王玄策、蒋师仁逃出,传檄各国借兵,吐蕃派来一千二百人,尼婆罗(即尼泊尔)派来七千人,王、蒋就带着这八千多人,在茶镈和罗城一战大败阿罗那顺,印军战死数万,阿罗那顺被俘,被虏到长安献俘。

显庆年间,王玄策又到了印度。在中印度的信者寺,王玄策见到一个从唐朝来的留学僧,法名玄照。玄照已在印度待了十四五年了,精通佛法,经王玄策亲自认证为一代高僧。回国后,王玄策立即上表举荐玄照。唐高宗很重视,很快降旨,要求玄照即刻进京。

远在西天的玄照马上启程回国。玄照走了一条玄奘没有走过的路,他先到尼婆罗。此时的尼婆罗也与吐蕃联姻,尼婆罗尺尊公主嫁给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尼婆罗派人护送玄照穿越喜马拉雅山,来到吐蕃,拜见文成公主。文成公主深致礼遇,并赞助玄照归唐。玄照是在第一年九月离开的印度,第二年正月就到了洛阳,五月之间,途经万里,可谓神速。

玄照为何如此归心似箭?这是功利心在作祟。他很可能以为唐高宗将会任命自己主持翻译佛经,自己一辈子追求的荣耀时刻即将降临。什么荣耀呢?就是成为第二个玄奘。

公元645年,贞观十九年,玄奘从印度荣归,轰动全国。唐朝政府予以大量人力和物力,支持玄奘译经。从贞观十九年到龙朔三年(663年),玄奘主持翻译了七十四部佛经,合计1338卷。为表彰玄奘,唐太宗亲自为之御制一篇《圣教序》,唐高宗亲撰一篇《述圣记》。

如此荣耀,古往今来没有一个和尚能够比肩。后来,玄奘的弟子怀仁,将《圣教序》、《述圣记》以及玄奘翻译的《心经》缀在一起,刻成一座《圣教序碑》。怀仁从王羲之传世的作品中检索出每一个字,拼凑成完整碑文,号称《集王圣教序碑》。此碑耗资巨万,历时二十年才完成,也称千金碑。

见此荣耀,很多和尚纷纷效法,也去了印度。其中,有史可考的第一个和尚,就是玄照。

玄照出身名门,年纪轻轻就出家为僧。大概在贞观末,玄照踏上西去之路。一开始,玄照与玄奘走的是同一条路,途经中亚粟特地区、吐火罗地区,然后南下。这个时候,吐蕃已经扩张到了中亚拉达克等地,所以,离开吐火罗后,玄照进入了吐蕃的势力范围。在贞观十五年下嫁吐蕃和亲的文成公主,笃信佛教,了解到有关情况后,派人护送玄照前往印度。

来到印度后,玄照先到了阇阑陀国,在这里度过了四年,学习律经和梵语,得到过当地国王的供养。之后他南下到了莫诃菩提,也就是大觉寺,也住了四年,一边瞻仰佛祖遗址,一边研习佛法,精通了《俱舍论》等小乘佛教理论。

后来,他又去了那烂陀寺,又住了三年,学习《瑜伽十七地》等大乘佛教理论。再后来,他又来到庵摩罗跋国,住在信者寺,接受国王的供养,又是三年。就在这里,他等来了王玄策,得以踏上光荣的回国之路。

曾经际遇最隆,结局命运最惨的玄照

但是,玄照万万没有想到,唐高宗完全无意让他主持译经,而是命令他再次前往印度,去迎接一个叫卢伽逸多的婆罗门神棍。玄照不愿去,但唐高宗下了死命令。

唐高宗要见卢伽逸多,是妄想长生不老。这种烂事,归根到底要怪王玄策。当年,王玄策横扫印度后,带回一个神棍,叫那逻迩娑婆寐。唐太宗让他造长生不老药,虽然劳民伤财,终是一枕黄粱。此时的唐高宗,仍心存侥幸,还做梦想长生不老。

不得已,玄照再次前往印度。但是,由于吐谷浑和西突厥的问题,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已近破裂,他被吐蕃人攻击,侥幸不死,又跋山涉水,爬栈道,遛绳桥,也是九死一生,终于在巴控克什米尔碰上了卢伽逸多。居心叵测的卢伽逸多,请求玄照去西印度的罗荼国找长生药。

于是,玄照又经巴基斯坦的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和信德省,来到了罗荼国。他在此逗留四年,集齐各种药物,又来到那烂陀寺,然后打算取道尼婆罗回国。

巴基斯坦地图,供参考玄照第二次西行之路

但是,不久以前,唐朝与吐蕃关系急转直下,最终兵戎相见,在青海大非川大战,唐朝战败。作为吐蕃的属国,尼婆罗拒绝唐人过境。玄照又打算取道迦毕试国,经中亚回国。但是,阿拉伯帝国已吞并波斯,并进军阿富汗围剿波斯遗民,此时正打的昏天黑地,此路也不通。

造化弄人,玄照终于看破红尘,于是?栖志鹫峰,沉情竹苑?,最后病逝于印度。而卢伽逸多成功抵达中国,最后混上了?怀化大将军?的光荣头衔。

或许是因为玄照回国的时间不巧。时值唐高宗麟德年间,即664到665年,玄奘刚刚去世,他主持的规模浩大、劳民伤财、毫无益处的译经工程总算完结了,唐高宗怎么可能立刻再发起新一轮译经?

失其本心的后西天取经

在那烂陀寺,年迈的玄照与一个年轻和尚萍水相逢,他就是义净。

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年,义净自广州出海,于673年抵达印度,在那烂陀寺停留了十年。685年,唐睿宗垂拱二年,义净走海路归国。中间他在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国停留六年,在这里,他留下了《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和《南海寄归内法传》两部著作。

长寿二年,695年义净回到洛阳,受到武则天的接见和赏识。从此,义净开始在洛阳和长安翻译佛经,教学弘法。唐中宗在小雁塔下的大荐福寺专门设立翻经院,由义净组织领导,共翻译了56部230卷佛经。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义净圆寂,享年79岁。义净比玄照幸运太多了,他晚回国三十年,当政的武则天又迷信佛教,所以义净最终出人头地。

龙门石窟的毗卢遮那佛像,据说原型是武则天的相貌

正是因为义净混的不错,玄照和其他留印和尚的生平才得以为后人所知,不至于湮没无闻。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一书中,义净记录了玄照和其他五十五个和尚苦海无边的人生。

根据义净的记载,很多和尚慕玄奘之事,纷纷赶往西天取经,?或西越紫塞而孤征,或南渡沧溟已单逝?。也就是说,有的是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取道中亚去印度,有的是通过7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绕行南海去印度。一时间,数不清的和尚纷至沓来,释迦牟尼成佛的大觉寺、玄奘留学的那烂陀寺火的不得了。

印度菩提伽耶(大觉寺)的金刚宝座塔

但是,等待他们的不是从天而降的荣耀,而是八十一难,即便到了印度,也是苦海无边。义净将这种行为称作?轻生徇法?,他是这样描述那些艰难困苦的:

?茫茫象碛,长川吐赫日之光,浩浩鲸波,巨壑起滔天之浪。独步铁门之外,亘万岭而投身,孤漂铜柱之前,跨千江而遣命。或亡飡几日,辍饮数晨,可谓思虑销精神,忧劳排正色。设令得到西国,以大唐无寺,瓢寄栖然,为客遑遑,停托无所,遂使流离萍转,罕居一处。身既不安,道宁隆矣?呜呼。?

和尚们九死一生到了印度,往往连安定的栖身之处都没有。义净很羡慕其他国家专门为本国留学僧在印度专门修建了寺庙,比如吐火罗有吐火罗寺,迦毕试也有迦毕试寺,两寺都巨富,本国留学僧到此,专心务虚,用不着担心衣食问题。

但印度没有大唐寺,所以中国和尚居无定所,吃不饱穿不暖,这种境遇,还奢谈什么弘法。所以,其结局往往是贫病交加,客死他乡,义净所记录的这些和尚们,不算那些音讯全无的,有十一人死在印度,九人死在回国路上。

这样的结局,让很多人都陷入迷茫。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大乘灯禅师。他来自爱州,位于今天的越南。不同于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大乘灯真是玄奘的徒弟,于玄奘门下受具足戒。后来,他走海路到了印度,滞留东印度耽摩栗底国十二年之久,经历种种磨难。

再后来,他和义净结伴前往那烂陀寺。历尽悲欢离合之后,大乘灯看破红尘,感慨悲歌的说:?本意弘法,重之东夏,宁志不我遂,奄尔衰年,今日虽不契怀,来生愿毕斯志。?可见,对于如此结局,连玄奘的弟子都无可奈何,宏愿终成梦幻泡影。大乘灯死于印度,卒年六十。

即便是后来成功的义净,也是因为在印度大难不死,才能有后福。当年在去大觉寺的路上,义净生了一场大病,体力不支,在一处山泽中掉队,遭遇山贼,被抢劫一空,连衣服都被扒光了。

山贼走后,他又想到当地土著会把皮肤白的人杀掉祭天,惊惧之下,为防万一,他跳进泥坑,浑身涂满黑泥,然后用树叶蔽体,拖着病躯,拄着棍子,蹒跚独行,终于在半夜二更天追上了同伴,才得以活命。后来他离开那烂陀寺准备回国时,又被山贼抓住,又经过一番磨难,仅免剚刃之祸,得存朝夕之命。

能落叶归根并且在印度和中国都能幸福生活的,只有一个灵运和尚。

?灵运师者,襄阳人也,梵名般若提婆。志怀耿介,情存出俗。追寻圣迹,与僧哲同游,越南溟,达西国。极闲梵语,利物在怀,所在至处,君王礼敬。遂于那烂陀画慈氏真容、菩提树像,一同尺量,妙简工人,赉以归国。广兴佛事,翻译圣教,实有堪能矣。?

可见,灵运是聪明人,会说流利的梵语,还会画画,关键是有钱,在印度混的很好,回国后也能弘法,算是不负初心。义净也羡慕的说,灵运实在太有本事了。但是,仅此一家,别无分号。更多的和尚是在印度穷困潦倒,最惨的是无行和尚,干脆靠乞讨活命。

其实,这些和尚的命运虽然值得感慨,但不值得同情。不同于玄奘,他们的目的并不单纯。当年玄奘火了以后,后来的这群和尚,虽然也想学法弘法,但像玄奘那样名扬四海才是本心。虽然是出家人,但他们怀着极其强烈的功利心。

其中,有一位明远和尚,丧心病狂,甚至妄图偷窃斯里兰卡的国宝佛牙,结果失手被抓,颇见凌辱。大部分和尚都在贫病交加中碌碌无为,而玄照,这群和尚中年龄最长、曾经际遇最隆、结局命运最惨的一个,是唯一一个曾接近玄奘享有过的荣耀的和尚。可见,想要望玄奘项背,谈何容易,孟子曰:?此之谓失其本心也。?

天下大势,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玄奘能够取得成功,赢得生前身后名,不但有人给刻千金碑,几百年后还能当选四大名著的主角,被封为旃檀功德佛。而那些亦步亦趋效法玄奘的和尚们,却普遍结局悲惨,成为邯郸学步式的笑话。背后的教训很深刻。

玄奘西行图

玄奘的成功有很大的偶然性。唐太宗、唐高宗表面虽然支持玄奘,但其实对佛教很不友好,严打整治,这一时期唐朝对佛教的管制仅次于唐武宗时期。虽然玄奘誉满全球,但政府并不支持他弘法。关起门来译经,其实是玄奘的弘法需求向唐朝政府的意志妥协的结果。

而唐朝政府之所以愿意接受妥协,主要还是因为玄奘太有才了,于个人情感而言,唐太宗和唐高宗都很尊重他。但其他和尚就没这么走运了。

高总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李治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深层原因呢?

玄奘在贞观初年远赴印度,当时刚刚经过隋末战争,户口损耗太半,政局草创,水旱成灾,民生凋敝,百废待兴。这时觉得中国不行,不如印度,也不是不能谅解。

但是,等到玄奘回来之时,贞观之治已经步入第十九年,根据《贞观政要》的记载,

?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遣执奏,随其所犯,置以重法。由是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侮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

又频致丰稔,斗米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赉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可见,这时国运兴隆,政通人和,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一切都在向上向前发展。此时还要跑到国外去镀金,再回国假装高大上骗取荣誉,从一开始就不能成立。

而印度的政治秩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玄奘去的时候,正值戒日王时期。戒日王有象军六万,马军十万,力压群雄,各路诸侯俯首称臣,印度大部分地区在形式上统一于戒日王治下,兵戈不起,政教和平。在此基础上,印度的宗教生活也很活跃,戒日王每五年举办一次无遮大会,倾竭府库宴请和尚们胡吃海喝。

平时也有公办慈善机构布施,玄奘自然不至于冻馁。而等到大乘灯、义净等和尚来到的时候,戒日王已死,印度陷入分裂,特别是王玄策对阿罗那顺的攻击,致使印度最强大的摩揭陀国彻底衰败,全印局面碎了一地,国将不国,经济衰退,民生艰危,治安恶化。此时去印度是自找苦吃。

戒日王仅在形式上统一了印度部分地区

其实玄奘回来的时候,他就向世人充分昭示了中国相对于印度的巨大优越性。《秦王破阵乐》在印度流传甚广,唐太宗的伟大形象在印度十分光辉,戒日王说过:?我当东面朝之。? 东印度迦摩缕波国拘摩罗王也说:?常慕风化,东望已久。?但是戒日王治下的印度却不稳固。

在玄奘威震全印的那次无遮大会上,五百多印度教极端主义者计划刺杀戒日王,向大会的宝台放火箭,焚毁了宝台;后来,他们又派出刺客,持刀行刺戒日王未遂。这一切都说明,戒日王的政权及其支持的佛教面临着印度教的巨大挑战,印度很不安全。

贞观年间,戒日王两次遣使朝贡,唐朝也三次遣使莅临印度,其中第三次就是王玄策横扫印度那一次。阿罗那顺被绑到长安献俘,此事足以彰显印度完全不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同时也足以说明印度的安全状况急剧恶化。危邦不入,乱邦不居,那些和尚昧于时局,冒险去西方镀金,妄图回国就能坐享荣耀,还以为这是终南捷径,实为缘木求鱼。

唐太宗昭陵前十四国酋长雕像中的阿罗那顺雕像的底座

反倒有几个印度和尚要聪明的多,比如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他们在开元时来华传教,名扬天下,其中的不空,与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并列为四大译经家。这里特别要说的是善无畏,他是印度乌荼国王,在位时兵荒马乱,祸起萧墙,最终在19岁时看破红尘,遁入空门。

善无畏长期在那烂陀寺工作,义净等和尚们应该有不少会认识善无畏,他与义净年纪也相仿。8世纪初,善无畏以八十高龄来华传法和译经,是中国密宗祖师。他得到唐玄宗的礼遇,最后圆寂于洛阳,高寿九十九岁,赠鸿胪卿。看看人家善无畏选择的道路,再看看玄照、大乘灯那帮人,高下立判,判若云泥

请问现在密宗四祖是谁呢?元音老人去世后是谁传教呢?

元音老人在世时,有弟子问过这个问题,元音老人是这样回答的:“我不立传人,有道自弘”.
据说:元音老人亲自栽培--具足传法和灌顶能力的大修行者,一共有30多位。其中,以河南的齐老师,广州的陈老师,海南的蔡老师等较为出名。具体可查询网址:心中心道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678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