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史记》小细节透露刘邦从什么时候开始对韩信不满的,

华里士 2023-07-22 09:44:35

韩信跟了刘邦后,军事才能得到了发挥,从成为大将军开始,韩信一路被汉王拜为相国、齐王、楚王,可谓位高权重。但后来因被人告发谋反,被降为淮阴侯,最后被吕后骗杀,夷三族。一代天才最后以悲剧结尾,让人扼腕叹息。不过,刘邦对韩信的不满并非是在人告发谋反时才开始的,而是在拜他为相国的时候就开始了。

刘邦死里逃生到脩武

公元前204年,荥阳之战,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已经断粮。汉王为了脱身,抓来两千妇女穿上士兵的铠甲出去挡刀,又让将军纪信坐着自己的车子冒充自己去向项羽投降,带着几十个随从借此机会逃跑。项羽知道后又接着一路追到宛城,这时彭越渡过雎水支援刘邦,分散了项羽的兵力,刘邦则趁这个机会逃回成皋。但项羽率领的军队如一头猛兽,又把成皋包围了,只带着几十个随从的刘邦陷入了命悬一线的大危机。

刘邦当时处境之危险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汉王跳,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北渡河,驰宿脩武(修武)。自称使者,晨驰入张耳、韩信壁,而夺之军,汉王得韩信军,则复振。

翻译过来就是:汉王轻装减从,独自一人让滕公夏侯婴赶着车子逃出了成皋北面的玉门,向北渡过黄河,来到脩武住宿下来。第二天一早他谎称自己是汉王派来的使者,闯进了张耳、韩信的军营,夺取了他们的军队。汉王得到韩信的军队后,才又振作了起来。

汉王巧夺韩信兵权

以上一段描述虽然简短,细读起来却又有几个值得推敲的地方:1.韩信、张耳属刘邦麾下,汉王为何不正面通知二人迎接而是要谎称使者入营?2.汉王既然是谎称使者进入的,又如何夺取他们的军队的(要拿到兵符才可以)?3.为何只说“汉王得韩信军”?而不说是“汉王得张耳、韩信军”?对于这些问题,在《淮阴侯列传》里可以找到部分答案。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

翻译过来是:早晨汉王自称是汉王使者,进入了韩信、张耳的军营。当时韩信、张耳尚未起床,汉王进入他们的卧室,拿走了他们的兵符,随后召集诸将,重新布置了他们的职务。韩信,张耳起床后,才知道汉王来了,大吃一惊。汉王夺取了两人军权后,命令张耳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组织赵国新兵进击齐国。

汉王刘邦防备韩信

影视剧刘邦对韩信说“兵我先带走了”。

将这两段话对比来看,一些答案就浮出水面了:

1.韩信、张耳属刘邦麾下,汉王为何不正面通知二人迎接而是要谎称使者入营?

从汉王盗了兵符后重新分配诸将的职务来看,汉王是想找个办法把军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堂而皇之通知他们的话,自己掌握军权的可能性也许不大,所以汉王才会选择这种方式。

2.汉王既然是谎称使者进入的,又如何夺取他们的军队的(要拿到兵符才可以)?

描述已经很明显了,汉王就是偷兵符,得到兵符后才进行指挥的。那么新的问题又来了:韩信、张耳军营真的这么好进?随便一个人谎称使者就能进入,而且进到自己卧室都不知道?究竟是韩信、张耳军营戒备不够?还是汉王刘邦太聪明?这就不得而知了。

3.为何只说“汉王得韩信军”?而不说是“汉王得张耳、韩信军”?

强调“汉王得韩信军”其实就是暗示汉王不爽韩信,从汉王夺取二人兵权的分配就很明显了,因为汉王虽拜韩信为相国,但却让他组织赵国的新兵去进击齐国,也就是说,把他原来手下的人全部收回自己手里了,所以赵国相国,实际上不过是个虚衔而已。对韩信的防备之心已经凸显。刘邦不费吹灰之力拿走了自己的兵权,韩信懵了。

那么汉王为什么要防备韩信呢?也许是责备韩信没有像彭越一样第一时间赶来救援,也许是惧怕韩信才能在自己之上,也许是汉王本身高瞻远瞩,觉得手握兵权才比较可靠。司马迁没有给出我们明确的答案,但无论如何,从此时开始,汉王刘邦确实已经从心里对韩信开始产生防备之心了。

韩信和刘邦是什么关系?

韩信、刘邦作为秦末汉初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在后世也一直流传着他们的故事。韩信是是军事天才,享有?兵先?美誉,为刘邦南征北战打天下。刘邦是大汉的开国皇帝,知人善用,驭人之术娴熟无比。一直以来,韩信和刘邦两人的故事都受到后世很多的关注,那么他们之间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唯有?君臣?关系吗?这我们得分几个阶段来讲!

第一阶段,韩信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韩信投靠了项梁,项梁战死后,韩信又追随项羽,但他在项羽的帐下并未得到重用。该时期的刘邦正在沛县起事。二人并无交集。

第二阶段,鸿门宴后刘邦归服项羽,项羽封其为?汉中王?,授汉中、巴蜀秦地,不久便入蜀。此时的韩信在项羽帐下仍无所作为,便毅然离去,投奔入蜀的刘邦。但是即便如此,韩信在刘邦帐下也未被重用,甚至连和刘邦交谈见面的机会都不多。此时二人只是上下级关系。

第三阶段,俗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信之所以能大展才华,离不开他的第一个?伯乐?:萧何。韩信投入刘邦帐下一直以来都是担任管理粮饷的官职,在此期间他结实了萧何,萧何也非常赏识他,但是这种赏识并没有让他有施展才能的机会,不久就悄然离去,而他逃跑的消息传到萧何耳中之后,便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最后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刘邦力排众议,非常果断的拜韩信为大将军!此时二人为君臣关系,但刘邦对于韩信来说,是有知遇之恩的,韩信对刘邦也是非常感激。

第四阶段,韩信被拜为大将军之后,果然没有辜负刘邦对他的期望。东进灭赵,巧记灭齐,南征北战为刘邦打下了半壁江山。但在这时期,两人的关系有了转折点,刘邦在退入荥阳时遭到了项羽的围困,而韩信正在北方作战,并且没有在第一时间支援刘邦,也就是说,刘邦在这件事之后开始提防韩信,韩信意识到了这点,但他感激刘邦的知遇之恩,并未做出叛逆之事。

第五阶段,楚汉相争以刘邦胜出建立汉朝为结点,此时的刘邦君临天下,韩信被封为楚王。后韩信因收藏项羽旧将钟离昧被贬为?淮阴侯?。但最终并未逃脱?敌国破,谋臣王?的悲惨结局。

综上所述,韩信和刘邦之间大多时期是处于君臣关系的阶层,或者是互相利用互相成就的关系,刘邦利用韩信,夺取天下,韩信通过刘邦,功成名就!但是两者之间仅仅只有政治关系,未夹杂其它情感,而政治又是残忍的,像刘邦和韩信这样的结局,在后世君臣中也是不断上演着。

《史记。列传。淮阴侯列传》中的刘邦是怎样的人

读《淮阴侯列传》有感刘邦权谋之深

——驳易中天《韩信功过之谜》文中一观点

每次打开太史公的《史记》,总是先读《淮阴侯列传》,我想可能是这位传奇的将领让我入迷。读这篇文章,让我感到刘邦权谋之深。特别是读到:“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 刘邦权谋之深的感觉更甚。

我认为刘邦权术老到,不仅是我对文意的感觉,更是对易中天先生对韩信的一个观点的不敢苟同,这不敢苟同之处使我如哽在喉,不吐不快。

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上《韩信功过之谜》一讲中说道:“刘邦还是给韩信封了一个王爵,但不是齐王,是楚王,刘邦跟韩信说,你本来就是楚人,你熟悉楚国的风土人清,做楚王比较合适,做楚王吧,于是韩信就成了一个没有兵权的楚王。应该说,刘邦这个举措还是蛮厚道的,他并没有报当年韩信勒索他要当齐王的那一箭之仇,不是把韩信抓起来杀掉……而刘邦就厚道多了,韩信你不是楚人吗?让你衣锦还乡。你是从那个地方走出来的,现在让你风风光光、体体面面、堂堂皇皇回到你的故乡去,享受你的荣华富贵,很厚道。韩信在楚国过的日子也很滋润。”从易中天先生的话中不难看出他认为刘邦拿掉韩信的齐王头衔而改封为楚王,是刘邦的厚道,换言之就是刘邦待人好,待人诚恳、宽容。我不这样看,我认为改封韩信为楚王正是刘邦不厚道,正是刘邦的狡黠,充分体现了刘邦权谋之深。刘邦最想巩固自己的权位,最怕有人背叛自己,而改封韩信为楚王就是为了消除韩信反叛的可能性。刘邦的做法是为自己的利益,谈不上厚道。那么是不是像易中天先生说的“于是韩信就成了一个没有兵权的楚王”?当然不是,《淮阴侯列传》中“高祖袭夺齐王军”是指刘邦夺去了韩信在垓下战役中所指挥的那支军队(即是做齐王所能指挥的队伍)的指挥权,而不是说韩信就永远没有兵权了。当改封为楚王后,韩信自然就会获得楚王应有的兵权。易中天先生认为韩信是没有兵权的楚王是不合理的,试想一个诸侯王又怎么可能没有本国的兵权呢?那么为什么说韩信成了楚王之后就没有反叛的可能性呢?我认为理由有三。

第一、楚国人不敢附和韩信反叛。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楚国在楚汉之争中败的很彻底,连主帅项羽都走投无路自杀了。四面楚歌瓦解了楚军的战斗意识,同样瓦解了楚国民众的战斗意识。楚国人还没有从战败的阴影中走出来,还没有挑起新战事的勇气和胆量。因此楚国在一段时间内是不会有新战事的。即使韩信想造反,楚国人也不敢附和。韩信有兵权,但是楚国人没有反叛的胆量。刘邦看中了这个“败军无胆”的因素,把韩信改封为楚王,体现了刘邦权术老到。

第二、楚国人不愿意附和韩信反叛。韩信自己虽然是楚国人,但是他没有帮助楚国人作战,反而是助汉军来打楚军。虽然说刘邦也算是楚国人,但在楚国民众心里面项羽才是楚国的正统。几年楚汉战争中,韩信直接或间接杀死、杀伤的楚国人已经有相当数量。在很多楚国人看来韩信是楚国的叛徒,很多楚国人都有这样的心理:“你韩信杀了我的亲朋好友,还杀了我们的大王项羽,你来做楚王,我们是不会听你的,不会跟你一条心”。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韩信做楚王实际上是不得人心的,即便韩信想造反,楚国人也不愿意跟从。刘邦看中了这个“不得人心”的因素,把韩信改封为楚王,亦是权谋老到。

第三、楚国人不能附和韩信反叛。这是一个物质条件问题。从秦王嬴政灭楚,到项羽、刘邦反秦,再到楚汉之争,楚国差不多都是主要战场,经过长期战争,楚国的战争资源消耗巨大,人力、物资短缺,已经没有能力打大仗了。因此韩信即便想造反,也没有足够的资源。刘邦看中这个“资源不足”的因素,把韩信改封为楚王,权谋之深,叹为观止。

综上所述,我认为刘邦把韩信改封为楚王,并不是易中天先生所说的“刘邦厚道”,事实上恰恰相反,是刘邦的狡黠,是刘邦的一种权谋手段,跟“厚道”无关。

假使韩信还是齐王,还率领那支他一手组建的军队,韩信要反叛刘邦,鹿死谁手,亦未可知。但是刘邦的高超权术,使他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改封楚王”,使韩信与自己的优劣互易:让韩信有楚国兵权,却没有有胆量和勇气的军队和民众;让韩信有楚国兵权,却没有民心;让韩信有楚国兵权,却没有足够的战争物质。注定了韩信为楚王不可能反叛。也许有人会说“刘邦防备韩信反叛,没有必要搞这么多花样,直接把韩信杀了就可以,还封什么王”,这种看法与易中天先生在《韩信功过之谜》文中的观点有类似之处。易中天先生认为“他并没有报当年韩信勒索他要当齐王的那一箭之仇,不是把韩信抓起来杀掉”,其实不然,我认为刘邦当时不直接杀韩信有两个原因:其一,天下初定,还存在敌对势力,暂时不杀韩信,有必要时可以利用韩信去镇压敌对势力;其二、刚打完大仗,人心思定,韩信又有很大功劳,此时杀韩信,怕有人不服,怕失去民心。所以刘邦来个改封楚王的糖衣策略,暂时稳住韩信,缓缓图之。但是什么人才不会反叛自己,当然只有死人,所以处死韩信只是时间问题。

一招“改封楚王”敲响了鸟尽弓藏的前奏。刘邦权谋之深,难测!

刘邦灭项羽称帝后,为何最先收拾的是韩信,而非其他诸侯王?

刘邦称帝后,最先收拾的就是韩信,这绝非是偶然,究其缘故,无非几个:

其一,早年韩信“趁火打劫”,埋下祸端;

其二,韩信功高震主;

其三,韩信情商堪忧。

萧何、韩信和张良,被誉为汉初三杰,一介布衣刘邦能在乱世杀出重围,最终称帝,若这几位的倾力辅佐,是根本办不到的。然而刘邦刚称帝不久就先解决了韩信,另外二人却得以善终,个中缘由,绝大部分人都觉得是韩信早年的“趁火打劫”一事,让刘邦心怀恨意已久。

当年刘邦和项羽二分天下,刘邦一开始对这种局面也比较满意,不料张良和陈平极力劝说其与项羽一决高下。刘邦同意了,开始了一统天下,成就帝王霸业之路。彼时项羽连连败北,但刘邦的军队将其追至固崚时,亦不敢轻举妄动,便安营等韩信、彭越军队支援。这一等就等好久,也不见韩信和彭越的人影,刘邦都急眼了,张良就跟刘邦献策,称或许韩信和彭越因不满于没有封地,才延迟出兵。这明显就是讨价还价嘛,刘邦即便心有怨愤但迫在眉睫,不得不答应给韩信封地。此事为韩信被杀埋下了祸根。

而除了早年的“趁火打劫”,韩信也逃不过因功高震主被杀这一定律。韩信本人的能力刘邦深知,而当年刘邦对韩信都得小心翼翼,此时韩信声望碾压群臣,将来刘邦西归,他的儿孙能否驾驭得住此人?答案很明显,就是不能。为了刘家江山长远之计,刘邦自然要为后面的太子扫清障碍。更有刘邦早年是项羽的部下,后来才转投刘邦,这段历史让刘邦对其忠诚度产生了怀疑,担心自己会成为下一个项羽。

当然了,韩信本人情商也实在不在线,最广为流传的一则小故事中,讲的是刘邦问过韩信关于领兵能力的事儿,韩信听后称刘邦可领兵十万,当时这个数字,对于一般的将才也是很可观了,刘邦心中暗喜,随后又问韩信:“那你觉得自己能带多少兵?”,韩信答:“多多益善也”。一个员工在老板面前炫耀能力超越于老板,这事儿一般人真干不出来啊。高调如此,刘邦岂能容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62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