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朱棣称帝最大功臣是谁,为什么说是他,

历史典故 2023-07-22 07:25:10

朱元璋定鼎中原之后,实行分封制,将自己的儿子分封到各地做藩王。随着时间的发展,藩王权利越大,最终影响中央皇权。

朱元璋去世之前,铲除功臣,为的就是害怕功高震主,威胁继任者。但是他却没有想到,等到他去世之后,对继任者最大的威胁竟然是藩王。

建文帝朱允炆以皇孙身份继承朱元璋皇位,一上台为了巩固中央权利,提出削藩政策。而当自己的权利受到威胁,各地藩王也纷纷反抗。其中燕王朱棣,当时位高权重,手握大军,发动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历时三年,最终以燕王朱棣的胜利,中央的失败而告终。建文帝不知所踪,朱棣登基,成为永乐大帝。

藩地战胜中央,在中国历史上很少见。尽管朱棣手有大军,但是朱允炆手中兵力比他更甚,又有全国物资为依靠,怎么就被朱棣战胜了呢?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朱允炆任用的一员将帅——李景隆。

靖难之役中央军的失败,李景隆起码要担负一半的责任。所以后世有人戏称,李景隆可能是朱棣派到中央的奸细。其实也不怪大家这样想,因为看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很难不让人怀疑。

战争之初,燕军只据北平一隅之地,势小力弱,朝廷则在各方面都占压倒性优势。所以朝廷最开始还可以分兵作战,围剿北平,而燕军只能归缩内线作战。

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燕军渐渐壮大,这时中央朝廷则出现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朱允炆继位之前,朱元璋大杀功臣,名宿大将几乎被灭尽,朝廷居然无将可用。

朱允炆于是起用老将耿炳文,耿炳文对敌燕军,最终战败。倒不是耿炳文无用,而是属下有人背叛,最终使得军情被泄露,致使失败。

耿炳文失败后,朱允炆听从黄子澄建议启用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为大将军。李景隆其实是个纨绔,军事能力不出色,并且“寡谋而骄,色厉而馁”。

有这么个大将,中央军几乎已经踏进战败的泥淖。李景隆自己没有才,还非常忌惮其他部将。

南军都督瞿能曾率千余精骑,杀入张掖门,原本是可以将北平拿下的。但是后方李景隆却让他退下来,等大军一起进攻。瞿能不愿意,可惜后援不给力,最终只能被迫退下。这么一来,错失军机,最终让燕军翻身。

对于李景隆这一做法,有人说是他贪功。但是吧,他是大帅,不管部下有什么功劳,他都能沾功。延误军机,最终什么功劳都没捞到,实在想不通。

李景隆面对燕军,那叫一个屡战屡败,生生坑了中央军几十万大军。使得局势逆转,攻守相易,原本占据绝对优势的中央朝廷,转而防守,燕军则倾巢而出,发动猛攻。

李景隆这些作为,使得朝廷大臣都对其不满,包括当初推荐他的黄子澄,都请求将李景隆斩杀。也不知道建文帝怎么想的,竟然没有处置他。等到燕军进攻南京的时候,竟然还派他对敌。

燕军围攻南京,原本受命应该抵抗的李景隆,竟然大开金川门,迎燕军入京,使得朱棣得以顺利拿下江山。这一事件,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金川门之变”。

朱棣继位之后,李景隆一时风头无两,但最终还是遭到群臣弹劾,被圈禁在家。

耿炳文率军与燕军作战,最初还压制了燕军的。等到李景隆上线了,中央军简直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崩溃,等到最后李景隆还非常耿直的打开大门,欢迎燕军入城。看起来,李景隆是真的很像朱棣安插到中央军的一个大奸细。

他是朱棣称帝的最大操盘者,也是明朝唯一入太庙的文官,一生圆满

明成祖朱棣霸业一时,永乐盛世更是后世佳话。我们都知道他是通过与侄子的战争“靖难之役”的胜利,才坐上帝位,但我们不知道这场战争的主要策划者,其实不是朱棣自己,而是一个和尚,他法名道衍,朱棣赐名他为姚广孝, 历史 称他为“黑衣宰相”。

有的人说他是“妖僧”,从某个角度来说,确实如此。翻看姚广孝的一生,可以用两个词语形容,一是传奇,二是圆满。 首先,说说他的传奇之处。姚广孝年轻时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精通三教,与明初儒释道各家学术领袖都有不错的关系,可谓是知识渊博,具备了作为谋士的资本。

根据《明史·姚广孝传》记载:尝游嵩山寺,相者袁珙见之曰:“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道衍大喜。大意就是夸姚广孝长相奇特,必然有一番作为。刘秉忠是谁呢?元朝开国元勋,曾规划了北京城。而在朱棣建国后,是姚广孝规划了今日北京城布局。

这听起来就很不可思议,相士看人也太准了吧。另一个传奇的地方是他说服朱棣夺天下,洪武年间,朱元璋老婆马皇后驾崩,明太祖就挑选了很多僧人侍奉各个儿子亲王,一起诵经念佛,当时,道衍一眼就相中了朱棣,请求跟随朱棣,并答应要送朱棣一顶白帽子,“王”头上加白帽子就是“皇”的隐喻。

朱棣起兵一开始很犹豫,还有砖瓦掉落,一位是大凶之兆,道衍就说:这是吉兆,自古飞龙在天,必有风雨相从。王府的青瓦堕地,这预示着殿下要用上皇帝的黄瓦了。

以上自然都是一些略带传奇的说法,也许是为了神话姚广孝,但姚广孝作为一个出家人,祖传的是医学世家,他却跑去研究阴阳之书,还学有所成,而且年少就擅长作诗,和王宾、高启、杨孟载是好友。出家人本应淡泊名利,但姚广孝却一心要成就霸业,这是他的传奇之处。

再来,说说他的一生为何称作圆满。他63岁才和朱棣一起起兵,朱棣一直在攻城略地,姚广孝直接让他直捣京城,这才一举打败建文帝。69岁,朱棣拜他为太子少师,赐名姚广孝。明成祖命姚广孝蓄发还俗,被姚广孝拒绝。明成祖又赐他府邸、宫女,姚广孝仍不接受,只是居住在寺庙中,上朝时便穿上朝服,退朝后仍换回僧衣。他到苏湖赈灾时,前往长洲,将获赐的黄金全部分发给宗族乡人。

后来明成祖几次征伐蒙古,都是让姚广孝在京城辅佐太子朱高炽(明仁宗)监国。72岁的时候,又奉命教导皇长孙朱瞻基(明宣宗)。直到84岁的时候,姚广孝病逝,临死前还劝朱棣放了此前建文帝的主录僧,后来他的徒儿朱高炽,感念他对明朝作出的贡献,准他入太庙,这是明朝唯一一位享受如此殊荣的文官。

姚广孝一生,博学多才,文学方面多有建树,规划京城,主修《明太祖实录》,又和解缙等人纂修《永乐大典》,他能吟诗,能作对,留下了诸多著作,包括《逃虚子诗集》十卷,续集及补遗各一卷,《逃虚类稿》五卷、《道余录》《净土简要录》《佛法不可灭论》及《诸上善人咏》各一卷。

他成就了作为一名谋士最伟大的事业——辅佐一人称帝,他和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祖孙三人打交道,和明成祖是至交好友,和明仁宗、明宣宗是授业恩师,明朝最鼎盛的无非就是这三位皇帝治下,而其中姚广孝的功劳可想而知。他功成名就,却拒绝了高官厚禄、香车宝马、金银珠宝,一心做他的和尚,皇帝的赏赐能推则推,原则问题能怼则怼,却还是深得朱棣的恩宠。不知该说他懂得功成身退,还是应该夸他超然脱俗。

所以说,姚广孝一生既是传奇,也得圆满,算是 历史 名臣中结局颇为圆满的一位。

(欢迎关注“闲话 历史 局”,和你探讨中华 历史 文化)

他是朱棣麾下第一大将,死后封王,被誉为靖难第一功臣

公元1402年,朱棣在南京登基称帝,历时四年的靖难战争让他感慨颇多。当一切都安定之后,他想到的是在靖难之役中牺牲的大将张玉。那么张玉是谁呢?他又怎么值得朱棣如此惦念呢?

张玉早年曾经是元朝的官员,在洪武十八年投靠明朝。后来他又参加了捕鱼儿海之战,因战功而被封为济南卫副千户。后来归属于燕王麾下,屡立战功颇受朱棣器重。故当时人称张玉是朱棣麾下第一大将,有勇有谋让人佩服得不得了。

建文元年,朱棣发动靖难战争。张玉更是一马当先迅速控制了北平城,立下了头功。在此后朱棣与南军的对抗中,张玉不但冲锋在前,更是屡出奇谋。在他的帮助下,朱棣在北平附近屡挫南军。当时的南军主将耿炳文、李景隆都被朱棣打的大败而归。后来朱棣率军南下,准备夺取南京。但是由于朱棣过于注重攻城略地,所以在山东境内进展缓慢,而且屡屡受挫。终因师老兵疲多次退回北平,休养生息。而大将张玉就是在朱棣南下的过程中牺牲的。建文三年,朱棣在东昌与老将盛庸对战。朱棣率军冲击对方,但是没想到对方的阵型竟然丝毫不乱。而后盛庸故意引诱朱棣冲击中军,并且将他重重包围。如果盛庸当时下手能够快一点,那么朱棣就有可能被生擒。可是此时大将张玉和朱能拼死进入敌阵营救朱棣,张玉负责引开敌兵,朱能负责营救朱棣。朱能很快就找到朱棣并与之会合,而后保护朱棣冲出敌阵。由于张玉不知道朱棣已经脱险,所以仍在与南军缠斗,终因寡不敌众力竭而亡。时年张玉58岁,可以说在整个靖难之役中,南军最大的成果就是干掉了朱棣麾下第一大将张玉。

得知张玉阵亡,朱棣痛不欲生。回到北平之后诸将请罪,但是他仍然痛哭不已。建文四年,朱棣攻入南京做了皇帝。他想到的就是自己曾经的左膀右臂张玉,继而追赠张玉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并且还大大抚恤他的家人。因此也有人张玉为靖难第一功臣。朱棣的后代也没有忘记张玉曾经的功绩,追封他为河间王,并且得到配享太庙的殊荣。

张玉的子孙也继承了他的爵位,直到明朝末年他的后代还承袭了英国公的爵位。就这一点来说朱棣比他老爹做得要好得多,大家说是不是?

建文帝最信任的大将李景隆,为什么会成为朱棣的大功臣?

李景隆可以称得上是朱允炆最信任的大将。靖难之役发生后,朱允炆用老将耿炳文担任主帅,率军攻打朱棣。但是耿炳文能力实在太差,仗打得相当糟糕。朱允炆不得不把李景隆提拔起来,让他替代耿炳文成为三军主帅。

李景隆是李文忠的儿子,虽说也是名将之后,但是基本上没有打过仗,而且是在优裕的环境中长大的。朱允炆能这么重用这样一位菜鸟,由此也可以看出,朱允炆对李景隆是十分信任的。可是李景隆辜负了朱允炆的信任,仗打得同样糟糕。但就算打得这么糟糕,朱允炆也没有处置他,而是只把他撤了回来。当时朝中大臣群起弹劾李景隆,要求朱允炆杀掉他。

但是朱允炆并没有这样做,这正是朱允炆爱戴信任李景隆的缘故。后来朱棣打进南京城,当了皇帝以后,对这个曾领兵打自己的李景隆,却也十分优待。封他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同时还加封为太子太师,增加其岁禄一千石。不仅如此,朱棣在大臣上朝排班的时候,还把李景隆排在大臣们的首位。

照一般的情况,朱允炆最信任的人,绝对不可能成为朱棣最信任的人,因为朱允炆和朱棣是死对头。但事实就是这样。那么,李景隆是靠什么,在获得朱允炆最信任的同时,还能获得朱棣最信任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朱允炆把李景隆撤回来后,让他镇守南京,阻击朱棣进攻的最后一道防线。可是,李景隆竟然辜负了朱允炆的信任,和谷王一起,打开南京城门,放朱棣进来。

不过,虽然说李景隆打开了南京城门,放朱棣进去,确实算立下了大功,但是,朱棣把他排班在首位,确实也算是太夸张了。毕竟他立了再大的功劳,也是一个降臣。而且,当初朱允炆那么信任他,他还投降,这完全就是一个贰臣。朱棣把一个贰臣排在众大臣的班首,他究竟有什么用意呢?我认为,朱棣之所以把一个贰臣排在群臣的班首,至少有两个用意。

其一,鼓励朱允炆旧臣降服。朱棣当时打进南京,很多朱允炆的旧臣可不像李景隆一样,他们是不服的。比如方孝孺。朱棣让他写登基诏书,但是他坚决不写,反而还说朱棣是篡位。朱棣说你再这么讲,我要灭你九族。方孝孺则针锋相对回答,灭我十族,我也要说你篡位。把朱棣逼得没路可走,真的就灭了方孝孺十族。再比如刘伯温的二儿子刘璟。

也直截了当说朱棣“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个‘篡’字”,气得朱棣把他关进监狱里。可是,朱棣还没来得及处置他,他自己倒是自缢而死了。两件事情,都有一个特点。虽然朱棣并不想大开杀戒,但是,朱允炆的这些旧臣们,可以说完全不给朱棣面子。

他们宁愿死,也不给朱棣和解的机会。这显然是朱棣无法接受的。所以,他必须要确立一个榜样。而这个榜样,就是李景隆。朱棣是想通过对李景隆的厚待,告诉朱允炆的那些旧臣们,只要你们听话,愿意归顺于我,那么,我不但不会把你们当成贰臣,反而还会给予你们最好的待遇。

其二,巧妙地杀掉李景隆。古代的君王都不喜欢贰臣。就算是敌方阵营里投降过来的,他们也不会喜欢。因为这是违背古代封建道德体系的。如果容忍这样的贰臣存在,将来肯定会有更多的人出现。当年单雄信和徐茂公都投降了李世民,李世民对徐茂公非常重视,却杀掉了单雄信。就是因为在李世民看来,单雄信是个贰臣。清朝初年的时候,包括孔有德、祖大寿、洪承畴等很多人,都投降了清朝。

当时,皇太极等皇帝对这些大臣极为重视,给予了很高的待遇。但是到乾隆皇帝的时候,他却都把这些人判为贰臣,还专门给他们列了一个《贰臣传》。也就是说,朱棣肯定是不满李景隆的。但是不满李景隆,又不好杀他,于是把他排在班首。

这样一来,朱棣那些根红苗正的手下们,肯定不服。不服就会弹劾他。那样一来,自然而然就可以把他拉下来了。而事实上朱棣算计得不错。最终,周王朱橚、刑部尚书郑赐、成国公朱能、吏部尚书蹇义、六科给事中张信、礼部尚书李至刚相继弹劾他。最终朱棣夺了李景隆的爵位,抄没其家产,把他圈禁起来。李景隆也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565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