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唐太宗给李承乾找了哪些老师,李承乾是先天有腿疾的吗,

人生百味 2023-07-22 11:06:59

李承乾是唐太宗爱子,是唐太宗的掌中宝。同时他也是唐太宗和长孙皇后嫡子,是唐太宗最看重的继承人。不管有没有继承皇位,李世民都想要将自己的家业留给自己的嫡长子。所以对于李承乾,唐太宗十分重视他的教育。

在唐太宗还没有登基之前,就为李承乾请来陆德明与孔颖达两位儒学大师教导当时年仅五岁的李承乾。

陆德明是唐代经学家,训诂学家,唐太宗十八学士之一。孔颖达来头则更大,他是孔子的31世孙,并且还是嫡系一脉。请来这两位大儒,就只为当时年仅5岁的李承乾讲解经典,可见唐太宗对这位嫡长子的看重。

除了这两位大儒之外,在李承乾为太子之时,唐太宗还请来各大名臣辅佐李承乾。特别是在李承乾渐渐学坏之后,唐太宗为了规劝自己的继承人,几乎将朝中名臣都派去教导太子。这其中就有于志宁、李百药、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房玄龄、魏征、刘洎、岑文本等人。

于志宁:北周太师于谨曾孙,曾为秦王府十八学士,李世民继位之后成为重臣,并逐渐坐到唐朝宰相的位置。

李百药:唐朝著名史学家和诗人,原为隋朝旧臣后归唐。隋文帝时期为太子舍人、东宫学士,隋炀帝时期为建安郡臣,唐朝为中书舍人、礼部侍郎、散骑常侍。他为人耿直,深得唐太宗信任。

杜正伦:洹水杜氏,名门出身,唐高宗时期被重用,拜为宰相。

张玄素:太宗时期著名谏臣,清廉之名早在隋朝就已被世人赞颂。归唐之后,因为清正廉明被唐太宗看重,常召见询问政事。

房玄龄:房谋杜断中的“房”,是唐太宗最为看重的谋士之一。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亏得他谋划统调。李世民继位之后,房玄龄更为显赫,初为中书令,贞观三年进上述左仆射,十一年封梁国公,十六年进位司空。

魏征:唐太宗时期著名谏臣,也是成就唐太宗明君之名的一位大臣。他是唐朝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唐太宗时期直言上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得“一代名相”之称。

刘洎:唐朝宰相,能力是有的。但是此人不看好李承乾,个人比较亲近魏王李泰,在李承乾被废除之后,牵涉进储君之争,支持李泰。后因为与褚遂良不和被诬陷赐死,武则天时期得以平反。

岑文本:西梁吏部尚书岑善方之孙,唐朝宰相,文学家。此人自幼聪慧敏捷而有大志,博通经史。

李承乾作为唐太宗心仪的继承人,有唐太宗一路护持,本来应该顺理成章的继承皇位。不过最后却被自己作死了,朝臣厌恶,走上谋反之路,连唐太宗都不能保住他。

他为什么会走到这一地步,与他身体的残疾离不开关系。李承乾因为脚疾,进而性格大变,最终走上末路。不过这个脚疾却不是先天的 ,而是后天生病所得。

可是就算他有脚疾,唐太宗都没有想过废掉他的太子之位。反而还一直在大臣请求重立太子之时维护,坚决表示自己想要李承乾继位之心。李承乾是因为脚疾而自卑,心态崩了,才变得荒唐起来。

唐太宗为三岁的李承乾请“早教老师”

随着暑假的到来,各种民办教育机构、早教中心也在如火如荼地招生中,家长们在认真选择的同时也挑花了眼。

其实天下间所有父母盼望子女成才的心思都是一样,别说是现代人了,就算是古人也概莫能外,例如创下了一代贞观治世的大唐皇帝唐太宗,就曾为自己年仅三岁的儿子李承乾请过好几位早教老师。

说到唐太宗的长子李承乾,他的母亲就是和他的父亲同样大名鼎鼎的一代贤后长孙皇后。武德二年时,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嫡长子在太极宫承乾殿呱呱坠地,当时还是皇帝的爷爷李渊一听儿子儿媳为自己添了个大胖小子,高兴坏了,于是就想亲自为这个嫡孙赐了个名字。

李渊想来想去,还有什么能比蕴含着“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的承乾二字更适合自己的嫡孙呢!于是李承乾这三个字,就正式在李唐皇室落了户。

武德三年,还在襁褓里咿咿学语的李承乾被爷爷李渊封为了恒山王。从小就被寄予众望的李承乾,等到三岁时,就被望子成龙的粑粑安排了一个侍读,从此开始了读书识字的学海生涯。而这个侍读,来头不小,不是别人,正是长孙家庆。

长孙家庆的祖父长孙炽为隋朝民部尚书,与长孙皇后的父亲长孙晟同为北周持节骠骑大将军长孙兕的儿子,换言之,李承乾小盆友新上任的侍读长孙家庆,就是他麻麻的侄子,自己的大表哥,而且还是个爱好儒学经典,“怡神典籍,故能德建修业”的大表哥。

等李承乾五岁的时候,李世民这个称职的粑粑又特意让自己秦王府十八学士、享誉隋唐两朝的儒学大师孔颖达与陆德明教授儿子儒学经典,如此耳濡目染下,年幼的李承乾的学业日益精进,所以李世民即位后在册封太子的诏书中称李承乾“早闻睿哲,幼观《诗》《礼》”也绝非是在夸夸其辞。

李承乾荒唐至极,沉迷女色,宠幸男童,为何李世民不管?

论文治武功,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之一。在他晚年立李治为太子时,专门做《帝范》一书,来严格要求李治的言行举止。

究竟是什么,令唐太宗如此重视接班人的教育工作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便与唐太宗的长子,已经被废除的太子李承乾有关了。

说起李承乾这个人,他很独特:少敏惠,太宗甚爱之。8岁便被立为太子,12岁便让他参与国事,我们都看得出来李世民完全是把自己这个大儿子当做接班人培养。可李承乾却在成为太子17年后,举兵造反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要了解这样一位聪慧且备受唐太宗喜爱的皇太子,怎么就突然走上叛乱的道路。我们就要从他的经历、变化,来好好对比分析一下这件事情。



1、少年时的李承乾是这样的

性聪敏

唐太宗为李承乾找的两位老师,都是当世有名的大儒:

孔颖达是孔子三十二代孙,诗书评价他日诵千言,熟读经传,善于词章;

陆德明是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为唐太宗心腹大臣。

在他们的教诲下,李承乾用心学习,希望能够得到父亲的喜爱。唐太宗也非常满意这个儿子,认为他“早闻睿哲,幼观《诗》《礼》”。

孩子最渴望的,往往是父母的陪伴、鼓励,李承乾为了不辜负父亲的期盼,努力做着乖小孩的模样。

尊敬老师

李承乾的老师前朝名宿李纲因为腿疾的原因,李承乾便每次都亲自去迎接老师,担心老师会出什么事情。

李纲和李承乾之间讨论的东西往往是君臣之道、治国之策,说来也挺枯燥的,特别是对一个11岁的孩子而言。李承乾却能听得很认真,常常到了忘寝废食的程度,令李纲大为赞叹。

李承乾很喜欢这位老师,也许是他不像其他几位那般老喜欢讲些纳谏的事情,以古代君王事迹教导自己还可以当做故事听听,又或者是因为自己和老师都有腿疾惺惺相惜的缘故。

李纲的身体一直不好,在他去世的时候,李承乾很难过,为了表达对老师的尊敬,亲自为老师立碑。

母子情深

李承乾的母亲长孙皇后是一位非常温柔、贤淑的女子,他对于自己这位身为太子却患有腿疾的儿子是非常关切的,李承乾也很热爱自己的母亲。

在他18岁的时候,他的母亲患了重病,他便打算大赦天下囚徒的形式,为母亲祈福,却被母亲拒绝。

这件事传到唐太宗耳朵里的时候,唐太宗大为感慨,便下令重修了三百九十多座佛寺为长孙皇后祈福。



李承乾曾经也是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帝国储君,并一直为之努力。所以,唐太宗让他“听讼”时,他频年治国,理务允谐,足以担当起军国大事。

父亲的夸赞,激励了李承乾,在后来的监国过程中,李承乾更加努力想要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唐太宗看。

人生无常,事情的发展走向,往往出人意料,三件事情改变了这位太子的生活。

第一件事

唐太宗眼见太子已经步入正轨,便渐渐放松了对太子的关注,转而对另一个儿子李泰投入更多的疼爱。

大概在贞观十年的时候,唐太宗开始对这位儿子特别关切起来,给他修文学馆、允许他随意招揽人才、坐轿子上朝。

贞观十二年,唐太宗为了驳斥大臣们对于皇子的轻视,说:“人生寿夭难期,万一太子不幸,安知诸王他日不为公辈之主!何得轻之!”

大意是人生生死是没法控制的,万一太子不幸死了,谁又知道其他的皇子以后会不会成为太子呢?很贴切的比喻,可听的人却未必不会惊恐。

贞观十六年,太子造反前一年,唐太宗给李泰的物质供应超过了太子东宫的供应,还特别违背制度让李泰到武德殿来与自己朝昔相伴。

这样的宠爱显然已经透露出了一些危险的信号,这恐怕也是李承乾所害怕的事情,整整七年,父亲态度的转变被李承乾看在眼里,他不甘心这样的命运——废长立幼。

这是李承乾转变的重要理由,而另外两件理由便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了。

首先,是李承乾患上脚疾这件事,其次是长孙皇后去世的事情。

一位太子身体有了问题,这并不是一件小事,特别是对于李承乾这样胸怀大志的人,脚疾对他的名望是极大地影响。

因为这种种原因,李承乾开始变得不安、自卑、自暴自弃起来,他变了。



2、改变之后的李承乾

我们都知道,做什么事情,都是有一个过程的,李承乾发泄自己不满的方式也是如此。

刚开始,他还在自己暗中沉迷美色,对于老师们的纳谏还是欣然接受,朝廷中的事情处理起来规规矩矩,自己有过错马上提出来,毫不掩饰,所以,大臣们人人都认为太子很贤明。

那这件事,又是如何恶化的呢?那就不得不谈谈一位叫做称心的乐童了。

乐童称心

李承乾每日与这位称心,同吃、同睡,成了一对超越性别的恋人。这样的丑闻是兜不住的,特别是在备受皇权注视的东宫内了,皇帝大怒,把称心在内的相关人等一律处死。

这件事给太子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他悲痛之下几个月不上朝。思念到极处,还在东宫中立了称心的像,早晚祭奠,他把自己关在称心像的屋子里,痛哭流涕。

《新唐书》:内念儿不已,筑室图其象,赠官树碑,为起冢苑中,朝夕祭。承乾至其处裴回,涕数行下,愈怨怼,称疾不朝,累数月。

学胡人

太子在称心死后,开始过上了荒唐的日子里。

他让自己的仆从数百人学习胡人的音乐、穿衣、妆容打扮,整日整夜在宫殿中召开宴会,而食物的来源:招亡奴盗取人牛马,亲视烹燖,召所幸厮养共食之。

这还不够,他让自己的手下寻找外貌像匈奴人的,然后5个人为一部落,学习匈奴人的社会结构,并自立为可汗。

太子的行为极大程度上,已经看出了自暴自弃的模样,这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长时间压抑下的爆发。这一爆惊得便是整个大唐,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刺杀老师

我们前文提到太子的老师都是当朝有名的纳谏之士,但是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被人约束、批评呢?显然不是的,特别这几位都属于言辞犀利的。

有多犀利呢?且看:

太子修房子了,于志宁上书太奢华;

太子喜欢音乐,于志宁上书玩物丧志;

太子衣着言语不对,纳谏;

太子今天没有学习,纳谏。

……

时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孔颖达受诏辅导,志宁撰《谏苑》二十卷讽之,颖达

又多所规奏。太宗并嘉之,二人各赐帛百匹、黄金十斤。

有了皇帝的鼓励,老师们都非常积极的指出太子的错误,严厉批评。可,教育又怎么是可以只用批评就解决问题的呢?

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首先看不过去了,责问孔颖达道:“太子成长,何宜屡得面折?”

在好的良言若是次数多了,且屡屡当着众人面毫不留情批判你的过错,这样的做法又怎么会为人接受呢。

没有谁会喜欢,自己做什么都要按照别人的要求,虽然这是人生的必然经历。

太子的爆发来得猛烈且突然:志宁与左庶子张玄素数上书切谏,承乾并不纳。又尝召壮士左卫副率封师进及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深礼赐之,令杀魏王泰,不克而止。

退路已无,李承乾终于一步步走向了,自我灭亡的深渊。

贞观十七年,太子谋反,兵败被俘。

沉重的父爱

谋反是一项重罪,历朝历代对于这种事情,都是杀之以儆效尤,可面对这个自己喜欢的儿子,唐太宗却怎么也下不了手。

一个合格的父亲,在面对自己子女的过错时,也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即便平日里,自己在子女面前是一副难以靠近的模样。

唐太宗选择了把这个话题交给大臣,问众臣:“欲何以处承乾?”

场面安静了,一面是法律,一面是帝王亲情,这种话题是轻易不能开口的。

关键时刻,一位叫来济的大臣站了出来,他对唐太宗的顾虑详细考虑后,说道:“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即为善矣。”

唐太宗很高兴的接受了这个建议,解决造反问题的同时,保住了爱子的性命。

李承乾被贬为庶民,流放黔州,不久,郁郁而死。

李承乾这件事上,李世民的心中是非常悲痛的,哪怕是他谋反后,还想方设法保全他的性命。

一本《帝范》既是治理天下的经典,也是李世民对自己教育子女不当的反思,而这反思的背后是一位帝王最沉重地伤痛。

唐太宗嫡长子李承乾的足疾是什么时候患上的?

承乾者,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

武德二年,秦王妃长孙氏为李世民诞下了嫡长子。根据史书的记载,因为这位皇子生于太极宫承乾殿,故以此殿为名,取名李承乾,字高明。不过“承乾”二字虽为宫室之名,然而用作人名时却有着无比深意,是以“承乾”一名当为唐高祖李渊为这个嫡孙亲赐。

武德三年,尚在襁褓中的李承乾被封为恒山王。

武德五年,李世民将妻子的侄子、长孙炽之孙长孙家庆任命为李承乾的侍读。

武德七年,李承乾徙封中山王。而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后,将陆德明与孔颖达这两位儒学大师双双任命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令他们教导李承乾儒学经典,所以李世民即位后,在册封太子的诏书中称承乾“早闻睿哲,幼观《诗》《礼》”,并非夸夸其辞。

同年,李世民又将长孙家庆的胞弟长孙祥任命为李承乾中山王府的功曹。

武德九年,李世民即位,是为太宗皇帝,十月癸亥,年仅8岁的李承乾被册立为太子。史书记载承乾“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太宗非常喜欢他,而李承乾作为大唐的皇太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万众瞩目的生活也就此开始了。

贞观三年,太子太师李纲因为脚疾只能乘着轿子进宫,于是李承乾亲自将自己的老师引上殿并恭恭敬敬地行礼,又向其虚心请教,态度极为礼敬。李纲病逝后,承乾又亲自为老师立碑。

贞观四年五月,唐太宗下诏令承乾“宜令听讼”,还说“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可见唐太宗已经在有意识地锻炼承乾身为储君的政治能力了,而这时候的李承乾不过12岁。同年,尚书右仆射杜如晦病重,唐太宗令承乾亲自前去慰问。

贞观五年,李承乾原本定于二月行冠礼,不过唐太宗为了不夺农时,将冠礼改在了十月。同年,李承乾生病,而从来不信佛也不信道的唐太宗却请了道士秦英来为自己的爱子祈福,等承乾病愈后,唐太宗又召度三千人出家,并特地修建了西华观和普光寺,还将狱中的囚犯减免了罪行,以此为儿子祈福。

贞观六年,唐太宗驾幸岐州,李承乾身为太子留京监国。八月李承乾来朝,唐太宗高兴之余大宴东宫官属,又赐帛各有差。

贞观七年,李承乾再次病重,唐太宗下旨请天竺高僧波颇为爱子祈福。承乾病愈后,太宗大喜之下赐了绫帛等六十段与及时服十具给波颇。同时也因为承乾多病,唐太宗为了不让他太辛苦,特别准许他不用多读书,只要和孔颖达评说古事即可。不过李承乾并没有借机放纵自己,反而更加展示出了治国安邦的卓越才能,有一次唐太宗让他试着写一写治国的策略,结果他很快便写满了三页纸,内容很有价值,唐太宗看了后非常得意地向侍臣们炫耀说:“先论刑狱为重,深得经邦之要也。”

不过唐太宗也担心承乾“生长深宫,百姓艰难,都不闻见”,于是对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杜正伦等人说:“卿等辅导太子,常须为说百姓间利害事。……每见有不是事,宜极言切谏,令有所裨益也。”而李承乾亦十分好学,不仅令孔颖达撰《孝经章句》,还让颜师古注班固《汉书》解释详明,完稿后又郑重上表,唐太宗对此大加赞赏,将之珍藏进皇家的图书馆秘阁内,并赏赐颜师古古物二百段、良马一匹。

贞观八年二月乙巳,太子李承乾加元服,唐太宗因此大赦死罪以下,赐五品以上子为父后者爵一级,天下大酺三日,又大宴群臣,赐帛各有差。三月,唐太宗驾幸九成宫,九月丁丑,李承乾来朝。同年,李承乾召诸硕德集弘文馆讲义,又念及“皇帝为寡人造寺,广召名德”一事,特意请了普光寺高僧释道岳前来,甚为礼遇。

贞观九年正月甲申,李承乾娶秘书丞苏亶长女苏氏为太子妃,唐太宗为此大宴群臣,赐帛各有差。五月庚子,唐高祖李渊病逝,居丧期间,唐太宗下诏令太子监国权知军国大事,而李承乾“颇识大体”“颇能听断”,干得相当出色。六月己丑,朝臣恳请太宗上朝听政,唐太宗应允,不过“细务仍委太子”,之后唐太宗每每外出巡幸时,都是由太子留京监国。

贞观十年,长孙皇后渐渐病重,承乾忧心之下便请求大赦囚徒并度人入道,以期冀蒙福佑,却被长孙皇后断然拒绝。于是承乾不敢将请求大赦一事上奏,只告诉了自己的太子詹事房玄龄,朝臣闻之纷纷恳请大赦。虽然长孙皇后最终还是拒绝了大赦一事,但唐太宗却另辟蹊径,下令重修了三百九十二座废弃寺庙以此为爱妻祈福。然而如此感人肺腑的夫妻之情、母子之情,却终究还是没能从死神手中夺回皇后的生命。六月己卯,长孙皇后崩于立政殿,享年三十六岁。

贞观十一年四月,李承乾于延兴寺造一切经。

贞观十二年三月丙子,李承乾的嫡长子李象出生,因为皇孙诞育之喜,唐太宗诏令天下见禁囚徒都降罪一等,内外官职事五品以上子为父後者,各加勋官一转,天下大酺五日,又大宴五品以上于东宫。同年,李承乾集诸官臣及三教学士于弘文殿,进行了一次极为成功的佛道儒三教学术交流,不仅太子本人“怡然大笑”,与会诸人也是“合坐欢跃”。

贞观十三年,唐太宗下诏令东宫置崇文馆。崇文馆,为贞观年间唐太宗专为太子李承乾所设置的学馆。崇文馆中的学士掌东宫经籍图书,以教授诸生,但凡课试举送,皆入弘文馆。

不过这时候的李承乾随着年岁既增再加上患了足疾,开始叛逆起来。于是唐太宗“搜访贤德,以辅储宫”,先后挑选了十余位老臣、名臣出任东宫辅臣,如于志宁、李百药、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房玄龄、魏征等,又令刘洎、岑文本与马周递日往东宫,与太子承乾谈论。然而这些谏臣们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否适合李承乾,一味的进谏是否能够将承乾已经出现偏差的行为纠正过来?因为通观于志宁、孔颖达、张玄素等人的劝谏就能发现共同点——这三人几乎是比着上疏,而且措辞是一个比一个凶狠,言语一句比一句锋利,最后却根本收不到期望中的效果。

贞观十四年,李承乾不过盖个房子,于志宁便上疏批评他过于奢华;李承乾和宦官玩乐,于志宁又上疏批评他,甚至将他比作秦二世。相比之下孔颖达更是激烈,他只要觉得李承乾一有不对的地方就立马犯颜直谏,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曾劝说过孔颖达,认为太子年龄既长,不宜总是当着面痛加批评指责,而孔颖达却表示我这样做“死无所恨”,结果是“谏诤逾切,承乾不能纳”。至于张玄素,那更是无时无刻不谏,言语之急切恨不得李承乾立刻听他的,至于结果如何更是可想而知了。

贞观十五年,李承乾私引突厥群竖入宫,再次惹来于志宁的上书。虽然李承乾因为害怕父亲知晓而只敢偷偷地暗着来,然而世上并没有不透风的墙,自己的儿子究竟在做些什么,唐太宗心里自然一清二楚。于是唐太宗下令让李百药等人侍讲于弘教殿,并嘱咐杜正伦要时时规劝太子注意言行。结果杜正伦在几次规劝无效后,便把太宗的话告诉了承乾,承乾一怒之下抗表闻奏,唐太宗对此十分不满,质问杜正伦“何故漏泄我语?”于是将杜正伦贬为谷州刺史,又左授交州都督,后来又因承乾谋逆一事,将之流放驩州。

同年十二月,唐太宗驾幸洛阳,李承乾监国,尚书右仆射高士廉摄太子少师。庚子,唐太宗又命三品以上的嫡子皆出仕东宫。

贞观十六年二月,由魏王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唐太宗非常高兴,如获至宝,不仅将这部著作收藏进了皇家的藏书阁中,还接二连三地大肆赏赐李泰——先是赐“物万段”,紧接着又每月赏赐大量的财物,数量之多甚至超过了太子的规格,于是唐太宗干脆下诏取消了太子出用库物的限制。李承乾上表推辞,唐太宗答道:“汝家之冢嫡,国之储两,故有斯命,以彰有殊。……勉思守道,无烦致谢。”

九月丁巳,唐太宗任命魏徵为太子太师。而此时的李承乾对宫中的一名太常乐人大加宠幸,唐太宗知道后自然将之收杀,结果承乾悲痛之下一连几个月称病不上朝,甚至对屡屡劝谏他的张玄素等人意欲痛下杀手。然而就算是承乾胡闹成了这样,唐太宗也不曾动过废太子的念头,甚至煞费苦心地将魏征任命为太子太师。此举的目的就是意在告诉众人,他是绝不会废掉承乾这个太子。

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唐太宗亲自带着李承乾与衡山公主(高宗即位后改封为新城公主)到魏征的府邸探望。三月,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上表称:“皇太子及诸王,陛下处置,未为得所。太子国之本也,伏愿深思远虑,以安天下之情。”唐太宗则答道:“我识卿意,我儿虽患脚,犹是长嫡,岂可舍嫡立庶乎?”

唐太宗并无易储的想法,然而李承乾却因为忌惮同样深得父亲宠爱且怀有谋嫡之心的胞弟李泰,在试图暗杀失败后,遂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结果事情败露。唐太宗痛心无奈之下,只得将其幽禁别室,又命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特进萧瑀、兵部尚书李勣、大理卿孙伏伽、中书侍郎岑文本、御史大夫马周、谏议大夫褚遂良等参鞫之,事皆明验。

而通观历史上那些走上谋反之路并失败的皇子,下场往往只有身首异处这一种结局。但是轮到李承乾时,唐太宗却沉默了。

承乾的所作所为固然让他感到失望,为了将爱子栽培成为合格的储君,自己付出了多少的心血与精力!然而李承乾逼宫谋反固然大错特错,但唐太宗终究还是爱着这个儿子,实在忍不下心来杀了他,可是自己又不能公然带头违反法律规定,这该如何是好呢?最后唐太宗将这个棘手的问题拿到了朝上,扔给了诸位大臣——你们说说,该怎么处置承乾?结果没有一个大臣敢回答。

因为关于皇子谋反一事该如何处理根本就无需商讨,按律当诛,可现在唐太宗却当着众大臣的面公开询问要怎么处理李承乾之事,很明显就是在表示他根本不想杀了李承乾。最后还是通事舍人来济站了出来,说道:“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即为善矣。”于是唐太宗下令,将李承乾废为庶人,流放黔州,总算是保住了爱子的一条性命。而来济也因为此事得到唐太宗的看重,官职不断得到升迁,不久就考功员外郎,次年便升迁中书舍人,与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写《晋书》。

尔后在重新立储之际,唐太宗深知“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于是果断立了年幼却性格温和的李治为太子,目的就要能够同时保住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心爱的儿子。

同年四月庚辰,李元昌赐令自尽,杜荷、侯君集等人尽皆伏诛,惟独主犯李承乾只被废为庶人。唐太宗在《废皇太子承乾为庶人诏》中感慨道:“况乎冢嗣,宁不锺心!”然而承乾这个曾经被寄予了深切厚望的爱子,终究还是叫他失望了。庚寅,唐太宗亲谒太庙,以谢承乾之过。九月癸未,承乾徙居黔州。

贞观十八年十二月辛丑,李承乾卒于黔州,唐太宗为之废朝,并葬之以国公礼。

纵观李承乾之一生,可以看到唐太宗纵然作为大唐帝国高高在上的天子天可汗,但是在面对自己最心爱的儿子时,却只如同天底下千千万万个最普通的父亲一般,细心栽培耐心教导,特别是这个爱子将要继承自己的帝业,唐太宗更是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与精力。

所以承乾不足6岁时,唐太宗便让赫赫有名的儒学大家陆德明教导他;所以承乾12岁时,唐太宗便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其处理政务的能力;所以在承乾年岁渐长不循法度后,唐太宗煞费苦心地想要将他引回正道,甚至一听说有人猜测承乾的储位不稳,立马将魏征任命为太子太师以绝众望;所以哪怕后来承乾犯下了谋逆这等滔天大罪,唐太宗伤心之余仍要绞尽脑汁保住他的性命,甚至在改立太子时满心都在为承乾的未来安危做打算。

然而,失去了太子之位的承乾没过多久便郁郁而终。而唐太宗对这个自己曾经寄予厚望的爱子的离世究竟有多悲痛,今天的我们已经很难知晓了,但是据说就在承乾去世后的这一年,唐太宗写下了一首《秋日即目》:

爽气浮丹阙,秋光澹紫宫。
衣碎荷疏影,花明菊点丛。
袍轻低草露,盖侧舞松风。
散岫飘云叶,迷路飞烟鸿。
砌冷兰凋佩,闺寒树陨桐。
别鹤栖琴里,离猿啼峡中。
落野飞星箭,弦虚半月弓。
芳菲夕雾起,暮色满房栊。

无论是惟见秋菊点缀花丛的寂寞冷清,还是别鹤、离猿这些意象所象征的哀愁,无不在暗示着唐太宗对已离开人世的爱子的深深思念。只是承乾已逝,曾经备受万众瞩目的大唐太子再也不会回来了。

开元二十七年,李承乾的嫡孙李适之出仕唐玄宗的左相,李适之因为祖父谋反被废,父亲李象又遭武后所黜,葬礼有阙,于是上疏请求归葬昭陵之阙内。唐玄宗遂下诏追赠李承乾为恒山王、荆州大都督,谥曰愍,陪葬昭陵;又一并追赠了李适之之父李象为越州都督、郇国公,伯父李厥及亡兄李玭等人也“并有褒赠”,“褒册典物,焜照都邑,行道为咨叹”。

事隔数十年后,李承乾终于重新回到了父母的身边,自此长眠于昭陵,永远陪伴在父母亲身侧,再也不分离。

唐太宗非常爱李承乾,作为皇位的最佳人选,但是他为何会丢了太子之位?

私养男宠不说还刺杀自己的老师,刺杀同母弟魏王李泰,最后无法无天起兵谋反。但是唐太宗最后还是没忍心处死他,可见唐太宗非常爱李承乾。

李承乾是唐太宗和长孙皇后的嫡长子,自小深受父母的宠爱,可谓万千宠爱在一身。“承乾”二字是唐高祖李渊亲自取的,当时李渊已经称帝建立大唐,这个从小聪明伶俐的嫡皇孙自然也受到李渊的宠爱。唐太宗继位后,李承乾被立为太子。

作为大唐王朝一代帝王唐太宗的长子,未来的皇位继承人,李承乾私养男宠,这种令皇室颜面扫地的事情竟然发生在太子身上,以致于荒废了读书学习,唐太宗得知后大怒,下令处死了男宠,这是李承乾对父亲唐太宗产生怨恨的开始。

由于李承乾叛逆,不听劝导,他的老师经常在唐太宗面前告状,令李承乾心生怨恨,起了杀心。李承乾派了太子东宫的杀手刺杀自己的老师,但刺杀失败了,唐太宗下令彻查,证实是李承乾所为,此事令唐太宗开始对李承乾不满,但唐太宗仍然相信可以把儿子教导好,不负长孙皇后临终遗言。

魏王李泰是唐太宗和长孙皇后的嫡次子,在唐太宗诸子中排行第四。因李泰的才学和品德比李承乾更胜一筹,又是长孙皇后所出,所以唐太宗同样非常宠爱李泰,所以李承乾很忌恨这个亲弟弟,同样李泰也看不惯兄长的恃宠娇纵,兄弟因此交恶。李泰看得出来父亲对兄长不满,于是产生了夺嫡之心,李承乾得知后又派出杀手刺杀弟弟,可惜又功亏一篑。唐太宗得知是李承乾所为,非常愤怒,他动了要废掉李承乾的念头,但最后还是放弃了这个念头,因为作为一个父亲,他不想这么多年花在儿子上的心血全部白费,他对这个儿子仍然心存希望。

这是唐太宗废掉李承乾的真正原因,公元642年(贞观十六年),李承乾勾结汉王李元昌(唐太宗七弟)、驸马杜荷(唐太宗女儿城阳公主的丈夫)、侯君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等人,起兵谋反,企图先下手为强逼唐太宗退位,然后自己当皇帝。

但很可惜,事情败露,唐太宗对李承乾痛心疾首,下令处死了相关人等,但对于儿子李承乾,唐太宗下不了杀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662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