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秦国在一百多年时间里都没有出现昏君,为什么还花6代人才统一天下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3 19:22:13

秦国在一百多年时间里都没有出现昏君,为什么还花6代人才统一天下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秦国历史,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问题

秦始皇奋六世余烈,除开最后十年一口吞了六国之外,其余的一个多世纪都在干什么。

其一,秦国地处西北一隅,与诸戎为邻,建国以来便为天下所鄙,跟楚国一样被视为蛮人。所谓关中,也不过是周王室东迁之后的一块弃地。可谓是地处文明边缘,异族环伺。无论是春秋五霸的穆公时代,还是与强魏多次死磕的献公时代,秦国的国土,也就今天陕西南部到甘肃东部那个范围,倘若没有穆公当年征服诸戎拓地数百里,秦国真的只能算个中等大小的诸侯国,缺乏像晋楚一般的战略纵深。这,便是秦国的地缘劣势。

(这便是春秋时期的秦国)

其二,关中作为周室弃地,在被犬戎揉虐过来耕地,资源方面已经大不如前。再加上当时的关中,远不如后世那般富庶。穆公称霸西戎所拓展的土地,更多的出自于战略需求,而不是实实在在增加了老秦人粮食铁器的财货物力。相比起地处中原的三晋,宋 卫等国,秦国可谓是相当贫瘠。这,便是秦国的资源劣势。

其三,秦国民风彪悍,凶勇好斗,在诸子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列国都有无数莘莘学子埋头苦读以求一朝成名,而秦国人却忙于打打杀杀。后世李斯在谏逐客令中便指出,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秦国在孝公之前最辉煌的一个年代,朝堂之上最有才华的大臣皆来自他国。一个国中不出贤才的国家,即便给他们再多的资源国土,也不可能会有什么出息。再加上秦国贫瘠,列国鄙视,会选择到秦国效力的士子,实在太少太少。这,便是秦国的人才劣势。

在这三大劣势之下,逐鹿天下只能是个梦,能够自保已经很勉力。尤其是魏国变法之后称霸天下,任用吴起打击秦国,几乎把秦人锁死在关中陇右。

于是,孝公一纸求贤令开始改变了秦国人才匮乏的局面。打压本土贵族豪强,大力引进六国人才,赏罚分明,激赏军功,面对异国士子封赏的大度远非他国所能比较。开启了山东六国士子疯狂涌进关中的时代。自商鞅开始,张仪,魏冉,范睢,蔡泽,吕不韦,李斯一干超级强臣改变了天下的局势。而在政治制度上面的变革,几乎逆转了秦国文明边缘的局面,一举成为战国七雄文化与经济的聚集点。

惠文王时期,名将司马错力主南征巴蜀,吞下天府之国,辟地千里,控制长江上游,俯视荆楚。一战获得了庞大的耕地面积,国家的战略纵深,为后世秦军东出提供了强而有力的后勤保障。

(战国中期,秦惠文君任用司马错吞并巴蜀)

光是从孝公启用商鞅变法到惠文君吞灭巴蜀,历时已将近三十年。而这段时间,秦国仅仅只是弥补了与六国的差距,做到了与齐楚魏这样的强国平起平坐,还远远没到一超多强的局面。

秦统一六国,最大的推动力,是来自昭襄王。

为政任用魏冉,范睢,为军任用杀神白起。

范睢的远交近攻大家基本上都听说过,这个政策在当时很好的抑制了六国合纵。而对于白起的战绩,这里来划个重点。

昭襄王十三年,伊阙之战,斩韩魏联军24万

十五年,攻拔魏城大小六十一座

二十八年,伐楚,拔鄢 郢二都

三十四年,华阳之战,斩三晋联军十五万

四十三年,径城之战,斩韩军五万

四十七年,长平之战,坑杀赵卒四十万(一说二十五万)

以上数据可能有水分,毕竟古代战争的行军人数是把作战队伍和补给队伍一起算上的,但无论如何,白起戎马一生最大的贡献不是为秦国占领了多少土地,而是消灭了六国多少有生力量。

(战国后期,秦国占领楚国半壁江山,夺上党高地,占领太行山以西)

到了这一步,如果你是六国之一的君主,你会绝望吗?长平之战前,燕国主导过一次五国联军伐齐,把当时国力能与秦国一较高下的齐国打废了。而长平之战,把军力能与秦国匹敌的赵国给废了。往后,山东六国便再无抗衡秦军的力量。

秦昭襄王执政四十余年,做到的功绩便是占拥天下一半的领土,消灭六国的有生力量。自孝公变法至昭襄王落幕,已将近一个世纪。

随后,孝文王,庄襄王在位期间加起来也就三年,可以忽略不计了。

紧接着便是千古一帝同志登场

嬴政13岁登基,39岁统一六国,用时26年。

而这26年间,前面一大半的时间是秦国举国在长平之战后休养生息,朝堂之上的权力游戏。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用将近十年的时间收割了六国人头。

严格来讲,孝公 惠文王 武王 昭襄王 孝文王 庄襄王 始皇共历时一百三十年左右。前面的四代君王,除去武王在位时间过短,其余的三位用将近一百年的时间是为了后世做铺垫,以致于嬴政可以在短短十年间一剑扫六合。

为什么秦国能统一六国?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动力在于“春秋大一统”思想,只不过他实现的只是“秋派大一统”。

当时是儒教国家的政教合一体系,周王朝通过分封建立了儒教的广袤国土,周天子是儒教教皇,诸侯国国君相当于儒教的各地主教,各诸侯国城池则是各处的“教堂”。

儒教的建立者,是他的道家学派人物,代表人物是周公,他辅助周成王成为了首任儒教教主,但从宗教来说,人们一般不把周公作为单纯的道家人物看待,而将他视为皇权的代表,相当于儒教第一个隐形教主,民间传说的元始天尊,应当就是隐喻的周公。

而道家的治国理论,也叫黄老学术,也就是说,有黄帝的一支学派,也有老子的一支学派。

由于当时只有春秋两季,所谓“太极生两仪”,就是为此,与此类似,道家也分化为黄帝的“春派道家”及老子的“秋派道家”,“春派道家”重文士,主建设,有传世典籍《道经》,这本书的地位相当于西方的《圣经》,结果被信奉“秋派道家”的秦始皇焚之一炬,至今只留下十六个大字,令人唏嘘。

“秋派道家”重武士,主征伐,主肃杀,中国社会的“秋后处决”就来源于此,讲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有传世典籍《道德经》,“秋派道家”的祖师爷老子提倡“无为而治”,后来有优秀传人庄子及韩非子,这派道家比较不讲情面,主张应该依照“道法”办事,其传人多被称之为“法家”。

孔子作为道家训御下的儒家,天然是道家的学生,故此敏锐地提出了“春秋大一统”的思想,首先是道家作为宗教的祭司两个流派必须统一,宗教统一了,就可以在世俗国家管理领域实现统一。

这个学术主张得到了秦始皇的完全认可,他强行实施了“焚书坑儒”,使“春派道家”基本上全体“殉道”,成为“卫道士”,秦始皇也就此开了思想定罪的先河,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完整的诛杀“政治犯”,故此被以后掌握话语权的儒家称之为“暴秦”,因为他杀掉的是儒家的老师,是儒家思想的启蒙者。

所以秦始皇统一中国的首要目的是“宗教大一统”,自己当上了“皇帝”,在古汉语中意思就是“大神当中的大神,宇宙主宰”的概念。

思想实现大一统的同时,六国也得到了大一统,而且是以前从没有出现过的广大疆域,更强化了秦始皇作为“神”的满足感和尊崇感。

战国时期秦国六代明君,为何还要花一个半世纪才能统一呢?

都知道秦国自从秦孝公开始开启了统一中国之路,整整六代国君没有一个昏君,那么为什么秦国还得花上100多年,整整6代人才能统一中国呢?

原因在于秦国的底子太差,如果整个春秋相当于一个班级的话,晋国和楚国就是班里的班长和学习委员。齐国是生活委员。比起这些两条-3条杠的学霸,秦国顶多只能盖一个一条杠的小队长,他的成绩存在着明显的偏科,数学不错,但是语文和外语拖了后腿。所以秦国进入战国之后,秦孝公上台,他第1步不是想着如何成为学霸,而是先要补差,如何把每次考三四十分的语文和外语整上及格线。

从地理上看,秦国的地理环境不是特别的好,它的位置在于关中平原这个地方,在西周灭亡之时,已经被犬戎洗劫一空,早已不复西周帝国首都的风采。本来这块地方就不算太过负数,还有一大堆的蛮夷争夺资源,久而久之大秦国就像规划了的埃克森一样,国籍加入中国,球技也很中国了!秦国的民风也在和这些蛮夷的斗争中,日渐蛮一化,所以蛮夷化的秦国很不受以文明自居的中原诸国的待见,关中地区就成为了当时政治文明的边缘地区,人才基本不会入关。?

而且虽然老情人极为彪悍,极为刻苦,但是他们的文化水平确实不高,在春秋时期秦国最高光的秦穆公时代,他所用的人才也都是国外进口人才,秦国自身的本土人才几乎没有几个,这个问题到了后来战国时期也一直存在。

所以在春秋时期,秦国就是一个没资源没地位,没有人才的边缘蛮夷化国家,这种国家是被东方诸国看不起的。所以秦国在春秋时期能够有这么一点点响动,能够出一位霸主秦穆公,已经很不容易了。

直到秦孝公的出现,他的一纸求贤令引来了商鞅,商鞅可以说是当时最好的补课老师,他的变法成功地改善了秦国的国力,他第1步废除了贵族的特权,把各位贵族身上的羊毛好一顿薅。他这一招就相当于我们现在为了孩子好好学习,不给他玩手机一样把影响孩子学习的一切不利因素通通屏蔽掉。商鞅通过打击旧贵族,采用军功爵制度激发民众,在制度上奠定了秦国领先六国统一天下的基础。经过商鞅老师的补差之后,全国的文科水准立即有了显著的提高从原来的40分提升到了六七十分,但是比起他的数学成绩还是有些瘸腿。

就在这个时候,另一位了不起的秦王出现了,那就是秦惠文王。这位秦王发现自己学习成绩还不是最好的主要原因是营养没有跟上,于是他找对了方向,对症下药,天天一直走地鸡。对于当时的秦国也是如此,秦国人虽然作战极为勇猛,制度上比较先进,但是在后勤上仍有隐患。所以这位秦惠文王依靠内部的稳定和制度上的优势,成功地吞并了巴蜀一带,拥有了大粮仓作为大后方。秦国从秦孝公变法到秦桧为王拿下巴蜀,整整用了30年,但是这30年只是在还历史上的欠债,使得秦国的国力能够比肩当时的东方大国,至于能否成为独领风骚的学霸,还得靠后人的继续努力。

真正让秦国一夜爆发,往前迈了一大步的人是战国大魔王秦昭襄王。秦昭襄王手里有两把剑,一把是外交策略,远交近攻,另一把是军事上的大宝剑,那就是大秦战神白起,白起打仗和以往不同,他追求的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追求对敌人有生力量的打击,在白起指挥的战役中,秦军共计歼灭了上百万的六国军队,光长平一战就活埋了数10万赵国精锐,使得以军事立国的赵国失去了制衡秦国的力量。

在秦昭襄王执政的这几十年里,靠着挥舞两把大剑,秦国的国力逐渐超越了其他六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之首,秦国的领土面积也成为了天下第一。而此时距离秦孝公变法已经过去了整整100年。也就是说,秦国人整整花了100年才从一个落后的偏科学生变成了一个学霸,具备了统一中国的条件。

之后的秦孝文王、秦庄襄王一共加起来也不到三年,可以说完全忽略不计。

从战国大魔王秦昭襄王长平之战取胜之后,到秦始皇开始发动统一战争,这之间又隔了30年,在这30年间,秦国一直在积攒国力,而六国也在不断的垂死抵抗。其实就算是秦始皇最后收割人头,也整整打了10年。

从这里我们能看出秦国,虽然六代国君都是明君,但是这其中的前三代人用了130年的时间,就是为了秦始皇最后统一中国打基础,没有这130年的积累与铺垫,没有从商鞅变法到吞并巴蜀,最后到长平之战的一系列的伟大胜利,秦始皇也不可能在短短10年之间取得在重塑华夏的成果!

秦国自秦孝公到秦始皇的150多年,为什么没出过1个昏君?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为什么没有出过昏君?有意思,什么是昏君?我的理解是有能力辨是非而不辨者,有能力图作为而不图者是为昏君!从这个角度讲,秦孝公之后包含他在内共计七代君主确实没有一个昏君。非但孝公之后,即使孝公之前,近700年历史,共计31代君主,有能力不足的,有寿命不足的,也有命运不济的,但可以说没有一个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昏君。这种现象确实比较罕见,不仅在战国少见,即使放到春秋时代也是绝无仅有的。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一下几点:

其一,国家地位使然。秦国虽强以至于到了战国末期可以一扫六合而统一天下,但是在秦国先祖创业之处以至于到了商鞅变法之初,秦国都是一个弱国、穷过、落后之国!所谓六国卑秦,不与之盟就是这个意思。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好比工业革命后的欧洲诸强,第一序列是科级经济超强的英国,第二序列是工业基础雄厚的法国和德国,而秦国很像是工业革命刚起步的俄国,个头虽大,却势力并不强,是诸强中的弱者,甚至经常遭受鄙夷和欺负。君不见,秦孝公何其雄才大略,但在执政之处不也要割地赔款以求国家生存。所以,在这样一个国家,容不得有昏君存在,在生存的压力之下昏君也没有办法上位!

其二,族群性格使然。秦人起于陇右,与犬戎为伴,在夹缝中生存,形成了秦人英迈豪壮,强悍尚武的性格。秦人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周孝王封秦非子。秦非子因善于养马,得到周孝王的赏识,获封秦地,成为秦国始封君,号称秦嬴。所以,秦人自祖上就是为周天子养马的,其后世不断在陇西乃至关中的广袤土地上生存,半农半耕,与关东中原各国不同,秦人的民风十分彪悍和尚武。这样的民风下,君主必须是有能力、敢担当的角色,必须有硬实力,能够让部族繁衍生存,否则不可能让手下心服口服,更何况人格魅力以感召。

其三,地理决定心理。什么意思?就是说历代秦人对中原的向往是一贯的、坚决的。老秦人长期的根据地是陇右乃至关中地区。陇右不必多言,关中是个好地方,但在先秦时期,这个地方毕竟还是比较偏,不是文明中心。如果说周天子定都的洛阳是核心,那么魏、韩可以算第一圈层,赵、楚、齐可以算第二圈层,而秦国和燕国只能算第三圈层,属于偏居一隅的小国,不起眼的角色。所以在历代秦王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东出?。什么是东出?就是向东突破函谷关,然后是逐鹿中原。这是他们的后代几代人一直坚持的国家政策。只有东出才能够彰显一个响当当大国的存在。正是这个远大的持久的理想,让秦君有了奋斗目标,以至于很少有昏君出现。

个人观点,欢迎关注一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6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