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法海的俗名是裴文德吗,历史上真实的法海是怎样的,

历史典故 2023-07-22 11:35:11

一部《白蛇传》将高僧法海塑造成拆散别人家庭的坏人,白素贞和许仙的爱情故事被广为传颂。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历史上真实法海的神秘面纱,他到底是何许人也?

法海,俗名为裴文德,是唐朝宰相裴休之子。在《白蛇传》中有一幕很出名,那就是“水漫金山”,法海将许仙诱入金山寺,而白素贞为救许仙,不得已水漫金山寺,生灵涂炭。据《金山寺志》记载,裴文德在少年时期就被时任潭州观察使的父亲亲自送往湖南沩山修行了。

好好的公子爷不当,为什么非要跑到寺庙出家呢?裴文德的父亲为何没有阻止自己儿子出家呢?宁乡沩山寺的记载中,我们找到了答案。

唐宣宗大中三年,裴休已经是当朝宰相了,他捐献了大量的金银修建密印寺。当时有皇子得了一种治不好的病,裴休作为宰相自然要做点什么,于是他把自己的儿子裴文德送去代替皇子出家,从此长伴古佛,替皇子祈福。密印寺的主持灵佑禅师收裴文德为弟子,并给裴文德赐号“法海”。

法海的俗名是裴文德吗?

裴休送儿子出家的时候作了一首《警策笺》,字字句句朴实无华,全是劝勉儿子勤学思道的话。他不是“卖儿子”,而是真心希望他能有所得。

剃度以后,法海的师父灵祐禅师就命其日日苦行,三年劈柴,三年挑水。法海挑的水,是整个寺院五百多个僧人的生活用水,这必须整天整天的挑吧!从金贵少爷变成打杂挑水的和尚,法海也有想不通的时候,每次挑水他就说:“和尚吃水翰林挑,纵然吃了也难消”。不知是不是法海的“诅咒”应验了,自那以后,寺院中的僧人吃了用法海挑的水做的饭,就消化不良,腹痛难忍。灵祐禅师听说了这件事,就趁着法海来他这里小参时对法海说“老僧打一坐,能消万担粮”。

法海听了惭愧不已,再也没有怨言,老老实实苦行。法海家中有一位姐姐,她非常想念和心疼弟弟,就从京城专门赶来湖南看望法海。见到弟弟法海竟然日日挑重水以后,姐姐担忧得不行,于是捐出了她的脂粉钱,给寺庙修了饮水磵,当地人称其为“美女磵”,留存至今。

相传,有一次法海挖地基挖到一批黄金,他将黄金全部上交给朝廷,唐宣宗非常感动,又把黄金全部拨发给寺院常住,当做朝廷供养他们的金钱,以及修建寺院的公费,后来的金山寺就是这么得来的。

在历史上,法海从来没有做出拆散别人家庭之事,就记载来看,他仅仅驱赶过一条攻击人兽的白蟒蛇入长江而已。大概正是因为这个记载,再加上民间传说的添油加醋,法海这一代禅师,就成了拆散夫妻的坏人了。

法海是哪个朝代的人

法海和白素贞都是对自身执念的一种追求,一个悟道而不得,一个寻爱而无果,可谓都是悲剧性人物,几千年来人们竞相传颂,也许这就是人类对追求完美的一种最好的表达方式吧。那么,你知道法海是哪个朝代的人吗?下面跟我来了解一下吧!

法海是哪个朝代的人

法海在在著名的“古代四大爱情故事”之一的白蛇传中,作为一位主要的角色(金山寺中的得道高僧),白蛇传中的背影是南宋绍兴年间,因而在白蛇传中的法海默认为也是南宋绍兴年间的人了,但是在中国正史中也的确是有法海的,但是法海一般都是指唐代的高僧法海裴文德。因此法海哪个朝代的人素来也是争议不休的,主要的说法自然就是上面所述的那两种了。

法海是南宋绍兴年间的人,主要是因为白蛇传的广为传颂,基本上中国的百姓以及了解白蛇传故事和背景的人,都知道白素贞和许仙之间的凄美爱情故事是发生在南宋绍兴年检的钱塘江,但是法海却屡屡逼迫白素贞,让他们历经磨难。这段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可以说是成就了白素贞和许仙的爱情故事,同时也让世人记住了法海的无情冷漠以及对于佛法的坚贞不移。由此可以说法海是南宋绍兴年间的人也是有根据可循的,但是白蛇传终究只是民间广为流传的爱情故事,其中的真实性仍旧是有待商榷的。

法海是唐代人,主要是因为历史上面的裴文德的佛法成就高超,并且也是推崇佛法有着极大成就。因此在提及法海的时候也会随之而然的想到了这个法海,根据正史中的记载,裴文海出身于名门望族,并且家中也是素来研习佛法,可以说是深受佛家思想的洗礼,后来在裴文德出家为僧的时候同样也是苦练不休,直到方丈唤起“法海”才止休。因而说法海是唐代人也是依据确凿的,但终究不为常人所熟知。

法海的结局是什么

法海是我国民间传说《白蛇传》中的反派人物,他的身份是个和尚,本是镇江金山寺的主持。一个和尚最后结局一般是老死在寺院中,而这个法海不是一个普通的和尚,他法力无边,却正直过了头,那法海结局又是怎么样呢?

《白蛇传》描写一个爱情故事,白蛇精白素贞和青蛇小青化为美丽的女子在西湖边遇到人间男青年许仙,白素贞和许仙相爱并结婚,他们一起开了医馆为人治病,受到大家的喜欢。突然跳出来法海老和尚要降妖除魔,他把许仙关在金山寺,与前来要老公的白素贞打了一架,白素贞因为产子失去法力,被法海收了压在了雷峰塔下,白素贞的儿子长大后和小青一起打败了法海,将他打的'无处可藏,只能躲进了螃蟹肚子里,他们救出了白素贞,从此一家人幸福生活在一起。这是民间传说中法海结局。

真正的历史上也有法海这个人,他是唐朝的和尚,本是名门之后,在镇江金山寺出家,法名法海,那时金山寺规模还很小,还不叫金山寺,法海决心要重建寺院,在建造工程中挖地基时,挖出了好多黄金,法海把这些黄金交给了国家,皇上很感动,就黄金赐给了寺院作基础建设,命名寺院为金山寺。法海禅师就成了金山禅寺的创始人。金山禅寺才有了如今这么大的规模和宏伟的风格。法海在金山寺边上禅窟里修行,直至死去,这是历史上法海结局。

法海真的确有其人吗

从古至今,中国人对于佛家众人的印象就是慈悲为怀,但是一部白蛇传却彻底地颠覆了所有对于佛家弟子中的法海的形象,众多人都以为法海是一个冷酷无情、阴险歹毒的人,但这只是民间演绎出来的爱情故事白蛇传中对于一名金山寺的得道高僧法海的描写,那么历史上面的法海是什么样子的呢?法海确有其人吗?还是说一切都只是民间演绎的镜花水月呢?

根据中国正史中的记载,法海是却是存在的,并且金山寺的法海成为得道高僧的人还不在少数的,主要的集大成者当属于唐代中的金山寺法海禅师(俗名:裴文德),法海禅师这个人在中国的历史上面的成就也是颇高的,不仅仅是因为一部白蛇传的流传,更重要的是法海禅师自身的修养和著作已经对于佛家的贡献。法海禅师自幼生长在名门望族之中,家中也是世代研习佛理,极力地推崇佛家思想文化,可以说裴家的家风让法海禅师在年少的时候便倾心于佛家了,对于后来法海禅师的一生贡献都有莫大的帮助。

法海禅师不仅仅是独有唐代的绝世高僧裴文德,在其他的朝代中也有不少法海禅师。在南宋时期也有一位法海备受世人推行,但是如今他的历史面貌因为战争更迭的原因早已经不可考证了,但在相关的文献中还是有些许他的影踪的。

由此可见,法海这个人是多样的,或者是严峻,或者是冷酷无情,或者是慈悲为怀,或者是著作等身,都表明了法海在中国历史上确有其人的,而且是不止一个人。

法海的真名叫什么

法海:1.历史上真实的法海和尚法海唐朝人,是唐宣宗大中年间吏部尚书裴休的儿子。裴休,字公美,唐代济源县裴村人.裴休出身官宦之家,家世奉佛。裴休笃信佛教,对佛教颇有研究.据《金山寺志》等有关资料记载,法海就是裴休的儿子,俗名裴头陀,少年时被他父亲裴休送入佛门,取号法海。法海出家后,领父命先去湖南沩山修行,接着又远赴江西庐山参佛,最后到镇江氏俘山的泽心寺修禅。但此时建于东晋时期泽心寺寺庙倾毁,杂草丛生。46岁的法海跪在残佛前发誓修复山寺。为表决心,他燃指一节。从此,法海身居山洞,开山种田,精研佛理。一次,法海挖土修庙时意外挖到一批黄金数镒(音"议",古代重量单位,20两为一镒),但他不为金钱所动,而将其上交当时的镇江太守李琦。李琦上奏皇上,唐宣宗深为感动,赦令将黄金发给法海修复庙宇,并赦名金山寺。从此泽心寺改名金山寺。现金山寺仍有法海洞,据传即修寺时所居的洞。法海是得道高僧,历史上从没有拆散别人的家庭。据说法海曾驱赶一条白蟒蛇入长江,后来据此创作出了《白蛇传》。法海与《六祖坛经》据史书记载,法海和尚俗姓张,广东曲江人氏。他是唐代中期睿宗至玄宗时代的一位禅家高僧。法海是禅宗六祖慧能和尚几十名弟子中颇有成就的一位。据说他曾在韶州河西大梵寺初见禅宗六祖慧能,问即心即佛义,言下顿悟。后听六祖讲佛理,记六祖法语及出世因缘,并把不识字的六祖讲说全部记录下来,加以整理成为《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后世简称为《六祖坛经》。经法海整理成的这本经书,成为中国禅师自己所著的唯一可以称为“佛经”的经典,并流传到海外。由于《六祖坛经》发扬大乘教义,把自性具足、不住生心、众生平等、无有高下、反对偶象和轻蔑言教的道理,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致影响了中唐、宋、元、明、清以来中国的文化思想。法海和尚作为禅宗六祖的亲传弟子,曾主持镇江金山寺。他修持法性,超凡脱俗,正道中行,破除是非,本与红尘中的恩仇爱怨无牵无涉,真是想不到会“闲目佛前坐,骂从戏中来”。这便是宋元话本的捉刀人,张冠李戴,胡编乱写,牵强附会创作出来的“杰作”,与历史上确有其人的高僧法海是另一码事。如今,在镇江市金山寺外的“读经洞”中,塑有一尊慈慧明心的法海读经的高大坐像,受到众多参观者的瞻仰。法海,得道高僧,在电视剧以及小说《白蛇传》、《新白娘子传奇》及影片《青蛇》中都有出现。在影片中,法海为金山寺住持,拥有极其强大的法力,本着降妖除魔,拯救苍生行于世间。然而法海毕竟思想有所保守,以偏概全,错误地认为所有的妖精都应该予以收服于佛进行修炼。这样他也将恩爱夫妻许仙与白娘子拆散。经过水漫金山一场大战,他终将白蛇(白素贞白娘子)收服并镇于金山寺下。多年以后,白素贞之子许世林以其孝心动天将其母救出,而法海也应汗颜而藏于蟹中,正如鲁迅在《论雷峰塔之倒掉》里所评:活该!2.清朝学士法海(1671--1737),佟佳氏,字渊吝,号陶庵,满洲镶黄旗人。是康熙舅舅佟国纲次子。康熙三十三年(1694)进士,时年二十三岁,改庶吉士,命在南书房行走。四十四年迁侍讲学士。官至兵部尚书。著有《悔翁集》。 《松心日录》: 陶庵尚书句云: “自谓侍臣趋直早,不知深殿已宵衣。”国朝家法之善,莅政之勤,实是度越千古,比隆三代,诵尚书此诗,益令人职思其居不敢怀宴安之念也。 佟家在康熙一朝有佟半朝之称,佟国纲是康熙的亲舅舅,其弟佟国维是康熙的老丈人。因此,佟家人多仗着皇亲国戚的光而入仕,但法海比较与众不同。他身世比较特殊,是佟国纲微贱侍婢所生,自幼父不以为子,兄不以为弟,弟不以为兄。而且法海他母亲去世后,鄂伦岱还不让入祖坟,于是他和鄂伦岱之间彼此遂成仇敌。所以,法海从小就受到父兄的歧视,在压抑的环境下长大,这在他的气质,性格上都有了一定的影响。法海没有一般的贵胄公子的浪荡气,比较刻苦学习,24岁便考中进士,注意,是考中进士。可见他就与一般的皇亲国戚不一样,是很有真才实学的,在这一点上至少比他老爹和鄂伦岱强。康熙爷一看,这可好,自己的表弟考中进士了,当然是给自己长脸的一件事,于是就将刚中第的年轻表弟选在身边充当词臣。三十七年,选派了他当皇子师傅。具体职责就是教老十三和老十四。要知道,当时法海只有28岁,胤祥13岁,胤祯11岁。多年轻的皇子老师啊。康熙可是十分重视他儿子的择师问题的,其他的皇子老师比如张英,顾八代,徐元梦,那都是什么人物啊?有名的饱学之士,而且比法海年长很多。法海才中进士四年,而且未及而立之年,就膺此重任,跻身宿儒名流之列,不仅是康熙年间,而且是整个大清朝最年轻的皇子之师。有很多人说康熙最偏向母家,所以给自己的表弟这样的名位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法海在康熙年间风起云涌的地位可不仅仅是因为他是康熙的表弟而已。那也是有真才实学的。试想,十三十四后来是怎样英俊潇洒气宇轩昂文武全才的人物,这与他们的这位启蒙师傅分不开的。一废太子的时候,法海因为十三的关系,被降为检讨。一直到五十四年法海才官复原职。据说,徐元梦,方苞等学者为了他说了不少好话,可见啊,可见,能被这些学者欣赏举荐的人,必定也是极恃才傲物的。五十五年,法海擢升广东巡抚,在任两年,颇有政绩。 法海曾在广东任过两年的巡抚。中丞是御史中丞的简称。明清时用作巡抚的别称。明朝都察院副都御史职位相当于御史中丞,常用作巡抚的加衔,故有此称。 3.南京大仙寺住持法海法师南京大仙寺主持法海法师南京大仙寺住持法海法师原灵谷寺知客!法海法师在灵谷寺出家!曾在栖霞寺读过佛学院!在2007年南京市政府正式批准大仙寺为宗教活动场所,委派灵谷寺原副寺知客法海法师为住持!法海:要与此护法,誓愿守住此庙,发心重新修建此庙,愿更多的善男信女,都能够尽大家绵薄之力,积沙成塔,让大仙寺繁荣昌盛!3

在历史上真实的法海,他的家族有多么的显赫?


真实的历史中,法海是一位得道高僧,对我国佛学发展有着卓越贡献。冯梦龙小说《白娘子》选段,也提到了法海禅师是高僧,后人为了突出美好的爱情故事,把法海刻画的严肃刻板,不通人情世故。影视剧中,更是不断改变丑化这位历史人物。

幸亏法海是和尚,没留下什么后代,否则其后人定要索赔,让有关影视创作者赔礼道歉,顺便弥补点精神补偿。那首《法海你不懂爱》之类的调侃,希望就此打住,别再丑化这位得道高僧了。

1.少年出家的俊杰

法海禅师,俗名裴文德,乃大唐名相裴休的儿子。

裴休曾担任5年时间的宰相,为官期间,他以身作则、清正廉明、刚正不阿、治理有方、爱戴百姓、博学强识,是一位好评度很高的政治家。


在裴休担任宰相期间,皇子病重,御医束手无策。古代有积德行善对身心健康有好处的观点,然而皇子已经病得站不住了,不可能去寺院出家,于是这位宰相就让儿子裴文德代替皇子,去寺中出家,灵佑禅师赐法号为?法海?。

这时候,裴文德还是个少年,但颇有慧根。灵佑禅师收他为徒之后,为了打磨他的心性,就让他从苦行僧开始,为伙房劈柴三年,为500位僧众运水三年。

原本是宰相的儿子,地位高,受人尊敬的法海,一到这里就干苦力活,他心里自然不开心。某日挑着水,他诅咒道:?老子挑的水,你们会消化不良?。果然僧众一连多日,吃饭不消化。



灵祐禅师知道后,就当着法海的面打坐,念念有词,大概意思是,?老僧在这里打坐,万斤粮食吃了,和尚也能消化个干净?。咒语一出,果然僧人的肠胃疾病消除。法海觉得很不好意思,之后便不再诅咒,老老实实的干活。

不过,灵祐禅师念的是什么咒语呢?如果能普及下来,或许能得个诺贝尔医学家也未可知。

法海苦行僧的生活结束之后,又三年闭关修炼,一心参悟佛理。



《金山寺志》中说,这一日灵佑禅寺在门外喊法海之名,法海应声而出,紧闭的门窗却未动。这说明三年的闭关当中,法海已得道圆满,这穿墙术只是其神妙之一

果然,佛学真是广袤无边,不光能修习的武艺高强,连法力也是水涨船高,让人叹服。

得道之后,法海游历四方,行至江苏氏俘山,听当地人说,氏俘山在东晋时,有寺庙曰泽心寺,年久失修,佛像损坏。于是法海在此重修道场,因其佛学精湛,他又有普渡终生之能,该寺名气日益大了起来。

2.关于法海的四个形象

总体来说,法海的形象,在唐朝应该是偶像派的行列,但明清之后又有了新变化。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大唐时期。

唐朝的法海禅师,住在金山寺,寺中有山洞,洞中有蟒蛇,十分凶猛。在法海之前,已有多名高僧过去劝那白蛇积德行善,但都被蟒蛇所害。

法海有着金刚不坏神功,蟒蛇多次害他不得。法海对着这蟒蛇念《大悲咒》一类的佛学经典,蟒蛇见总有人过来打扰,就离开了这山洞。

书中说,蟒蛇是受了法海点化,羽化登仙。


故而大唐人民对法海禅师极为尊敬,当时有些迷信,认为法海凭借着佛法,度化了那蟒蛇。大唐本就对佛学十分推崇,法海禅师自然也是一位典型人物,受到所有人的敬仰和爱戴。

这一时期的法海形象,绝对是正面的英雄形象,普通百姓或许还会在墙上贴一副他的法相,来辟邪。

2.明清时期。

明清之前,法海的形象以高大上示人,而小说家冯梦龙,将蟒蛇杜撰成了温柔可亲、美丽动人的白娘子。与此同时,曾依靠自己的意念,劝走白蛇的法海,也是依靠佛法对白娘子谆谆教导,阐述人与妖怪本是两个物种,强行在一起会对人类有所损伤的道理。


冯梦龙总体上给法海的描述,仍然属于正派角色。他治病救人,见到有妖怪作乱,他或是降服,或是劝导,很得人心。他劝白娘子的话也是句句在理,义正言辞。

3.五四运动后。

五四运动之后,兴起了一股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封建文化的潮流。青年人主张恋爱自由、人人平等,任何人不得干涉。如果许仙和白娘子愿意的话,就算是一个是人类,一个是冷血动物,法海也无权干涉。

法海真身是什么菩萨

法海真身不是菩萨,法海禅师是唐代名相裴休之子,俗名裴文德。其父裴休曾任宰相,字公美,唐代济源地方裴村人。

据《金山寺志》记载,少年的裴文德便接受父命,并由时任潭州(长沙一带)观察使的父亲亲自送往湖南沩山去修行。据宁乡沩山寺记载:唐宣宗大中三年(849),时任宰相的裴休捐建密印寺(位于湖南省宁乡县境内)。

时皇子得恶疾,看尽名医均不奏效,裴休送自己的儿子代皇子出家,密印寺主持灵佑禅师为他的儿子赐号“法海”。拜在当时禅门沩仰宗创始人‘灵佑禅师’足下为弟子。古来禅林的说法,裴文德剃度时获赐法名“法海”,人称法海禅师。



法海人物功绩

在一次挖地基时,意外掘出一批黄金镒(镒:音‘议’,古代重量单位,20两为一镒),法海禅师决定将其上交镇江太守。太守李琦将此事奉奏皇上,唐宣宗深为感动,敕令将黄金直接拨发给寺院常住,作为朝廷供养,修建寺院,并敕寺院名金山禅寺。法海禅师成为金山禅寺开山初祖。后世禅和,都深深敬仰!

在寺院完工以前,禅师一直在金山寺侧的一个山洞中禅修,后来成为远近闻名的禅窟,是颇有影响的‘法海禅师禅修洞’。经过漫长的艰苦创建,金山禅寺最后圆满建成,成为江南地区佛教界最大的禅宗丛林,名震古今。法海禅师也被亲切地称作金山寺的“开山裴祖”。

在历史上,法海禅师是苦行得道、受到整个江苏地方民众敬仰的开山祖师,从来没有拆散别人家庭的历史说法。史书中仅有一则驱赶咬伤人兽的白色蟒蛇进入长江的记载。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674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