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明朝第一奇僧姚广孝妙解落瓦

历史典故 2023-07-22 06:39:58

明成祖朱棣起兵之时,突有暴风雨来临,将王府的檐瓦吹落在地。风吹落瓦在当时被视为不祥之兆,因此成祖不禁变色。姚广孝道:“这是吉兆啊!自古飞龙在天,必有风雨相从。王府的青瓦堕地,这预示着殿下要用上皇帝的黄瓦了。”


(姚广孝画像)

明成祖朱棣继位后,姚广孝担任僧录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师,被称为“黑衣宰相”。永乐十六年(1418年),病逝庆寿寺,追赠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号恭靖。


(《姚广孝集》)

轶事一则:

姚广孝对联进言说服朱棣夺天下。姚广孝生于医生世家,14岁落发为僧,法名道衍。洪武十五年,高皇后驾崩,明太祖选高僧侍奉各亲王,为其诵经荐福。道衍与燕王朱棣相谈甚合后被带走。历史按姚广孝的计划稳步铺展,他成功地兑现了当年的诺言送给朱棣一顶白帽子,由王变成了“皇”。

名家点评姚广孝:

朱棣:① 广孝器宇恢弘,性怀冲澹。初学佛名道衍,潜心内典,得其阃奥,发挥激昂,广博敷畅,波澜老成,大振宗风,旁通儒术,至诸子百家无不贯穿,故其文章闳严,诗律高简,皆超绝尘世。虽名人魁士心服其能,每以不及也。② 广孝德全始终行通神明,功存社稷,泽被后世,若斯人者,使其栖栖于草野不遇其时以辅佐兴王之运,则亦安得播声光于宇宙垂功名于竹帛哉。

李贽:我国家二百余年以来,休养生息,遂至于今。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皆我成祖文皇帝与姚少师之力也。

张廷玉:① 道衍未尝临战阵,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② 惠帝承太祖遗威余烈,国势初张,仁闻昭宣,众心悦附。成祖奋起方隅,冒不韪以争天下,未尝有万全之计也。乃道衍首赞密谋,发机决策。张玉、朱能之辈戮力行间,转战无前,陨身不顾。于是收劲旅,摧雄师,四年而成帝业。意者天之所兴,群策群力,应时并济。诸人之得为功臣首也,可不谓厚幸哉!

接受朱棣加封的靖难第一功臣姚广孝,不愿脱僧衣有何苦衷?

接受朱棣加封的靖难第一功臣姚广孝,不愿脱僧衣除了身为出家人不愿意还俗的自身因素外,朱棣表现出来的残忍手段,使得姚广孝也不愿意脱去僧衣,毕竟凭借姚广孝的智慧,还是懂得明哲保身的道理的,身穿僧衣就表示自己在政治上没有追求。

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对着北京城下黑压压的士兵发表了自己靖难前的演说,朱棣讲完之后,台下的士兵们群情激奋,纷纷高呼?靖难?。朱棣悬着的心放下了大半,其实作出这个决定对于朱棣来说也是非常艰难的,毕竟以当时的情形来看,取得成功的机会非常小,但是如果不走这一步的话等待自己的迟早是死亡。

在朱棣作出这个决定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后来被称为?黑衣宰相?的姚广孝,姚广孝虽然是和尚,但是却精通兵法跟谋略,朱棣之所以会选择靖难,姚广孝在其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说他是靖难第一功臣也不为过,但是在朱棣靖难成功之后,加封姚广孝,允许他还俗,但是姚广孝却拒不肯接受,依然当着和尚,下面就来说一说姚广孝为何不脱僧衣:

一、朱棣表现出来的手段使得姚广孝不敢脱下僧衣

靖难成功后,姚广孝曾经请求朱棣不要杀死方孝孺,因为他是读书人的首领,朱棣当时虽然答应了,但是之后不仅杀了方孝孺,更是将方孝孺的十族诛灭了。

二、姚广孝不脱僧衣也是一种表现忠心的方式

姚广孝的功劳无疑是巨大的,不脱僧衣是向朱棣表明自己没有野心,如果脱了僧衣难保不会兔死狗烹,落个不得善终。

你知道接受朱棣加封的靖难第一功臣姚广孝,不愿脱僧衣有何苦衷吗?欢迎留言讨论。

【原创】眼呈三角、形如病虎:姚广孝小记

姚广孝,相城(今苏州有相城区)人。他原本是医家子弟,十四岁时,剃度为僧人,法名道衍,字斯道。

道衍还曾经敬事道士席应真,得席应真阴阳术数之学。

席应真,即席应珍(公元1301年~公元1381年),字心斋,道号子阳子,常熟人。少辞家学道,真籙丹法,无不洞晓。兼涉儒典,尤精于《易》。释典方术,皆能旁通。奉母至孝,至葬祭,痛哭如初。

曾经有一次,道衍游至嵩山寺,精通相熟的袁珙见到道衍之后,大为惊异。

袁珙(公元1335年~公元1410年),元末明初人,字廷玉,号柳庄居士,鄞(今浙江宁波)人,相术奇人。元末,举家十七人皆死于兵祸,游海外洛伽山时,遇异僧别古崖,授以相人术。其法以夜中燃两炬视人形状气色,而参以所生年月,百无一谬。著有《柳庄相法》,为今相术之重要工具书。

当时,袁珙曾说道:

“这是一位怎样奇异的僧人啊!眼呈三角,形如病虎,他的性情,必然嗜好杀伐,这是和刘秉忠一样的人物啊!”

刘秉忠(公元1216年~公元1274年),字仲晦,顺德邢台人。少时,隐居武安山,遂出家为僧。后居云中,跟从海云师应召北上,留侍潜邸(特指非太子身份继位的皇帝登基之前的住所),凡征伐谋议,均有参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初(公元1264年~公元1294年,共31年),翰林王鹗请改正其衣冠,诏从。遂拜太保,参领中书省事。至元十一年薨,年五十九。

道衍听袁珙这么说,大喜。

道衍常从高启等人游,他工诗,善书法。

高启(公元1336年~公元1374年),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属苏州)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能文,尤精于诗。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时论比之为“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明太祖洪武初,因荐举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力辞不受。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因曾为魏观作《郡治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著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明太祖洪武(公元1368年~公元1398年,共31年)时期,朱元璋将十位高僧分别赐给诸王。

道衍在十高僧之列,被朱元璋赐予燕王朱棣。

明太祖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亲政后,为强化权力,采取了一系列削藩(朱元璋有26子,几乎全都封王。这些叔王,对建文帝造成的压力,可想而知,削藩是必行之举)措施。针对燕王朱棣,建文帝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

燕王朱棣在道衍等人的支持与协助下,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发动“靖难之役”。

双方交锋的结果: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建文帝生死未知、下落不明;朱棣即位,成为大明王朝的君主。

朱棣执政后,论定靖难功劳,道衍因为功绩卓著,被封为太子少师(明、清两代为正二品)。

虽贵为少师,但是,自始至终,道衍都不肯蓄发。

据说,朱棣曾赐予道衍两名宫人。道衍不能推辞,只能接收。一月多之后,道衍仍没有近宫人之身。后来,朱棣又把两位宫人召回皇宫。此后,朱棣也就不再强求道衍收纳女眷了。

道衍养了一只鸡,每天早上,只要鸡一叫,他就马上起身,朗朗然诵念经文。

因为治水的事情,道衍曾经回到故土吴地。

吴地有一高士,名叫王宾【初名国宾,字仲光,号光庵,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善画山水,医术受学于戴思恭。】,他是道衍的故交。

回乡后,道衍前去拜访王宾。王宾知道道衍前来,关起门来,不予接纳。

道衍第二次又去见王宾,王宾和第一次一样,还是闭门不纳。

道衍终不死心,第三次去见王宾。王宾才开门相见,他对着道衍说道:

“他怎么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呢?”(当是指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变。这种行为,一般情况下,是不被接收的。)

王宾无论如何都不愿意出仕。

在吴地时,有一天,道衍乘坐肩舆,经过阊门(苏州古城之西门,通往虎丘方向。),他看见酒旗上的字迹非常工整,就问:这是谁写的?

有人回答,在酒旗上写字的人,乃是一位少年。

道衍就将那少年召来相见。

看过那位少年之后,道衍对他说道:

“我观察你的相貌,以后应该可以显贵,你愿意做我的儿子吗?你家里还有什么人呢?”

那少年回答道:

“我家里还有老母亲和小妹妹,少师怜爱我,我愿意侍奉您!”

于是,那少年回家辞别了老母,来到了道衍身边。

道衍迎接那少年时,说道:

“可惜的是,你的年寿不会很大,将来官可以做到四品。”

回到京师之后,道衍带着那少年去见朱棣,说道:

“我这次出去,收了一个儿子。”

朱棣为那少年赐名,叫继。这就是道衍的养子姚继。之后,姚继就在文华殿陪侍东宫(太子)读书。

后来,道衍又因为朝廷的差使外出,因为归途之中染疾,抵达城门之后,道衍因病没有入城。

病中,道衍命令侍从做好帷幄,并说道:

“皇上将要来探视我!”

很快,御驾就到了。

朱棣见到道衍之后,对他慰劳备至,还赐予他一个金唾盂。朱棣问道衍:

“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道衍把手放在额头上,说道:

“季潭在狱中已经很久了,但愿皇上能赦免他,放他出来。”

关于季潭,明人都穆《都公谭纂》有载:

“国初,宋学士景濂,精于释,释宗泐季潭精于儒,太祖每称之曰:‘泐秀才,宋和尚。’”

可知,泐季潭当是一位很有学问的僧人。

宗泐(公元1318年~公元1391年),明代僧人,字季潭,临海(今浙江临海)人,俗姓周。寓意词章,尤精隶古,虞文靖、黄文献、张潞公皆推重为方外之交。明太祖洪武初,诏举高行沙门,高居其首。卒年74。

道衍说完之后,朱棣当即派人将季潭释放。

僧人季潭出狱的时候,头发已经长到覆盖住了额头。

随后,道衍又以手加额,向朱棣谢恩。

几天之后,御驾又钦至存问。

随后,道衍就去世了。

姚继将道衍去世的消息禀告皇上之后,朱棣问他:

“你父亲死前,留什么话了没?”

姚继回答道:

“父亲希望陛下优厚抚恤臣家!”

朱棣听姚继这么一说,勃然大怒:

“你父亲生平和我言谈,哪里会提及私家?”

于是,他就把姚继驱逐了出去。

朱棣又派人到吴地,接道衍的弟弟、侄子来到京师,赐予他们宅第、金银、锦缎。这二位都是农夫,非常老实,不是官场上的材料。

朱棣又想起道衍的话来,说是:成了僧人,就与家人断绝关系了。

之后,朱棣也就不怎么照顾道衍的家人了。最终,朱棣还是命令,将道衍的弟弟、侄子送回了老家。

明仁宗(朱高炽)初年,姚继被召为太常少卿(正四品)。他告假回来,在张家湾(当属今北京)去世,时年四十二。

道衍的祖先,是宋朝时从汴梁(今河南开封)扈从宋室来到吴地的,家居相城(今苏州辖下有相城区)。

姚氏一家,世代以医为业。

道衍的父亲,名叫姚震卿。

道衍初名姚天禧。

姚天禧曾对父亲姚震卿说:

“我不喜欢当医生;我只想认真读书,将来出仕朝廷,荣显父母;如果不能读书的话,我还愿意修习佛法,享方外之乐!”

元惠宗(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至正(公元1341~公元1370年,共30年)朝,十四岁时,姚天禧就在家乡的妙智庵剃度,法名道衍。

道衍游学湖广期间,刻苦用心创作诗文,成就甚至超过古人。

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朝廷下诏,收取高僧道衍,他以病免召。

明太祖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朝廷下诏,精通儒学的高僧可以入仕,道衍参加吏部考试,考中,但是他不愿意入仕,朝廷赐予僧服,他又回到山林之中。

明太祖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孝慈高皇后马氏去世,分封在各地的亲王都奏请名僧一同返回封国为皇后修斋。于是,左善世宗泐荐举道衍等三人。朱元璋亲自选定道衍主持庆寿寺。

道衍曾在燕王朱棣府邸二十余年,礼遇非常优厚。其间,朱元璋还下诏,让道衍赴京,不久,又让他回到朱棣处。

明太宗(朱棣,明世宗时,改上庙号为成祖。)发动靖难之变,道衍就是其幕宾。

朱棣即位后,授予道衍左善世。

不久,朱棣又说:

“道衍有功于国,应当蓄发并加以官爵。”

这个时候,道衍已经七十二岁了。

朱棣还赐道衍名广孝,即传名后来的姚广孝。朱棣另赐予姚广孝冠带朝服等,并升任他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同年六月,姚广孝往苏松地区赈济,朱棣还赐他玉带一条。

姚广孝虽然在朝中为官,但是,他仍清净自居。

明仁宗朝,姚广孝配享太庙。

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太祖、成祖)庙,姚广孝是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明史·卷一百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三》有传。

本文框架,依照明人王鏊《王文恪公笔记》中《姚广孝》一节。

(全文结束)

以佛自渡,以道施术,以儒圆功,三教合流——姚广孝

晚年的姚广孝曾经奉旨到苏湖赈灾,这其实是朱棣特意给的闲差,为的就是能让姚广孝衣锦还乡。当姚广孝到长洲拜见姐姐时,姐姐闭门不见。姚广孝寻觅旧友,故友只是托人传话:和尚误矣。

这是一位足以和汉初张良,明初刘基相提并论的谋士,是被朱棣奉为“靖难首功”的元勋,却也是一位不被世人理解的佛门子弟。不是因为迫于生计,不是因为追逐权势,姚广孝的造反,似乎只是单纯为了造反而造反,于他而言这更像是一场人间 游戏 。

但是我也许能理解他。 因为时势,因为年纪,因为他博采道法儒三家之长。

姚广孝出生于苏州,家族世代行医。吴地人杰地灵,儒风盛行,姚广孝自幼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十四岁那年进入佛门做了一个小沙弥,十八岁的时候正式剃度出家。

元末的天下大乱没有影响到姚广孝的清修生活,他先是修习法华宗,后又投于禅宗。期间还在灵应观道士门下读书学道,兼习兵法韬略,阴阳五行。他周游天下,遍访各地名士,取经论道,论古谈今。从姚广孝后来辅佐朱棣发动“靖难”和治国理政上来看,姚广孝走的又是广义上儒家的路子,且深谙此道。

可以说,这是一位精通三教的全才。

大乘佛法讲究渡己渡人,所以做和尚要心怀慈悲,劝人为善;道教精义说的是清静无为,所以做道士要远离尘嚣,独悟天道;儒学理法教育的是经世济民,所以做儒生退要独善其身,进要兼济天下。

姚广孝无疑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个体。

云游之时,他悲悯众生之苦,曾以虫害秧苗来比喻元末的乱世;而当有相士以嗜杀异僧比他之时,他又大喜狂笑;他反感洪武年间朱元璋的残忍嗜杀,不少好友因此含冤而死;而他帮助朱棣缔造的永乐盛世,又是以屠戮建文旧臣而拉开的序幕。

其实姚广孝一直都是那个姚广孝,始终未曾改变。

年少之时,家族在谈论姚广孝未来人生时,其伯父曾有一语:为学有成则仕于朝, 荣显父母,不则就学佛,为方外之乐。 这是两套方案,而首选方案是做官。 朱元璋建立大明的时候,姚广孝已经是颇有名气的大僧了,而此时他也已近50岁。

他不是没有想过做僧官。朱元璋建国后,每年都会邀请天下的名僧来南京礼佛诵经,为亡灵超度,为百姓祈福。洪武元年的时候,姚广孝大病了一场,没有赶上。洪武八年的时候,姚广孝好不容易赶上了,却一直待在京郊的寺庙里,未能再进一步。

直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要为儿子们随身配一名和尚,想让诸王能受到佛法的熏陶,也为了能给已故马皇后诵经超度。姚广孝再次来到了南京,并与朱棣见面。二人聊得很投机,从那一刻之后,二人的命运似乎就被捆绑在了一起。

从建文帝登基以后,姚广孝就一直是怂恿朱棣起兵造反的首席说客。不客气地讲,朱棣最后敢造反,甚至成功攻下南京城,姚广孝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文帝上台后,轻徭薄赋,重用文官,当时是颇得民心的。朱棣就曾说过,朱允炆此刻如日中天,民心所向,现在造反恐未到时机。姚广孝当场就回了一句: 臣知天道,何谈民心!

好一句天道胜民心,这妥妥的造反言论。但不可否认,在封建王朝,这样的言论的确是有巨大的鼓动性。 因为说白了,姚广孝是把道统论和血统论对立了起来,以道统压血统,这就是古时候所谓的天命。

这句话其实最早是孟子说的,当时孟子的说法是君王临朝,既要符合血统,也要符合道统。姚广孝一句话,就拔高了道统,其实是在偷换概念。

但历朝历代,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哪怕是明朝,后来嘉靖皇帝在讨论自己生父是否配享太庙时,严嵩也是用道统和朱棣的例子来帮助嘉靖皇帝完成心愿。

只此一句,足以表明姚广孝对儒学的深刻理解,这也是为什么后来解缙初修《永乐大典》时,朱棣觉得不满意,马上就换上姚广孝去主持的原因之一。

姚广孝懂兵法,知阴阳。朱棣有三次重大的战略决策,都是由姚广孝确定下来的。朱棣围攻济南三月不克,姚广孝让朱棣退兵;朱棣于东昌兵败欲做休整,姚广孝让朱棣整装再战;朱棣苦闷于战争的漫长,姚广孝让朱棣直捣南京。

再比如,朱棣誓师出征的时候,狂风卷落了屋顶的瓦片。全军骇然,觉得这是不祥之兆。姚广孝却哈哈一笑,言神龙腾飞之时,必定风起云卷,此为大吉。几句话便安定了军心。

这是韬略兵法,也是阴阳之学,更是道家的辩证思维。冷不丁地来一下子,以奇招取胜,这倒是很符合朱棣以燕地一隅而抗建文帝全国的情形。而在姚广孝这,他用了道家的术,而舍弃了道教的势。

“靖难之役”以朱棣的最终胜利而告终,功成名就的姚广孝婉拒了朱棣要他蓄发还俗的请求,依旧住在京郊寺院里,以和尚的身份出现在世人面前。只是白天上朝的时候穿官服,下朝之后穿回僧袍。而皇帝赐给的金银美女,他都一一谢绝,仅有的那点私财后来回乡时也分赠给了族中亲友。

很多人觉得很奇怪,如果姚广孝只是想不负平生所学,那么他大可以在朱棣登基后隐世而居,为何仍愿意做官?如果姚广孝愿意入仕为官,为何又不愿意放弃和尚身份?

其一,朱棣太像朱元璋,功勋之臣绝非无后顾之忧。

这点可以理解为姚广孝表现出对名利的淡薄,是在安朱棣的心,也是在为自己创造一个宽松的生活环境,避免自己步了洪武年功勋老臣的旧路。

其二,姚广孝要的还没有完全得到。

儒学讲“三立”,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姚广孝当时应该是没考虑这么多,这多少也算是后人的工作。立功做到了,朱棣登基,大明的年号改成了永乐。那么立言呢?姚广孝后来参与《永乐大典》的编修工作,无疑也是为了完成自己这份心愿。

其三,佛家清修的理念。

佛门弟子,戒贪,戒嗔,戒痴。这就要求不能有太过浮夸的物质生活,以免乱了心境。多年的清修生活,早已经融合进了他的血肉。 更何况他要的并不是锦衣玉食,位高权重。他不是看透,而是要的东西更高级。那种精神上的满足,远远比周身简单的物质供给,更为重要。

姚广孝此举,得到朱棣一家的尊敬,从朱棣,到儿子朱高炽,再到孙子朱瞻基,都发自内心地尊重这位和尚。姚广孝也是明代唯一一位担任实职的太子少师。明宣宗朱瞻基就经常受姚广孝的教导。

所以,说了这么多,我最后可以给我眼中的姚广孝下结论了。

他披佛家之衣,行道家之事,成儒家之功。本质上,他是一位眷恋红尘的儒生,以道家所学施展抱负,只是不知道最后他能不能以佛法来原谅自己。

一家之言,聊以解闷。

千古奇人,大明“第1谋士”姚广孝,为什么被后人称为“妖僧”?

《七修类稿》:一日入城。见僧官驺从之盛。叹曰。僧亦富贵如此耶。决欲出家。遂入里之妙智庵。改名道衍。

姚广孝,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1335年,元末乱世时,因为羡慕僧人的富贵而正式剃度出家入禅门。

至于为什么作为和尚的姚广孝,在后世人口中会以“妖僧”的形象传世?姚广孝到底做了什么,会留下这么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名声?

对于姚广孝是“妖僧”的说法,目前网络上可以大致分为正反2个派别,正反认为,“妖僧”为褒义词,反方则坚持“妖僧”十足的就是贬义词,且双方都有理有据。

“妖僧”为褒义词

“妖僧”中出歧义的是“妖”字,“僧”没有什么可以争论的,就是和尚的意思。“妖”字本意是“媚”、“艳丽”,没有形容“不好事物”的意思,只是一种人在特定时刻的状态。

形容“不好事物”的意思,来自“妖魔鬼怪”、“妖言惑众”所衍生出的“异于常态而害人的东西”,它只是“妖”衍生意的一种,并不是唯一。

《左传·庄公十四年》:人无衅焉,妖不自作。

不正常事物是由于人自己不严肃、不正派引起的。

“妖”字在古代,一般也会被用于形容一切反常怪异的事物或现象。因而“妖僧”也可以因此被称为行为反常于一般和尚的和尚。

出家,是指离开亲人、家庭、事业这样的世俗世界,求个内心豁达,任世间风云变幻,我自岿然不动。超脱生死,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神仙也。

但是作为和尚的姚广孝虽然穿着和尚袍子,却没有在形式上完成出家。

姚广孝的思维没有局限在佛家经典中。《明史·姚广孝传》:度为僧,名道衍,字斯道。事道士席应真,得其阴阳术数之学。

姚广孝虽然出家当了和尚,取了法号“道衍”,但他却和元末道士席应真有师徒情谊,并从他哪里学到了道家的阴阳术数。

《姑苏志》:席应真(珍),字心斋,道号子阳子,常熟人。……兼涉儒籍,尤邃于《易》,释典方术。

席应真虽然是道士,但是对儒家经典也是有涉及,而这也被姚广孝给学了去,且彻底改变了姚广孝的人生。

《明史·姚广孝传》:洪武中,诏通儒书僧试礼部。不受官,赐僧服还。

朱元璋当政的时候,特意召集天下“通儒书僧”进行出仕考察,虽然姚广孝没有被直接授予官职,但是因为懂儒家经典,他通过这次考察打进了大明的贵族圈。

《明史·姚广孝传》:高皇后崩,太祖选高僧侍诸王,为诵经荐福。宗泐时为左善世,举道衍(姚广孝)。燕王与语甚合,请以从。至北平,住持庆寿寺。出入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

在朱元璋皇后去世的哀悼活动上,姚广孝结束燕王朱棣,并获取其信任,谋得去燕王朱棣北平封地的机会。而当姚广孝真去了之后,他不但成为庆寿寺主持,燕王朱棣更当其为知心朋友,常常跟他密谈要事。

《明史·姚广孝传》:及太祖崩,惠帝立,以次削夺诸王。周、湘、代、齐、岷相继得罪。道衍(姚广孝)遂密劝成祖举兵。

当建文帝要削藩,姚广孝曾以朱棣好友的身份劝其造反,可以说朱棣造反,姚广孝是重要推手之一。

思维不仅仅是佛家,身体不仅仅在寺庙,行为也没有脱离世俗,反而是在积极入世,完全不像个和尚,说姚广孝是“妖僧”,行为反常于一般和尚的和尚可谓名副其实。

“妖僧”十足的就是贬义词

“妖僧”若取“妖”字“害人的怪物”的意思,那么“妖僧”就是化作和尚的大妖怪,有害人精的意思。

《尚书》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古代的皇帝,自称是天子,在儒家世界观里面,他是全天下百姓的父母。朱棣虽然是朱元璋的儿子,建文帝的叔叔,但是当建文帝掌权,二者叔侄关系之上,就会附加君臣关系,朱棣在权利上是建文帝的“儿子”。

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抢夺侄子建文帝的皇帝位,本质是为人臣的大逆不道、为国不忠、为子“弑父”。

《明史·姚广孝传》:道衍(姚广孝)遂密劝成祖举兵。……道衍练兵后苑中。

姚广孝不但劝朱棣造反,还秘密帮朱棣在家中练兵,可谓是朱棣这个逆臣的最大帮凶,因而从朱棣集团的角度看,姚广孝就是“害人的怪物”。

朱棣靖难第三年,姚广孝留守北平,防住建文帝数十万大军围攻,为朱棣赢得喘息之机。朱棣南下受阻,姚广孝建议朱棣轻骑挺进,径取南京,结果千里偷袭成功,逼死建文帝。

满清首席军机大臣张廷玉:……道衍(姚广孝)未尝临战阵,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

不管说姚广孝是“害人的怪物”,还是“与众不同的和尚”。姚广孝凭借一己之力引导朱棣从一方诸侯,摇身一变成帝王,可见他的才能纵观古今都是数一数二的奇才,称其大明第1谋士不为过。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54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