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家书:《梁启超家书》是梁启超先生写给自己子女的书信的一部合集,体现了梁启超独特的教子良方。他们个个成才,这和梁启超对他们的教育培养有密切的关系。九人中有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三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一个家庭中出了三个院士这也是极少见的。
在20世纪的20年代一30年代,梁启超把思成、思永、思忠、思庄送往国外学习,这期间任公与子女有密切的书信来往。当时思顺与丈夫周希哲住在加拿大,思庄随姐在加,因此任公的信多先寄到思顺处再由子女传阅。信中表达了任公对子女们深切的关爱,及兄弟姐妹间的亲情。这里我们选了部分有关个人修养及学业方面的内容,供青年朋友们自勉。
《梁启超家书》好句摘抄
1、我生平最服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作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2、做学问,有点休息,从容点,所得还会深点;所以你不要只埋头埋脑做去。
3、天下事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4、凡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梁启超家书》好句摘抄。
5、择交是最要紧的事,宜慎重留意,不可和轻浮的人多亲近。
6、做首长的人,[劳与用人耳逸于治事”。
7、卿(妻李惠仙)家居无甚事,经此变之后,益当知世俗知荣辱苦乐,富贵贫贱,无甚可喜,无甚可恼,唯有读书穷理,是最快乐事。有时忽有心得,其乐非常可及也。
8、随便环境怎么样,都有我的事情做,都可以助长我的兴会和努力的。
9、人生维常常受苦乃不觉苦,不致为苦所窘耳。小挫折正磨练德性之好机会。《梁启超家书》好句摘抄。
10、把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十二分注意锻炼、修养,预备着将来广受孟子所谓[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者。
11、我们总是做我们责任内的事,成效如何,自己能否看见,都不必管。
12、失望沮丧,是我们生命上最可怖之敌,我们终身不许它侵入。
13、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汝辈小小年纪,恰值此数年来无端虚荣之岁月,真是此生一险运。
14、总要常常保持这元气淋漓的气象,才有前途事业之可言。
15、一个人想要交友取益,或读书取益,也要方面稍多,才能接谈交换,或开卷引进的机会。
16、我以为,一个人什么病都可医,唯有[悲观病”最不可医。悲观是腐蚀人心的最大毒菌。
17、得做且做,而非得过且过,我总是抱着[有一天做一天”的主义。
18、品性上不曾经过严格的训练,真是可怕。
19、我关于德性涵养的功夫,自中年来很经些锻炼,现在越发成熟,近于纯任自然了,我有极通达、极强健、极伟大的人生观,无论何种境遇,常常是快乐的。
20、我是个学问趣味方面极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葆不厌不倦的精神。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
21、患难之事,古之豪杰无不备尝,维庸人乃多庸福耳。何可自轻乎?卿(妻李惠仙)固知我,然我愿卿自此以后,更加壮也。
22、学问求其在我而已。
23、我国古来先哲教人做学问方法,最重优游涵饮,使自得之。
24、处忧患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奋,志气强立。今复还我忧患生涯,而心境之愉快,视前此乃不啻天壤,此亦天之所以玉成汝辈也。
25、你脚踏上欧洲之后,我盼望你每日有详细日记,讲所看的东西留个印象,可以回来公系统研究的资料。
26、生当乱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一个人在物质上的享用,只要能维持着生命便够了。至于快乐与否,全不是物质上可以支配。能在困苦中求得快活,才真是会打算盘哩。
27、人之生也,与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立身第一要诀。
28、感觉着做错多少事,便受多少惩罚,非受完了不会转过来。这是宇宙间的唯一真理。
29、做官实易损人格,易习于懒惰与巧滑,终非安身立命之所。
30、大抵凡关于个人利害的事只是[随缘”最好,若勉强倒会出岔子。
昨日已去,逝者如斯,明日未至,前景何知?唯今日若在诸君手中,尤应呵护之,珍爱之,记挂之,驾驭之。今日者,当下也,此刻也。今日者,居于宇宙时空之中。此中者,非庸庸碌碌、不进不退之中,实乃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之中。有昨日之沉淀,传承,孕育,方有今日;有今日之躬行奋进改造,遂有明日。今日者,荡涤昨日之旧我,建设明日之新我。唯笃行,唯耕耘,唯进步也。一切事业皆自今日始,一切学问皆从今日作,一切发想皆于今日起,一切志向皆在今日立。今日自强,则明日宏阔;今日蕴聚,则明日丰沛。今日努力,则明日可成;今日有为,则明日可期。无今日之涓滴,则无将来之汪洋;无今日之册页,则无将来之典章。无今日之苞蕾,则无将来之繁花;无今日之土石,则无将来之重嶂。识今日之有限,追将来之无穷;驰今日之白驹,御将来之腾龙;汇今日之小我,成将来之大公。今日之重,譬犹泰山,万仞登临,踊跃跻攀,一寸一进,一步一前,巍哉其势,我为峰巅。今日之美,譬犹阳春,新笋初发,雨露氤氲,万物喷薄,时序更新,及时勉励,岁不待人。今日之华,譬犹年少,宝剑锋铓,青春乐好。死生亦大,忽然将老,有花堪折,莫待枯槁。今日之实,譬犹开卷,革旧兴纸,求索修远,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明明德,止于至善。一朝一夕,今日即逝。一时一刻,今日须惜。今有一语赠诸君:何惧流年匆匆,但求无负今日。
充满爱心,洋溢亲情。《梁启超家书》讲述了:梁启超有子女十人,长大成人的有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达、思懿、思宁、思礼九人,但是思忠英年早逝。他们个个成才,这和梁启超对他们的教育培养有密切的关系。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汉族,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1898年,回京参加“百日维新”。7月,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同年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1915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参加反袁斗争。袁世凯死后,梁启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1927年,离开清华研究院。1929年病逝。
清末民初,正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变之时,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当我们仔细考察,即可发现一个令人惊异的现象,一个过去不为人们注意的现象。那就是:当时那些叱咤风云、活跃于政治舞台和思想前沿的英雄,几乎全是知识分子。他们催动了两千年来停滞、僵化的社会,把鸦片战争以来饱受屈辱的中国历史变成蓬勃向上的、充满希望的历史。知识分子积极引进外国新文化,以学术、文化救国。他们在将传统文化改造并转化为现代文化的同时,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先进的爱国知识分子给中国带来了无限生机。他们像灿烂的群星,照亮了中国的光明前景。
在众多英雄中,有一位极为独特而又杰出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位过去长期被人忽视、被人误解的人物,他就是梁启超。梁启超堪称是中国知识分子第一人。他的经历最为丰富,活动多样而且范围极其广泛。他既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又是活跃的社会活动家,同时也是成就斐然的学者和文化工作者——历史学家、文学家、报业家(也称报人)、图书和出版事业家、教育家、目录学家、财政学和宪政学专家,甚至还是艺术鉴赏家。他在每项事业中都卓有成就,其中任何一项成就都足以令人景仰,足以使一个人功成名就,足以奠定一个人的历史地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56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百家讲坛之《曾国藩家训》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