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袁崇焕,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崇祯三年,即公元1630年,明朝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蓟辽督师袁崇焕被以通敌罪凌迟处死,年仅46岁。
袁崇焕死后,崇祯帝的人生路越走越窄,最终在煤山一棵歪脖子树上自缢殉国,276年的大明王朝走进了历史的坟墓。
很多人说,崇祯帝不该是亡国之君,却做了很多亡国之君做的错事,其中之一就是误杀袁崇焕。很多人都惋惜地说:如果袁崇焕不死,大明王朝就不会那么早灭亡。
现在,咱就来假设一下:袁崇焕如果没有被崇祯处死,而是继续镇守在抗清第一线,明朝真的不会灭亡吗?
有人说,崇祯帝是史上最苦的亡国皇帝之一,因为他面临的形势实在是太复杂了。
明朝当时有两大敌人,一是关外的后金;二是关内的李自成和张献忠。后金之于明朝的威胁是战术性的,至少以当时的国力对比来看,后金还没有灭亡明朝的综合实力;而李自成和张献忠在国内到处游荡,消耗着明朝大量的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军事资源,是明朝最危险的战略性敌人。
当然,说后金只对明朝构成战术性威胁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蓟辽前线能守得住,否则,再次上演瓦刺军兵围北京城的历史,也不是没有可能的。那么,谁能守住蓟辽呢?首选就是袁崇焕。
袁崇焕不但军事能力强,而且有相当的政治敏锐度。比如努尔哈赤死后,袁崇焕派人吊唁,实则打探后金的内部情况。皇太极继位后,袁崇焕的态度也是与后金议和,此举非常有必要,因为明朝虽然整体实力强于后金,但明朝还要分心对付李自成和张献忠,因此在跟后金的较量中,其实是处于劣势的。
袁崇焕如果依然在蓟辽前线坐镇,以他的能力是足以对付后金的。袁崇焕与皇太极议和成功后,皇太极把注意力放在了朝鲜半岛,跨过鸭绿江打朝鲜去了,明朝北线防御体系的压力顿时减轻了不少。
皇太极征服朝鲜后,先是给袁崇焕写信,信里先讲了后金为何出兵朝鲜,然后把袁崇焕骂了一顿,说:“尔诡言修好,仍遣哨卒侦视,修葺城堡。我国将帅,实以此致疑。夫讲信修睦,必藉物以成礼,我岂贪而利此,使尔国力不支?可减其半,岁时餽答,当如前议,则两国之福也。”
这是典型的敲诈,但也是皇太极对袁崇焕的一种无奈回应。袁崇焕根本不吃皇太极这一套,仍然筑城作为回应,气得皇太极破口大骂,却又无可奈何。
不久后,后金军大举进攻锦州,爆发了著名的宁锦之战。结果呢?后金军伤亡惨重。要知道,后金疆域只限于东北,人口较对较少,兵源之于后金的重要性远大于明朝,毕竟明朝人口基数大。
可以这么说:袁崇焕就是后金进攻中原的泰山巨障,此山不移,后金要杀进中原,基本上是做梦。
这有些类似于南北朝时北齐与北周对峙,北齐有个柱石级大将斛律光,有斛律光在,北周是占不到什么便宜的。但可惜的是,北齐后主高纬最终还是冤杀了斛律光,自毁长城,没几年就被北周给灭掉了。
崇祯帝为什么杀袁崇焕的过程,咱就不多说了,但袁崇焕死后,明朝的蓟辽前线基本上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这也是无可置疑的。
后金军杀进山海关后,在北京城外烧杀抢掠,大破明军。如果袁崇焕还在前线,这种情况是很难发生的。换言之,袁崇焕如果守在蓟辽,大明朝的北方是可以安枕无忧的,崇祯帝就可以在剿灭李自成、张献忠方面有足够的战略空间和时间。
那么,袁崇焕如果不被杀,大明朝真的可以持续下去吗?这个基本上很难。
明朝到了天启帝时代,已经是千疮百孔,阉党横行,东林党也在拆明朝的台,乱到了极点。另外还有经济上的原因,万历三大征虽然赢了,却给明朝的经济造成了沉重打击,比如抗日援朝之战,明朝花费白银700万两,再加上后金崛起,明朝的军事偏向辽东,花费更是无法计数。还有李自成、张献忠的起义军,更让明朝的经济能力雪上加霜。
明朝为了应付这些局面,就加派三饷,也就是辽饷(用于辽东抗击后金)、练饷(地方武装)、剿饷(用于剿灭起义军)。这三饷,其实就是明朝政府从老百姓口袋里抢钱,最终导致“天下民穷财尽”。
老百姓受不了这种毫无底线的盘剥,因此很多都加入了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最终给大明王朝送了终。
也就是说,假如袁崇焕还在,也只是可以在蓟辽阻止后金入关,但对国内的烂摊子是无能为力的。各地起义军的此起彼伏,极大地消耗了明朝的国力,根本剿不过来。
如果崇祯帝把袁崇焕调回来“剿匪”,那么后金就没有对手了,以后金的实力,一旦入关就势不可挡,明朝灭亡得会更快。所以,崇祯根本不敢把袁崇焕调回去。
也就是说,明朝不亡于李自成,也会亡于后金,反之亦然。
总之,袁崇焕也不是神,更分身无术,即使他不被杀,明朝依然无法改变灭亡的命运。
怪谁呢?只能怪明朝的那些皇帝太奇葩,自己作死的。
会,因为政治腐败堕落,奸臣当道,军队也比较弱,百姓的动乱也比较多,所以还是会灭亡。历史是一个必然趋势,不是因为一件事情的发生注定了大局,明朝灭亡是必然的。
01.明朝君主昏庸,政治腐败
明朝中后期昏庸腐败的君主还是很多的,而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天启。他不仅听信奸臣的话,而且对制造木器十分感兴趣,而对朝政并不上心。他还特别没文化,自己没文化吧,还非得装的自己很有能耐,往往他写好的诏书,别人都很难看懂,如果有人在其中随便的搅混水,想必别人也不知道。
而其他君主,大部分是有那种想治国的心,但是无奈自己的能力有限,很多时候都无可奈何,就比如嘉靖,他刚登基的时候还是比较能干实事的,虽然晚年痴迷于修道,但是他也还是把朝政放在心上的。再比如崇祯帝,他很想做出一些惊为天人的事情,也的确做出过一些好事,但最后还是不能避免国家灭亡。
02.军事比较弱
当时因为明末时期有一小段的?小冰河?时期,所以明末的农业十分惨淡,基本就是连本都捞不回来。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军队根本没办法发展。国家连最基本的钱都拿不出来了,就更别提拿钱来发展军事了。最后实在没有办法,国家是从大臣们手里借钱来发展军事的,可以想到当时的经济是有多么不好。
03.百姓动乱
因为气候的原因,农民每年入不敷出,根本没有办法维持生计。这样的情况下,百姓的起义是最容易发生的,因为百姓需要生活,而朝廷自顾不暇根本没办法管得了百姓的死活。那么百姓就会想啊,你们朝廷每天吃好的穿好的,现在我们都要饿死了,你们都不管我们的死活。所以当时的民间还是比较乱的。
其实明朝灭亡是诸多因素导致的,并不是因为单单袁崇焕不杀毛文龙就可以挽回大局。历史的长河每一件事也都是必然的,并非每件事都可以改变。
读过明史的人相信对于明朝后期的一段历史有所耳闻,明朝末年变幻莫测风起云涌。以满洲女真人建立的后金(清朝)成为明朝的心腹大患,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也曾想力挽狂澜励精图治,可惜最后功败垂成。在明末的诸多将领当中,备受争议的就是明末长城袁崇焕。很多人说崇祯皇帝杀了他自毁长城,明史更是记载自从袁崇焕死了,边关没有人守着,明朝灭亡已经板上钉钉。对此小编不敢苟同!
第一:幼年经历,在福建担任邵武知县,单骑阅塞,宁远大捷水分很大1:小时候的成长经历,三十多岁的时候中进士,属于大器晚成的类型
公元1584年,在如今的广东东莞诞生了一个传奇英雄。从小是商人家庭出身,家境也算还不错。在他少年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发生了一件惊天大事,明朝在辽东的地盘陆陆续续被满洲女真人所蚕食。他家里附近有一个小型的土地庙,那时候他就说道:“土地公,土地公,你为什么不去守卫辽东?”要想在全国这么多范围内选中进士,丝毫不亚于如今的省内状元,难度不是一般的大。许多人考一辈子未能所愿,可人家袁崇焕到了三十多岁的是中了进士,那个时候正好萨尔浒之战结束没多久。
2:起初被安排到福建担任邵武知县,和辽东老兵谈论兵事,曾经单骑阅塞
袁崇焕中了进士之后,首先便被朝廷安排到福建邵武担任知县。那个时候碰到在辽东退休的老兵,经常在一起讨论军事方面的事情。史书记载有一次百姓家中的屋顶不小心着火,自己亲自前去扑救。爱民的好官确实值得人们钦佩,没过多久任职期满。再次进入了朝廷,这个时候由于得到了检查御史侯恂的赏识,破格提拔他为兵部司主事。任职的那天袁崇焕不见了身影,回来的时候直接来一句:“只要给我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就能守住山海关。”
3:前几任巡抚都不怎么样,最主要的就是孙承宗,让女真不敢轻易来犯
我们经常所说得一句:“性格决定命运”,你如果过于狂妄,对于你自己而言当然不是好事。明朝对辽东战事的几任巡抚当中,除了熊廷弼跟孙承宗不错之外,其他的都是饭桶,大部分都是酒囊饭袋之徒。带来的结果就是明朝疆域不断收缩,特别是后者孙承宗,让后金努尔哈赤父子二人胆寒。短短四年的时间内,后金没有大的动作。恰恰说明他的以辽人固守辽土地方略恰到好处,袁崇焕就是被他提拔任用的。
4:袁崇焕取得的宁远大捷其实水分很大,觉华岛惨败
孙承宗这边让明朝对辽东局势不断好转,这个时候阉党专权导致孙承宗被弹劾,无奈之下只好辞官回乡。这个时候朝廷任用阉党分子高第为辽东最高军事长官,他的主要策略就是战略撤退,说的难听一点就是逃跑。袁崇焕坚决不当软蛋,靠着必胜的决心和红衣大炮击退了一次又一次的八旗进攻。没过多久八旗大军撤退,明朝取得了宁远大捷。史料记载后金损失不过区区数百人,明朝的粮食储备地觉华岛被后金攻占。7000官兵集体战死,所储存的兵器粮饷都归后金所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5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