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战车简介:明朝屡建战功的神器战车有哪些,(战车为什么会被淘汰?)

历史典故 2023-07-22 06:43:45

战车最早出现于冷兵器时代,曾一度占据战场之王的地位,后因其机动性差,无法适应灵活多变的战争形势,而逐渐退出主战场。在蛰伏数百年后,战车开始与火器相结合,重又登上了热兵器时代的战场。重装上阵的战车堪称现代坦克的鼻祖,而《明史》却评论其“未尝一当敌”、“亦未尝以战”,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一、浴火重生

汉代以后的战争中,已经很少能看到战车的身影了,但这并不代表它从此就在历史舞台上销声匿迹了。

自宋代起,宋人摆脱了传统“车驰卒奔”的作战方式,对战车进行了设计和功能上的改进,并开始在部分战役中尝试将火器装备于战车之上。有宋一代,对于战车重返战场来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在历史中蛰伏了数百年的战车,终于要“浴火重生”了。

由于明代火器的大量发明与引入,此时的战车已经开始大规模装配各种先进的枪炮火器,不仅战可攻退可防,还能与当时的步兵、骑兵、水军配合作战。明代早期的火器普遍存在着笨重、射速慢、射程近等缺点,而战车的机动性、防护装甲及强大的火力等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火器本身的缺陷。无论是用来进攻、防守或是运输都可以将火器的效能发挥到最优。明代的战车已不是先秦战场上的战阵武器,而是利用装载火器来进行攻防对抗的神兵。

此时的战车不单战斗力强,其形制种类也多。主要分为,运输型、进攻型与防守型。运输车在战场上主要是用来运送粮饷军资的,如武刚车、双轮辎重车等。运输车虽不直接参加战斗,但也会装备弓箭等武器用以防卫。进攻型战车也分为多种,有引火车、全胜车、雷火车等等。进攻型战车主体大都是木制结构,周围配以盾牌或者铁板,车上还装配有火铳、火炮、火枪等武器,再兼以甲士数人。防守型战车主要用来阻碍敌军攻城,具有较强的防卫能力。例如屏风车,既能以火器进行攻击,又能在守城时形成屏风墙来阻碍敌军的进攻。

二、实战中的雄姿

由于明代战车战斗力强、形制多样,因此,当时也出现了不少有关战车的专著。如《车营叩答合编》、《大同镇兵车操法》等,详细归纳总结了战车的形制与车营战术问题。此外在《武备志》、《陈兵实纪》等军事著作中也专门对明代战车的制造、车营编制等方面进行过系统的介绍。那么当时的战车在实战中的表现究竟如何呢?

景泰元年(1450)的大同战场上,数千蒙古铁骑突然从西南方攻来,统帅郭登当机立断下令,制造四百辆偏厢车投入战场,结果击败了蒙古骑兵。

万历二十六年(1598)的援朝抗日战争中,西路总兵刘綎利用战车,斫倒了日军用来防护的木栅栏,使明军顺利通过障碍,挺进并烧毁了倭兵大本营,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万历二十七年(1599)的七里沙滩之役中,辽东巡抚李植以一万五千车营兵对抗后金十五万劲虏。尽管被围在七里沙滩三日三夜,最终还是凭借车营兵得以突出重围,使军队城池俱得保全。

此外在京师保卫战与凉州之役中也有关于明代战车在战场上的精彩表现。由此可见,明代战车作为战场上的辅助神器,配合各路兵种适应着不同战争形式的变化,取得了不错的战绩。

更多>>(接下文评论)

战车为什么会被淘汰?

战车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其实直到明朝中国仍有部分军队临时性地使用战车,但已经不再大规模配备军队了。因为比起骑兵它有很明显的缺点:性价比低,一辆战车的维护费用要远高于骑兵,尤其是车身保养。而作战效能无法与其维护费用相匹配。马蹬的发明降低了骑兵的训练成本与骑手的招募难度。中原多事农耕,百姓既无骑马的需求亦无接触骑射的可能,而战国及以后各朝基于下层平民的募兵及府兵是很难驾驭无马蹬的马匹并作战的,但马蹬的出现(其实还有后来的高桥马鞍)使骑兵训练难度大大降低(其实马蹬对骑兵尤其是弓骑作战的影响并没有我们平常想的那么大,它最关键的影响是兵源),骑兵渐渐成了作战主流兵种,战车则渐渐衰落下去。社会变化的影响,春秋及之前,由于社会生产关系的制约,各诸侯国领地相对较小且兵种多为贵族,战争动员小。而生产能力和后勤运输能力的低下使得战争的规模和作战范围较小,而战国及以后各朝战争的规模和战争波及范围要比春秋前大的多。长途跋涉极其不便的战车远比不了战略机动灵活的骑兵,逐渐被骑兵所淘汰而后出现的战车也多为临时性的,不会进行大范围的战略机动,也不再是常备军。另一方面,对于以军事贵族为主力的时代,战车,盔甲等装备是由其本人负担的。他们则需要对领主提供兵役以作为获得土地的条件,比之于重步兵,财力允许的话战车无疑更加安全且战斗力更强,也由此,御成君子六艺之一。而战国以后大规模的战争使得贵族为主力的军队不切实际,而对于数量庞大亦于补充的平民主力而言,廉价而易训练的步兵当然是更好的选择。而秦一统天下后,贵族全面衰落,其军事特权与其他许多经济政治权力一起被中央政府剥夺,军队的财政由政府统一控制,自然不会维持战车这一烧钱而低战略能力的军种。而后来随着骑兵训练和使用的不断成熟,骑兵装备的不断完赏,这一个烧钱的工作便由重骑兵担当起来。所以对于同样是小(国)寡民以军事贵族为主力的中世纪西欧各政权和以军阀割据的唐朝,五代十国,重骑兵都极大地繁荣起来。
以上内容纯爪机手打,望采纳
版权所属,如需转载请联系本人

古代的武器有哪些是用什么做的?

古代的武器一般采用青铜和铁来冶炼。

青铜时代,那是新石器时代后期,人类发现铜加入铅和锡之后铜便成为了青铜合金,硬度高,熔点又低。非常适合作为打造武器的好材质。就取代了石器武器。另外《考工记》的记载,战国时期,人们便已经充分的掌握了青铜的冶炼技术。

人们在冶炼青铜时,已经可以按照准备铸成的工具用途不同,对青铜,铅,锡的比例进行调配。有提到:“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局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齐金而锡局一,谓之斧斤之齐;三分齐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都说明了当时人们对青铜冶炼的技巧已经是炉火纯青了。

而且书中提到的铸成技巧,在现代科学的验证下也同样是正确的。而所有兵器中,青铜出土后往往是最完好的,因为青铜氧化后会在自己表面形成一道氧化层,对武器的保护非常有效。

青铜的特性是又脆又硬,削切容易但想要硬性劈砍是非常难的。从出土的实物可以发现大多造型单一,单刃区背。也不难看出当时的青铜刀刃作为日常用具的作用往往要大于作为兵器。而真正作为战争兵器的,是那些长款的青铜剑,早期青铜剑在商朝便已经有完好的形象了。

最开始长度只有10公分左右。双刃,。在过了一段时间后,长度开始增加,增长为40公分左右。为了趁手,剑柄由丝麻等粗糙物缠绕。在这之后,便作为正式的兵器作为战场上的主要战力。在最后,剑的长度已经可以冶炼到50-60公分了。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以铸剑闻名于世,在中国出土的吴越兵器便可以很好的证明这一点。他们的冶炼技术精湛,在出土的剑身上可以看出工艺华美,剑身上一般有精美神秘的纹理,而且剑身坚硬无比,在今天仍然是寒光四射,时刻准备战斗的神兵利器。

而此时,钢铁的冶炼技术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也许是冶炼铸造已经给铁器的打造带来了太多经验的缘故。也许是二者的打造异曲同工。

在中国的这个时代,钢铁的打造技术是领先世界一大截的,不管是电视也好,电视剧也好,接触到很多名剑都是这个时代打造出来的,无数的文字也记载了当时刀剑之锋利,纹路之好看。

到了秦国,在出土的文物中我们发现当时已经是青铜和铁器兵刃一同使用的时代了。剑形狭长,在表面经过仔细的研磨后,有着一层乌黑的氧化物,可以防止腐朽。青铜相比于钢铁,更为脆弱,所以长度也一直受限,秦代的青铜剑硬度犹如碳钢,这点也让

后人惊叹不已。钢铁兵器正式出现在部队时,因为强度以及韧性明显优于青铜,部队便开始大量使用。到了西汉末年,钢铁兵器已经完全替代了青铜兵器了。

扩展资料:
古代守城武器:

1、狼牙拍

明代的茅元仪,自幼喜读兵书,经历了15年的时间,将军事著作汇编成一本书。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兵书,在这本书中记载着狼牙拍使用榆槐数的木头制作而成。长度达到五尺那么长,宽度是四尺五寸,厚度也达到三寸。狼牙拍最厉害的设计在于它有长达数百艮铁钉。

每根铁钉都是长度达到五寸,重量是六两。而且四角都是设计的钉环,用四根很粗的绳子挂在城楼上,如果敌人想要攻城的话,只需要把四根绳子砍断就可以了。这样就可以砸中敌人,非常难攻下的一件武器,被砸中的人会当场死亡。要想攻下城池先过狼牙拍这一关。

2、猛火油柜

猛火油柜是诞生于南北朝时期的,在南北朝时期猛火油柜就在军事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是一种喷火的武器。在曾公亮的《武经总要》就记载了猛火油柜是利用石油为原料,其实在当时人们还不知道什么是石油,一开始的人就叫它“石漆”。

到了唐代人们称为“石脂水”,再到了五代人们就叫做“石油”。柜体的材质是用铜做成的,密不透风,下面有四个脚,上面有四个卷筒。

在柜子的旁边开一个小口,口上有盖,就是往里面注油。每次注油1.5千克左右。如果被它击中的人或建筑是无法用水扑灭的,猛火油柜算是世界上最早的喷火器了。这也展示了当时的人们智慧还是非常厉害的。

3、八牛弩

八牛弩是宋代时期的一件非常厉害的武器,当时宋代有一种弩是叫叫“三弓床弩”,意思就是用用三支弓组成,后来人们给它改了名字就叫“八牛弩,听起来是不是就已经很厉害了。

它不仅仅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需要100多人来完成,而且在瞄准和发射上面都是特殊的人来完成,这种弩可以发射踏橛箭,把箭成排地射在城墙上,形成简易的阶梯,这样可以让士兵更容易爬上城墙去攻击敌人。

4、八牛弩

这种床弩还可以发射很长的箭,在宋代的《武经总要》记载了一些床弩,提到过一种弩,堪称冷兵器之王!在使用的时候被大家称为八牛弩。意思就是牛的力气是非常大的,八头牛才能拉动的,说明它的威力是非常大的。主要放在城楼上面用来对付敌军的战车,在六百米内能摧毁敌军的战车。

5、飞火枪

飞火枪是南宋时期的金兵武器,宋人称它为“梨花枪",而金人称它为”飞火枪“。这种枪是在枪筒内注入火药,开枪之后能烧十步那么远,没有人敢接近它,非常的厉害。这种枪到了清代以后,仍然成为了军队的装备之一,一直延用至此。

枪头的两侧有铁叉,在铁叉的上面涂满了毒药,意思就是如果杀不死的话就用毒药毒死。反正不会让敌人活着离开,能看到飞火枪杀人也是一种荣幸吧,很有视觉冲击力,而且飞火枪也是中国的十大名枪之一。

6、赛门刀车

塞门刀车是古代最为实用,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守城武器,制作的时候车体的宽和长是和城门的长和宽是一样的,这样打开城门的时候就可以直接推出去攻击敌人。在车上装了24把非常锋利的尖刀,有轮子方便推。

当敌军攻进城门处时就可以用刀车堵住,可以阻止敌人进来。既可以杀别人也可以挡住敌人的石头。刀车是极为坚固的两轮车。数百名士兵推动至城门处,《墨子》中记载了这种赛门刀车的用途,如果城门不保的话就可以把它当作应急的武器。

-中国古代武器

明朝火器专家曾铣:曾经发明"曾"式地雷

明朝火器专家曾铣:曾经发明"曾"式地雷 《三巷明代将领曾铣》一文,简略介绍了祖居旧城三巷的曾铣训练军旅、修筑边墙,为收复河套抗击鞑靼的事迹,曾铣,作为明代将领,他的过人之处在于深谙兵法韬略,善用战车火炮,并改良自制火器,从而克敌制胜。

曾铣(?—1548),字子重,号石塘。明江都人,嘉靖八年(1529)进士,授长乐县令。嘉靖十二年(1533)召为御史,巡按辽东,因平乱有功,升大理寺丞。后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山西,进兵部侍郎,嘉靖二十五年(1546)前,总督陕西三边军务,曾多次击退鞑靼军队,屡建奇功。

鞑靼人多为骑兵,为了能用步兵制胜,曾铣购置了大批战车,双方交战时,他将战车环立布阵,在车上配置一定数量的弓箭手,车四周复设士兵,当鞑靼骑兵来袭时,战车上弓箭手矢发如雨,战车四周的士兵见机斩马足,挑骑兵,因而,曾铣能每战必胜,鞑靼无不败北,惊呼曾铣之兵为“天兵”。

曾铣还善于运用火炮杀敌。一次鞑靼人来围城,只见城门口立一高高木架,架上木偶载歌载舞,而全城却偃旗息鼓,没有一丝动静。这立即引起了鞑靼人的警觉,便不敢贸然攻城。

而士兵却感到好奇,纷纷聚集在一起观望,因而,一时人声嘈杂,纷乱不已。突然间,只听城中军号突起,架上巨炮先发,紧接着,城楼各处火炮齐鸣,于是,围观的鞑靼士兵被轰得落花流水,而这时,城内士兵又随之而出,斩获敌人无数。

曾铣还自己创建了一种叫做“慢炮”的火器,就犹如当今的手榴弹一般,其“炮”圆如斗,外缠五色装饰,中设机关,内藏火线,战时,扔在对方进攻的路上,鞑靼人见了甚是惊奇,不知为何物,便环立观看,谁知,早已点燃的火线顷刻烧到尽头,火药爆炸,死伤者甚众。鞑靼人称为“神物”,竟称曾铣为“曾爷爷”。

曾铣还是地雷的发明者,据史载,“曾”式地雷是这样的:“穴地丈余,藏火药于中,以后覆四周,更覆以沙,令与地平,伏火绳于下,系发机于地面人不注意处,过者蹴机,则火坠药发,石飞坠杀,敌惊为神”。

曾铣虽有爱国之心和制敌战术,但却遭到朝廷权奸严嵩的猜忌,嘉靖二十七年(1548),曾铣被严嵩迫害,以“莫须有”罪名被谋杀。其冤直到隆庆二年(1568)始得昭雪。穆宗下诏追赠其兵部尚书,谥“襄愍”,万历二年(1574)御史周馨呈请在陕西为曾铣建祠,这时,扬州家乡的民众也方能为他立祠修墓。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54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