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刘恒是刘邦和薄姬所生,在刘邦儿子中排行老四。他能如此幸运的当上皇帝,跟她母亲薄姬有很大的关系。不像戚夫人欲望太大,为争太子之位,最终惨遭吕后报复。不仅自己落得个“人彘”的下场,还把儿子给搭上。薄姬却很低调,从来不去争宠,让吕后没有顾虑,最终母子才能保全下来。
吕后一死,吕氏一族发上叛乱,最终在陈平、周勃等人努力下,成功平叛诸吕之乱。在众大臣的商议下,决定拥立刘恒为新任皇帝。
汉文帝登上皇位后,励精图治勤政为民。在《五总志》中写道,汉文帝“履不藉以视朝”。堂堂的汉文帝居然穿草鞋上朝,在汉朝的时候,早就有了布鞋,草鞋一般是贫穷百姓穿的。可以看出汉文帝非常节俭,不仅如此,连他的龙袍穿旧了,也舍不得换掉,叫人给他补补继续穿。作为一代君王,装修一下宫殿,修个露台是很正常的事情。有一次,汉文帝也打算建一个露台,好看看风景。于是就把工匠找来,找来之后就问他们大概要花多少钱,工匠说不要多少,只要100斤金子就够了。汉文帝吓一跳,赶紧说不要建了。汉文帝统治的二十多年间,不仅没有修建任何的宫殿,甚至连一匹马都没有添过。
汉文帝还非常关心百姓的生活,登基不久,就昭告天下,80岁以上老人国家发放粮食和衣物。为了做好表率,还亲自下田去耕种。临死前,还嘱咐不许大兴土木修建皇陵,要求一切从简。
这样一位好皇帝,历史中实在不多见,这也成就了他“文景之治”的美名。虽然感觉起来有点“亏”,做回皇帝做得这么穷酸,但却造福了百姓,留下千秋功绩。
为汉武帝奠定下这么好基础的是汉武帝的爷爷汉文帝,汉文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穷酸”的皇帝,虽然身为皇帝可是每天依然穿一双草鞋,一件龙袍硬是缝缝补补的穿了好几年。有一次,汉文帝想要修建一座露台观赏风景,当听说要花费100斤金子时,汉文帝决定不修了。此外,在汉文帝在位23年期间,不仅没有修建过一座宫殿而且没有添置过一匹马。
对于自己很节俭,为对于老百姓汉文帝轻徭薄赋,对于80岁以上的老人全部由国家奉养每月发放钱粮和肉类。更是在去世前下旨自己的陵墓不贴任何金银全部用瓦代替,正是因为如此,在西汉末期赤眉军进攻长安时,把其他皇帝的墓都挖了就是没有挖文帝的,因为知道里面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
正是由于汉文帝身穿草鞋统治汉朝,奉行节俭治国的精神,才开创了汉朝文景之治的繁盛。据说当时国库里钱多的穿钱的绳子都断了,粮食都堆积在外面。而这更是为汉武帝开疆辟土打下了深深的物质基础。
节俭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万事皆有度,一旦过头了就成了小气扣门了,说起来你可能不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帝节俭起来,和我们印象中的小气鬼比起来也不遑多让,比较有名的有汉文帝和朱元璋。
先说汉文帝,文景之治的开创者,也是著名的扣门皇帝。他在位期间,不兴土木,不重华赊,在位23年,龙袍也只穿了不到20件,破了就补补,汉文帝觉得,衣服嘛,将就一下就完事了,虽然没能达到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水平,但大家不妨想想,二十多年只穿十几件衣服,对于当今的剁手党该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而大汉皇帝竟然做到了。
据说有一次汉文帝游览骊山,觉得风景不错,甚得朕心,一时心血来潮想在上面造个露台,没事来散散心,该多美呀。于是找来工匠,让他先列个清单做个预算,工匠掰了半天手指头,伸出一根食指报价一百金。汉文帝听的肝直颤,觉得这么贵啊,赶紧摆摆手说不修了。
再来说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朱总,他的起家过程总结起来就是由贫民到皇帝,最落魄的时候还要讨饭为生,后来男主角光环附体实现逆袭,所以朱元璋上位后深知社会底层的不容易,对达官显贵的花天酒地的奢靡之风重拳出击,坚决喊停。
有次马皇后过生日,百官贺宴,众位卿家入席之后,朱总喊上菜,上来后发现每桌都是炒萝卜、炒韭菜、两碗炒青菜和一碗葱花豆腐汤,为以后的寿宴定标四菜一汤,相当于当众刊发了红头文件《坚决遏制领导层奢靡浪费的歪风邪气》,谁敢逾制,必定严惩不贷。
皇帝带头节俭不管怎么说都是一件好事,藏富于民,休养生息,为以后的盛世打下了基础。
韵哥带你吹历史啦~ 我们了解过历史的小可爱们,都应该是知道,这个从古自今,就算是帝王节俭,那每顿饭都是上好的食材和顶级的厨师,那睡的床就算不是玉做的,也一定是上好的丝绸或者柔软的锦匹做成的,尤其是死后,那墓碑不说气势磅礴,也一定是不少金银珠宝陪葬,又或者是被后人好好保护,成为重点保护对象。 然后这位并不是。 他少时落魄到靠砍柴、种地、打渔和卖草鞋为生,有时为补济家用而去赌博。左邻右舍的人都贱视他的穷,当时的人都觉着这人没啥出息。 可是这也就导致了他节俭的性格,他的节俭,就是连睡一张石头做的床,就会觉得是浪费,而后世对于他的墓碑,也没有好好保护,如今就在那公路边,早已经面目全非! 据小道消息流传啊,这位皇帝在死后,也是节俭如寻常百姓一般,一张草席包着,就下了葬。所以今天要提的这一位皇帝,就是在五胡乱华期间,北伐收复了大半疆土的穷二代逆袭——刘裕。 说起这个名字,可能不少人会陌生,但说起他的乳名——寄奴,就一定会有人觉得熟悉了。他的乳名曾经是入过高中课本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之中,那句「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所以便可以试想,这位皇帝,在生前的战功,有多么的显赫勇猛了。一开始是作为东晋王朝底下的一个小喽啰,去平定起义的农民兵,那体力和战斗力,别人死的死,累的累,他还能手舞长刀,杀得个片甲不留,个人认为,这极可能是因为他出身草根,与别的养尊处优的将军不一样,也正是因为,打得那一群正义的农民军见着这人就崩溃,被他折磨得到了最后连起义军头头都崩溃得跳海而死。 而也正是因为这群起义军,造成了桓玄之乱,桓玄是东晋的权臣,想谋朝篡位。所谓「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寄奴就遇上了猪队友,猪队友不听自己和身边人的劝诫,偏跑去和桓玄求和,结果人家不愿意,反倒还篡位成功了。 但不得不说,刘寄奴的战功赫赫,颇受桓玄的赏识,于是就将刘寄奴给留下了,都说这是养虎为患,桓玄利用寄奴的才能为他打天下,功成名就后就想将以寄奴为首的一群北府兵旧部全部杀了……结果被寄奴给反杀了。 而也正是托桓玄的福,寄奴从此开启了收复中原之路。 寄奴之所以这么受到辛弃疾的钦佩,没点儿本事和经历,是不可能的。他当年从江乘县起义抗衡桓玄的镇压,再到后来一路攻打回建康城灭了桓玄,迎帝王复位,再到后来辅佐摇摇欲坠的东晋王朝,兴师北伐,灭南燕一脉,斩首南燕国主于建康城下,又亲自率军征伐嚣张跋扈的隐患之臣刘毅,后又西征灭了谯蜀,吞并荆州扬州二地,到最后,南方竟然在百年之后,第一次几乎都归于统一。 而在这期间,每收复一个地方,就会推行仁政,恢复在战乱之中百姓们沉重且不安稳的生活,至此,刘裕一人已经都督徐州、南徐、豫、南豫、兖、南兖、青、冀、幽、并、司、郢、荆、江、湘、雍、梁、益、宁、交、广、南秦共二十二州。 在他最后灭了北秦一族后,面对巨大的军功和荣耀,那是得到了朝廷的最高待遇,人才嘛,但是此时的晋朝已经是穷途末路了,寄奴又是民心所归,于是就这么登基称帝了。 这事儿在《魏书》里就不是那么一回事儿,《魏书》里认为是寄奴有意谋朝篡位,但是我们之前也有提过的,韵哥的结论就是,《魏书》是一本不太专业的书,它是偏向着北魏拓跋氏王朝的,所以对于魏晋南北朝之间的恩怨,是带着有色眼镜的。 在寄奴登基之后,是一度想要挥师北伐的,但是因为自己的出身,也因为身后有人不愿北伐,已经安于现状,所以行动起来十分麻烦,而没等到寄奴将这些人安抚,登基第二年便重病去世了,他的后世也并不争气,少了他们老爹的果断和智慧,所以寄奴此生收复中原的愿望,也就这么破灭了。 我就这么琢磨了一下,在当年的五胡乱华时期,中原土地上是出了不少的民族英雄的,例如我之前说过的「 ”闻鸡起舞”祖逖,《杀胡令》冉闵等等,这些人都是勇猛的大将,都有着非凡的能力,可是时代太乱了,内忧外患导致最后一两百年的乱世都没有被终结。而寄奴的出现,已经算是极好的了,至少有过短暂的盛世初景,南方的土地也几乎被统一,在东晋历史上北伐中最成功、影响最深远的一次,也是从前的多次北伐都无法与之比拟的。 所以啊,韵哥今天废了这么多的口水,那就是想表达一下我对寄奴的爱,这个人虽然出身草根,但却以非凡的见识和头脑,征服了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两大望族头头的赏识,难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61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史记》里的小细节:韩信对项羽的评价
下一篇: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同性恋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