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如何评价李泰,李泰受宠为何还被降封,

话历史 2023-07-22 11:03:58

李泰是唐太宗爱子,历史上颇为有名。唐太宗是甚至因为过度宠爱李泰,而导致太子李承乾不满,最终兄弟相争,太子之位被废。能得唐太宗宠爱,自然不是无知之子。唐太宗对自己子女教育还是很重视的,所以李泰也是一个才华很高之人。

史料记载,李泰是个聪敏绝伦的人物,是当时著名的书画鉴赏家和收藏家。唐代《括地志》分述辖境各县的沿革、地望、得名、山川、城池、古迹、神话传说、重大历史事件,是后世研究唐朝历史的珍贵资料。而此书正是在李泰的主导下,编写完成。

李泰还是一个尊师问道之人,对老师格外的尊敬。唐太宗曾令礼部尚书王珪做李泰的老师,虽然李泰为皇子,但是却十分看重师生关系。他不以皇子身份自居,而对王珪见师以礼。他不仅认真听取王珪的教导,同时也会主动请教,所以王珪对这个弟子十分满意。

李泰还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儿子,对待父亲和母亲都很真诚。曾一力主导为长孙皇后修建龙门山宾阳洞佛龛,伊阙佛龛碑的碑文则请来岑文本撰稿, “初唐四家”之一的褚遂良书写。

李泰历史上应该长的优点肥胖,因为史料记载,唐太宗害怕自己的儿子因为肥胖而上朝辛苦,专门允许李泰可以坐轿入宫门上朝。

不能忽视的是,李泰还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值得一说的是,他的野心可以说是被唐太宗培养出来的。

唐太宗刚继位就立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此后一直都坚定的将李承乾当作是自己的继承人来培养。但是他另一方面,却又对李泰多加宠爱,宠爱到什么程度呢?连朝臣都看不过去,上奏请求他不要过度。

李泰因为父亲的宠爱,生出了自己能够继承皇位的错觉。他认为只要把自己的哥哥李承乾拉下台,那么自己就一定能登上皇位。而后来他也的确如此做了,处处与李承乾对上。

李承乾被废除太子之位后,李泰成为新任太子的呼声最高。许多大臣都纷纷上奏,请求唐太宗立李泰为太子。而这份力量,也可以看出,平日里李泰没有少与大臣们打好关系,以便日后成为自己的助力。

不过可惜的是,最终唐太宗没有立他为太子,反而立了平日并不起眼的李治为太子。李泰不仅没有上位,同时还被唐太宗降封。至于为什么,自然是因为皇储之争。

李承乾当初为了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曾经计划暗杀李泰。此事暴露出来,李泰和李承乾自然成为仇敌。唐太宗对于这两个孩子都十分爱护,所以考虑到无论立他们两个的哪一个,另外一个下场应该都不好。所以就选择了当时性格温和的李治,成为新的太子。

李泰之所以被降封,一是唐太宗对他的警告,二自然是表明自己不属意他为继承人。

不过虽然一时降封,后来唐太宗到底还是因为宠爱这个儿子,又重新给他升回来。不过李泰因此也知道自己父亲心里的想法,最后活到李治继位,然后不久就去世了。

李泰宠冠诸王名人故事

李泰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史载宠冠诸王,大意是说李泰在所有儿子中是最受唐太宗宠爱的。能让史官说出这番话,还记录下来,那么李泰的受宠应该就是实打实的了。那么李泰到底有多受宠呢?

在李世民还没有登基之前,李泰就被祖父李渊封为卫王,承李元霸之位。李世民继位之后,年仅9岁的李泰改封越王,此后开始了他宠冠诸王的人生。

李泰年长,按照规矩是要前往封地的。但是因为李世民舍不得这个儿子,所以李泰一直留在京中。而李泰并不是白身,不仅身在王位,并且身上扛了很多头衔,全都是实权在握的官职。

有了官职是不是要去任地了,但是李世民却还让李泰不之官。也就是说虽然身在官位手握大权,却不用前去任地。

李泰不去任地,唐太宗就下令在东都洛阳“并坊地”以赐儿子大宅,而且合并坊地后李泰的大宅还占了“东西尽一坊”之地, 另有“潴沼三百亩”, 李泰于此处为池、池与洛河之间修建的堤岸,正是日后堪称“都城之盛”的魏王池与魏王堤二景。

除此之外,还有大名鼎鼎“居地三十顷,周回十七里”的芙蓉园,也被唐太宗赐给了李泰。

据说李世民一天没有见到李泰都想念的很,每天都会召见李泰。如果因为有事儿不能见面,也会让专门驯良的一只叫“将军”的白鹘送信,一天要往返数次。

李泰生的`有点胖,让唐太宗有些担心。但是他的担心和一般父母的担心不同,别的父母可能会担心肥胖影响身材体格。而李世民是担心自己的儿子走路太累,上朝太累,所以为此下令允许李泰乘小轿子上朝。

李泰长子李欣,也因为父亲的受宠,而得到李世民的特殊对待。四岁的时候李欣便被接到宫中教养,被养在长孙皇后身边。长孙皇后待他犹如亲子,一直等到弱冠之年才去了封地。

李世民还曾经多次为了李泰和他重视的大臣对上,其中就包括魏征和房玄龄等人。据说与魏征、房玄龄等不合的官员,上报唐太宗,说魏征和房玄龄经常私下谈论李泰的不是。

李世民听了之后,当即大怒,丝毫怀疑也无,直接让人将为魏征等宣进宫中。也不听魏征等人的说法,抢先就对两人一阵痛骂。

李泰受宠,宠俸优渥,就连朝中大臣都看不过去了。曾经多次上谏,请求唐太宗不要过度。但是却唐太宗却都置之不理,该如何宠李泰就如何宠。

而唐太宗赐给李泰的东西之中,经常会有许多连太子也不能使用的东西,这些都被太子李承乾看在眼里。

李泰因为唐太宗的过度宠爱,生出错觉。认为只要除掉自己占了太子之位的兄长,那么自己就一定是下一任储君。所以此后李承乾和李泰两人对上,以至于演变成兄弟相争。最后将李承乾逼上谋反,失去太子之位。

其实李承乾也是唐太宗宠爱的儿子,并且程度不下李泰。但是唐太宗对两人的宠爱却有所不同,李承乾因为是帝国未来继承人,所以李世民注重教育和培养。但是李泰却只是一位王爷,以后不继承自己的江山,所以李世民就当作普通孩子宠爱。有什么好东西都想到给他,不怕他学坏。

李世民绝对想不到有一天,自己宠爱的儿子们会因为帝宠,而闹翻以至走上绝路。

你像花一样美丽唐太宗最宠爱的儿子李泰的故事



对李泰来说,它可以算是一个相对强大的存在。他的舅舅是凌烟阁二十四辅臣之首孙昌戊己,他的母亲是唐太宗最宠爱的长孙皇后。长孙皇后虽然死得早,但是有一句话叫死而不朽。


长孙皇后成了李世民心中的朱砂痣。爱屋及乌,小儿子李泰自然受到宠爱。


由于家庭条件的影响,李泰自幼精于书画,文史方面才华横溢。由于他的英雄的叔叔作为靠山,他已故的母亲作为缓冲,他受到了父亲李世民的青睐。据说当时的王子都比不上他。


李泰热爱文学,喜欢向别人征求语录。为了让这个儿子开心,唐太宗也没少下功夫,获准在衙门里开设了询问厅,召集了一大群文人吟诗。再大一点,王子本该去他的封地,但因为他父亲的偏爱,给了他一个“无官”,并被特许留在京城。当然,有了他的宠爱很容易吃醋,朝廷大臣也不是省油的灯,这么多手设置障碍,给他下绊子,让他难受。


后来,这位受宠的王子直接参与了与王子争夺官职的活动。这是一顶大帽子。谁穿谁倒霉。李世民总是偏爱他,不得不把他送到封地,先封杨顺国王,再封王朴。然而,这位受宠的王子并没有活多久。在封地的时候,他33岁就去世了。幸运的是,那时李世民已经死了。其实高皇帝待他不错,可惜他出丑了。


李泰的故事


李泰从来没有想到,当他去皇宫玩耍时,他会遇到他未来生活的爱。正是百花齐放的春光明媚,但站在他对面的一个妩媚的小姑娘却尴尬的满脸通红,一脸茫然。


我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像这样。他目前只有十四岁,小女孩比他小两岁。


李太后大笑着,伸手把姑娘的裙子从侧枝里扯出来,然后笑着自我介绍道:“就叫我青雀吧。”


他没有告诉小女孩,只有他爸爸妈妈才敢叫这个名字。


女孩有点不好意思,过了好一会儿才回答,“我是颜万,请叫我婉儿!”声音几乎听不见。


他回去高调请求我父亲光明正大地娶这个叫颜绾的女孩为妻。此刻窗外阳光明媚。


两个人生活在一起,日子过得温馨幸福。但好景不长,她发现丈夫居然有了争夺王位的想法。她沉默着,最后什么也没说,只是说了句“我会一直在你身边。”


雪一片一片的落下来,很快整个世界都迷失了。


失败了!


他被贬长安,她留在他身边。“青雀,我在这里。”


清澈的泪水滚下来,打在白色的雪花上,很快凝结成冰晶,就像她那颗纯洁单纯的心。


其实这样也没什么不好,因为你不用再忙政务了,我们也可以天天在一起了。但是,我的内心是极其艰难的,因为你想要的,我帮不了你。


不久,他死于一场重病。临走前,他摸了摸她的脸,眼里满是留恋和不舍。


你给了我最温暖的爱,我却否定了如花般美丽的你。然而,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你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李泰的一生


李,字泰,别号青雀。李世民的第四个儿子,他的母亲是已故皇后的孙子。他是唐太宗众多儿子中最受宠的儿子。当然,他不仅被宠爱,还被背叛。而是因为我小时候很聪明。


起初,李泰被任命为管理七国军务的王维。李泰因其粗壮的腰身而备受青睐。看到他的身影,唐太宗觉得他上朝会很辛苦,于是特批他坐轿子上朝。他编辑了括地志,记录了各州的地理、历史和故事,对后世影响深远。爸爸高兴得不得了,给了很多财物,甚至超过了王子的规格。满清的文武百官在抱怨的时候,不但没有收回赏赐,反而提高了给太子的赏赐标准。可见他在李泰是多么受爱戴。


当时的皇太子李承干因为脚的问题不能走路。而李泰也是次子,又很受宠,所以就有了取代他的想法。于是他开始结交朝臣。然而,当王子发现了这个诡计,他让人们假装他们来自李泰的家庭,并给皇帝写了一封信。但是因为皇帝太宠爱李太后了,所以这并没有伤害到李泰。


太子认为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于是造反,被废。李泰没能借此机会成为太子,被贬为东莱郡王。虽然四年后他被重新封为王朴,但唐珂从小被溺爱坏了,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所以他一直很抑郁,32岁时因病去世。他死后,由高宗以唐代最高的葬礼标准安葬。


我想如果他没有被过度溺爱,他可能不会死得这么早。


李泰是怎么死的?


李泰,绰号青雀。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学鉴赏家,对书法、绘画和诗歌都很有鉴赏力。然而,这并不是他出名的唯一原因。


他是李泰唐太宗的第四个儿子,他的母亲是文德皇后孙昌。可见他的地位有多高贵。但是,这样的人是不会珍惜自己被万人宠爱的地位的。反而会到处做一些奇葩的事情,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会被批评。


青雀是唐太宗最宠爱的儿子。听到这个名字,我就知道唐太宗对他是多么的看重和照顾。当时是。传统上,王子成年后应该去封地,他们不应该在两个首都城市呆很长时间,但李泰因为唐太宗的偏爱而留了下来。李泰聪明绝顶,热爱文学,写了成千上万本书。所以很多人都很欣赏他的才华。


这些光辉与他后来的死亡形成了巨大的对比。


由于李泰过于放纵,他被大臣们多次警告。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干谋反,疑谋职。为了实现李承干、李泰、李治三子共存,唐太宗不得不采取孤立政策,改青雀为杨顺王,住在周俊云翔县。清永辉三年死于郧乡,谥号邱,慕,称“公”。


纵观李泰的一生,可以说他和他的弟弟李志一样被宠坏了。但他的死实在是太可笑了,不仅不准他入京,还不能以太子的名义葬在京城。而是在外生活,风华正茂的时候死在了异国。


李泰主编的括地志收集了六朝地理书籍中的许多珍贵资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他的死不能说是遗憾,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涅_,因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记录和传说都流传下来了。

?魏王李泰简介:唐太宗李世民最喜欢的四儿子李泰

为什么终没有立为皇帝 ? 四子 ,封魏王,喜好文艺。 因此在他的王府里设立文学馆。可以自由的接引有学问的人。 于是听属吏的话,学习古代平原、孟尝君的方法,养了许多的文学之士以著书、立说。于是上书给 ,经过允许,花费数年时间,编成五百五十篇的《括地志》一部。 也很喜欢这个儿子。《括地志》著成,李世民令藏之于秘阁,赐李泰锦缎上万。李泰腰围较大,于是允许他坐轿子上朝。后李世民亲自访问李泰的王府所在地延康坊第。心情不错,于是下诏赦免长安犯死罪的囚徒。免延康坊第一年租税,王府属吏都按级别赐予衣帛。>但李世民这种过份宠爱子的行为也引起了大臣们的忧虑。纷纷上奏章,意思是皇帝对庶子的待遇超过了太子,容易引起外间猜测。而且过份宠爱某人,容易骄纵他的行为,也会引起其它儿子的不满和引起妒忌。引古譬今,历史上皇帝过份娇宠儿孙都没有好的下场。这引起李世民重视,于是稍稍有些控制。>当时皇太子李承干走不动路,李泰想取而代之。于是交结朝中群臣,依附为朋党。李承干害怕,私下叫人自称李泰王府上书给皇帝。李世民一看,是控诉李泰罪行的。于是马上找上书的人,却人影无踪。不久李承干真的被废,一些人要拥立李泰为太子。李世民私下也想立李泰。而长孙无忌却一定要立晋王李治。这时太原出现了一块石头,上面刻有「治万吉」几个字。也就是「李治万岁吉祥」的意思。李世民又动了改立李治的念头。(因为太原是李唐王朝起家的地方,古人多迷信孅纬,对莫名出现的天象、文字总有些敬畏的态度。)李泰知道有这个动向,就找机会恐吓李治:「你和李元昌关系好,不会像他那样吗?」李元昌是李承干党羽,以谋反罪先被杀。李治于是整日一副郁闷的样子。李世民很奇怪,经询问李治说出缘由,李世民心中更有了看法。之后又召李承干责问他欲谋反的理由。废太子说:「臣下贵为太子,还要求些什么呢?只因李泰有企图,所以与一些朝廷大臣谋求自保罢了。因此有一些坏人趁机让臣下做出一些不好的事情,如果李泰成为太子,正好让他的计谋得逞。」>>太宗李世民说:「是的,如果立李泰。太子就是可以用诡计可以求得了。让李泰立为太子,则李承干、李治都要死;李治立太子,李泰、李承干可无恙。」于是冷落李泰,并同时下诏说:「今后太子没有德行,藩王想取代之的,双方都要抛弃。下诏颁行这个法令。」然而李世民仍然有顾虑,对长孙无忌说:「公侯劝我立雉奴为太子,雉奴个性仁义但懦弱,(治理国家的能力不够有气魄)不会让国家产生忧患吧?」雉奴是高宗李治的小名。>李泰被降封为顺阳王,住均州郧乡。李世民拿着李泰上的奏章对左右说:「李泰遣词用字非常好,难道不是有才之士?我心中想念李泰没有停止之时。但为江山社稷打算,还是派遣他住在外面。使他和李承干都无恙啊!」>李泰死在勋乡,死时才三十五岁。赐号太尉、幽州牧。> 李泰生平(第四子) >李泰,字惠褒,小字青雀,唐太宗四子,母长孙皇后。雅好文学,工草隶,集书万卷,是当时的书法家、书画鉴赏家。史载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宠冠诸王,是太宗 宠爱的儿子。按惯例皇子成年后都应去封地,不得长驻京畿,但李泰因太宗偏爱,特许「不之官」。李泰好士爱文学,太宗就让他在府邸设置文学馆,任他自行引召学士,著有《括地志》。由于宠禄过骄,屡次遭到大臣的进谏阻扰。后因涉嫌与太子李承干争位,太宗为了达到让嫡子们共存,只好采取隔离政策,改封其为顺阳王,徙居均州之郧乡县,后进封濮王。高宗即位后,优惠有加,永徽三年死于郧乡,高宗追赠为其太尉、雍州牧,谥曰恭。>他的父亲是大唐太宗文皇帝,母亲是母仪贞观的文德皇后长孙氏。太子同母弟,高宗同母兄。>他一生荣宠,享尽万般父爱,受到的种种逾矩宠爱,屡屡招徕朝臣的侧目,就连史官都不得不心生感慨。>他的记载,在各卷唐史中举之无尽列之不竭,虽曾因夺嫡遭贬,然而不出四年又重获进封,在唐史上独属一例。>他,就是濮王李泰。>《旧唐书》:「魏王泰宠冠诸王。」>《魏郑公谏录》:「魏王,文德皇后所生,太宗特所宠异。」>《贞观政要》:「越王,长孙皇后所生,太子介弟,聪敏绝伦,太宗特所宠异。」>《唐会要》:「泰为太宗所爱,礼秩如嫡。」>《新唐书》:「王为陛下爱子。」>《资治通鉴》:「魏王泰有宠于上。」>翻开各卷与唐朝有关的史料,处处可见唐太宗这位爱子的身影。而「陛下爱子」这样的说辞,究竟只是史官随口一提的泛泛之谈,还是发自内心的由衷感慨?>>其实透过白纸黑字分明的史书,答案已经尽在其中了。即便是透过千年前的泛黄书卷,我们依然能够深深感受到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拳拳之爱——即便那位父亲,是高高在上的大唐天子天可汗。>武德三年,秦王李世民与王妃长孙氏的次子李泰呱呱坠地。>李泰字惠褒,小字青雀。>同年,甫一出生的李泰被自己的祖父唐高祖李渊册封为宜都王。>次年,李泰进封卫王,又被授予上柱国。作为秦王的嫡次子,李泰日后的爵位原本最高不过是从一品的郡王,然而李渊却将其封为了正一品的卫王(而不是从一品的嗣卫王)以继李元霸之后,这对李世民父子来说是莫大的恩宠。>贞观二年,九岁的李泰改封越王,并受封为扬州大都督与越州都督,督常、海、润、楚、舒、庐、濠、寿、歙、苏、杭、宣、东睦、南和等十六州军事扬州刺史,又督越、婺、泉、建、台、括六州,不仅不之官,封地更是多达22州!至于同时受封的蜀王李恪,封地也就只有区区8州而已。>贞观五年,李泰在任扬州大都督的同时,又兼领了左武候大将军一职,却并不之官。>贞观六年,李泰受封鄜州大都督及夏、胜、北抚、北宁、北开五都督,余官如故,仍旧并不之官。>贞观八年,李泰不仅仍旧没按照惯例前往封地,还在遥领鄜州大都督及夏胜北抚北宁北开五都督、兼领左武候大将军的同时,又被授予了雍州牧之职。而雍州是什么地方,雍州牧又是个什么样的官职?>根据《旧唐书·地理志》的记载,雍州即指京兆府,也就是大唐王都所辖之地,所以雍州牧就是掌管西京长安的长官。如此拉风的官职,就被唐太宗这么轻描淡写地封给了自己的爱子。>贞观十年,李泰徙封魏王,遥领相州都督,督相、卫、黎、魏、洺、邢、贝七州军事,余官如故。然而唐太宗不仅舍不得爱子离开自己去封地,甚至还一度下诏想让心爱的儿子搬进武德殿居住。武德殿是什么地方?那是极为靠近东宫的宫室,魏征便曾说过「今武德殿近储后焉」「在东宫之西」,其地理位置之重可以见一斑。更何况想想当年的李元吉就是住在武德殿与李建成互通有无的,再想想唐玄宗即位之初便是在武德殿听政的,也就怪不得魏征要极力谏止此事了。>不过唐太宗因为疼爱儿子而做出的种种出格举动,并没有因为大臣们的极力劝谏而就此作罢。>根据史书的记载,李泰「腰腹洪大」,不过唐太宗见到爱子如此圆滚滚的模样,担心的却不是太胖的话会影响身材,而是觉得儿子这样上朝参拜的时候一定会很辛苦,心疼之下特别准许他乘着小轿子到朝所。>又因为李泰爱好文学,唐太宗特令在魏王府置文学馆,任其引召学士,后来与李泰共同编撰《括地志》的萧德言、顾胤、蒋亚卿、谢偃等人,便是在此时招纳的。>至于「居地三十顷,周回十七里」,大名鼎鼎的芙蓉园,也正是唐太宗赐给爱子的。不仅如此,唐太宗还将东都洛阳中尽占了惠训坊一坊之地的大宅一并给了李泰,而李泰于此处为池、池与洛河之间修建的堤岸,正是日后堪称「都城之盛」的魏王池与魏王堤二景。>魏王池与魏王堤,李泰因父亲的宠爱而得,而如此胜景,又因魏王李泰而驰名于世。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骚客,在此留下了不朽的诗篇。韩愈便曾在《东都遇春》一诗中写道:「有船魏王池,往往纵孤泳。水容与天色,此处皆绿净。」白居易的《魏王堤》《魏堤有怀》等数首诗作中,吟咏的正是魏王堤之景;韦庄的《菩萨蛮》《中渡晚眺》等诗词中,随处可见魏王池、魏王堤的身影;刘禹锡于此处泛舟时亦曾说过:「川色晴犹远,乌声暮欲栖。唯余踏青伴,待月魏王堤。」>贞观十二年,虞世南病逝,唐太宗悲恸非常,于是手敕给爱子李泰说:「虞世南和我,犹如一体。我有了小的过失,他一定会犯颜而谏。如今他不在了,我的痛惜哪里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呢!」>贞观十三年,王珪逝世,唐太宗为此悼惜了很长时间,又下诏令李泰亲率百官亲往临哭。唐太宗曾令礼部尚书王珪做李泰的老师,李泰见到王珪也从不以亲王身份自居,不仅见师以礼,拜答如礼,还主动向王珪请教忠孝之道。见自己的儿子如此崇师问道,唐太宗大喜,说:「我儿以后可以不犯过错了。」>>贞观十四年,唐太宗亲临李泰在延康坊的府邸,并因此特别赦免了雍州及长安死罪以下的罪犯,又免去了延康坊的百姓一年的租赋,还赏了魏王府的官员以及同住一坊的老人很多东西。说到这只青雀的府邸,早在还没有正式搬进来入住之前,便因为盛修府邸一事而被岑文本进谏。而唐太宗照旧是对岑文本的上疏夸奖赏赐了一番,却唯独不见对李泰的行为有任何的不乐意与制止。>更甚至有一次,李泰对父亲抱怨说朝中那些三品以上的大臣对自己不够尊重,结果唐太宗一听自己心爱的儿子受了委屈,雷霆震怒之下二话不说,立马把那些大臣召进宫来严词质问一番。房玄龄等人被吓得是不敢说话,唯有魏征梗著脖子据理力争。最后唐太宗承认自己是因为对李泰的私爱而忘公了,然而事后对这只青雀的宠爱依然是该怎么来还是怎么来,大臣们也无可奈何。>贞观十五年,由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唐太宗非常高兴,如获至宝,不仅将这部著作收藏进了皇家的藏书阁中,还接二连三地大肆赏赐李泰——先是赐「物万段」,紧接着又每月赏赐大量的财物,数量之多甚至超过了太子的规格,惹得褚遂良不得不上疏劝谏。结果唐太宗是乐呵呵地表示赞同他的观点,却并没有因此削减李泰的开支,而是取消了太子的开支限制,等于是变相地维持了李泰逾制的花销。>就在这一年的十一月辛卯,李泰发愿为母亲长孙皇后所造的龙门山三龛落成,唐太宗亲自前往,大阅于伊阙。而伊阙佛龛之碑上的《三龛记》则是由岑文本撰文、「初唐四家」之一的褚遂良书写。字画奇伟,名垂千古,既可见李泰对母亲长孙皇后的一片孺慕之心,更可见唐太宗父子对此佛龛之重视。>而唐太宗不仅对这只青雀是百般宠爱,经常带着他四处游幸不说,甚至不过短短一日见不到他,就要派自己养的一只名为「将军」的白鹘去送信,一日之内如此鸿雁往返数次。就连李泰的长子李欣,也因为父亲的原因「特为太宗所爱」,受到了唐太宗的特别宠爱,四岁的时候便被接进宫中抚养。>也或许正所谓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吧,李欣小小年纪就非常乖巧伶俐,长孙皇后问他刚来这里住的可还习惯,他立马拱著一双小手说道:「孙儿有幸住在皇宫里,已经很开心了。」长孙皇后听了既惊讶又高兴,不仅亲自为他取名为「欣」,还把这个孙子当做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养育。李欣也因此得以常常和年岁相仿的小叔叔李治一同玩耍,叔侄二人感情非同一般,所以李欣作为濮王的继承人,直至弱冠之年才离开京城去了自己的封地。>唐太宗对李泰这种种逾越礼制的宠爱,就连史官都不得不感慨到:「其宠异如此」。也正因为这样无尽的溺爱让李泰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只要把亲哥哥承干拉下了马自己就能登上储君之位了,所以李泰最终还是选择踏上了一条注定无法回头的路。>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干被废,李泰借机向自己的父亲撒娇,声称自己百年之后定会杀了自己的儿子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治。而唐太宗一见圆滚滚的青雀投进自己的怀中,立马心就软了,再一听这样的保证,当即便许诺要立他为太子。不过这样的谎言却被褚遂良毫不留情地揭穿了,唐太宗冷静下来也明白杀子传弟的事根本不可能发生,于是为了保证自己的这三个爱子能够同时活下来,果断地立了李治为太子。>不过太子易立,如何处置李泰这个自己曾经万般溺爱的儿子,唐太宗是操碎了心。最后,唐太宗不得不在废黜李泰的诏书中沉痛地说道:「魏王李泰,是我极为心爱的儿子,我对这个儿子实所钟心。此子年幼的时候就很聪敏伶俐,又十分爱好文学,我对他的宠爱是那么的不同寻常……然而我不能让后世子孙认为皇位是可以通过谋划得到的,所以将魏王李泰降为东莱郡王。」>李泰是如此伤了自己父亲的心,然而唐太宗却仍舍不得对自己的爱子如何责备,依然对这只青雀挂念不已。>就在李泰被贬后不到四年的时间,唐太宗将他重新进封为濮王。不仅如此,唐太宗还拿着李泰的上表对周围的大臣说:「泰文辞美丽,岂非才士,我心中有多记挂他,你们也是知道的。但也只能忍痛割爱,这也是保全他们三个兄弟的两全之法。」>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驾崩于含风殿,是年李治即位。李治即位后对自己的哥哥也是优待异常,「车服羞膳,特加优异」。只是没过几年,李泰还是郁郁而逝。>永徽三年十二月癸巳,濮王李泰薨。>唐高宗对哥哥的逝世十分伤心,特别以最隆重的丧葬规格来为李泰举哀——不仅将其追赠为太尉与雍州牧,谥曰恭,还为之辍朝,又下令「班剑卌人,羽葆鼓吹,赙物三千段,米粟三千石,赐东园秘器,葬事官给,务从优厚」,并特意请了法藏禅师来为哥哥的往生祈福。>而纵观李泰的一生,可谓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虽然地位略亚于哥哥李承乾,不过受到的宠溺却是不输年幼的弟弟李治。更重要的是,李泰本人堪称是才华横溢,史载其「聪敏绝伦」,因为他不仅对文学十分精通,所藏书籍甚至和皇室的藏书楼一样多,还写得一手好书法,对书画鉴赏也相当在行。>根据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的记载,李泰有两枚书画鉴赏印,分之为「龟」、「益」二印,而周穆王的《八骏图》亦是因为李泰才得以流传下来。>李泰主编的《括地志》旁征博引,保存了许多六朝地理书中的珍贵资料,对后世影响甚深,创立的新的地理书体裁也为唐宋总志体例开了先河。李泰逝世后还留下了二十卷文集,只不过可惜的是,这些文集至今已经失传了。>由李泰这一生所留下的大量史料,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身为大唐天子天可汗,纵然有着世上最耀眼的身份,然而作为一名父亲,唐太宗也只如寻常人一般,会为了疼爱儿子而做出种种不合规矩的举动,会为了教育儿子而煞费苦心,会为了儿子犯下的过错而痛心,更会为了同时保全三个心爱的嫡子而绞尽脑汁。>都说天家无亲情,而唐太宗的确可以对别的皇子说一番「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耶?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这样冠名堂皇的话,然后将这些皇子打发去封地以「绝觊觎之心」,却因私爱而将对太子之位最有威胁的李泰、李治留在身边不让其之藩;唐太宗也可以对别的皇子说「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以避免儿子变得骄奢为由而不肯多给他们财物,却在赏赐李泰时不仅「赐泰物万段」,每个月给的东西甚至比太子还要多;唐太宗同样可以在别的皇子谋反时对他说出「往是吾子,今为国仇」这样大义凛然的话,然后毫不犹豫地将其赐死,却惟独在面对自己最心爱的承干、李泰、李治时会有种种不舍,为了保全他们的性命而绞尽脑汁。而唐太宗这些犹如世间任何一位寻常父亲疼爱儿子的举动,却时常招徕魏征、岑文本等人一篇接一篇的上疏,就连褚遂良最后也不得不感慨道:「今天之所以会有夺嫡的事情发生,正是陛下你没有节制的宠爱造成的!」>而李泰也正是在这万千父爱中一时迷失了方向,选择踏上了一条不归路,这又如何不教人怅惘痛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66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