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顿单于(?-前174),中国少数民族中第一个雄才大略的军事家、统帅。油画“白登之围”: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韩王信在大同地区叛乱,并勾结匈奴企图攻打太原。刘邦亲自率领32万大军迎击匈奴,先在铜辊(今山西沁县)告捷,后来又乘胜追击、直至楼烦(今山西宁武)一带。时值寒冬天气,天降大雪,汉军虽然“卒之坠指者十二三”,但见匈奴只有老弱残兵,更是获胜心切,便不顾前哨探军刘敬的劝解阻拦,直追到大同白登山,结果中了匈奴诱兵之计。
本文摘自《帝国的崛起与没落》,林樾著,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
1.他们是谁?他们从哪里来?
当战国七雄的争霸战争即将落下帷幕的时候,匈奴人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上。没有人能弄清他们的祖先是谁,也没有人确切地知道他们从哪里来。他们就这样悄然出现了。
后人曾经做了种种考证,希望弄清他们的身世之谜,可惜都是白费工夫。而最清晰的线索,反倒来自一个古老的传说。故事要从夏朝的末代帝王桀讲起。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宠幸一个叫妹喜的女子,把国家弄得一团糟,于是有许多野心勃勃的人起来造反,伟大的商汤就是其中的一位。夏桀后来就死在商汤的手上。 他的儿子和老婆们,为避开商汤的迫害,离乡背井,逃到北方的大漠,跟随牛羊四处漂泊,后来竟繁衍出许多子孙来,被战胜的商人和后来的周人称为匈奴。
无独有偶,相似的故事还发生在罗马人身上。罗马人的祖先特洛伊人,与西边的希腊人,进行了长达十年的战争,不幸为希腊人的诡计所败,特洛伊城陷落,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死去。普里阿摩斯的子孙和亲戚,为躲避希腊人的追杀,跟随伊尼阿斯漂洋过海,逃到了荒凉的亚平宁半岛,定居在那里。后来伊尼阿斯的子孙,被称为罗马人。罗马和匈奴,这两个日后的敌人,在他们民族的童年里,却有着如此相似的不幸,这不能不赞叹历史的神奇。
匈奴人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上的时候,就与蒙古高原紧密相连。他们似乎到了蒙古高原之后,才有了匈奴的名字。而蒙古高原也因他们的出现,而走进世人的眼帘。当时的蒙古高原黄沙漫天,无边无际,好像大海一样,故而当时的人称它作瀚海,今天又叫做大戈壁。按照现代地理学的知识来看,瀚海是一个高原盆地。古代的人们将这个盆地分为南北两部分,也就是俗称的漠南、漠北,大体以 380毫米降雨线为界,与今天的内外蒙古相当。
大戈壁中,有一个叫做居延海的盆地,著名的额济纳河流入其中。沿河水草丰美,树木丛生,是放牧的好地方。它的南边是阴山山脉,草木繁茂,鸟兽众多,非常适合打猎和休憩,是匈奴人生存繁衍的主要场所。阴山的春天是短暂的,夏天和秋天更是匆匆而过,一年最长的时间是冬天。这里的冬天是可怕的,昼夜温差很大,不时会有狂风大雪。如此严酷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匈奴人的游牧之风和坚韧性格。
他们是蒙古高原上第一支游牧民族。每年冬天临近的时候,他们就离开牧场,骑着高头骏马,赶着牛羊,四处游荡,直到发现水草。除了马、牛、羊外,他们还养些骆驼、驴、骡 ,他们虽然没有城市,没有房屋,但他们有毡帐,聚集的毡帐组成部落。每个部落都分有领地,供人放牧和打猎。
四处流浪的生活,造就了匈奴人的尚武之风。从孩提时开始,他们就骑在羊背上,拿着小弓,射杀天空的小鸟和地上的田鼠。再长大些,就能射狐狸和兔子。等成年后,就骑上骏马,成为单于的骑兵。平常四处放牧,以狩猎为业,一旦有变,就全部入伍,投入战斗。远距离攻击敌人时,他们依靠打猎的弓箭 ;短兵相接时,则使用切肉剔骨的刀铤(一种铁柄小矛)。打猎的工具就是他们战斗的武器。他们没有城池需要保护,所以也从来不固守在一个地方。仗打得顺利,便勇敢向前;仗打得不妙,就迅速撤回,从不以后退为耻。
尚武之风的同时是尚力 ,年轻人是力量的代表,所以,匈奴人推崇年轻力壮的人,而歧视那些老弱病残的人。年轻人吃肥美的肉,而老年人只剩下残羹冷炙。
匈奴人还有一种浪漫的风俗:每天清晨的时候,朝着太阳祭拜;到了夜晚,则向月亮祈祷。当月满如盘的时候,才能出兵征讨;当月弯似钩的时候,必须收兵而归。他们也祭拜偶像和祖先,死后有棺椁,以金银衣裘殉葬。但是,他们不起坟墓,也不在坟旁植树为标志,更没有正规的葬礼和守孝的礼节。单于去世的时候,常常以亲近的奴仆和妾陪葬,有时多达数千人。
匈奴人的长相到底如何?如果阿提拉时代的罗马人没有故意诋毁的话,他们应该是这副模样:中等个头,比欧洲人略矮,但比他们粗壮。两腿较短,坐势却很高。宽胸膛,大膀子,四肢健硕,脖子粗壮。圆头颅,小眼睛,扁鼻梁,胡须稀疏,脸部较平。种种迹象表明,他们是黄种人。不过,这已经是越过亚欧、混血过无数次的匈奴人。纯种的匈奴人长成什么样子呢?不知道。
2.冒顿单于和匈奴帝国的崛起
人们对待历史往往有种共同的倾向:常常会因为后来英雄的伟大,而忘记前人的贡献。不知道这是否是一种遗传的健忘。当人们提到牛顿的伟大时,却记不起伽利略在物理学上的种种开创。当人们称赞汉武帝的伟大时,却记不起文帝、景帝在休养生息和抵抗匈奴方面的种种贡献。同样的,当我们想起匈奴的时候,往往会把最闪亮的桂冠放在冒顿单于的头上,而遗忘了一个重要的人。他就是冒顿的父亲–头曼。
头曼是匈奴王国的奠基者,是他让四分五裂的族人凝结成强悍的团体,与东之东胡、西之月氏,并立为蒙古高原上的三雄。就在他完成王业、正图拓展的时候,却遭遇到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王──秦始皇。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带领战无不胜的秦军 30万,击败了头曼和他新建的王国。之后在两国边境上,秦始皇修筑了一系列防御工事,其中最著名的是后来成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万里长城。郁闷的头曼,本来雄心万丈,意欲与秦朝争雄,此时不得不放弃远大的理想,离开祖先的土地,向北迁徙。
大概是这个时候,头曼单于开始培养他的儿子。他把大儿子冒顿送到当时较为文明的月氏,一方面作为人质,表示对月氏的友好;另一方面,希望未来的王储能够了解国家的敌人,掌握他们的弱点,学习他们的长处。冒顿后来用以训练骑兵的鸣镝(响箭),大概就是从月氏人那里学来的。不过,这种善意的举动,因为一个偶发事件,转变成不可挽回的悲剧,最终葬送了头曼单于的生命。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月氏、匈奴两国发生了争吵,最终爆发了战争,未知内情、滞留月氏的冒顿,差点被当作敌人杀掉。后来他虽然逃归匈奴,还得到父亲的封赏,成为一万骑兵的头领。但是头曼对于小儿子日益增长的宠爱(年迈的父亲往往会溺爱小儿子,何况是许多年来待在身边的唯一的儿子),加上之前在月氏的有惊无险的遭遇,使冒顿产生了对父亲的憎恨。这种憎恨,让冒顿开始培植自己仅有的势力──一万骑兵。
现在看来,冒顿对于匈奴骑兵的改良,不过就是简单的统一号令罢了。当冒顿的鸣镝射向某个目标的时候,所有的骑兵都得跟着去射它,否则便被处死。开始,目标是冒顿自己最爱的马,接着是最爱的妻子,最后是父亲的坐骑。在这样残酷的训练之后,这一万骑兵成了冒顿私属的军队,不再听从他人的号令。
与其说冒顿采取了月氏先进的武器──鸣,不如说他用自己的残忍征服了他们。
之后便是杀父。头曼单于死了,死在亲生儿子的手中,这也许是他最大的悲剧。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头曼单于的一生是成功而辉煌的。他有着称霸天下的伟大理想,并为之奋斗。他第一个统一了匈奴民族,建立了王国。虽然在与秦争霸的过程中失败了,但那不是他的错。当时的匈奴王国还很年轻,秦朝却已有百年的生聚和发展,他自然无法取胜。他虽然失掉了部分国土,但是后来又收回了它们。更重要的是,他给匈奴留下了一个更加伟大的领袖──冒顿。
冒顿即位后,继承父亲未竟的事业,推行匈奴的统一。他在军事集权之后,又在政治组织上贯彻集权的理念。之前,匈奴虽然名义上在头曼单于一统之下,但仍然是松散的部落联盟。冒顿为他们制定了一套精密的官制:
在单于的下面,依次设立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等高级官职。匈奴人尚左,所以左贤王地位极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般由太子担任。从左右贤王到当户,都分别统率骑兵,多者上万,少者数千,号称”二十四长”。”二十四长”一般为单于的同姓,为世袭官职,可以自己设置千骑长、百骑长、十骑长等中下级官吏。左右贤王分掌帝国东、西。中部则归单于直接统治,由左右骨都侯辅佐。
冒顿执政初期,月氏、东胡、秦朝三面环伺匈奴。东胡王以为匈奴内乱,有机可乘,不断挑衅,先后索要头曼的千里马和冒顿的阏氏,冒顿都予以满足。东胡王又提出要独占东胡与匈奴之间的大片空地。冒顿征询群臣的意见,有人说:”这种弃地,可给东胡,也可不给,无关紧要。”冒顿大怒,说:”土地是国家的根本,怎么能送给别人呢!”遂将主张把弃地给东胡的人斩首,并举国出兵,将东胡打了个措手不及,东胡王被消灭。
打败东胡之后,冒顿又向北及西北发展,征服浑庾、丁零、屈射、坚昆(今吉尔吉斯)、龙薪犁五族。此外,又向西击破月氏和乌孙,控制西域26国。在他南下与汉较量之前,基本上一统大漠,所管辖的区域,东至兴安岭,西到西域, 北达贝加尔湖,南抵阴山山脉。
汉朝对匈奴的印象最初来自刘邦的白登山之围,刘邦作为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在秦末到汉初打了无数场战役,就连项羽这样的千古无二的神勇之人也败给了刘邦,所以刘邦的军事能力并不弱,但在白登山之围中,刘邦被匈奴40万精锐骑兵围得水泄不通,着实让刘邦平生第一次感受到无限的恐惧。
最为关键的是这40万骑兵居然是按毛色分配的,东边是清一色的青马,南面是清一色的红马,西边是清一色的白马,北面是清一色的黑马,这种颜色分配必须是有强大后勤力量来保证的,刘邦及手下将士全部见证了匈奴的强大,所以在白登山之围结束后,刘邦选择了与匈奴和亲。
和亲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就是刘邦觉得自身实力不足以打败匈奴,再加上汉初百废待兴,刘邦去世后,汉朝对匈奴的和亲政策一直在维持,并且汉朝不敢对匈奴用兵,吕后执政期间,樊哙口出狂言想率军打匈奴,结果被季布一顿打击,季布的理由就是:当年刘邦的四十万大军都被匈奴围困在平城,樊哙有什么本事能打败匈奴。
匈奴的强大似乎成为刘邦之后汉朝皇帝的一致共识,汉文帝时期,匈奴四次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汉景帝时期,匈奴三次大规模入侵,常年的入侵,让汉朝了解到匈奴的特点就是:机动性强、善于骑射、全民皆兵、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以抢掠为生。
汉武帝初期,准备对匈奴开战,当时年轻的汉武帝对与匈奴作战并无把握,从马邑之谋就能看出,汉朝希望用一次谋略全面解决匈奴问题,显示是不现实的,汉武帝初期与匈奴开战,也只有大将军卫青获取了一些胜利,但是比起来后来出现的霍去病来说,卫青的战绩不如霍去病。
卫青总共出击匈奴7次,斩杀和俘虏敌兵5万余人,霍去病共6次出击匈奴,斩杀和俘虏匈奴敌兵11万多人,霍去病的战绩是卫青是一倍还多,并且次数还少一次。那么问题来了,匈奴机动性强、善于骑射,霍去病为什么能把匈奴打得落花流水?这不是用敌人所擅长的骑射打败了敌人吗?
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战术原因。
霍去病打匈奴最大的战术就是长途奔袭。这在古代战争中是极少出现的,因为古代很难解决后勤补给,尤其是华夏民族,华夏是农耕民族,不像游牧民族一样,打仗需要强大的后勤运输队,而游牧民族不需要补给,直接带上干粮,骑上马,长途奔袭的。
长途奔袭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是:速度快,能够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缺点是:攻击不持续,因为随身携带的干粮有限,不能维持长时间作战。
霍去病直接学习了游牧民族的打仗方式,同时把华夏民族的后勤补给与游牧民族的长途奔袭融合起来,霍去病每次打仗都是骑兵带上干粮直接奔袭目标,辎重、步兵及运输队跟在后面慢慢前进,然后骑兵与步兵之间维持联系,在并不固定的地点汇合。
这种战术是既继承了速度快,能够出其不意打击敌人的优点,又保证了战争的可持续性,就拿漠北之战来说,霍去病从定襄(山西忻州)出关,经过代郡(山西阳高至河北蔚县一带),一路向北寻找匈奴主力,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深入漠北,长途跋涉两千多公里,这么远的距离,光靠骑兵带干粮,是不能保证士兵的粮食供应的,还必须要有辎重和运输队在后面跟着才行。
这一战霍去病突袭了匈奴左贤王,所谓的突袭是指敌人没有准备,没有想到汉军会来得这么快,来得这么远,这可是第一次汉军大规模骑兵部队出现在漠北,霍去病手下当时有5万精锐骑兵,此战直接歼敌74000人,俘虏了匈奴都尉以上的贵族83人,并且还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封狼居胥、禅于姑衍、饮马瀚海。
但是卫青的战术就跟霍去病明显不一样,卫青的战术是:主动寻敌、固守阵地,然后两翼包抄。卫青打的都是阵地攻防战,而霍去病打的是长途奔袭战,很明显长途奔袭战比阵地攻防战取得的战绩更大,这也是霍去病战绩远超卫青的原因。
二、个人能力的原因。
1、霍去病的勇猛与冲劲
霍去病第一次参加与匈奴的战争是漠南之战,这是汉朝对盘踞在河西走廊和黄河河套一带的匈奴军队发起的军事进攻,这一年霍去病才17岁,放在今天就是个孩子,当时霍去病的官职是票姚校尉,手下只有800人。
但是霍去病就敢打敢冲,率领手下800骑兵奔赴数百里追击匈奴人,一战斩杀和俘虏了敌人2028人,都超过了自身军队的数量,这不仅仅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更是勇猛直前、不畏强敌的十足信心,这一战展示了霍去病的军事能力。
等到霍去病可以单独率军作战时,他把勇猛直前、不畏强敌、敢打敢冲这种信念表现得尤为强烈,从河西之战到漠北之战,霍去病采用的都是“孤军深入”的方式参战,这种胆大的想法与年轻的霍去病的冲劲加在一起,成为一股不可战胜的强大力量,这就是霍去病的个人能力,并不是每个对匈奴作战的汉朝将军都能打胜仗的,但一直打胜仗的只有卫青与霍去病。
2、赏罚分明
史书上说霍去病不关心士卒的死活,汉武帝赏给霍去病的酒肉,有很多都坏了也没有给手下人吃,而霍去病手下的士卒还有忍饥挨饿的,我认为这恰恰是霍去病的赏罚分明。
一个军事将领不能只当好人,也不能当好好先生,而是应该以足够的方式来激励士卒,以释放出军队强大的战斗力,士卒吃饭本来就是固定的,如果有士卒饥饿就给他吃,那如何来判断饥饿呢?
最好的方式就是以功劳来换取,斩杀了多少敌人?俘虏了多少敌人?以军功来激励士卒是最好的办法,军队不养闲人,也不养无功劳之人,有了功劳才能吃肉喝酒,而不是人人都有,人人都有反而是大锅饭,如何能激励士卒的战斗力呢?
跟随霍去病一起作战的将领,以校尉身份封侯的有6人,升为将军官职的有2人,这就是以军功来奖赏,谁打仗出色,就奖励谁,这才是一种赏罚分明的制度,也有利于提高士卒的战斗力,而不是像李广那样,对每个士卒都非常好,但打起仗来打不赢,老是输,又没军功,你愿意跟随霍去病还是李广呢?
3、大胆起用匈奴人。
霍去病手下有一大批从匈奴投降过来的将领和士卒,这些人都得到了霍去病的重用,比如赵破奴、复陆支、伊即轩等人,复陆支和伊即轩还是匈奴的王,霍去病还曾经迫降匈奴浑邪王,当时浑邪王率领4万匈奴人投降汉朝,这些人当中有部分人被编入汉军,一部分成为霍去病的手下。
用匈奴人打匈奴人,是一个好办法,毕竟他们熟悉匈奴的地理和人文,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有时候你看霍去病一个十几二十岁的少年,在茫茫草原打仗怎么从来没有迷路,我想可能就是这些匈奴人在起作用,他们充当了汉军的向导,所以霍去病才能准确地找找并攻打匈奴人。
三、国力原因。
霍去病能打胜仗的第三个原因就是国力原因了。汉朝国力远超匈奴,先说人口,匈奴虽然全民皆兵,但其总人口不过几百万人,而汉朝的人口则是千万级别,至少是匈奴的十倍,再说马匹,汉武帝为了攻打匈奴,动用了全国的马匹,无论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私人的马匹就花钱买过来,光是漠北之战,汉武帝就凑了14万匹马,打完漠北之战后,只剩下4万匹马了,消耗是相当大的。
汉朝消耗得起,匈奴消耗不起吧,就算双方同等数量消耗,匈奴也受不了啊,就是打消耗战,也能把匈奴拖垮,但实际上汉朝攻打匈奴都是主动出击,深入草原,寻找匈奴主力决战,经过河西之战、漠南之战、漠北之战等一系列战争,整个漠南、漠北都没有匈奴的王庭了,成为汉朝的势力范围了,这就是国力。
除此之外,汉朝科技远高于匈奴,科技包括的范围就太广了,包括武器制造、冶炼、各种投靠技术、士兵训练、人员素质,汉朝都强于匈奴,陈汤就曾经说过,一个汉兵可以抵得过五个胡兵,就算胡人学习了汉朝的技术,一个汉兵也可以抵得过三个胡兵,这不仅仅是兵器的原因,更是人员素质。
霍去病率领的手下都是精锐中精锐,霍去病本人只有20岁出头,死的时候不过24岁,他手下的将士几乎都是这样的年龄,都是青壮年,而且汉武帝还把最好的士兵和马都给了霍去病,正所谓兵强马壮就是这样的,你说霍去病带着一支精锐骑兵,去打全民皆兵,还有老人和妇女的匈奴,怎么会打不赢呢?这就是国力问题。
但是,并非国力强大将领作战就是赢的,整个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唯一不败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卫青,另一个就是霍去病,卫青是霍去病的舅舅,年龄上比霍去病大得多,霍去病17岁参战打匈奴,24岁去世,仅仅7年时间,就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关键是霍去病如此年轻,像他这种年龄就创造了如此辉煌的战绩,整个中国历史上仅此一人,分析原因后才知道霍去病非常了不起。
楼主既然是马邑之战才开始我建议你不要去参加战斗,开局接任务注意是大城市镇长的任务,村子的别接,那个任务通常很简单奖励是大把的经验,20级前通常可以一次任务一级,如果你有幸接到了让你去说服2个将军达成和平的任务恭喜你你稳赚20000+,等过10几天大汉和匈奴打的两败俱伤,你的机会来了开始抢俘虏吧,你是汉臣你就看到牧民就10几个人却带着30+的俘虏,上然后挑郎中骑雇佣不过看到匈奴大军还是跑吧,现在基本就到中期了,建伐木场,卖木头赚钱从倭国下手倭国3个小国都是步兵很好打,可以拿到大量声望,然后是其他小国,印度阿三不能碰重骑兵太猛,很快不用到100天就能到可以带200郎卫的那个官了然后领属兵了,带70多的郎中骑只要匈奴不是太多的射雕基本就不怕了后面我就不说了喜欢怎么玩就怎么玩,叛变也成,自立也成。不懂的再问吧.....
纪律,战斗意志,武器装备,战斗品质。擅长骑射是相对的。当然,汉族农民打不过牧民。全职精英骑兵呢?韩是个傻子。匈奴也有全职勇士,但生产力限制了他们的规模。装备就不用说了,草原缺少好的制弓材料,骑马弓天生就比步行弓弱。草原骑兵的箭对汉族农民来说是致命的,但对于军队来说,除非是附在脸上,否则几乎没有输出。十步之外,就是失手。纪律和战斗意志通过脱产训练和文化熏陶得到锻炼。在这方面,牧民甚至不如汉族农民。
最后,霍去病是一个运动战闪电战的天才,而卫青和汉武都表态支持他,再加上一群汉人精英,驱赶匈奴参战似乎是其应有之义。匈奴最早作为游牧民族出现在中国北方,也就是现在的内蒙古阴山地区。公元215年,秦蒙天将这些经常入侵边境地区的游牧民族从河西走廊驱逐出去,这些游牧民族在西汉初期逐渐成长起来。由于匈奴人勇猛善战,又擅长骑射,当时驻守边关的西汉军民相当惊恐,这些在马背上长大的游牧民族每年都会在灾难来临之际入侵南方的汉军,一度让当时的汉武帝头疼不已。
在友情还不能满足匈奴胃口的前提下,汉武帝开始整顿军队骑兵,不断改良马匹,还要求深入训练?胡夫骑射?艺术。李光、卫青是当时抗击匈奴的杰出将领。如果说卫青只是阻止了匈奴的南征,那么霍去病的诞生绝对是匈奴的噩梦。此时汉武帝精心打造的汉军铁骑,不仅在装备、规模、数量上占有优势,而且军队骑射的训练水平和后勤保障也优于匈奴。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匈奴遇到了英勇善战的霍去病将军,匈奴的失败变成了成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63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袁术姬妾假戏真做杀宠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