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是雍正朝重臣,同时也是雍正宠妃敦肃皇贵妃年氏的亲哥哥。雍正朝的确是年羹尧的黄金时期,但并不代表他只是雍正朝宠臣。早在康熙帝时期,年羹尧就得到重用。
康熙四十八年年羹尧升任四川巡抚,而当时他还不到三十岁。如此年轻就成为封疆大吏,完全是康熙帝的破格提拔。康熙六十年之时,年羹尧已经是川陕总督。
在雍正帝成全年羹尧辉煌之前,是年羹尧帮助雍正帝上位,并在他继位之后,为其安邦定国。这些都是功绩,自然要赏。但等到年羹尧的爵位官位已经无法往上提的时候,其实已经是他没落之时。
年羹尧在雍正一朝的辉煌只持续了四年,雍正四年就被雍正帝赐自尽。当时雍正给年羹尧定了92条大罪,包括:大逆罪5条,欺罔罪9条,僭越罪16条,狂悖罪13条,专擅罪6条,忌刻罪6条,残忍罪4条,贪婪罪18条,侵蚀罪15条。
这么多罪名,其实说白了就是碍着皇帝眼了。杀功高震主之臣,可以说是古代皇帝为了维护君权的常见之事,年羹尧也是如此。
92条罪名,其实深入分析,最重要的年羹尧做了这三件错事,让雍正不能再容忍他。
第一、擅作威福(太嚣张)
当臣子在君主面前不执臣礼,而这位君主是个实权皇帝的时候,那么臣子离死也就不远了。年羹尧仗着从龙之功,在雍正初期十分嚣张。
年羹尧在其他官员面前趾高气扬,一副天生比别人高一等的模样。同等级公文往来,本应该平等相称,但年羹尧却将同级官僚看作下属,公文中用“令谕”二字。
朝廷派来御前侍卫,按理说应该以礼相待,毕竟是皇帝的脸面。但是年羹尧却将人当作“前后导引,执鞭坠镫”的奴仆使用。这还不算,蒙古郡王来见他,年羹尧也让别人行跪拜大礼。
打雍正脸面的不止这一件,年羹尧曾向雍正进呈《陆宣公奏议》。雍正读了觉得不错,就想亲自撰写序言。但是雍正写到一半,年羹尧就自己拟出一篇,还让雍正帝承认。加上“御前箕坐,无人臣礼”等事,雍正对年羹尧的不满日日积累。
第二、结党营私(绝对的君臣大忌)
帝王之道,很大一部分在于平衡、制衡之法。用官员制衡官员,以保证君权的唯一性,保证国家的有序运作,是君主必学之道。一旦臣子开始联合,构成小团体并逐步壮大之后,君权就会受到影响。
年羹尧因为从龙之功,在雍正初年有很多特权。比如说凡是年羹尧保举之人,不论文武,兵吏二部都需优先录用。这在当时称为“年选”,“年”是年羹尧的年。
年羹尧为人霸道,排斥异己,任用亲信。“异己者屏斥,趋赴者荐拔”所以随着时间的发展,渐渐的就形成了以年羹尧为首,川陕官员为骨干,其他各地大小官员为血肉的利益集团。
但直接干涉官员任免,完全就是找死。
第三,贪污受贿,私敛巨财
康熙晚期贪污受贿之风盛行,成为国家巨大隐患。康熙自己无精力处置,所以将问题留给了继任者。雍正一上台,推行了各项整顿吏治、惩治贪赃枉法的改革措施。
当时年羹尧贪赃受贿、侵蚀钱粮,累计达数百万两之多。雍正忍无可忍之时,这就成为年羹尧的催命符。
许多人疑惑,年羹尧行事毫无顾忌,不是雍正帝宠出来的吗?既然有可能危害到自己,雍正帝为何要如此优待年羹尧呢?
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雍正上位之初质疑声不少。当时他皇位还没有坐稳,决不能失去年羹尧这份助力,所以只能放纵年羹尧。等到他皇位一坐稳,年羹尧不就立马被处置了吗?
所以什么92条大罪,其实主要原因就是年羹尧功高震主了。
年羹尧,清朝康熙、雍正年间屡立战功的将军,帮助康熙平定西北边疆的动乱,并以其极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帮助雍正登上皇位。作为雍正的心腹大臣,他执掌军政诸多方面的大权。那么他最后是怎么结束的呢?这么厉害的将军后来怎么样了?
年羹尧家族势力日益凸显后,权力极高,过于自傲,以权谋私,屡屡侵犯皇权,逐渐失宠,最终酿成大祸。
一方面,滥用权力,称霸一方。年羹尧因为自尊心强,狂妄自大,把同级官员当成下属,要求郡王向他俯首称臣,对待禁军侍卫如同奴隶,在雍正面前权势极大,屡次冒犯君臣之位。
其次,组建党派谋取私利,排斥异己,宣扬任人唯亲。年羹尧的下属或亲信可以优先选择任何官职,以自己的力量聚集地区官员的骨干,建立小团体。而且年羹尧注重培养私人势力,以自己的权力地位吸收朝廷中的献媚者,权力逐渐扩大。他私下弹劾官员,用下属取而代之。
此外,年羹尧贪污极其严重,受贿屡禁不止,贪财惊人。
是年羹尧的恶行让雍正忍无可忍,他下决心除掉他们。雍正对他的打击也是循序渐进的。
首先,雍正向年羹尧发出“守业难”的诏书,然后雍正开始联系自己的亲信和官员,揭发检举,偏袒。然后,雍正选择了合适的时机,公开把矛头指向年羹尧,把他调走,抓住他错误的贺词作为把柄,以不敬之名降级,弹劾他的大臣,列举了92条罪状。
最终,年羹尧在狱中自杀,家官被革职,子女被放逐,财产被没收,家破人亡。
年羹尧的儿子是谁?
由于年羹尧的军政才能,备受皇帝赏识,朝野大权在握。作为学长,年氏家族也进入了成名的全盛时期。但此时年羹尧过于贪权,甚至威胁到皇权,引起皇帝不满,年羹尧日益嚣张,甚至蔑视君臣之礼,皇帝决心除掉他。
雍正三年,年羹尧在贺词中倒写“朝干Xi条”,被雍正帝查获。此时皇帝也有意推行文字狱,禁锢其思想以加强专制统治。这时候年羹尧的失言也给皇帝带来了处置他的机会。一开始皇帝只是降职年羹尧,但是到了边缘的时候,所有人都踩他。年羹尧权力削弱后,大臣们纷纷建言举报他这些年的恶行。最后,他列举了92条大罪,给了他们一个罪。
念及年羹尧将军的功名和贡献,皇帝没有惩罚他,而是赐他狱中自尽的礼物。年氏家族如年羹尧的父亲、哥哥等,在朝鲜被革职为官。年羹尧的长子年羹尧与年羹尧一同被斩首,其他年羹尧十五岁以上的子女全部被放逐,发配边疆,财产全部被没收。
说到年羹尧的儿子,不得不提他给儿子请的老师岳钟举,非常公正。因常年受年家信任,大儿子年富被斩首后,带着年羹尧的小儿子逃到山西老家,并将年忠改姓连忠,以免被追杀。岳老师嫁给了廉仲,以此为生。他一生没有孩子。死后被廉仲下葬,世代供奉。所以年家的儿子生下来就姓连。
年羹尧和李敖有什么联系?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这样一段话。年羹尧行刑前,投t
雍正上台以来,开始挖掘自己的才能。李和年都得到了高度的赏识和重用,不负众望。一手握军权,一手是新疆将军。然而,随着地位的飙升和权力的变化,他们为自己的未来选择了不同的定位和趋势,导致了不同的结局。
年羹尧凭借自己很高的政绩和自立,鄙视君臣之礼。以下犯上,以权谋私,逾越王法,擅自弹劾大臣,并安排亲信取而代之,最后导致皇帝勃然大怒。积少成多。皇帝对年羹尧怀恨在心,故意杀了他。最后在他错误贺词的幌子下,以不敬为名,被贬为官。大家一踩,大臣们就写信举报他们的罪行。最终,家族被解散,财产被没收,子女被流放,年羹尧被送进监狱自杀。
另一方面,李伟在成功后保住了自己的位置。虽然他在行为上有一些小问题,但他聪明、灵活,赢得了人民的良好声誉。他和雍正关系很好,从来没有什么恩情。所以即使犯了一些小错误,也能得到皇帝的保护。晚年得病,得到国君照顾,可以善终。
正是他们性格上的差异,才会导致出发点的相同。李_能出人头地,深得雍正的偏爱,最后死了个好下场,而年羹尧这一代将领,最后都会家破人亡。
年羹尧的将军是哪个朝代的?
说到清朝的军事将领,就不得不提到年羹尧。年羹尧作为清初名将,经历了康熙、雍正两朝,军事才能在康熙时期得到高度赏识和提拔,屡立战功。雍正年间,他备受宠信,升至高位。可惜他最终不小心摔倒,家破人亡。
康熙年间,边疆始终不稳,西北地区战事不断,成为康熙帝心中的隐患。但此时年羹尧年纪轻轻就显示出军事才能,平定西藏,一举击退准噶尔,文武双全,把四川经营得蒸蒸日上。他的政治思想与康熙皇帝不谋而合,非常受皇帝重任。康熙封他为川陕总督,赏赐更多。
康熙末年,宫内发生了激烈的皇位争夺战。年羹尧作为雍正的心腹,凭着自己的先见之明,认定自己一定会登上皇位,于是紧紧抓住这棵大树,作为自己政治道路的遮蔽物。在这场残酷的皇位争夺战中,他以自己的军权和地位壮大了雍正的实力,为他的登基立下了汗马功劳。
雍正上台后,年羹尧成为皇帝的心腹,在军事上运筹帷幄。他平定了西藏边境的动乱,在青海造反。只用了一个冬天就解除了所有敌军的武装,他的军事才能可见一斑。他被封为富源将军。此外,年羹尧不仅垄断了西方的军权,还直接参与国家大事,甚至影响皇帝的政治决策。
年羹尧后过于骄横自大,触犯皇权,不肯放弃权力。被皇帝处置,家破人亡,一代名将清兵陨落。
雍正帝之所以能继位,离不开众多朝臣的辅佐,其中就有年羹尧,年羹尧一直以武艺见长,在战场上立下了不少赫赫战功。年羹尧的仕途不是靠他的武功,而是靠科举之路。
据说年羹尧记忆力惊人,读过四书五经,才华横溢。他参加了科举考试,考上了进士。康熙四十八年,任四川巡抚。那时候,他才三十岁。他确实年轻有为。
年羹尧在担任总督期间,兢兢业业,为民勤劳,从不利用职权收受贿赂。康熙皇帝欣赏他的行为,并要求其他官员以他为榜样。
康熙五十七年,年羹尧为四川巡抚,统率军政。在任期间,他恪尽职守,为清军入侵准格尔梯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康熙五十九年,指挥岳钟琪将军入藏,击败企图叛变的驻藏军官。康熙六十年,年羹尧率领清军多次镇压辖区内少数民族的倒戈,对稳定清朝统治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康熙皇帝死后,雍正帝继承了王位。雍正做太子时,年羹尧与雍正关系不错,为雍正出谋划策为怜悯而斗争。所以雍正登基后,年羹尧很受重视。
雍正继位后,为了巩固皇位,年羹尧被封为大将军,后来又被提升为抚远大将军。年羹尧的仕途一帆风顺,官位升得比谁都快。
这一年,青海和硕特部首领罗布藏旦企图发动武装政变,派兵进攻邻近地区和西宁,企图分裂青海。朝廷闻讯,派兵部侍郎长寿去交涉。谁知长寿被吕布臧丹扣留,此时雍正帝派年羹尧率军讨伐。
年羹尧迅速出兵,在那里驻军,然后发动精锐部队进攻叛军。叛军很快被瓦解,一些叛军四处逃窜。年羹尧下令追击,追击叛军。后来叛乱基本被镇压,数万叛军投降,罗布藏丹逃亡。
后来在年羹尧的建议下,雍正对青海的行政体制进行了改革,青海完全处于清朝的统治之下。
年羹尧一战让他名声大噪。去北京拜见皇帝时,雍正送给他大量的花羽毛、金银财宝等物品,并提拔他为一等公。
这时,年羹尧的父亲身居高位,哥哥是工部侍郎,妹妹是雍正的妃子。年羹尧美国的家庭和皇室越来越密切,这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年羹尧和雍正帝一起成了雍正帝的大红人雍正帝经常在宫廷里与年羹尧讨论国家大事。无论是官员的任免,还是地方政策的制定,雍正帝都会和年羹尧商量,征求他的意见。
为了表扬年羹尧立下丰功伟绩,雍正帝还命令他的后代和臣民记住年羹尧的贡献。雍正帝的行为有点让人瞠目结舌,对年羹尧的爱无以复加。雍正帝不仅宠爱年羹尧,而且对年羹尧家族也非常照顾。年羹尧生病了,妻子身体不舒服。雍正帝多次表示慰问,并给他送去药品,请他安心养病。
表面看来,君臣关系真的很完美。但是,年羹尧忘记了一个道理。水满则月满。年羹尧他的贡献越大,他的地位越高,他就越有可能做出巨大的贡献。这是历代国王所能我不能容忍。年羹尧似乎忘记了一个道理,爬得越高,摔得越重。他是
同时,年羹尧在朝廷安插了自己的亲信,雍正帝最恨别人。年羹尧这样做显然犯了雍正的忌讳。年羹尧在宫廷中对许多事情都有最终决定权,雍正帝处于主导地位。像个傀儡皇帝,自然心生怨恨,找机会除掉年羹尧。
雍正与年羹尧的矛盾越来越多,越来越公开化。有一年,京城出现日月双壁,五星连珠吉兆。许多大臣庆祝雍正。年羹尧虽然也打了上表,但字迹潦草,让雍正帝很不高兴。雍正帝找到了机会,认为年羹尧不怀好意。首先,免去年羹尧镇远将军的职务,降为杭州将军。年羹尧提拔的人接连遭殃。
有一个叫王的人,因为写了一篇歌颂年羹尧的文章而被处死。凡是赞扬年羹尧的人,不是被处死,就是被撤职,这说明雍正帝是小心眼的。
雍正帝下定决心要进一步收拾年羹尧,朝中大臣都知道年羹尧的大树倒了,他们在树上玩耍,揭露年羹尧的许多罪行。雍正帝割下年羹尧的官爵,逮捕回京受审,并宣布年羹尧有92条罪状,其中30条足以将年羹尧处死!
当然,为了逃避杀英雄的罪名,雍正帝故意表现得大度一些,说你做过年羹尧的功劳,还特别慈悲地让年羹尧自杀。年羹尧无法当他听到这个消息时,他不敢相信。他仍在等待雍正帝考虑他的旧爱,饶他一命。然而,雍正帝决心杀死他。年羹尧愤而自杀,家人都没了。
至于雍正为什么杀死年羹尧,有一个传说是雍正帝他的皇位是通过杀死康熙获得的。其中,年羹尧参与了叛乱,知道雍正帝的所有行动。雍正帝继位后,害怕年羹尧泄露自己的事情,就把年羹尧杀了。
但是,这种说法可以经不起推敲。雍正帝继位时,年羹尧还在西北,他没有我不一定知道内幕。年羹尧被杀的原因在于他的自尊自大,任人唯亲,狂妄自大。他超越了朝臣的职责,触及了雍正帝的底线。所以,被打死也在情理之中。
年羹尧年羹尧(1679 年-1726 年)年羹尧简介,字亮功、双峰,号双峰,清朝康熙和雍正年间重 要将领。 原籍安徽怀远, 改隶汉军镶黄旗, 同进士出身。 雍正的敦肃皇贵妃之兄。 年羹尧与和隆科多在拥立雍正帝即位时发挥重要作用,人称“内有隆科多,外有 年羹尧”。曾平定青海 *** 叛乱,深得雍正赏识,官至抚远大将军、一等公,权 倾一时。后来失势,被雍正处死。基本信息 职业: 个人背景 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 中文名: 年羹尧 别名: 字亮工,号双峰 国籍: 中国 个人概况民族: 汉族(旗人) 出生地: 原籍凤阳府怀远县(今属安徽) 出生日期: 1679 年 逝世日期: 1726 年 官职: 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 爵位: 其他信息 一等公 主要成就: 曾配合各军平定 *** 乱事 率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 1 人物简介 4 人物争议 目录 2 生平经历 5 轶事典故 7 影视形象 3 家族成员 6 历史评价人物简介年羹尧(1679~1726),字亮工,号双峰,原籍安徽怀远,汉族,后改隶汉军镶 黄旗(据安徽怀远县年氏宗谱记载,其原籍安徽怀远火庙北年家庄牛王殿,明末 迁安徽怀远西南胡疃寺(今胡疃寺),清顺治年间又移安徽凤阳年家岗,后又迁居广宁(今辽宁北镇),入汉军镶黄旗。
生年不详(一说生于康熙十八年,即 1679 年)。其父年遐龄官至工部侍郎、湖北巡抚,其兄年希尧亦曾任工部侍郎。 他的妹妹是胤禛的侧福晋, 雍正即位后封为贵妃。年羹尧的妻子是纳兰性德的女 儿。继室为宗室辅国公苏燕之女。生平经历早期生涯年羹尧原籍安徽怀远,高祖父年富为明朝户部尚书, 其宗族于清朝顺治年间,迁移到安徽凤阳年家岗,后迁居盛京(今辽宁沈阳)广 宁县,入汉军镶黄旗。年羹尧父亲年遐龄累官至湖广巡抚(雍正元年改称湖北巡 抚)。 康熙三十九年(1700 年),年羹尧登进士,改庶吉士。康熙四十二年,授翰林 院检讨。康熙四十四年,任四川乡试正考官。康熙四十七年,升任翰林院侍讲学 士、广东乡试正考官。康熙四十八年(1709 年),以礼部侍郎衔任内阁学。同 年,皇子胤禛晋封为雍亲王,并充任镶白旗旗主。年羹尧之妹年氏被选为雍亲王 侧福晋,因此成为胤禛亲信。同年,年被抬入汉军镶黄旗并被任命为四川巡抚。征战 *** 康熙五十六年(1717 年),准噶尔策妄阿喇布坦遣其将策凌敦多卜袭击 *** , 并杀死拉藏汗。四川提督康泰率兵出黄胜关,却发生部队哗变。年羹尧遂派参将 杨尽信抚谕士兵,并密奏康泰失去兵心,请求亲自赶赴松潘协理军务,并派遣都 统法喇率兵赴四川助剿叛军。
康熙五十七年(1718 年),策妄阿拉布坦占领西 藏,年羹尧上疏请求在打箭炉至理塘加设驿站,保证清军后勤畅通,因此受到康 熙帝赏识,被任命为四川总督兼管巡抚事,办理松潘军务。康熙六十年,总督四 川陕西。此后,年在边陲多立战功,成为拥立雍正的重要将领。康熙五十九年, 康熙帝命平逆将军延信率兵自青海入 *** , 授年羹尧定西将军印, 自拉里会师,并咨询年羹尧谁可以担署总督职位。年羹尧一时找不到这样的人, 于是请以将军印畀护军统领噶尔弼,转移法喇军驻箭炉,得到康熙帝批准。当时 巴塘、里塘两地为云南丽江属地,云贵总督蒋陈锡平定后,请求仍隶丽江土知府 木兴;年羹尧则称两地为进入 *** 的重要运粮要道,应隶属于四川,康熙帝也同 意。木兴却因此大怒,率兵占领,在喇皮击杀番酋巴桑,年羹尧上疏弹劾。康熙 帝遂命令逮捕木兴年羹尧简介, 囚禁于云南省城。 同年八月, 噶尔弼、 延信两军先后入 *** , 策凌敦多卜败走, *** 平定。康熙帝谕令年羹尧护凯旋诸军入边。平定青海康熙帝去世时,各方势力斗争不息;雍正帝召在外掌握军事实权的胤禵来京;而 著延信前往管理,总督年羹尧协办。年羹尧协作雍正帝登基有功,被给予重任, 雍正元年三月,授太保、加三等公。
同年十月,敕授为抚远大将军,率岳钟琪等 人征讨罗卜藏丹津,加封二等公。 雍正二年, 年羹尧继续进攻, 擒拿罗卜藏丹津之母阿尔太喀屯及其妹夫克勒克济 农藏巴吉查等人, 罗布藏丹津以残部两百余人遁入准部; 随后接连平定多处叛乱, 青海部落悉数平定。班师回朝时,雍正帝亲自相迎,升任一等公。其子年斌袭一 等精奇尼哈番(子爵)、年富袭一等阿思哈尼哈番(男爵)。 雍正二年(1724 年)年羹尧条奏青海善后事宜十条中提出“请嗣后定例,寺庙 之房不得过二百间,喇嘛多者二百人,少者十数人,仍每年稽察二次,令首领喇 嘛出具甘结存档”等措施。该措施是因为雍正元年(1723)青海蒙古罗布藏丹津 叛乱时,青海、甘南等地僧侣多有参与叛乱,“西宁各庙喇嘛多者二三千,少者 五六百,遂成藏垢纳污之地”,年羹尧为稳固平叛成果,防止寺庙势力发展,因 而提出限制寺庙僧侣人数之议。 清廷当时虽曾批准此事,但实际上藏区各寺庙并 未严格执行。不久,年羹尧被处死,此事更成流案。其实藏区黄教大寺实际人数 多在千人以上,大大超过此规定。获罪被杀年羹尧因多有战功,且恃雍正帝眷顾,做事骄横。与总督巡抚文书中均呵斥对方 姓名。入觐,令总督李维钧、巡抚范时捷跪于道路旁送迎。
在抵达京师后,将驰 道都清除让路。王侯大臣在郊区欢迎时,均不为还礼。在边疆时,蒙古王公拜见 其必须行跪礼,甚至额驸阿宝入谒时都如此。 雍正二年十二月十一日, 雍正在年羹尧的奏折上朱批: “凡人臣图功易, 成功难; 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全功难。为君者施恩易,当恩难;当恩易,保恩难; 保恩易,全恩难。若倚功造过,必至返恩为仇,此从来人情常有者。尔等功臣, 一赖人主防微杜渐,不令至于危地;二在尔等相时见机,不肯蹈其险辙;三须大 小臣工避嫌远疑,不送尔等至于绝路。三者缺一不可,而其枢要在尔功臣自招感 也。我君臣期勉之,慎之。”警告之意非常明显。雍正三年(1725 年)二月,出现“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祥瑞,官员都上书 向雍正表示祝贺,三月,年羹尧在章奏中将“朝乾夕惕”写作“夕阳朝乾”,且 字迹潦草,雍正以此为由,以“年羹尧自恃己功,显露其不敬之意,其谬误之处 断非无心”。 于该年四月将年羹尧革职, 调任杭州将军; 由岳钟琪兼任川陜总督。 同年六月,诏令褫职年羹尧两子;并因其妄自参奏金南瑛,削太保衔。七月,再 连续降为二等公、三等公,并降为闲散旗员,鄂弥达接替署杭州将军。八月,李 维钧因与年羹尧结党,被逮捕;年羹尧再连续降为一等子、一等男、一等轻车都 尉。
年羹尧仍然心存幻想,逗留在江苏仪征,观望不前,并指使西安府咸宁县知县朱 炯,请求为其保留川陕总督之职,又上奏称:“臣不敢久居陕西,亦不敢遽赴浙 江,今于仪征水陆交通之处候旨。”雍正怒斥年羹尧“迁延观望,不知何心”。 一时众官交章劾奏,直隶总督李维钧连奏三本,痛斥年羹尧“挟威势而作威福, 招权纳贿, 排异党同, 冒滥军功, 侵吞国帑, 杀戮无辜, 残害良民。 ”同年九月, 因年羹尧查拏郃阳私盐致使无辜冤死者七百余人,雍正帝大怒,命全部削除年羹 尧在身官职,逮捕入京。雍正三年十二月(1726 年 1 月),以九十二条大罪被 赐死,其子年富处斩,余子十五岁以上者发遣广西、云南、贵州充军。年父因年 事已高被赦免,年妻则发还娘家。雍正五年,赦免年羹尧诸子,交年遐龄管束。 [1] 年羹尧死后七天, 其亲信汪景祺因“西征随笔案”被斩首。 雍正四年 (1726 年) , 年党官员俱被革职,翰林院侍讲钱名世以“曲尽谄媚、颂扬奸恶”获罪,被革去 职衔,发回原籍。雍正帝亲自写下“名教罪人”悬其门。日后每月初一十五,常 州知府、武进知县会到他家常州故居门前检查该牌匾是否悬挂。家族成员年羹尧父:年遐龄(曾任工部侍郎、湖北巡抚;一 等公、太傅)[2] 兄:年希尧(曾任工部侍郎;内务府总管大臣、景德镇御窑厂监造)[3]、年法 尧(著有定番州志)、年则尧、年述尧 妹:年氏,其夫胡凤翚。
年氏, 胤禛的侧福晋, 雍正即位后封为贵妃。 谥号敦肃皇贵妃。 三子一女, 皆殇。 妻: 正室,纳兰性德的女儿。继室:宗室辅国公苏燕之女 子女:年熙、年富、年斌 年氏:联姻曲阜孔氏家族,未果。 外甥: 皇四女:未命名(1715 年—1717 年),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十二生,五十 六年五月殇。 福宜: (1720-1721)雍正第七子。生于康熙五十九年五月,母敦肃皇贵妃年氏, 六十年正月卒。 福惠:(1721-1728)雍正第八子。生于康熙六十年十月,母敦肃皇贵妃年氏。 雍正六年九月初九卒,十三年追赠和硕亲王,谥“怀”。 福沛:(1723)雍正第九子。生于雍正元年五月初十,母敦肃皇贵妃年氏,出生 之日卒。 年羹尧之后裔,因惧祸,改“年”为“生”,认为“生”字是“年”字倒看,世 代为江都县人。[4]人物争议对于年羹尧缘何失宠被赐死,各史家众说纷纭。官方说法是因为年擅作威福、结 党营私和贪赃枉法而获罪,雍正后有朱批:“大凡才不可恃,年羹尧乃一榜样, 终罹杀身之祸”、“年羹尧深负朕恩,擅作威福,开贿赂之门,因种种败露,不 得己执法,以为人臣负恩罔上者诫。”《清史稿》、《清代七百名人传》都认为 年羹尧是恃功自傲而致被杀。
但是也有人认为年的死是因为功高震主。有野史称 其掌握了雍正篡位的秘密。亦有说法指出,雍正本无杀年羹尧之意,而是当朝清 流官员们连番上折弹劾请求赐死年羹尧,雍正碍于众议不得已应允。 年羹尧平时治军甚严。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大将军羹尧军法极严,一言 甫出,部下必奉令唯谨。尝舆从出府,值大雪,从官之扶舆而行者,雪片铺满手 上,几欲堕指。将军怜之,下令曰:‘去手!’盖欲免其僵冻也。从官未会其意, 竟各出佩刀,自断其手,血涔涔遍雪地。将军虽悔出言之误,顾已无可补救。其 军令之严峻,有如此者。” 高阳在《清朝的皇帝》说:“细细考查,此人(年羹尧)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才 具;否则亦不至于连世宗(雍正)那些令人肉麻的迷汤都分辨不出来,被灌得如 中酒一般,沉醉不醒,自速其死。因此,在康熙年间,所受天语褒赞,无非雍亲 王故意替他说好话的结果。”清史学者冯尔康在他的著作 《雍正传》 中认为年羹尧获罪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 年羹尧擅作威福,引起雍正的不满和疑惧;第二,年羹尧结成朋党,危害政治清 明;第三,年羹尧贪取财富,让力图整治财政和吏治的雍正无法容忍。冯尔康同 时也否定了年羹尧、 隆科多因他们掌握了雍正“篡位”秘密而被“灭口”的说法, 并认为年羹尧、隆科多的倒台是“结党图利,身败名裂也是咎由自取”。
轶事典故闻声识贼年羹尧征战 *** 的时候,一天晚上三更时分,忽然听到疾风西来,过了一会儿就 安静了。 年羹尧急忙叫某参将率领飞骑三百, 往西南密林中搜贼, 果然尽歼贼人。 有人问其故, 年羹尧回答: “一霎而绝, 非风也, 是飞鸟振羽声也。 夜半而鸟出, 必有惊之者。此去西南十里,有丛林密树,宿鸟必多,意必贼来潜伏,故群鸟惊 起也。”[5]料事如神年羹尧征战青海时,一天查阅地图,知道前面的路有淤泥深坑,于是就下令说: “明日进兵,各人携板一片,草一束。”军中不解其故。等到第二天,遇深沟泥 泞,下令军士将束草掷入,上铺板片,大军于是畅行无阻。原来番人想要倚仗此 为险,不料大军突然到来。遂捣破番人巢穴。[6]历史评价为了把年羹尧的评价传之久远,雍正要求世世代代都要牢记年羹尧的丰功伟绩: “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共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 朕之子孙也;稍有异心,便非我朝臣民也。” 雍正对年羹尧宠信优渥, 并希望他们彼此做个千古君臣知遇榜样。 他对年说: “朕 不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赏尔之待朕;尔不为超群之大臣,不能答应朕之知 遇。在念做千古榜样人物也。 雍正后有朱批:“大凡才不可恃,年羹尧乃一榜样,终罹杀身之祸”、“年羹尧 深负朕恩,擅作威福,开贿赂之门,因种种败露,不得己执法,以为人臣负恩罔 上者诫。
” 高阳在《清朝的皇帝》说:“细细考查,此人(年羹尧)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才 具;否则亦不至于连世宗(雍正)那些令人肉麻的迷汤都分辨不出来,被灌得如 中酒一般,沉醉不醒,自速其死。因此,在康熙年间,所受天语褒赞,无非雍亲 王故意替他说好话的结果。”葛虚存 《清代名人轶事》 : “大将军羹尧军法极严, 一言甫出, 部下必奉令唯谨。 尝舆从出府, 值大雪, 从官之扶舆而行者, 雪片铺满手上, 几欲堕指。 将军怜之, 下令曰:‘去手!’盖欲免其僵冻也。从官未会其意,竟各出佩刀,自断其手, 血涔涔遍雪地。 将军虽悔出言之误, 顾已无可补救。 其军令之严峻, 有如此者。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59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