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晚清史》是 [美国] 费正清2007年12月出版的图书。该书原为《剑桥中国史》第10卷和第11卷,叙述自清代道光年间至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历史。
上卷包括导言旧秩序、清代的疆土、清王朝的衰落与叛乱的根源、鸦片战争、不平等条约、太平军起义、中俄关系、清在蒙古、新疆、西藏的统治、清代中兴、自强运动、1900年以前的基督教传教活动及其影响。
下卷包括1870—1911年晚清帝国的经济趋向、晚清对外关系、中国人对西方关系看法的变化、西北与沿海的军事挑战、思想的变化与维新运动、日本与中国的辛亥革命、1901—1911年政治和制度的改革、辛亥革命前的政府、商人和工业、共和革命运动、社会变化的潮流,等等。本书作者皆为西方知名学者,译者为我院历史所编译室专家。
本书据1978年本翻译,于1993年出版,当时将第10、11卷合为《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卷出版,使用一个书号,此次再版仍延用这种做法。
剑桥中国晚清史读后感
《剑桥中国史》是西方学者集体写作的一套研究中国历史的著名的大型学术著作,基本反映了西方研究中国历史的最高水平。
粗读《剑桥中国晚清史》后,使人豁然开朗:晚清史与当今中国多么的相似,历史总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当然,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不可能轮回,但不能排除是螺旋式的向前发展。所以,研究晚清历史对看清当今社会的发展走向仍有不小意义。
鸦片战争强行打开了清朝封闭的国门,出现了清朝的改革开放—-“洋务运动”,之后出现了大量的特权阶层,特权阶层的扩张、分化、重组、分裂,最终导致了晚清的灭亡。一方面,特权阶层的扩张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相当于现在的民营企业)的发展遭到沉重的压抑和打击,使更多手工业者、半手工业者等沦为无产者,加入了反政府力量的大军。另一方面,特权阶层的分化、分裂,中央集权的弱化和地方政权的强势,使清政府的整体统治力量减弱。彼强此弱,两方面力量对比的翻盘,终于使清朝灭亡。
中国的,世界的。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也是世界的民主化进程。我不希望看到中国历史的轮回,循环在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社会状态中。美国等西方国家有义务协助中国走向民主化。在这个民主化协助过程中,战略上,美国等西方国家要有绝对的长远眼光,不能图一时眼前利益让中国民企竞争垮掉,跨国公司应按国际分工、国际惯例运作。战术上,一方面扶持中国民族企业的发展,兴倡民主民权;另一方面,大力打压中国的特权势力,迫使中国精简官僚机构。官僚特权势力的扩展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中国漫长封建历史的轮回根源就在于中国社会每次“改革开放”后的特权扩展。
中国地处亚洲腹部,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市场广阔。中国发展了、民主了,世界也就发展了、民主了。美国奉行的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创造性发展模式,是中国也是世界各国发展的模式。从国际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方面说,中国的明天,也是美国的明天……。中美两国人民终将走在一起。
剑桥中国晚清史目录
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册
第01章 导言:旧秩序
第01节 历史和中国的革命
第02节 旧社会
第03节 行政
第04节 对外关系
第02章 1800年前后清代的亚洲腹地
第01节 清帝国在亚洲腹地
第02节 满洲
第03节 蒙古
第04节 新疆
第05节 西藏
第03章 清王朝的衰落与叛乱的根源
第01节 人口的压力及其后果
第02节 教育、庇护制与社会晋升之路
第03节 嘉庆的改革
第04节 危机的征兆:漕运
第05节 货币制度与税收制度的混乱
第06节 叛乱的根源
第07节 中央的软弱与学术界的新趋势
第08节 魏源——经世致用论与今文学研究的范例
第09节 保卫边疆是关心的新焦点
第04章 广州贸易和鸦片战争
前言
第01节 广州贸易的特点
第02节 贪污腐化和公所基金
第03节 英-中垄断商人
第04节 垄断制的告终
第05节 鸦片贸易
第06节 律劳卑事件
第07节 关于鸦片问题的争论
第08节 广州查封鸦片
第09节 走向战争
第10节 战争的第一阶段
第11节 赎回广州
第12节 战争的最后阶段
第13节 中国战败:南京条约
第05章 条约制度的形成
第01节 条约制度的透视
第02节 1842—1844年条约的缔结
第03节 条约口岸的开放
第04节 通商口岸的外侨团体
第05节 英国与广州的对峙
第06节 中国沿海的骚乱
第07节 上海的兴起
第08节 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第09节 1858年的和解
第10节 清帝国政体和贸易扩张的对峙
第11节 1860年的和解
第12节 条约制度的实施
第06章 太平军叛乱
第01节 起因和发展
第02节 旧制度的保护者
第03节 内讧与衰落
第04节 捻军的组织特点:一个比较
第05节 太平军叛乱的透视
第07章 中俄关系(1800—1862年)
第01节 扩大商业的努力归于失败
第02节 中亚贸易和固勒扎条约(1851年)
第03节 东北满洲的丧失
第08章 清朝统治在蒙古、新疆和西藏的全盛时期
第01节 清朝统治在蒙古、新疆和西藏的全盛时期
第02节 衰落中的蒙古游牧社会
第03节 新疆:玛赫杜姆家族和浩罕
第04节 西藏的隔绝和印度的压力
第09章 清代的中兴
第01节 清朝获胜的原因
第02节 长江下游的战后问题
第03节 捻军战争及其影响
第04节 对中兴的透视
第10章 自强运动:寻求西方的技术
第01节 理论:对自强运动的早期倡导
第02节 政治和财政结构
第03节 早期阶段:长远的规划
第11章 1900年以前的墓督教传教活动及其影响
前言
第01节 传教事业
第02节 传教事业和旧制度
第03节 传教事业和新制度
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册
第01章 1870—1911年晚清帝国的经济趋向
前言
第01节 农业
第02节 手工业
第03节 近代工业
第04节 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
第05节 行政和经济
第02章 晚清的对外关系,1866—1905年
第01节 对外关系发生变化的背景
第02节 1866—1875年的对外关系
第03节 帝国主义在边疆地区和朝贡国扩张的加速
第04节 日本对朝鲜的侵略
第05节 “瓜分中国”的危险
第06节 义和团起义
第07节 英日联盟的影响与俄日战争
第03章 中国人对西方关系看法的变化,1840—1895年
第01节 引言:对外关系的传统观点
第02节 最初的反应和惰性,1840—1860年
第03节 西方力量和财富的冲击,1860—1895年
第04节 对外政策观点的矛盾,1860—1895年
第05节 中国对西方关系看法的延续和变化
第04章 西北与沿海的军事挑战
第01节 太平军战争以后时期的清朝军队
第02节 回民叛乱及其国际意义
第03节 清朝在陕西和甘肃的胜利
第04节 收复新疆
第05节 李鸿章与海防
第06节 中法战争及其后果
第07节 中日战争的灾难
第05章 思想的变化和维新运动,1890—1898年
第01节 背景——西方冲击的形势
第02节 康有为和新思想的风云激荡
第03节 维新运动
第04节 湖南的维新运动
第05节 1898年的灾难
第06节 维新时代的遗产
第06章 日本与中国的辛亥革命
前言
第01节 中国的开放对日本的警告
第02节 中国人心目中的明治时期的日本
第03节 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
第04节 民族主义及其反应
第05节 翻译的影响
第06节 日本和中国的革命派
第07章 1901—1911年政治和制度的改革
第01节 光绪皇帝的改革诏书
第02节 教育改革
第03节 军事制度的改革
第04节 立宪政体的准备工作
第05节 财政的清理与集中
第06节 其他改革方案
第07节 清末改革的特点
第08章 辛亥革命前的政府、商人和工业
第01节 关于商人和现代企业的再评价
第02节 工业化的政治理论基础
第03节 官方对现代工业的赞助
第04节 创办私人企业的运动
第05节 北京和各省官署:在领导方面的矛盾
第06节 办企业官员的出现
第09章 共和革命运动
前言
第01节 早期的联盟:1905年以前的革命运动
第02节 革命的联盟,1905—1908年
第03节 清王朝的灭亡,1908—1912年
第04节 大联合的出现
第05节 民国的诞生
第10章 社会变化的潮流
前言
第01节 特权阶级种种
第02节 平民百姓纵观
第03节 半无产阶级的产生
第04节 社会变化的动力
24史看起来太过繁琐,建议下载《剑桥中国史》来看
《剑桥中国史》共16 卷,各卷由知名学者主编,卷内各章由研究有素的专家撰写,反映了国外中国史研究的水平和动向。第12 和13 卷论述中华民国的历史。在历史研究的角度、领域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两卷都有所论述时期和课题和详尽书目;并有书目介绍,评述各章有关的资料和论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已出的《剑桥中国史》的其他中译本有秦汉卷、隋唐卷、明代卷、晚清两卷,丛书各卷皆由国外知名学者担当主编,卷内各章节亦由研究有素的专家撰写,并注意吸收各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国外中国史研究的水平和动向。 原书计划出版卷目如下: 第1卷 《剑桥中国秦汉史》 第2卷 《剑桥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尚未出版 第3卷 《剑桥中国隋唐史》 第4卷 此卷已取消 第5卷 《剑桥中国宋代史》 第6卷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第7卷 《剑桥中国明代史(上)》 第8卷 《剑桥中国明代史(下)》 第9卷 《剑桥中国清代前中期史(上)》 新增 《剑桥中国清代前中期史(下)》目前已进入出版准备阶段 第10卷《剑桥中国晚清史(上)》 第11卷《剑桥中国晚清史(下)》 第12卷《剑桥中华民国史(上)》 第13卷《剑桥中华民国史(下)》 第14卷《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65年)》 第15卷《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82年)》 《剑桥中国史》的中文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原版各卷均以“《剑桥中国史》第X卷”作为书名,因其并未按卷序出版,其中有些卷尚未成书,为便于我国读者阅读,根据国内学者和专家建议在翻译出版中文版各卷时,据原书所标年代均以断代书名替代。 1 《剑桥中国秦汉史(公元前221-220年)》 2 《剑桥中国魏晋南北朝史(221-588年)》英文原版尚未出版 3 《剑桥中国隋唐史(589-906年)》 4 《剑桥中国宋代史(907-1279年)》预计2010年年底出版 5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907-1368年)》 6 《剑桥中国明代史(上卷 1368-1644年)》 7 《剑桥中国明代史(下卷 1368-1644年)》 8 《剑桥中国清代前中期史(上卷 1645-1879年)》2010年1月8日,即将面世的《剑桥中国清代前中期史》的新书封面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亮相,预计5月份出版发行。 9 《剑桥中国清代前中期史(下卷 1645-1879年)》英文版目前已进入出版准备阶段 10《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 1800-1911年)》 11《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1800-1911年)》 12《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 1912-1949年)》 13《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1912-1949年)》 14《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 革命的中国的兴起 1949-1965年)》 15《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 1966-1982年)》
《剑桥晚清中国史》百度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s/1_TSFw60bR5gJ4OapUA7EFQ
提取码: hw2t《剑桥中国晚清史》是 [美国] 费正清2007年12月出版的图书。 本书《剑桥中国史》第10卷和第11卷,叙述自清代道光年间至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历史。
1、中国近代史
内容简介
民国史家写史,少了些意识形态的牵绊。少了些主观臆断。本书以详尽丰富的史料,比较真实地还原了那段历史。八十年后再版,证明了其价值。
本书一书是陈恭禄著作中影响最大的,时至今日,仍被公认为代表民国时代最高学术水准的中国近代史著作,是代表该时期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独立立场和观点的著作。本书19章,近70万字,以叙述为主,分析辅之。本书根据近代以来发生的大事,分为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民国以来状况等几大主题,为中国近代史架构了基本的叙述轮廓。尤为令人称道的是陈恭禄尝试以一种公正的态度对待历史,他认为“本书论断,著者非诋毁时人,或为之辩护,不过以公平之态度,说明其立场”,比如在讨论中外冲突及中外关系等问题时,“对于侵略之罪恶,决不为之稍讳”,但更要以事实为根据,不能一味诋毁。由于本书持论公允,资料翔实,详略得当,成为当时中国近代史最完善的教材。
2、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年~1911年)
内容简介
一些颠覆“常识”的史实以及晚清诸多改革失败原因的探究。
本书原为《剑桥中国史》的第10卷和第11卷,起自清代的道光时代,止于辛亥革命。这两卷能够自成体系,可以单独成书,我们特先译出,以飨我国读者。为了兼顾《剑桥中国史》原书名和它所论述的晚清时代的实际内容,此书定名为《剑桥中国晚清史》。
剑桥历史丛书的历际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对《剑桥中国史》已出的各卷,国外纷纷发表过书评,予以肯定。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截至出书前为止的西方中国史研究的水平和动向。我们希望这两卷中文的出版,对促进中外学术交流能有所助益。
3、万历十五年
内容简介
这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
《万历十五年》是一部改变中国人阅读方式的经典,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融会黄先生数十年人生经验与治学体会于一体,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发人深思。
4、中国大历史
内容简介
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本书中文简体字版自1997年面世以来,十来年里二十余次刊行而不衰。作为一部成功的历史学著作,其读者面早已不限于史学界,作为华裔学者中比较突出的法国年鉴派学术代表人物,黄仁宇极善于从历史的细微末节人手,而又摆脱具体历史事件的束缚,找寻更为准确的历史时代特征,此即大历史观。他强调将人物与历史大背景结合起来,且不放过人物的个性特征,从而使那些本来被史学界研究得很深的人物得以以新面孔再现于读者面前。
5、中国通史(1—7)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台湾人编纂的普及读本。简单明了,图文并茂。少说教。傅乐成撰写的《中国通史》一书,在台湾史学界影响颇大,日本史学界评价他“为一不可忽视的史学家”。《中国通史》2010年在大陆首次出版,著名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写序推荐:“在中国通史之中,公认最好的一部作品。相对于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傅著并没有特殊的史观,却十分重视经过考订的历史现象。钱先生的大著,吸纳了顾炎武、顾祖禹、顾栋高、赵翼和钱大昕等人的著作,因此《国史大纲》中,埋藏了上百个可以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傅先生的《中国通史》,则是综合已经成定论的许多研究发现,做个总结。两者各有长处,而两者也正可以在几十年教条主义的框架下,提供另外一些读史的角度,对读者绝对是有益处的。”
6、革命年代
内容简介
廓清历史,不忘使命。《革命年代》这本集子所收的是我最近二十年所写的部分文章,最早的一篇写于1988年,最近的一篇写于2008年11月。文章所论及的,无论是近代转型、孙科、还是延安的新话语、建国初50-60年代的社会变迁等等,都发生在一种叫做“革命”的大背景下,虽然每一次的“革命”的内容、目标不一;而文章的内容则涵盖国民革命、共产主义革命、“继续革命”,故以《革命年代》为书名。
7、读史求实
内容简介
世界上有两种“历史”。一种是过去已经发生的事;一种是后人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认知。
本书共收录了作者杨奎松12篇读史文字,分为三编,从“读史”、“讨论”、“评论”三个角度对中国现代史进行了分层式的解读。“读史”是作者对中国革命史中一些富有争议性的事件和过程的看法,“讨论”是作者回应其他学者对其的质疑,“评论”是作者对一些所谓的“历史学著作”的个性评价。
《剑桥晚清史》这样写道:“到了十九世纪初年,中国主权的有效控制范围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大,中国正处于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开始发生质变的阶段。这种质变通常被看做‘现代化’,这不仅是受到欧洲文明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结果,而且是中国内部社会演化的结果。”
19世纪下半叶的外来打击,实际上只是一种表象,中国内部确已经到了一种质变时期。史料记载,进入19世纪以后,中国内部发生了千位数的规模大小的暴动。像历朝历代皇权一样,统治者绝对不允许这种“质变”的产生,于是,打压国内的动荡。“质变”的发生,意味着政权的衰落,这是中国皇朝更替的规律。
西方在与大清皇权的较量过程中,从开始的谨慎小心,逐步发现了这种皇权是完全脱离了中华帝国“国家”概念之上的象征性的东西,即看清了它的虚弱。于是,征服皇权,使之为他们服务,便是侵略的目的。
从中国内部的角度,是很难看清皇权的这种虚弱的;或者即使看清,也很难与之较量。因为皇权是建立在宗族式的体制之上的。这种体制,决定了皇权是一种辐射式的统治形式,这种辐射式得到了自上至下、自下至上的层层牵制,这种牵制是建立在封建礼仪、道德伦理、人情世故等这种几千年的传统之中的。只有一批漠视这种辐射式结构的人,才会不惜抗争,把强力直指皇权,以达到中国另一种传统观念“成则为王”的目的;换句话说,中国的传统迫使中国人只有在无路可走时,才会对皇权实施垂死一搏。
中国内部的这种抗争阻力,对于任何外来民族,包括西方国家,是不存在的。他们可以用强力直指中国皇权——他们知道中国皇帝也是人,而非神,加上先进的物质文明,皇权不倒才奇哉怪也。于是,对中华民族来说,人的本性在说话了:成则为王。自19世纪中叶开始,中国自皇权至底层百姓,一直处于被西方强权控制之下。
西方列强自鸦片战争以后对中国的控制,只增加了一种发自皇权本身、又辐射至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仇外——媚外并存的表象,真正的质变力量只能产生于中国内部,这就是太平天国演练、辛亥革命成功的实质所在。西方列强在劣根性上与清政权的同质以及他们各自相互的牵制,使他们只能走“扶植”之路。
《剑桥晚清史》所提到的“现代化”,是中国内部质变的结果,而非外部强迫所致。这种评价更为客观,更为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很清楚,现代化的信息,自皇家园林“圆明园”初建之时,甚至早在明朝时期,已经渗入到中国,不过是由于帝王的打压而使之胎死于皇宫罢了。由此也可以说明,清末统治者的现代化,是被迫的,是只取物质的;而大清国内部的现代化发展,才是全面的,质变的。从历史角度来看,是不以统治者意志为转移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56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曾国藩评价如何评价曾国藩,
下一篇: 百家讲坛之《曾国藩家训》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