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清朝怎么解决蒙古问题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历朝历代中蒙古和匈奴自古都让中原的君主们分外头痛, 这些游牧民族战力极强,他们所向披靡,无人能挡。战国时期,秦始皇不仅要对抗其他五国,还要修筑长城来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汉武帝倾举国之力也仅仅把匈奴打了个惨胜。晋朝时期的“五胡乱华”更是差点毁灭了中原文明。唐朝的和亲,北宋的靖康之耻,元朝的建立,明朝的土木堡之变。可以说,北方游牧民族是中原王朝面临的第一劲敌,也是决定中原王朝兴衰,国运更替的重要因素。然而,有一个朝代,他历经摸索,终于想出了限制蒙古游牧民族的一套战略方法,并且成功实施,使蒙古成为了缺乏战力,缺乏人口的少数民族,从此解决了北方的隐患。这就是中国历史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
蒙古比匈奴的战力更加强大,然而蒙古却结结实实的败在了清朝手里,清朝也明白蒙古的强大,自然不敢放松对蒙古的监视。同样的,他们也不敢采取过于高压的政策,以免产生哗变。于是,分三步走逐渐瓦解蒙古。第一步就是清朝禁止蒙古学习汉人的文明,如果发现蒙汉两族通婚的现象,那更是杀头之罪,直接隔绝了蒙古学习与进步的环境。这使得蒙古逐渐脱离文明社会,回归游牧,处于落后的状态。
第二步:清朝隔绝了蒙人和汉人的交流后,在蒙古设计喇嘛寺,并派遣僧人教化他们,同时清朝颁布政策蒙人家中有五子的,必须有两个到三个被送去当喇嘛,做和尚。而这样的做法不仅使得蒙人人丁不兴,更是消灭了蒙人的戾气和破坏性。
第三步就是严格控制蒙古人口,蒙人在清朝的统治下人口急速下滑,在清朝初期还有1000万人口的蒙人,到了清末却只剩100万人,人口直降9成。正是这个三步走的政策,使得蒙古永无翻身之日,逐渐成为缺少战力,人口稀少的少数名族。一直到近代战争,我们都听过滇军,川军,东北军等军队,可是蒙古军却从未被提起。假如,清末时期,蒙古军队依然人口众多,英勇善战,那么历史上他会不会改变国局呢?
中国历朝历代都受到边境游牧民族的侵扰,但是到了清朝这个问题却解决了,清朝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有三个方法,我们一一了解一下。
一方面清朝满族人就是马背上的民族,了解游牧民族的习性,清朝政府也非常清楚游牧民族的弱势在哪里,其实游牧民族一直侵扰边境并不是因为他们喜欢战争,而是由于他们的生活方式导致他们不稳定,他们没有稳定的食物来源,居无定所,如果他们有好的生活环境他们就会珍惜;
二是在清朝建立之前明朝采用了分裂蒙古内部的策略,导致蒙古势力被削弱,在明朝时期明朝和蒙古各部落打了二百多年,使得蒙古人数锐减,而且蒙古的贵族势力也分散不团结,这些大大削减了蒙古的战斗力;
三是清朝时期对蒙古各部采用了又拉又打的政策,一方面用武力压制,一方面采用和亲的方式牵制对方。同时通过盟旗制度把蒙古地区划分管理,地块内可以游牧,地块外不可以,这样缩减了蒙古部落的活动范围。还有一个非常厉害的政策,清政府大力推行喇嘛教发展,每个家庭只留一个人,其他人都要出家,喇嘛教徒可以不收赋税,这个政策的好处就是生育人口锐减,蒙古地区的人口越来越少,没有人更无法和越来越强大的清政府抗衡,直至清朝灭亡时蒙古地区的人口,从之前的五百多万减少到了五十万。
就这样清政府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国几千年的游牧民族边患问题。
吕海峰
话说,自从蒙古族英雄成吉思汗崛起于草原,并带领蒙古人征服世界开始,蒙古族就成为了一个令世界上都十分害怕的民族之一。而因为他们的勇武好战,难以对付。所以,在明朝将近300年的统治当中,蒙古人始终都是北方的一个最大威胁,而就在这期间,蒙古人还曾经数次兵临明朝首都——北京城下,由此,可以说,实力确实不容小觑。但是,等到了后来,清朝统治者却把这只猛虎给彻底驯服了,直至成为了清朝统治者自身的一部分。那么,这究竟是咋回事呢?下面,就请诸位看官和老吕再一起去看一看那段烽火硝烟的历史岁月。
首先,如果我们说到蒙古人和清朝的关系,很多人就会自然想到的是满蒙联姻。是的,一点都没有错。满族人就是通过与蒙古族贵族之间的不断联姻,而最终实现了稳定蒙古人的战略目标。也正如大家所熟悉的康熙皇帝的奶奶——孝庄太后,她就是一个典型的蒙古族,而她也不但帮助康熙皇帝获得了江山,还奠定了一个大清王朝长治久安的政治基础。所以,有人说,大清王朝是成于一个女人——孝庄太后;毁于一个女人——慈禧太后,此话一点不假。当然,事实上,大清朝在初创时期,蒙古人当中最大的一个部落东蒙科尔沁就是努尔哈赤的合作作伙伴,也就是当时后金公司的大股东之一。而奴尔哈赤也曾经将自己的亲侄女嫁给了当时的蒙古科尔沁王爷,而好多的蒙古科尔沁王爷的女儿也曾经嫁给了清朝的皇帝。加之,由于他们二者之间地缘高度接近,所以,早在明朝的时候,一些科尔沁蒙古的老百姓和满族的老百姓之间,就已实现了相互之间的通婚。所以,蒙古族又怎么会不臣服于自己的亲戚呢?
其次,就是满族人善于使用民族同化的手段。回首自满清统治者入关以来,它为了追求大清朝的长治久安,虽然采取了“多元式统治”和“分区隔离”方法。但是,在分区的过程中,它却将蒙古族纳入到了自己的八旗当中,也就是当时八旗当中的蒙古旗,并几乎包括了当时所有的蒙古贵族。当然,事实上,自明朝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的时候,努尔哈赤的女真部落,就已经有很多的蒙古人前来归附,所以,在努尔哈赤的军队里,就至少也有五六万的蒙古士兵。而努尔哈赤就将他们在统一思想之后,全部纳入到了清朝的八旗当中,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满蒙一家亲”。而他们也在跟随怒哈赤统一女真各部落,以及同明朝统治者争夺天下的战争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牲畜、甲仗、兵器,金银财宝,加之,努尔哈赤又仿照当时明朝的官职,对作战有功的蒙古士兵分别授与不同的官衔,并根据其贡献的大小,子孙后代可以永远袭职。所以,就这样,蒙古族和满族的关系是越来越铁。其中,最为我们所熟悉的八旗当中的蒙古族名将就是僧格林沁。而他也是清朝末期,最靠得住的一位名将,更是当时一支农民起义军——捻军最大的对手。但是,由于他后来上演了“骄兵必败”,所以,在1865年的5月,不慎中了捻军的圈套,而被捻军所杀害。
再次,满族人常常会以宗教为抓手,不断弱化外蒙一带蒙古人的战斗力。因为,当时的清朝入关并不代表着所有少数民族的利益,所以,在清朝二百多年的统治之下,蒙古族、尤其是外蒙一带的蒙古人,他们同样被清朝所监视,并且,还利用了蒙古族自身的宗教信仰对其不断进行消弱。比如,根据《冯玉祥回忆录》中所记载:“蒙古本有一千二百万人。在满清长期统治之后,今已减少至五十万人。满清利用喇嘛教以统治蒙古人民,凡有兄弟八人者,七人须当喇嘛;兄弟五人者,四人须当喇嘛;仅有一人可为娶妻生子的平民。”也就是,在那个时候,由于清政府大力扶植蒙古的王公贵族信奉喇嘛教,并鼓励他们家庭中的男性子嗣出家,而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就改变了蒙古族的很多的内在性格,同时,由于一旦出家,就会一辈子也不能结婚,所以,又导致了草原上就出现了比较广泛的男少女多的性别失衡,再加上,性病的泛滥,于是,蒙古族也就随后出现了人口上的锐减,从而减轻了对清王朝的威胁。
总之,曾经建立过庞大帝国的蒙古人,为何却被清朝给征服了?原因虽然很多,但应该不外乎以上这三点。(吕海峰)
其实外蒙古他并非是在北洋政府丢的,准确来说是在民国时期,在蒋介石执政的期间,从国民党政府手里面丢的。在清朝的时候,当时的外蒙古它只认清朝的皇帝为大汉,所以在清朝被灭亡的时候,外蒙古他就趁机搞独立,因为他们觉得清朝已经灭亡了,而当时民国跟他们并没有这个约定,所以他们并不认民国的政府。所以这样子的话,当时的外蒙古就没有认同当时的民国大总统。这也就是在法统的问题上,让民国没有办法守住外蒙古。
因为清朝他在于当时外蒙古的笼络是以宗教的方式去融入外蒙古的,而当时的清朝的皇帝是喇叭叫的文殊菩萨,这样子因为活佛在外蒙古有很高的地位,所以当时的外蒙古和清朝皇帝就有联系,但是到了民国时期,因为没有了这层宗教的联系,所以这样子的话当时的外蒙古和民国的大总统也就没有了什么联系,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时的外蒙古会在蒋介石的手里边丢失的原因。
而且当时外蒙古他之所以愿意臣服于当时的清政府,是因为当时外蒙古他想要从清朝这边得到赏赐,可以和当时的商人更好的商业往来,但是在民国的时候,外蒙古他们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好处,当时的商人还大肆的对外蒙古的人的放贷,这也就让当时的外蒙古更想脱离民国。
~以下内容转自知乎~
清朝的“民族政策”是个复杂的体系,不过也许可以简略的总结为“分而治之(分),因地制宜(适),靠而不近(矜)”,即,
1、分:以封建手段限制流动和混合,也就是说各地各族都以民族的不同而分割居住,其中最典型的,要数柳条边的修建和各地满城、回城、汉城的出现了。
2、适:然后清廷针对不同的地区,制定了不同的统治策略和制度。
3、矜:清代民族政策中颇具特色的是清帝的多重角色:他既是汉地的“皇帝”,又是蒙古的“大汗”,还是藏传佛教的“活佛”。以此为代表的统治集团积极的向蒙汉两族靠拢。而另一方面,满汉、满蒙的区分又始终都存在,并且长期被保持在虽然“不远”,但是始终不会融合的微妙平衡上。直到清末的动荡打破这一不稳定的平衡。
原文传送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6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