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三国有两个孔明:一个孔明坑死另一个孔明

历史典故 2023-07-22 10:36:02

诸葛亮,字孔明。众所周知,这位后汉三国时代最负盛名的高人.恐怕很多人不知道,三国时代还有一个叫孔明的人。而且巧合的是,这个孔明的所作所为恰恰与诸葛孔明严重冲突,可以说,若没有后面这个孔明,诸葛孔明或许就要逆天了!

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实现了三分天下的战略,晚年屡次北伐,对抗司马懿,后病死在军中,成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典范。

诸葛孔明的名号响彻天下,“孔明”二字与诸葛相伴,也成了“聪明睿智”的代名词。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后面这个孔明又是谁呢?

胡昭,颍川人,汉末著名的贤士高人,与魏国名臣钟繇等人齐名,同时,他也是一位隐士。

巧合的是,他与诸葛亮一样,也是字“孔明。”

胡昭早年避乱冀州,袁绍几次请他出山,他都婉言谢绝。

后来曹操做了司空丞相,听说胡昭很有才能,也邀请他来辅佐自己,史书称“(曹操)频加礼辟。”就是数次邀请他出山的意思。

胡孔明推辞数次,万般无奈便也去见了曹操,但他并没有答应辅佐曹操,而是再次请求不要勉强自己。曹操也很大度,说:“人各有志,不必强求。”便放过了这个孔明。

说起来,刘备请诸葛孔明是“三顾乃见”,都是亲自前去邀请,而曹操呢,估计是仗着自己人才众多,便没有亲自去请胡昭,而是派人通知,相比之下, 胡孔明显不如诸葛孔明更有“派头。”

但是曹操没有想到,就是这位被他放过的胡孔明,影响了他的江山社稷!

史书记载:

初,晋宣帝为布衣时,与(胡)昭有旧。同郡周生等谋害帝,昭闻而步陟险,邀生于崤、渑之间,止生,生不肯。昭泣与结诚,生感其义,乃止。昭因与斫枣树共盟而别。

晋宣帝就是司马懿,这个记载就是说:司马懿早年没做官的时候,有一个叫周生的人估计看司马懿不顺眼,打算干掉司马,恰巧胡昭和周生是同乡,他听说这件事后就千方百计阻挠周生,最终导致杀司马懿的计划破产。胡昭还与周生砍枣树对天盟誓,然后才走。

胡昭的行为让司马懿躲过一劫,这位“司马冢虎”成年后,隐忍不发,在曹操死后,对抗诸葛孔明,把诸葛孔明活活拖死,后又篡夺了曹魏大权。

司马懿成事以后,怀念胡昭的救命之恩,遂对这位大恩人“公车特徵。”

所谓“公车特徵”意思就是国家特别征召,属于特殊人才特殊待遇,是一种极度尊重的聘请方式。

这一年胡昭胡孔明八十九岁,另一个孔明诸葛孔明却已经在数年前去世,终年五十四岁。

我们总是说“由于某种大潮流大背景的原因,所以历史必然会怎样怎样”,其实历史是由很多细节组成的,而细节充满了偶然性,所以,历史其实是偶然性的结合物。

胡孔明救司马懿的举动,其实改变了历史进程,说“他这个孔明坑死了另一个孔明”并不为过。

原来三国不止一个孔明,另一个是谁

一提到孔明两个字,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恐怕都是那个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得出山,一把羽扇定蜀汉江山的诸葛亮了。诸葛亮一生为兴复汉室东征西讨,刘后主时期更是几乎凭借一人之力撑起了整个蜀汉江山。

也正是因为过度操劳,积劳成疾,致使诸葛亮寿命大减。有传说诸葛亮在卜算时,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曾试图用七星续命灯延寿,但结果失败了。原因是当年火烧赤壁时诸葛亮设祭坛借东风,然而功成后却没有将东风还于天道,老天便不在为他续命。最终在第五次北伐的战役中,诸葛亮命丧五丈原,一代传奇就此陨落,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千古绝唱。

由于诸葛亮的光芒太过耀眼,以至于与他同时代众多杰出的文臣武将都只能作为陪衬。吴国名将周瑜就曾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慨叹。而在这些人当中还有一位,巧合的是他也叫孔明,这个人是胡昭。
胡昭,字孔明,河南许昌人士。有治世之才,却不愿受庙堂束缚。曹操曾向其抛出橄榄枝,胡昭却不屑一顾,最终胡昭还是选择归隐山林,以青山绿水为邻,与诗词经典作伴。抛弃俗世的纷扰,过起了悠闲的田园生活。

在生活中胡昭除了看书写字外,也经常下地劳作,望之与一般农家别无二致。或许人的心境平和了自然可以延年益寿,在那个战火连天,群雄割据的动乱年代,胡昭却得享高寿,终年88岁。同为孔明,结局却是天差地别,实在是让人唏嘘不已。

精通三国的(不要游戏),帮忙理一下诸葛亮的以及他宗族的详细事件

诸葛亮是三国时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字孔明,人称卧龙,东[汉末]年徐州琅邪郡阳都县(在今山东沂南县)人。诸葛亮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他出生的第四年,即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就爆发了黄巾大起义。军阀割据,战乱不休,诸葛亮又失去了双亲,依随叔父诸葛玄生活。诸葛亮十五岁跟随叔父到荆州襄阳去依附刘表。他看到刘表昏庸无能,不是命世之主,于是结庐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中,隐居待时,这是公元197年的事。诸葛亮在隆中已隐居了十年,他广交江南名士,“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有匡天下之志。他密切注意时局的发展,所以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公元207年在徐庶的举荐下,刘备三顾草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的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孙抗曹的道路。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策”。公元208年,曹操大举南下,败刘备于长阪。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使江东,联结孙权。诸葛亮以隆中路线的坚定原则与孙权谈判,订立双边同盟,而不是附庸顺从。孙权认识到“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不得不作出让步,同意鼎足三分,发兵拒操。赤壁战后,孙权履行诺言,将荆州借给刘备。佐定益州,使蜀与魏、吴成鼎足之势。曹丕代汉为帝后,刘备也称帝,诸葛亮出任丞相,总理国家大事,关羽镇守荆州。

章武三年(223)春,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助,便给以辅助;若其不才,您可取而代之。”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尽力相辅,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

诸葛亮执政后,首先要办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复与东吴的外交关系。刘备死后,东吴一方面继续向魏称臣,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怎样对蜀,仍陈大军于蜀的边境。诸葛亮派尚书邓芝出使东吴,说服孙权与蜀联合,与魏断绝关系。

当时,南中诸郡在刘备东伐之时,受东吴策动而叛乱,严重威胁[蜀汉]后庭。诸葛亮执政后,与东吴恢复邦交,切断了南中的外援。经过两年调养,诸葛亮上书后主,决心平定南中叛乱。建兴三年(225)春,诸葛亮率大军兵分三路征伐南中。在此次战争中,诸葛亮对叛军首领孟获采用攻心战术,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平叛战斗结束后,诸葛亮吸取“众建诸侯分其力”的经验,将南中四郡分为六郡,叛乱中心建宁郡被分得最细,起用大量土着大姓为官吏,达到不留军队、不运粮草,又能治理该地的目的;征调南中“青羌”万馀家入蜀,以其青壮组成骑兵五部,号称“飞军”:设立降都督,掌管南中军政。该年十二月,诸葛亮率军回到成都。

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上《出师表》于后主,率军至汉中,准备北伐。他先在汉中练兵约一年,然后北攻。魏南安(治甘肃陇西)、天水、安定(治甘肃济川)三郡当即降蜀。魏明帝亲赴长安督战,以曹真督关右诸军,采用以防守为主的战略。蜀军先扬言要由斜谷道攻取县,并使赵云、邓芝率一军据箕谷(今陕西褒城西北)为疑军,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参军马谡领一军为先锋,驻街亭。马谡指挥不当,大败于魏军,丢失街亭。蜀军失去前进的据点,只好退回汉中(正史并无“空城计”退司马懿军之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上书自贬三级,以右将军身分行丞相之职。

建兴六年(228)冬,魏军三路攻吴,关中空虚。诸葛亮再次率军北伐。蜀军此次出大散关,围攻陈仓二十馀日不下,粮尽而退。建兴七年(229),诸葛亮第三次率军北伐。蜀军西向,取魏武都、阴平二郡而回。诸葛亮复任丞相。

在这一时期,诸葛亮与李严的矛盾为引人关注的焦点。本来,他们两人同受刘备托孤,共为辅臣。直到建兴四年(226),两人关系还比较好,诸葛亮在与孟达的信中还称赞李严。但不久,李严写信给诸葛亮,建议利用掌握朝政大权的便利,像曹操那样进爵封王,接受“九锡”,这样他也能捞到若干好处。诸葛亮对此非常生气,在回信中狠狠批评了李严一通。不久,诸葛亮在即将伐魏前,调李严带他所辖的二万军队来镇守汉中。李严却讨价还价,要诸葛亮从益州东部划出五郡设立江州,让他当江州刺史,致使调动未成。诸葛亮以大局为重,也就妥协了;建兴七年,陈震在出使东吴前,专门找诸葛亮汇报李严的巧诈问题,特别谈到李严早年在家乡为官时的一些劣迹,但没引起诸葛亮的足够重视。建兴八年(230),曹军欲三路攻蜀,诸葛亮再次要李严带二万军队到汉中坐镇,李严又讨价还价。诸葛亮即做让步,任命其子为江州都督督军,接替李严调走后的工作,李严这才执行调动命令。建兴九年(231),诸葛亮第四次伐魏,命李严在汉中负责后勤供应,李严未及时筹集到粮草,便写信给诸葛亮说皇上命令退兵。诸葛亮退军后,他又欺骗朝廷说此次退兵是为了诱敌。当诸葛亮回来后,他又故作惊问:“军粮已经够用,为何突然退兵?”于是,诸葛亮在上朝时拿出李严的书信为据,与许多将士一道签名上表,弹劾李严,将他免为庶人,流放到梓潼。

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军出斜谷,据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与东吴约好同时攻魏。但东吴迟迟不发兵,迄至五月,孙权才派陆逊、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汉囗),进攻襄阳,孙权自己则率大军围合肥新城。对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败东吴。他亲率水军东征,让西守的司马懿坚守不战,让蜀军粮尽自退。但当孙权得知魏主的意图后,认为己方成了主战场,吃了亏,即令全线撤军。在西线。诸葛亮鉴于以往的教训,分兵屯田,打算久驻。这年八月,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线,时年五十四岁。蜀军全线撤军。诸葛亮在生前留下遗嘱:“葬于汉中定军山,就在山坡中挖一个坟,坟坑可装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随葬器物。”

诸葛亮选择的道路充分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和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但是诸葛亮并不墨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诸葛亮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诸葛亮的着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代]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
黄月英

性别:女

籍贯:荆州沔南白水

容貌:黄头黑色

父亲:黄承彦

母亲:蔡氏

配偶:诸葛亮

简明历史传记:

黄月英为沔阳名士黄承彦之女,黄承彦以黄月英有才干向诸葛亮推荐,请求配婚,诸葛亮答应后遂与黄月英结为夫妻,相传黄月英黄头发黑皮肤,但知识广博。但也有一说指黄月英本人极美,因此遭到乡里其他年轻女性的嫉妒而诋毁她的容貌。 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相传就是从黄月英的传授的技巧上发展出来。荆州一带的特产,相传部分也由黄月英所制造或发明。现今襄樊一带,还可以听到很多关于诸葛亮与黄月英的动人传说。

简明演义传记:

黄月英为诸葛瞻之母,容貌甚丑,而有奇才:上通天文,下察地理,韬略近于诸书无所不晓,诸葛亮在南阳时闻其贤,迎娶黄月英。诸葛亮所学,很多是由黄月英所授。诸葛亮死后,黄月英也很快病逝,临终以“忠孝”勉励其子诸葛瞻。

历史评价:

◆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引《襄阳记》)

历史年表:

【公元197——207年】东汉献帝建安二年——十二年,诸葛亮准备择偶,以高风亮节著称的沔阳名士黄承彦向诸葛亮提议:“听说你正在择偶,我有一个丑女儿,虽然黄头发黑皮肤,但才能与你匹配”,诸葛亮同意迎娶,于是黄承彦用车把黄月英载送给诸葛亮。 诸葛亮迎娶黄月英后,乡里出现一句谚语:“不要学孔明选择妻子,只得到黄承彦的丑女儿” 。诸葛亮居住在隆中其间,有客人来访,诸葛亮吩咐妻子磨面,顷刻之间,面已磨好,诸葛亮奇怪为什么这样迅速,后来私下观察,看见有几个木人在快速磨麦、磨面。于是诸葛亮请教黄月英,学习了相关机械技巧。

【公元231——232年】蜀汉建兴九年——十年,诸葛亮招集督运廖立、杜睿、胡忠等人在景谷县西南二十五里的白马山,通过对原有的机械技巧进行改造,制作了木牛、流马两种运输工具。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故事都有哪些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故事有很多:三顾茅庐、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白河用水、舌战群儒、智激周瑜、借东风、智算华容、锦囊妙计、三气周瑜、七擒七纵、挥泪斩马谡、空城计、死诸葛走生仲达,草船借箭,隆中对。
《三国演义》的诸葛亮的一生的功绩如下: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六出”指六出祁山, “七擒”指七擒孟获,彻底平定南疆之乱 “东和”指东和孙权, “北拒”指北拒曹操, “火攻”指火烧赤壁, “收二川”指收复东川、西川,指刘璋和张鲁。 点明灯是他北伐时感自己命不久矣,在五丈原禳星续命 “排八阵”是阻住了东吴的追兵让刘备得以脱险。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发明有
天灯:亦称为孔明灯,相传源自四川平乐古镇,三国时期,此镇乃为军事重地,诸葛亮当时被司马懿困于平阳,诸葛亮算准风向,制成纸灯笼系上求救信息放上天空,最终得以脱险。
连弩:被诸葛亮大大改进,是故连弩亦有诸葛连弩或诸葛弩之称。
木牛流马:分为木牛及流马,为运输工具。根据历史记载,建兴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诸葛亮在北伐时所使用,其载重量为“一岁粮”〈逾4百斤〉,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二十里”,为汉国10万大军提供军粮。另外还有机关防止敌人夺取后使用。然而其确实的设计、使用方式不明,至今后世对其亦有不同的解释。

诸葛亮一生最大的两个错误放了一个该杀的人杀了一个该放的人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句老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细细品味,是真的。作为一个普通人,他通常会犯错,即使他是古代的皇帝。当然,朝廷大臣也会犯错。说到这里,他想起三国时期有个大圣,人道名“卧龙”,姓诸葛。他被认为是一个聪明的人,一个聪明的战略家,后来成为蜀国的宰相。


诸葛亮虽然人尽皆知,但他一生也犯过错误。说到诸葛亮犯的错误,相信很多朋友都会说“误用马谡”。没错。公元228年,诸葛亮率蜀军北伐。就是因为他当时坚持重用马苏,才让街亭惨败!结果蜀军无凭无据撤退,粮草断绝。最后诸葛亮只好率军回朝。为了执法,诸葛亮最后不得不将马谡斩首。


孔明先生,除了错用马谡,还把一个本该杀一辈子的人。这个人在世人眼里其实是个小人!就连吴主孙权也说过这样的话,“杨仪、魏延是竖牧!”当然,要说魏延是反派,也许很多人会为他而战,但杨仪确实是个彻头彻尾的反派。诸葛亮临死前发现了这一点,却没有处置杨毅。


公元234年,诸葛亮死于五丈原。孔明死后,杨仪与魏延发生冲突,最后魏延被马岱斩首!此时的杨毅以为自己除掉了奸臣魏延,立下了大功。他回到了诸葛亮在朝鲜的位置。但杨仪回朝时,得到的只是一个空缺的职位,“中国军分区”。


孔明死后,蒋琬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杨仪对此大为不满。后来,杨仪又对费说:“如果洪在诸葛丞相死时射冰,我早就出兵投降曹魏了。今天就这样结束了吗?”这一度让费为难。分析到这里,杨仪应该是被杀的,可惜诸葛亮临死前看出他心胸狭窄,没有做成大事,却没有除掉这个小人,以至于蜀国朝廷大乱。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除了没有处置掉杨仪这个小人,还杀了一个应该释放的人!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魏延。说到魏延,这绝对是诸葛亮误杀的人。如果魏延死了,我为什么要担心蜀汉王朝后期没有将军可用呢?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原拓不是北降魏而是南还,乃欲杀仪。”这是什么意思?其实很明显!事后,陈寿记录了历史事实,说魏延当时没有反叛钟书,只是想回南方!但他确实想杀杨易。就这样.


参考号:《三国志/魏延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64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