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朱元璋将孟子逐出孔庙的真实原因(朱元璋为什么砸毁孟子庙?)

历史典故 2023-07-22 06:57:30

1.明太祖洪武五年的一天,朱元璋在翻看《孟子》时,突然大发雷霆。紧接着,他命令人将孟子逐出孔庙,不得配享。并狠狠地说上一句:“(诸大臣)有谏者以不敬论,且命金吾射之。”接到这个圣旨,满朝文武皆惊恐不知所措。

朱元璋对《论语》爱不释手,十分敬佩孔子。而孟子是发挥孔子仁义思想的“亚圣”,为什么他如此讨厌孟子呢?归结起来,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2.朱元璋的个人经历致使他对文人十分反感。

朱元璋出身贫寒,放过羊,做过和尚,当小军官,成大将领,一步一步,终于一朝国家在手,走向权力的巅峰。

他深知自己是武夫,没有学识,若要统一文人的思想,巩固统治地位,就需从文化下手。但他天生对文人、文化有一种抵触情绪,从骨子里看不起儒生。

如他命令“有司造成均,凡士人肄习案座,皆以独木为之”,人问其故,朱元璋回答说:“秀才顽,使之坚厚,毋败吾案。”从中可以看出,文人在朱元璋眼中没地位可言。

3.孟子的“民本”思想使朱元璋感到如芒刺在背。

众所周知,孟子有句名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人民的地位、国家的利益高过君王。君王作为国家的统治者理应为人民服务,为江山社稷着想。

与孔子提倡的“仁”相比,孟子所说的“仁”,主要是对“民”来说的。孟子阐述,如果天子想得到天下,保有四海,就必须施行仁政,爱护人民。

不要把人民厌恶的东西强加给他们。正所谓“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4.孟子在《孟子•离娄下》中阐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也就是说,在孟子心中,君臣关系是相对的,根本不存在绝对的天子权威。而是认为谁能保护人民,谁就一定能称王。如果谁残害百姓,谁就是孤家寡人。

这种人不配得到天下,即使得到天下,也应该被打倒。推翻这样的天子,不是犯上作乱的弑君行为,正如周武王“诛一夫纣”推翻殷纣王的统治一样,是为民除害。可见,孟子不主张天下百姓效忠于一人。

5.孟子的“民本”思想完全从平民的角度告诉国君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大大触怒了本是一个流氓无赖,后来却坐了江山的朱元璋。

再加上他由于自身的的文化劣势对知识分子所形成的先天嫉恨,自然要把孟子的牌位撤出文庙了,于是发生了开头的那一幕。

但是孟子毕竟是“亚圣”,是儒生们心中的圣人,岂容他人玷污,即使是皇帝也不可以。于是他们使了一个心眼。

6.第二天就对朱元璋说,他们夜观天象,发现文星暗淡、天象有异。皇帝都是迷信天命的,得罪了上天可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

朱元璋于是马上想到大概是因为孟子的缘故,无可奈何之下恢复了他的牌位,但是他还是搞起了另一手:删书。把孟子的书删掉了三分之一左右,可视为“思想的腰斩”,其手段不可谓不狠。

朱元璋为什么砸毁孟子庙?

没有砸毁,只是将孟子请出孔庙了 罢全国普遍祭祀孔子的问题最终没能执行,朱元璋本来就一直耿耿于怀。洪武五年的一天,朱元璋不经意之中又在翻看《孟子》,见那“民贵”,“君轻”,“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以及“霸道”、“暴君”、“一夫”之类的话,更觉得如芒刺在背。一边读,一边骂道:“如此荒谬之言,哪里像臣子说的话?”“倘此老在今日,岂可免我一刀”。当天就命令将孟子逐出文庙的殿外,不得配享。 来源:炎黄春秋

朱元璋为何要把孟子清理出孔庙?

因为朱元璋总觉得孟子的思想比如“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是在讽刺自己 朱元璋不经意之中又在翻看《孟子》,见那“民贵”,“君轻”,“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以及“霸道”、“暴君”、“一夫”之类的话,更觉得如芒刺在背。一边读,一边骂道:“如此荒谬之言,哪里像臣子说的话?”“倘此老在今日,岂可免我一刀”。当天就命令将孟子逐出文庙的殿外,不得配享。并发狠地说,诸大臣“有谏者以不敬论,且命金吾射之”(《明朝小史》卷2)。看到这个圣旨,满朝文武,惊恐不知所措。这时,刑部尚书钱唐挺身而出,抗疏直言,为孟子鸣冤。 来源:炎黄春秋

能和孔子齐名的孟子,为何被朱元璋逐出了孔庙?

洪武五年(1372)的一天,对于亚圣孟子的神灵来说并不是一个安静和平的日子。这一天,盛怒的朱元璋把孟子的牌位从孔庙中撤了下来。这件事情的发生,不仅对孟子本人,而且对儒家传统信仰均产生了极为强烈的冲击。

旧时中国的孔庙(或称文庙),多以颜渊、曾参、子思、孟轲配祀孔子,其中颜渊和子思居于孔子的右边,曾参和孟轲居于孔子的左边,统称四配。那么为什么朱元璋会如此愤怒地将孟子清理出四配之外呢?

首先,这要从朱元璋身上挖掘原因。在朱元璋一生的政治生涯中,他时而重用佛家、道家礼法,时而杀戮和尚与道士,对儒家、法家等流派也是如此。虽然他时常大骂韩非子、李斯等法家,但朱元璋的治国思想精髓又与法家相关。如此矛盾的性格是其暴怒的伏笔。朱元璋起先对于孔子是较为尊敬的。

《明史·太祖本纪》中曾提及朱元璋下令“以太牢祀先师孔子于国学”。

此外还派遣使者到曲阜致祭。甚至在洪武元年(1368)还以温和亲切的态度召见了孔子后人孔克坚,诏“衍圣公袭封及授曲阜知县,并如前代制”“养之以禄而不任之以事”。然而朱元璋极度自尊且刚愎自用的性格使其对于孔子享有的莫大权威是不情不愿不服气的。

洪武二年(1369)他就曾经下诏宣布天下不必通祀孔子,只是最后被群臣劝谏下收回了命令。这把压抑的火气,时隔几年就落在了亚圣孟子的这里。

另一方面,孟子的思想也是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中,“民本”思想在孟子那里表现最为突出。《孟子》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句即使是今天的我们也能脱口而出。孟子认为,“保民为王,莫之能御也”,也就是说土地、人民和政事是国家的三宝,谁能保护人民谁就可以称王。换句话说,如果残害百姓,就不配得到天下,即使得到了也应该被推翻打倒。推翻这样的君主,不算犯上作乱的弑君行为。这样的思想很明显地折射出孟子的另一个观点——不主张天下百姓效忠于一姓一人。

孔子在《论语》中曾经提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但孔子并没有提到如果君使臣不以礼,君应该怎么办?但孟子对此做了拓展。

孟子提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也就是说孟子认为君臣关系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天子权威。这样的观点本质上已经触碰到了朱元璋作为帝王的雷区。

除此之外,孟子思想中关于“如何得到民”的部分中提到,以德服人才可以得到民心,以力服人则是暴君的霸道行径。以力服人还极容易导致战争,战争时人民流离失所即为不仁。

纵使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战国时期的孟子有这样的思想十分可贵,但无论是孟子口中的君臣之道还是民心论断,都触犯了朱元璋意图通过强权建立朱家千秋大业的野心。朱元璋对于战国时期的儒家仁政论断本身十分反感,其在与儒学之臣讨论学术问题时就曾经说过:

“战国之时,纵横捭阖之徒,肆其邪说。诸侯急于利者多从之,往往事未就而国随之以亡,此诚何益”。

朱元璋自身认为这些论断都是歪门邪说,不是正道。基于这种心理,勤政之余休息时翻阅儒家经典著作《孟子》的朱元璋,看到内容必然不喜,因此厄运就降临到了孟子头上。

当然,朱元璋驱逐孟子出孔子庙的事情也有后续。因为时隔一年,朱元璋在刑部尚书钱塘的誓死进谏下冷静了下来,以“孟子辨异端,辟邪说,发明孔子之道,配享如故”的由头不情不愿地将孟子牌位请了回去。不过朱元璋也没有罢休,无法将孟子牌位清出孔子庙,就退而求其次地下令让翰林学士删减了《孟子》一书中自己看不惯的内容,并将删减后版本作为科举用书替代原来的版本。至此,这一事件才算结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55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