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刘邦最经典的十句话

历史典故 2023-07-22 09:36:38

汉高祖刘邦是一市井无赖,但他却一统天下。市井无赖本没什么可说,可谁让刘邦当上了皇帝呢?假如他一直是市井无赖,恐怕说过的话没人记得住,但,当了皇帝就不一样了。本文结了刘邦说过的最经典的十句话与大家分享。

一:最能体现其欲望的话:“嗟呼,大丈夫当如是也”。

刘邦见到秦始皇出巡的盛大场面时说的话。虽是赞赏秦始皇,实则体现了刘邦作为下层贱民对上层社会贵族生活以及皇权的渴望,体现出刘邦追求权力的欲望。

二:最能体现其与众不同的话:贺万钱。

刘邦当时是一个小小亭长,一钱都没有的情况下,却在吕公的贺宴上喊出“贺万钱”,此种气魄非常人所有,虽是大话,但却能体现出他的与众不同。

三:最能体现其深得民心的话:“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

刘邦对秦地百姓说的话。刘邦抢在诸侯之前攻进咸阳,退兵霸上,废除秦法,约法三章,告谕众民,安抚人心,秦地百姓十分高兴,争先恐后拿着牛羊酒食欢迎刘邦,刘邦说到:“仓库里有的是粮食,我们什么都不缺,不能再让大家破费了。”当时的刘邦还不成气候,但为了笼络人心,为了日后大业,他也只能过把眼瘾。

四:最能体现其无赖品性的话:“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项羽与刘邦相持不下,于是拿刘邦的爹做人质,跟刘邦说:你不投降,我就烹了你爹。刘邦说到:我与你受命怀王,是为兄弟,我爹就是你爹,要烹了他,请分我一杯羹。这话体现出刘邦的无赖品性,也看得出刘邦的聪明,抓住了项羽短处,将项羽逼到两难的境地。项羽此举等同于与无赖讲忠孝仁义,如同对牛弹琴。

五:最能体现其心机的话:“虏中吾指”。

项羽提出要与刘邦单挑独斗,刘邦指出项羽十条罪状,项羽大怒,让埋伏的弓弩手射中了刘邦的胸部,但刘邦却握着自己的脚说了这句话“这个贼射中我的脚了”。此话足见刘邦的心机。两军交战,主公重伤,这样会严重影响己方士气,还会让敌方士气大振。在谋略方面刘邦依仗张良等人,而这次是刘邦急中生智,其心机之重让人叹服。

六:最能体现其成功的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刘邦成功在哪里?这句话是最好的总结。大家都很熟悉,在此不再赘言。

七:最能体现其虚伪的话:“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

刘邦训斥萧何的话。萧何当时负责建造未央宫,把宫殿建的富丽堂皇,刘邦觉得太奢华了,意思是:“天下纷纷攘攘的打了这么多年,成败还未见分晓,为什么要把宫殿建造得这么豪华?”表面上是训斥,实则是想让萧何给他找一个适当的理由修建奢华的宫殿,而萧何的回答“非壮丽不足以表达天子的尊重与庄严”让刘邦十分满意。这句话与其说是刘邦生气训斥萧何,不如说这是刘邦个人的一场“秀”,其虚伪之处可见一斑。

八:最能体现其豪迈和无奈的话:“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所著《大风歌》里的一句。刘邦击破英布军以后,回长安途经他的故乡沛县,设宴招待家乡的故交父老,酒酣时自己击筑而歌。前两句体现其豪迈雄壮的帝王气息,后一句体现了他的无奈,无奈没有更好的勇士去守护边疆。

九:最能体现其真情的话: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

刘邦称帝后途径沛县与父老乡亲团聚时说的话。这句话最能体现刘邦的真情。虽然已经身为帝王,但此时的他,是一个回到故乡的远方游子,这句话是刘邦一生少有的真话和动情的话。

十:最能体现其得意的话: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这是刘邦在未央宫建成时宴请群臣对自己父亲说的话。此时的刘邦得意洋洋,坐拥天下,在富丽堂皇的未央宫宴请群臣,讽刺自己父亲目光短浅的同时,道出了自己的过人之处。自古至今,大凡成功者,与常人有很多不同之处,像刘邦,虽被称为“市井无赖”,但他却是独特的,市井无赖有很多,但像刘邦这样的只有他自己。

刘邦说过的一句话

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只有范曾一个人可用,但又对他猜疑,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

汉高祖刘邦打的天下说了三句什么经典话

如果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不断绝粮道,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就一定胜利,攻就一定攻取,我比不上韩信。

这三句话出自汉朝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打天下时,手下文臣武将不计其数,其中萧何、张良、韩信居功至伟,被史学家称为“汉初三杰”。

刘邦的评价精确而深刻,有一次他在酒席宴问群臣自己为什么能得到天下,而项羽比自己势力大得多却失去天下又是为何?群臣的对答都没有说到点子上。

刘邦笑了笑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扩展资料:

三句话中的三个人:

1、张良

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 人。秦末汉初杰出谋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张良先辈在韩国首都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任过五代韩王之国相。力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项伯,使得刘邦顺利脱身。

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册封为留侯。

精通黄老之道,不恋权位。晚年,跟随赤松子云游四海。张良去世后,谥号文成。

2、韩信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兵家四圣之一,汉初三杰之一,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

“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作为统帅,他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垓下,名闻海内,威震天下;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理兵书、序次兵法,并著有《韩信》兵法三篇 。

3、萧何

萧何(前257年-前193年),汉族,西汉初年政治家、宰相,西汉开国功臣之一。沛丰人,早年任秦沛县县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史称“萧相国”。

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

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汉十一年(前196年)又协助刘邦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刘邦死后,他辅佐汉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七月辛未去世,谥号“文终侯”。

——高祖本纪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62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