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皇帝也出过囧事吗,清朝乾隆皇帝囧事大揭秘

人生百味 2023-07-22 08:32:46

⊙黄鱼与粽子

乾隆南巡到广陵,一天问近侍太监:“朕听说二十四桥的黄鱼和粽子甲天下,你们外出时可曾见到?”乾隆说的黄鱼和粽子的,其实是代指当地妇女的天足和缠足。近侍太监不知当地有此说法,便朗然答道:“满大街都是。”乾隆听后微笑不语。第二天午饭,御膳房竟然特别上来两道菜:一个是红烧黄鱼,一个是火腿粽子。乾隆想到昨天内侍太监的误解,又忍不住笑了起来。

⊙盐商真有钱

乾隆南巡到杨州时,一切供应花费,都由扬州一个姓江的盐商承办。一天乾隆游大虹园,看到其中某个地方,对左右说:“此处很像京城北海上的‘琼岛春阴’,只是少了一座喇嘛塔。”江盐商当时也在场,闻听此话,不动声色,却悄悄拿出一万两黄金贿赂乾隆身边的小太监,请他们描绘出喇嘛塔的形状。到了晚上,太监画出塔图,江盐商于是召集工匠连夜建造,到天明时,塔便建成了。第二天乾隆又去园中,猛然见一座宝塔巍然耸立,很是诧异,以为是假的。等走近一看,才知道确实是砖石所造,于是询知其故,小太监据实以报,乾隆慨叹道:“盐商真有钱!”

⊙避暑与热河

某年夏季,乾隆巡幸热河避暑山庄,一日游至苍石,见四周茂林修竹,绿草如茵,时有清风习习,感觉甚为舒坦,于是笑着对身边一武将说:“此地气候温和,比北京好多了,真不愧是避暑山庄啊。”武将对曰:“确实如此。”之后感觉还需说点什么,才对得住乾隆此刻的好心情,便接着说:“陛下这是与京城与皇宫作比较。

要是与其他城市比较,区别就更明显了,那里不但城市狭小拥挤,就连房子都很小,老百姓多半蜗居其中,而且家家户户灶台的烟囱差不多都挨着,炎热程度胜于京师十倍。因此民间有谚语说,‘皇帝之庄真避暑,百姓仍是热河也’。乾隆听后大扫其兴,雅致全无,一连三天都闷闷不乐。

⊙乾隆吃鸡蛋

有一次早朝,乾隆问大臣汪文瑞:“卿这么早来,可在家里吃过点心?”汪文瑞回答:“臣家里穷,每天早上不过吃四个鸡蛋而已。”乾隆愕然,说:“一枚鸡蛋需要十两银子,我都不敢吃那么多,你一顿就吃四个,还敢说自己穷?”汪文瑞知道内务府的人搞鬼,把鸡蛋的价格报高了,但也不敢明说,只好敷衍道:“外面卖的鸡蛋都是些残次品,没法和宫里的东西相提并论,我买的鸡蛋都是些便宜货,不过几文钱罢了。”

⊙紫禁城骑马

清朝优待有功的老臣,有御赐“紫禁城骑马”之说,虽为“骑马”,但一般并不真的就让他骑马入内。比如乾隆五十五年,乾隆皇帝就发了个上谕,说:“朝内外有功的文武大臣,恩赏在紫禁城骑马,以代替步行。但考虑到那些年纪大了,或者腿上有毛病的人,上马也会觉得困难,特别恩准已经赏马、而又因病疾走路不方便的大臣,可以乘坐椅,在椅子上绑上短木,用两人抬着入内。”

共2页:12下一页

乾隆皇帝也曾被捕过吗?究竟是谁捕了乾隆皇帝?

清朝的乾隆皇帝即弘历,一生治国有方,在位60年基本上为太平盛世,退位后还当了一段时间的太上皇,遥控国家大事。他一生深居简出,身份显赫,谁敢抓他呢?偏偏他栽在自己万分陌生的小小部下手里,这个小小的部下就是清朝盛京将军属下的旅顺口水师营协领高勋。

高勋是山海关人,他为人忠厚耿直,忠于职守,为官清正,爱兵爱民,雍正年由外地调入旅顺水师营担任协领,当

时军营内部种族歧视比较严重,汉族官兵与满族官兵同差却不同饷,他曾理直气壮地去找盛京将军要求给汉族官兵加薪,他的诸多举动深得官兵的好评。

水师营原来在荒野郊外,朝廷要在这里建水师营,按规划要建1200间营房,高勋在建营房期间因公得罪属下一个根基很硬的佐领,那佐领四下里放风要去告他贪污,挪用建房银子,使1200间营房只好建成草顶的房屋。这消息传到上司那里,上司立即派官员来水师营调查,他们严肃地审问高勋:军队建营房为什么不建瓦房而建草房,省下的银子哪去了?来查办的官员气冲冲地审问高勋,高勋则理直气壮地回答:这里的百姓都住草房,附近没有砖瓦窑,要建砖瓦房,一是要占地烧砖瓦,二是会引起百姓埋怨,建草房则可避免这些情况,而且也省下不少银子。

上司派来的查办人员仔细走访了营区,在官兵中普遍搞了调查,又仔细查了账目,清点了库内剩余的银子。经过查询,账目相符,库存银子与账面完全一致,高勋没有铺张浪费,还处处替朝廷节省银两,上司很满意,便给高勋记了大功一次。

水师营的建立除了要组织官兵在海上巡逻,防止倭寇入侵之外,还要负责在沿海缉私,查禁朝廷规定的违禁品,高勋偏偏在严格执行公务时惹了一个大麻烦,这麻烦使水师营官兵及百姓为高协领捏了一把汗。雍正十二年?1734年秋天,水师营集市上来了几个外乡买卖人,他们在贩卖长白山人参。在当时,朝廷规定,人参是贡品也是高级补品,必须由朝廷统一经营,普通百姓如敢参与人参贩卖,便要抓入大牢,按刑部法典处罚。

所以,百姓来协领衙门举报后,高协领马上派人到集市上查探,当奉命前来查探的官兵赶到集市后,发现这几个外乡人竟大大方方与当地百姓讨价还价,对官兵的到来熟视无睹。

官兵们刚要上前问话,那几个外乡人竟怒发冲冠对来干预的官兵不由分说抬手就打,这几个被派去的官兵虽说平时精通武功,却没遇到过这些武艺高强的对手,几个回合下来,便被外乡人打得连滚带爬,鼻青眼肿,幸亏在附近操练的大队官兵赶到,推推搡搡好不容易才将这几个人拿下押送到协领衙门,一路上,被捆绑的外乡人在官兵群里还伸腿打人,气焰十分嚣张。

高协领升堂审讯,问了半天他们才开口,为首的那个北京人自称姓高,问他们是干什么的,他自称是做买卖的,这伙人在公堂上昂首挺胸,怒目相视,差人命他们跪下回答协领大人的问话,他们不但不跪,还一个劲地骂着。高勋自当官差还没遇上这种不懂官府规矩的人,他猛拍公案大喝一声:大胆歹徒,你们胆敢私贩长白山人参,犯了国法,又胆敢殴打官差,该当何罪?来人哪,把他们押下去……

站在一旁察言观色的军师赶紧拉了一下高勋的袖子耳语说:大人且慢,我看这些小子不同寻常,为首的那小子气度不凡,一定是有什么背景,怕是有点来头。当然,私卖人参确是犯了大法,依我之见,不如把他们连人带货一起送往盛京,让盛京将军看着发落去吧。高协领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他深知官场黑暗,一旦严惩了高官或皇亲国戚,说不定有什么麻烦,烧香引出鬼的事可是得不偿失。

第二天,他派得力官员和一队官兵,将这伙人捆绑起来,连人带货押往盛京。

到了盛京,押进盛京将军衙门,只见盛京将军看见押解来的人后,急忙跑下公堂,亲自替为首的那个小伙子解下绳子,并亲自送到行宫安顿下来。

这情景被前来押送的水师营官兵看得一清二楚,他们经过打听,才知被抓的为首的年轻人原来就是皇太子弘历。高协领得到这个消息后,自知惹下大祸,他做好了心理准备,等着随时被朝廷满门处斩。

雍正十三年秋,老皇帝雍正驾崩,皇太子弘历即位,改年号为乾隆元年,这消息传到水师营,高勋顿时心惊肉跳。正在他天天忐忑不安之时,一道圣旨降下,命高勋火速进京。高勋安顿好家眷,没敢把自己的厄运告知部下及亲属。他在军师的帮助下,把皇帝可能问罪的事儿都想好了对策,准备了一番后,他便硬着头皮进京复旨去了。

高协领刚到京城,没敢耽误,急匆匆上殿去见皇上,乾隆皇帝见了高勋劈头就问:高勋,抬起头来,你还认识我吗?高勋抬起头来又连连叩首:奴才该死,奴才该死……乾隆笑容满面地问:高勋,你有什么罪啊,有罪的是朕,朕怕是有罪之人吧?高勋一听,明明是皇上在挖苦他,反正总是一死,倒不如把心里话倒出来,如此死法也痛快一些。

他把心一横,反倒镇定下来,斩钉截铁地说:恕奴才直言,长白山人参是朝廷规定的贡品,寻常百姓私自买卖是要杀头的,长白山是我大清的发祥地,皇祖立下圣训,此乃禁区,不准进山采药、打猎,圣上私采长白山参,又私自拿到集市上贩卖,犯了国法,罪上加罪,……乾隆听了略露赞同的脸色,只好说:可我是皇上啊?皇上那时没登基,应当按大清刑律与庶民同罪。

可我是皇太子……你口口声声称自己姓高,是掌柜的,奴才岂知皇上的真实身份?乾隆龙颜大怒:大胆的奴才,高勋,你竟敢如此放肆,在你心目中还有君臣之礼吗?你死到临头了,知道吗?君让臣死,臣不敢不死,不过,死也要让臣死个明白,我不知高掌柜就是皇太子,不知者不怪罪,奴才为什么要处以死罪呢?再说,大清皇祖遗训,皇家太子都不去遵守,谁还去遵守?奴才身为朝廷命官,遇见违训犯法之事不去管,那才是失职有罪,如忠于职守去管犯法之徒反而有罪,以后谁还去管犯国法的事呢?

乾隆帝听了高勋在朝上一番胆大妄为的忠言,心里十分痛快,他决定好好提拔他。他对高勋说:朕错怪了高协领,念你秉公执法,对朝廷忠心不二,朕要对你重用,你回去待命吧。

高协领回到水师营不久,朝廷便下了圣旨为他擢升了官职,高协领的子女也跟着他走马上任。高勋上任那天,水师营官兵及百姓挥泪送别,百姓把高勋一直送出了二里之外才恋恋不舍地返回。高协领水师营抓皇帝的故事便代代传了下来。

清朝是否出过昏君?清朝是否因“气数已尽”而亡?

昏君特指那些昏聩不明,荒淫无道的君主,清朝的皇帝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判断,乾隆皇帝执政晚期是符合昏君的标准的,道光皇帝也是个不合格的君主,其他的皇帝还是比较勤政的,只是才能过于平庸

清朝的灭亡,虽然有一部分是外因造成的,但是清朝内部朝政腐败,统治阶层不思变通,这也是造成清朝灭亡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说清朝“气数已尽”而亡,这种观点并不全面。

清朝哪些皇帝能算是昏君?

今天提到清朝,很多人都会说到康乾盛世,乾隆皇帝登基后,能取得一系列的伟大成就,不只是他一个人功劳,康熙皇帝奠定了国家稳定的基础,雍正皇帝奠定经济兴盛的基础,才让他能领导清朝走向最鼎盛的时期。

这就像现在一些富二代,又是创业,又是搞投资,非常牛,我们不否认他们中很多人很有才华,但是他们取得的成就,依靠父辈提供的资源也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但是自己本生是要有拿得出手的东西,不然早晚还是会坐吃山空的。

乾隆皇帝执政晚期,明显发生了一些变化,收复了伊犁,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土尔扈特蒙古也回归清朝,人口稳定持续增长,乾隆皇帝在文治武功两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后,逐渐怠政了。

乾隆皇帝大兴土木,安于享乐,他又十分宠信和珅,福安康这些人,权力落到少数人手中,朝政吏治就会逐渐变得腐败,乾隆皇帝执政晚期,民变四起,叛乱不断,太平盛世的景象消失了,这一段时期乾隆皇帝的表现完全符合昏君的形象。

清朝另外一位比较昏庸的君王是道光皇帝旻宁,他上台的时候也还是比较勤政的,他大力整顿吏治,想要抓盐运,海运来补国库的亏空,但是长久的社会积弊需要大刀阔斧的改革,不是单独往某一两个方面抓就能改变现状的,所以很多社会问题道光皇帝还是没办法解决。

内忧外之下,清朝和英国爆发了鸦片战争,最后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内政外交的失利也让道光皇帝十分受挫,让也不思考怎么改革,反而有些自暴自弃的混了十多年,进一步加大了清朝和西方列强的差距,他这个皇帝当得也十分不合格,所以清朝也是有昏君的。

说清朝灭亡于“气数已尽”,不如说灭亡于时代的大势所趋。近代中国的落后,并不是从清朝时期才开始,明朝就逐渐和西方国家拉开差距,不过要追赶在明末,清朝雍正皇帝执政时期,乾隆皇帝执政时期,都完全来得及的,但是三次机会都错过了,后面差距越来越大,当然要追赶什么时候都不晚。

咸丰皇帝统治时期,清朝在内部人事任用上开始出现较大的变化,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些大臣都在这个时候崭露头角。后来清朝又开始推动洋务运动,但是无法从政治制度上进行根本变革,保守派势力过于强大,朝廷对洋务运动的支持力度在后期乏力等问题,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绪皇帝也想要通过戊戌变法改变清朝现状,但是一方面慈禧太后掌握实权,光绪皇帝在政治上不成熟,在朝中没有自己的心腹,在军队也没有话语权,就想要依靠康有为这些无法办实事的人来搞政变,最后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

清朝晚期稍微搞得像样点的变法,也就是庚子新政,至少在军事,教育等方面对之后的中国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时代格局的基调就是巨变,庚子新政只满足了在某些方面的社会变革,制度还是没有变动,但要让中国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必然需要彻底推翻封建王朝的统治,从制度上进行变革,所以辛亥革命最后还是爆发了,虽然这次巨变也是不完全的,但是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被连根拔起。

“气数已尽”通常是统治阶层行将就木,国家该怎么着就怎么着吧,也不考虑变革,也不考虑解决社会问题,君王荒淫无道,朝政腐败等问题层出不穷,最后说他“气数已尽”。但是清朝有些不一样,即便在最后也还是在设法推动变革,想要让王朝多活两天,只是清朝的变,跟不上时代变化的需求,也跟不上自身腐朽的速度,最后走向灭亡,单说清朝“气数已尽”而亡是不准确的。

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大清国力空前强大,为何最终却无法打败一个小小的缅甸?

作为大清朝最自恋的皇帝,没有之一,乾隆皇帝认为自己功在千秋,是一个十全皇帝,在位期间多次平定各类叛乱,扩充大清朝的版图,实现了大清帝国强盛的巅峰。所谓盛极必衰,清朝在乾隆年间达到最强盛的地步,乾隆以后,或者说乾隆晚年以后,大清就开始衰败,只不过这种衰败是不可能被史官记载到史书里的。

十全老人的功绩之一,平定缅甸,说是平定,实际上是人家单方面的投降了,不是真的打不过,相反,虽然大清派出的兵力是缅甸一方的数倍,但最终的结局居然只是频频失利,只能依靠优势兵力缓慢推进,最终甚至僵持住了,再不走就要全军覆没的节奏,也幸好这时候缅甸方面也因为两线作战兵力见拙,终于还是与清廷议和,议和的结局就是缅甸把清庭当老大哥,至少表面上如此,而清庭每年又会给缅甸封赏,算是宗主国表示自己财大气粗的一种方法。

一场丢尽了乾隆皇帝脸面的缅甸战争,是如何开始的?其实这场战争还真不怪大清朝,不像是某些地区的叛乱一样,缅甸这边清庭其实也没怎么针对他们,奈何缅甸那边正处于贡榜王朝的上升期,一个势力的上升期拥有无数可能,拥有开疆扩土的欲望,虽然大清地大物博,但缅甸却一点也不担心大清的强盛,派兵强行占领云贵地区某些土司,干一些烧杀淫掠的勾当,这已经算是挑衅大清朝廷了。于是乎,先是云贵总督出兵讨伐,后来铩羽而归,后来乾隆又要求绿营出兵缅甸,依旧铩羽而归,总算是知道缅甸不好收拾了,乾隆终于派出了八旗兵,八旗兵上场,乾隆也安心了许多,不过最终的结果也没差,铩羽而归,主将兵败自缢。

虽然乾隆已经正视了缅甸,但依旧失败,这一次,乾隆终于派出大军压境,试图一举击溃缅甸。最后这一次的战争,结果也就是前文提到过的那般,没取得什么优势不说,若非缅甸不想继续拉锯战,这次进军缅甸的结局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乾隆在位时大清国力虽强,但不等于军事装备优良,更谈不上部队战斗力强。史载,第4次征缅清军总兵力4万多人,其中满洲八旗就占了3成左右。然而,号称清军“精锐”的八旗兵,单兵武器不过是老式的弓箭、刀矛、鸟枪。清军配备的火炮性能也不佳,连缅军临时搭建的木栅栏都无法摧毁。相比之下,缅军武器却普遍优于清军。当时,缅甸正值雍笈牙王朝(贡榜王朝)巅峰时期,国力蒸蒸日上,堪称东南亚“小霸”。

通过购买、抢掠(当时缅甸海盗在东南亚海域十分猖獗)等方式,缅军从西方殖民者手中搞到不少洋枪洋炮。1766年9月下旬,3000缅军水陆夹攻军事要地新街并大败清军,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发挥了西洋火炮的威力。不利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也大大抵消了清军的国力优势。征缅战场山川纵横、植被茂密,清军的骑射本领难得施展,还经常遭到熟悉地形的缅军偷袭。而且,由于交通不便,劳师远征的清军后勤难题一直无法破解。另外,清军还饱受“烟瘴”(以疟疾为主的热带疾病)肆虐之苦。1769年,清廷第4次征讨缅甸。但由于瘴气感染、作战伤亡,征缅战争打响不到3个月,4万清军就锐减至1.3万人,减员达70%以上。只是因为连年战争,缅甸消耗也很大,遂主动提出议和,总算给了乾隆一个休兵罢战的台阶

乾隆年间的“中缅之战”,总结起来,应该是:狂妄误听,错攻缅甸;无备远征,败而后和。

事情的起因,是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缅甸国王孟驳为讨妻子囊占欢心,强攻九龙江,云贵总督刘藻为之所败,自杀。乾隆遣大学士杨应琚任云贵总督,攻缅甸。云贵总督刘藻,早年中举,授观城教谕,二十二年擢云南巡抚,二十九年升云贵总督。刘藻长于文学,为官也还廉洁,但乃一怯懦书生,不谙用兵,“不识事体”,调度无方。刘藻畏敌如虎,集兵七千余,却“托言瘴疠”,不敢进攻。因御敌无方,安边乏策,连遭帝斥,问罪革职,无计可想,于三月初三日夜间自刎,随员抢救无效,数日后死亡。乾隆三十一年七月二十二日,乾隆帝听信杨应琚的错误奏报,下了一道十分错误、危害很大的谕旨。其一,以攻代防,方针大变。欲图发兵攻打缅甸、征服缅甸。其二,偏信狂言,草率决策。向两千多公里外的缅甸轻率远征。

因此,他想以“允降”来结局,但是,此时的乾隆帝,已陶醉于执政三十一年的“文治武功”之中。在此时杨应琚认输允降欲补其过时,乾隆坚持错误,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就这样,英明的乾隆皇帝由于骄傲轻敌,盲目地好大喜功,一错再错,受到了更大的挫折,败得更惨。中缅之间的冲突,起因并不复杂,不过是双方土司之间争斗,即乾隆帝所说之“蛮触”,当时清无灭缅之心,缅亦未存攻清之意,最多不过是缅甸要索取耿马等土司的贡赋,并且这也不是它的首倡,而是沿袭前缅王莽达拉的旧例。双方本可以通过耐心谈判,消除误会,解决问题,而建立起正常的和平关系,不需诉诸武力。

乾隆帝完全可以停兵议和,允缅入贡。可是,他仗恃“大清国全盛之势”,硬要一错到底,坚不允降,而且竟有意要灭掉缅甸。这个行为蛮横无理,欺人太甚。困兽犹斗,何况新缅王懵驳,继承开国之君瓮藉牙的宝贵遗产,拥有大批猛将和剽悍士兵,久经征战,他又善用计策,当然会动员缅甸人民武装反抗,打一场保家卫国的全面战争,摆脱亡国亡族的危险。乾隆帝这次征缅的不正义的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他不能取胜,必将失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594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