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面对从天而降的十七座城池 如果换成赵武灵 能经得住诱惑吗

说历史 2023-06-05 21:43:32

面对从天而降的十七座城池 如果换成赵武灵 能经得住诱惑吗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位杰出君主,他将赵国打造成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使赵国成为军事强国。他通过多次战争重新划分了边界,扶植秦燕两国,北击匈奴,阴山筑赵长城,吞并中山等等。赵武灵王深谙国家的利益和民生的重要性,任何重大决策都要优先考虑国家形势和民众的安危。

就比如说,如果他面对从天而降的十七座城池,肯定会立即召开会议,制定相关政策,将其纳入国家发展的大计划,同时引导民意,派遣高明将领前去接收和控制战局,以防止秦国的报复。而不像赵孝成王那样,过于昏庸,只顾眼前得利,以致带来了长平之战惨败的下场。

赵武灵王的另一项优点是他十分善于外交、联合和协商。赵国的邻国虽然不是高峰,却是棋逢对手。赵武灵王正是借助对韩、魏、燕的合作,才使得赵国越战越强,获得多次胜利。如果当时主宰赵国命运的是赵武灵王,他会通过外交手段,争取其余六国的支持,特别是与韩国和魏国联手,以对抗强秦的侵略。这样一来,赵国就能够拥有更有利的战斗局面,争取最终的胜利。

赵武灵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非常杰出的统治者,他的治国能力、军事能力以及外交能力,让人赞叹不已。如果我们能够从他的治国理念和方法中汲取经验,相信我们的国家将会变得更加强大、繁荣和稳定。

转载声明:感谢您对不回头网的支持,读史使人明智,以史观今,让我们通过历史中一个个的典故故事去了解历史。喜欢的朋友欢迎转载面对从天而降的十七座城池 如果换成赵武灵 能经得住诱惑吗

长平之战赵王如果不用赵括一直用廉颇,结局如何?

关于长平之战,绝大多数的人都把目光注视在前线拼杀的将军们身上,几乎很少有人会关注在幕后操纵战争的主使,其实长平之战的总策划师是秦国的秦昭襄王和他的丞相范睢。

从秦国开始攻打韩国,迫使韩国的上党郡成为一块飞地开始,到上党太守冯亭将上党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引发秦国对赵国的大举进攻开始,再到秦国成功拿下上党郡,与赵国在长平地区发生大会战,到最后成功迫使赵王临阵换帅,无一不有着秦昭襄王在暗中的一切策划。

秦昭襄王就像狡猾的狐狸,在暗中操纵并注视着这一切,在等到绝杀的好机会后,秦昭襄王果断地、秘密地换上了杀神白起,以身经百战、攻无不克的白起对战毫无经验、只知道纸上谈兵的赵括,这场发生于秦、赵两国之间的世纪大战,其实就像一个正常人对战一个残疾人一样,注定了最后的结果。

因为长平之战引发的原因,以及一切的过程和结果,都掌控在秦昭襄王的手中。

为什么会引发长平之战?

因为上党太守冯亭不听韩王的命令,却执意把上党郡献给赵国,一个太守为什么敢这样做?除非背后有人支持,这个支持人就是秦昭襄王。

赵国不劳而获,抢夺了原本属于秦国的上党郡十七座城池,秦国何时吃过这样的亏,当然要抢回了,与其说是秦国吃了亏,倒不如说这就是秦昭襄王要打赵国故意安排的,目的就是为了攻击赵国,把东方六国唯一最强国赵国打败,东方六国就没有国家能抗衡秦国,这是暮年的秦昭襄王最大的野心。

秦国准备攻打抢夺上党郡的赵国,但首战派出的主将是王龁,并没有派出战神级别的将领白起,就是为了引诱赵国步步深入陷入战争,王龁显然不如白起,虽然在长平之战爆发前成功地拿下了上党郡,率领秦军推进到长平,在长平与赵国主将廉颇在长平对峙中,秦军在野战中基本上全胜,而在攻城战中则对廉颇毫无办法,使得战争双方处于消耗与对峙阶段。

赵王为什么要把身经百战的廉颇换下,而把毫无经验的赵括换上?

当时的赵王是赵孝成王,是赵武灵王的孙子,长平之战时,赵孝成王刚即位六年,不仅年轻气盛,而且昏庸糊涂,别的不说,就说临阵换帅这事,就是兵家大忌,战场上把已经完全熟悉战事,身经百战,并且构筑了相当多防御工事的廉颇换下,换上毫无工作经验、仅仅听凭谣言,在朝中大臣和赵括母亲都极力反对的情况,将赵括换成前线45万赵军的主帅,这个赵王如果不昏庸无能,简直无法解释。

打仗会死人的,不像文职工作,干不好最多换一个人在干,打仗的将军可不同,换一个无能的将军上去,会导致战争的直接失败,轻则损失军队人数,重则全军覆没,国本动摇,赵孝成王却能做出这种事,所以长平之战失败的主要责任人不是赵括本人,而是赵孝成王这个赵国国君,第二责任人才是纸上谈兵的赵括。

谁会把赵国举国45万军队交给一个毫无经验的赵括?赵孝成王会。谁会在完全不懂军事和不了解前线战事的情况下,擅自干涉前线指挥官的决策?赵孝成王会。年轻气盛的赵孝成王与老谋深算当年已经六十多岁的秦昭襄王相比,简直一个是天上,一个是地下,完全就不是一个量级的人物。

正因为秦国国君秦昭襄王与赵国国君赵孝成王之间巨大的能力差距,就决定了长平之战最终的结果,如果赵孝成王不把廉颇换下,把赵括换上,长平之战最终的结果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因为这可是秦昭襄王策划很多的战略,秦王换着必胜的信心来打长平之战的。

如果赵括不上,廉颇继续领兵作战,情况会如何?

在当时,不管是廉颇也好,赵国君臣也罢,一致认为在野外作战,赵国肯定不是秦军的对手,这个结果当初赵国的平原君在回答赵孝成王是否接收上党郡时,平原君也是这么认为的。

换赵括之前,廉颇在与秦军的野战中已经损失了5万赵军,这是长平之战赵军总损失人数的九分之一,兵法上说,对战打不过就防守,防守不住就逃走,廉颇野战打不过秦军,所以只能凭借险要地势防守秦军,而秦军对于廉颇的防守基本上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僵持。

如果赵王继续任用廉颇,那么秦昭襄王显然就会变换策略,以政治及军事双重压力,全力支援秦军打长平之战,秦昭襄王把所有能利用上的资源全部用了,比如把河内全部15岁以上的百姓武装起来,用来加强伏击赵军的包围圈,如果有可能的话,秦昭襄王会把秦国所有百姓全部武装起来,力争在长平一举打垮赵国。

廉颇虽然厉害,身经百战,但与秦军在对抗中始终处于下风,根本原因是秦国国力强于赵国,并且秦国将领能力都不弱,现在廉颇执行防守的战略,等于是与秦国打成消耗战,既然是消耗战,双方在前线的军队加起来已经超过了一百万人。

赵军除了廉颇在早期损失了5万人,还有40万人,40万人一天的粮食消耗就是80万斤,一年就是2.92亿斤,这在战争频发的战国时期,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按照总人口与军队数量10比1的比例,就算赵国当时的总人口有400万人,生产2.92亿斤粮食,而且把全国的青壮年全部放在战场上,只能靠老弱病残来种地的话,根本是不可以想像的。

而且长平战场已经靠近了赵国的核心区域,长平的东边就是赵国都城邯郸,北边就是赵国军事重镇和起家地晋阳(今山西太原),赵国的核心区域已经快要成为战场,连个缓冲区都没有,如果抵御秦军。

秦国则不同,秦国后方的关中平原与巴蜀的成都平原都是重要产粮区,远离战场,而且秦国自商鞅变法开始,奖励耕种,农民种粮都有积极性,这是秦国经济实力强大的原因所在。

在军事上,秦国实行军功爵位制,秦国以敌人首级来计算爵位,这对秦军士兵来说,就是向上晋升的通道,是寒门上升的唯一通道,这也是秦军被称为虎狼之师的原因所在。

秦国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远胜赵国。而将领的军事能力,秦国也不输赵国,廉颇将长平之战打成了消耗战,就这么消耗下去,当赵国产生粮食危机时,还是一样要崩溃的。

如果廉颇继续坚守下去,秦国还是一样会换上白起,白起虽然与廉颇同为战国四大名将,但是能力不可同日而语,在绝对的实力与能力面前,廉颇一样顶不住白起的进攻,白起可以配合秦昭襄王从政治和军事上持续给赵国施加压力,比如秦军逼迫魏国,借道魏国攻击邯郸或者绕到长平的背后,或者从关中向北再折向东攻打晋阳,威胁长平的侧翼,都会迫使廉颇在长平的大溃败。

再或者白起可以留下部分秦军继续对峙长平的赵军,分兵北上攻打晋阳,从侧翼威胁长平,或者直接把长平当成马其诺防线,分兵攻打魏国,从魏国绕到长平的背后,廉颇即使有通天的能力,照样会发生大溃败。

秦国在长平之战的绝对实力远远大于东方六国中的任何一国,小于东方六国的总和,只要东方六国没有联合起来一致对抗秦国,长平之战的赵国无论换不换帅,或者让廉颇坚守下去,都免不了失败的结果,至于失败的损失大小,则要看时局的影响,至于胜利,赵国是完全没有可能的,因为这一切都在秦昭襄王的策划之中,秦昭襄王早已经预测到赵国的最终失败。

“虚假的天才”赵括——长平之殇

? ? “纸上谈兵”因该是所有人都耳熟能详的成语了,言简意赅的字义,富有教育意义的典故和历史上重大的事件“长平之战”,让这个成语经常出现在人们口中,而“纸上谈兵”的主人公——赵括,在这两年也是引起了人们热论,讨论中,似乎赵括不再是一个领兵无方的将领,反而成为了一个提前夭折在大秦无情铁骑和“人屠”白起手下的天才。

? ? 秦统六国大势所趋,关东六国羸弱,廉颇消极对战贻误军机,赵国粮草紧缺,“人屠”白起用兵老道凶险无比,成为了为赵括翻案的证据,但这真的经的起推敲嘛?

? ? 在了解赵括之前,我们必须要先了解长平之战和当时的六国大环境。楚怀王时,天下就已有“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的说法,秦楚是最有实力争天下的两国,不过随着楚国的外交失败和怀王客死秦国,楚国实力下跌,虽然实力在战国中依旧处于第一梯队,但与秦的差距已是日益剧增。秦国也在这段时间里展现了其统一六国的野心与气魄。

? ? 公元前312年,秦楚蓝田之战,楚国失去汉中六百里,元气大伤。前293年,伊阙之战,秦大败韩魏联军,这一战让韩国再无力进行有效的军事行动,真正成为了一块秦嘴边上的一块肥肉。前284年,借齐国灭宋,除楚国外,其它五国组成联军伐齐,齐国国力大幅下降,不复从前的威名了。前279年,渑池秦赵会盟,都没有了后顾之忧的秦赵,开始了他们的表演。

? ? 前279年,赵军在名将廉颇的带领下攻齐,大获全胜,揍的齐国是满头包,齐国实力与赵国也开始不成正比了,而秦国伐楚,领军是名将白起,这个传奇般的男人打到楚国第一件事就是自断退路,不成功便成仁,失去了退路的秦军作战凶猛无比,先是攻下了楚国别都郢,然后又攻下了楚国国都鄢,打的楚国国君迁都,楚国自此是走上了下坡路,无力再组织有效兵力与秦相争,只能与其它几国合纵抗秦。前273年,强大的秦国又把不安分的魏国锤了一顿,华阳之战,赵魏联军惨败于秦军,魏国死伤13万人,而凑热闹的赵军却只损失两万人,魏国这下是抬不起头了,被秦国死死地摁在了合纵的板凳上没地蹦哒了。

? ? 至此,我们看见,六个国家六个堂口,除了燕国太远,五个堂口都被秦国一个挑了,除了赵国损失不大,齐楚魏是老老实实的坐在了合纵的板凳上看着秦国还要挑谁的堂口。

? ? 这就轮到韩国了,自伊阙之战后,韩国对秦国是要啥给啥不敢生事,这和现在的韩国对美国逆来顺受叫爸爸差不多。前262年,秦军攻下韩国野王,欲图上党郡,韩王对此态度是“要就要吧,反正我也守不住,上党我送你了”,韩王打包送上党,可上党郡的百姓和守将冯亭不乐意了:“秦人欺负咱们的男人,还糟蹋咱们的女人,还想让我们叫他爸爸,不可能!”

? ? 于是乎,冯亭就派人去了赵国,献上党于赵国,这是驱虎吞狼之计。此时的赵国自赵武灵王逝世到赵孝成王继位,还不过五十年,此间拓地千里,名将赵奢击退秦军,廉颇攻齐高唐,威名远扬,可以说秦楚位于战国第一梯队,那赵国此时就是第二梯队的天花板,隐隐有第一梯队的气势。接到上党郡的来信,年轻的赵孝成王十分兴奋,尽管有平阳君赵豹的劝阻,这位年轻气盛的君王还是决定吃掉上党这块肥肉,到嘴的鸭子还能让他飞了?当时的赵国有名臣廉颇李牧蔺相如,兵马强壮,赵孝成王接收上党郡,当时是有底气的。

? ? 前260年,赵国正式宣布接受上党郡,并派遣廉颇去接收上党郡的全部土地,这个举动激怒了秦国,我们不知道秦攻上党郡是不是借此找机会攻赵国,但当时,赵国的确是秦国自中原地区最大的对手,秦国常年征战的对象,而且并没有在秦国手上吃过亏,是秦国当时最大的威胁。

? ? 廉颇的军队入上党郡了,十七座城池,这是纵使有百万兵马也不一定能拿下来的战绩,此时却不费吹灰之力就尽入赵国,这块土地上交织着赵孝成王创功绩的雄心和秦国欲图中原的野望。同时,秦军在秦将王龁的带领下,对上党郡发起了进攻。

? ? 《史记》对赵军和秦军的第一场遭遇战是这么记载的:“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禆将茄”。第一场仗,赵军就输的很惨,损兵折将,在秦军的一次次进攻中,赵军不断后退的防线,廉颇意识到秦军不可与他多年征战的齐国军队相比,秦军来势汹汹,作为当时六国中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步骑协同作战,赵军吃不消。防守的战略在廉颇心中筹划着,秦军劳师远征,长时间的消耗战,后勤必然困难,这是赵军以最小代价获得胜利的好机会。

? ? 值得一提,赵国以胡服骑射威名一时,可当时骑兵并无马蹬,全靠双腿力量作用在马上,这一点就把门槛提高了不少,马上骑射更考验人的技巧、耐力与注意力,这门槛过高,注定赵国闻名的骑兵并非全是骑射,而长平一带山路崎岖,不适合骑射,长平一战并无以骑射闻名的赵军骑兵的身影。

? ? 廉颇以空仓岭为防线,建二鄣城,以抵御秦军,但值得注意的是,这条防线后,有太行道,秦军可从太行道围堵防守的赵军,于是廉颇命人在后方重新构筑防线——百里石长城,在秦军突破空仓岭防线后,赵军撤退至石长城,赵国与秦国的消耗战开始了。

? ? 扯了这么多,终于轮到赵括上场了,有人疑问?长平一战,双方主将是白起与赵括,怎么现在才轮到赵括上场?有人讲白起与赵括在长平对峙有一年多,这实在是个笑话,长平一战在决战前,双方将领分别是王龁与廉颇,白起在赵国换将即赵括上任时,才秘密到达长平,可以说,赵括统领赵军多长时间,白起也就多长时间。

? ? 聊聊赵括,赵括是名将赵奢的儿子,赵奢阏与一战大败秦军,威名一时,作为赵奢的儿子,自然受到了当时赵国上流社会的关注,而赵括,也是自小就习读兵书,颇有其父赵奢的影子。

? ? 《史记》说:“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这可看出,赵括对自己是充满了信心,赵奢与他谈兵都不能说的过他,在外人看来,赵括将来必会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将军。

? ? 风光的赵括,并没有得到来自赵国上流社会当中最出类拔萃的那批人的赞赏,就连他的父亲赵奢也说:“兵,死地也,而括自言之。”批评赵括的骄傲自满,赵括怎么想我们不知道,可是有点我们可以确定,“轻视战争的人,绝无可能打胜仗。”同样的,站在赵国最顶尖的人群里,对赵括的评价总结一下就是“经验不足,不知变通,高分低能。”

? ? 长平前线的坚守不战,让后方的赵孝成王坐不住了,几次命前方的廉颇主动出击,击败秦军取得胜利,而廉颇则以“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为由拒绝。爷爷父亲与秦国征战多年不落下风,到他赵孝成王却当缩头乌龟,真成孙子了。同时,随着秦国归来的使者,带来的还有另一条传言:“秦军不怕廉颇,只是担心赵奢的儿子赵括会上马统领赵军击败秦军,廉颇惧战,为的是他自己,迟早会投降。”赵孝成王不是个傻子,但这句话却正中他下怀,廉颇几次违抗君令坚守不出,迟迟不能取胜,赵孝成王心中已有不满,而赵括,与赵王是同辈人,自然比廉颇这爷爷辈的有亲切感。赵括与赵王是否有过彻夜长谈,并无记载,但赵括谈兵头头是道,在外人看来是个潜力股,赵括的父亲赵奢就是文官转武官,此前也并没有打过什么漂亮仗,可是大败秦军威名一时,有这先例在,赵括又不是无名之辈,又是同辈人,加上坊间流言,是了!赵括是最合适代替廉颇的人选,他赵孝成王不是个软蛋,赵括就是他的“赵奢”!

? ? 决定让赵括代替廉颇成为长平前线的主将,在当时只有两个人明确站出来反对:赵括的母亲,和当时生命快走到尽头的蔺相如。赵母来到赵王面前,苦口婆心的劝说赵王取消先前的决定,赵奢对赵括的评价,赵奢与儿子带兵方式的天差地别,从赵母口中流出入到赵王的耳朵,见到劝说无效的赵母,无奈说出:“大王决定用赵括,那赵括若是兵败,大王定罪还请不要牵连我们”;蔺相如当时已是垂死病中,听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以带病之身写了书信劝说赵王。我们有理由相信,睿智的蔺相如可能当时赵国最先认为长平一战是赵国的生死之战的人。

? ? 不难想象,赵王当时一定是郁闷气恼的,廉颇不听他的,现在连蔺相如也开始反对他,他是赵孝成王!赵武灵王之孙!赵惠文王之子!他不是个碌碌无为的君主!逆反心理让他更加决定启用赵括,这个与他同病相怜的人,都需要一场胜利来证明自己!

? ? 听到赵国启用赵括的消息,秦国立马换上了著名的“人屠”白起,在赵括上任的同时,白起也在绝对保密下来到了长平战场。

? ? 赵王换上赵括,另一原因就是,两者的战略思想是一样的,转守为攻主动出击,打秦军一个措手不及。一个年轻气盛的赵王,一个轻视战争,自大自满的将军。赵军的进攻成为了必然。毕竟,秦国要的就是赵军主动出击。

? ? 赵括一上任,就彻底否定了廉颇制定的军策,随后就对赵军的人员编制进行了转换,而不是去熟悉当时的长平战场,不去了解当时赵军的指挥班子,或许在赵括心中,秦军并非虎狼之师,曾经败与父亲赵奢,如今在他看来秦军又要败于他赵括之手了。“狭路相逢勇者胜”就来自他父亲赵奢之口。

? ? 赵军从百里石长城出发了,一直处于主动的秦军面对主动出击的赵军,败撤了下来。赵括击败秦军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赵军,一时间,士气高昂!沉醉于胜利赵括,很快发出了第二道命令“全军出击”!

? ? 收到赵军出击消息的白起,也很快发出自己的命令“撤退!”,全军出击的赵军不断的对秦军发起猛攻,秦军也在不断的后撤,似乎所有人都认为:廉颇是错的,秦军并没有那么强,只是赵军一直在防守而已。全然没人意识到,自己后方的空虚,赵军的前方,是秦军修筑的防线。

? ? 白起的用兵老道在这时体现了出来,一支两万五千人的秦军通过绕远路,来到了赵军百里石长城防线的后方,驻守防线的赵军想不通,此时不断撤退的秦军,怎么会突然出现在自己的后方;又一支五千人的秦军,将赵国45万人的主力与他们的粮草辎重一分为二,同时也断绝了赵军回百里石长城的后路。

? ? 《史记》记载:“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人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而秦出轻兵击之。”此时的赵军一路追到秦军修筑的壁垒下,传来的战报让赵括坐不住了,自己的大后方,被秦军钻了空子,现在45万的赵军主力夹在了秦壁垒与已被占领的百里长城的中间,而且与粮草辎重失去了联系。赵军!被包围了!

? ? 关于45万赵军被围,消息穿到了秦赵二国的都城后,秦王与赵王的态度和作为历史居然没有记录。秦军包围赵军45万主力,应该是超过了白起和秦王的预期,同样的,传到赵王耳朵里,赵王心中因该是三个字“不可能”!长平一战,赵军主力45万人,秦军60万人,《孙子兵法》说“十则围之”,理论上要包围赵军主力要450万人,对秦军来说这不可能,秦军占领了赵军的百里石长城,借助两道防线,以60万人包围45万的赵军这个包围圈,并非无懈可击。

? ? 在包围以后,赵括发布了什么军令呢?“坚守待援”,没错,这是赵括在被包围后发布的军令,这很让人迷惑,在发现被包围以后,赵军并没有向切断后路的秦军发起进攻,占领石长城和切断粮草的秦军只有几万,而赵括有45万赵军,却并没有夺回赵军粮草。如果说,赵括怕“牵一发而动全身”,那么赵括也不必在后来率兵突围。可以想象,赵括当时已经慌了。赵括组织的几次突围也很耐人寻味,赵军曾试图向大粮山突围,大粮山是廉颇屯粮的地方,赵括45万军队驻扎在廉颇的旧阵地上,到大粮山一路还算平坦,但大粮山距离要比到赵军粮草的距离要远,更容易被秦军发现,赵军的突围也被秦军击退,45万人,聚在一起,等待着他们的结局。

? ? 赵括军在被包围以后,赵军所做的所有突围的行动都是杯水车薪,赵括领兵的幼稚在这时一览无余,45万的赵军精锐竟然从没有集中优势兵力突围,而且长平一战赵军始终没有爆发出生死一战应有的气势。先前我们说过,白起攻楚,第一件事就是断掉了秦军后路,没有了后路的秦军连克楚国别都与都城。此时的赵军已没有了退路却没有爆发出哀兵必胜的信念,赵括的能力在此可见一斑。不计生死的45万赵军精锐,60万的秦军不一定就有把握击退,即使是白起也不敢说就一定行。

? ? 赵括的能力不足在他最后率精兵突围的行为上也是展露无遗。什么是精兵?是精锐,是死士,人数自然不会多。同时,赵括率精兵突围的行为无疑是宣布他放弃了其它几十万赵军。秦军的主力人数不足以支持秦军形成一个牢不可破的包围圈,这也是切断赵军后路的秦军在得到秦国来的援兵之前,只有几万人的原因,秦军的主力在赵军前方威慑,就是说,白起预想中,最坏的结局可能依然是秦赵主力的正面对决。但赵括,在他需要拿出决死的阵势时,却选择了消极的“坚守待援”,这个出击前,信心十足睥睨战场的年轻将军,在赵军需要他的时候,却默不作声,抱希望与后方,那个同样一时措手无策的赵王。

? ? 前260年九月,赵括战死在突围的战场上。

? ? 赵国45万人,投降人数远远比战死的人多,这很有意思,一个国家的士兵投降比战死多,那这个国家和国君因该是烂透了如夏桀、商纣,可当时的赵国距离赵武灵王还不到六十年,还处于上升期,却发生了这种现象,无疑是将不知兵,赵括放弃了赵军,他必须为此负主要责任。可怜几十万赵军血染长平。自此,秦国一统六国,真的只是时间问题了。

? ? 在此还要提下,一直以来有人把赵括的全军出击怪罪于当时赵国缺粮,不得不打。这要说一下《史记》记载赵国缺粮是在“齐王建六年”,即公元前259年,长平一战的后一年,当时是邯郸之战,赵国向齐楚魏合纵的时候。司马迁写《史记》距离长平之战还不过150年,和现在我们看清朝的鸦片战争因该是差不多的。长平之战这么重大的历史事件,司马迁考证的因该都是事实。所以不要忽略事实在鼓吹了。

? ? 逝去的就让他逝去吧,赵括被错误的摆在长平战场上,他已经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现在再拿那些不值得敲打的证据为他翻案,才是将赵括二次鞭尸,更让人笑话。

? ? 历史!从不开玩笑!

? ?

? ?

? ?

? ?

?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