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得位的皇帝出面,为因政变致死的皇位合法继承者彻底平反昭雪,或做出必要的政治道歉,还是有利于化解朝野怨气与社会矛盾的。可惜,在中国政治文化中,历代统治者恰恰缺乏这种政治传统、责任感和勇气。
虞云国
宋理宗是南宋第五代皇帝,他是被史弥远政变推上皇位的。宋宁宗生前确定的皇嗣赵竑在这次政变中遭迫害致死,成为南宋后期的最大冤案。为了不让继统的合法性受到质疑与挑战,宋理宗及其继任者,竟然拖延五十年不给这桩弥天冤案彻底平反。说起这桩冤案,还得从头略作交待。
宋孝宗有三个儿子,都是皇后所生。皇太子早逝,他不立次子,破例立所谓“英武类己”的第三子为皇太子,即宋光宗。孝宗禅位后,以太上皇的身份向光宗交待了隔代继承人:“当初越位立你,想让你成一番王业。如今你二哥虽去世,他的儿子还在。” 意思很清楚,皇位应还给老二家。岂料,宋光宗不久精神失常,连太上皇驾崩都不能出主大丧。在政局危机的严重当口,太皇太后吴氏(宋高宗的皇后)最后拍板,让光宗禅位于其子,是为宁宗。后来,他二伯的独子英年早逝,连后代也没留下。为弥补亏欠之心,宁宗追封他为沂王,选太祖十世孙赵贵和入嗣其后。终宁宗朝,沂王始终居于特殊的地位。
宁宗先后有过八个儿子,但都冲龄夭折,他选了太祖几个十世孙入宫学习,意在遴选皇位接班人,其中以早已入嗣沂王的贵和呼声最高。在诛杀权相韩侂胄后,史弥远取而代之,一手遮天。史弥远不希望贵和入选,因他对自己专擅朝政流露出反感,便命同乡与亲信郑清之物色了另一位太祖十世孙赵与莒。不久,宁宗立贵和为皇子,改名赵竑。其用意很清楚:既然贵和早已入嗣沂邸,立他为皇子,等于把皇位还给了他二伯家。史弥远不便公开反对,提议再为无嗣的沂王立后,并把与莒推了上去。宁宗采纳了这一建议,将其改名贵诚。
次年,赵竑进封济国公,由杨皇后作伐,娶太皇太后吴氏的侄孙女为夫人。史弥远知道皇子喜欢弹琴,送上一名擅长琴艺的美人做卧底。皇子缺乏心机,不知韬晦,当她的面大骂史弥远,说将来一定要将其决配八千里。由于宠昵那位美人,吴氏夫人与皇子关系紧张,常到杨皇后处哭诉,皇后对赵竑自然不满。史弥远处心积虑阻止皇子登上皇位,让时任国子学录的郑清之兼任沂王府教授,精心辅导与调教贵诚。
流言蜚语日渐不利于赵竑,而有利于贵诚。有朝臣提醒宁宗:“国事大且急者,储贰为先。陛下失今不图,奸臣乘夜半,片纸或从中出,忠义之士束手无策矣!”宁宗虽悚然动容,却未见行动。也许,他自认为国本安排已明白不过:皇子只有一人,理所当然是唯一继承人。但他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皇子与皇太子尽管一字之差,却有重大区别,只有皇太子才是唯一法定的皇位继承人。将赵竑立为皇子,只不过承认他是后嗣,因非其亲生,在其弥留之际或归天之后,易嗣远比废储容易得多。虽然矫诏废立太子,并非史无前例,但毕竟更冒天下之大不韪。
嘉定十七年(1224)闰八月,宁宗驾崩之夕,史弥远一面派人宣召贵诚进宫预作即位的准备,一方面命郑清之等党羽起草矫诏。然后通过杨皇后的两个侄子七次穿梭于内外朝之间,极尽威逼利诱之能事,迫使原先并不赞成废立的杨皇后最终屈服其废立阴谋,矫诏立贵诚为皇子,赐名赵昀,封成国公。
一切安排停当,史弥远才宣召赵竑入宫听诏:“皇子成国公赵昀即皇帝位。尊皇后为皇太后,垂帘同听政。” 新即位的皇帝就是宋理宗。随即以杨太后名义宣诏:皇子赵竑进封济阳郡王,出判宁国府。数日后,赵竑改封济王,赐第湖州,被监管了起来。
对史弥远的废立,朝野有不少人义愤不平。当地人潘壬、潘丙兄弟联络了太湖渔民和湖州巡卒密谋拥立济王,他们派堂兄潘甫到淮北争取“忠义军”首领李全的支持。李全是翻云覆雨之人,表面约好日期进兵接援,届时却背信爽约。潘氏兄弟只得仓促起事,装束成“忠义军”模样,夜入州城,硬把黄袍加在济王身上。赵竑号泣不从,潘壬等以武力胁迫。济王只得与他们相约不得伤害杨太后与理宗,这才即位。夜色中,起事者揭榜声讨史弥远废立之罪;连湖州地方长官也率当地僚属入贺新皇帝登基。
天色熹明,济王见拥戴他的都是乌合之众,知其事难成,派人告变,并亲率州兵讨叛。待朝廷大军赶到,起事已被济王讨平。湖州之变,是民众对史弥远专政与废立的一次自发性抗议。尽管济王告变平乱有功,史弥远仍蓄意斩草除根。不久,他派亲信到湖州,说是奉谕给济王治病,暗地却胁逼他自缢身死,还杀死其子,对外宣布病故。为平息朝野非议,理宗追赠济王为少师。但不久史弥远就指使爪牙发难,理宗收回成命,褫夺其王爵,追贬为巴陵县公。
史弥远政变不仅剥夺了赵竑既定的皇位,而且将其迫害致死。这一做法,粗暴践踏了儒家倡导的人伦纲常,激起朝野正直之士的无比愤慨。就在权相政变、理宗夺位不久,临安书商陈起编集出版了《江湖集》,其中收有敖陶孙“梧桐秋雨何王府,杨柳春风彼相桥”的诗句,史弥远的爪牙嗅出了其中的不满,说“何王”与“彼相”是“哀悼济王而讥诮弥远”,滥施淫威,下令劈掉《江湖集》的书版,将陈起流放边州,敖陶孙被贬逐出京。
但仍有不少知名学者与刚直朝臣为了捍卫伦理纲常,不顾罢官流放,接二连三为济王鸣冤叫屈。
四川进士邓若水通过制置司给理宗上书,直斥史弥远矫诏政变:“揆以《春秋》之法,非弑乎?非簒乎?非攘夺乎?”他明确要求理宗“诛弥远之徒”,针对史弥远策动政变与构陷冤案,他指出:“天下原以为陛下没有此心,不知其事,一定会平反昭雪。谁知至今逾年,仍未能大慰天下之望。昔日相信陛下之必无者,今或疑其有;昔日相信陛下不知者,今或疑其知。陛下怎能容忍清明天日,而以此身受此污辱?”制置司吓得不敢驿递这封上书,邓若水才免遭毒手。但内容已有流传,史弥远在其改官状上,“取笔横抹之而罢”。
在朝的大理评事胡梦昱也应诏上万言书,不仅直言无忌,还把副本送达史弥远。他认为济王冤案关系“立国之根本”:“戕天理,弃人伦,对我宋立国之根本损伤太多!”他还指出:“即便追赠褒崇,其实对济王已无所增益;倘欲削夺追贬,其实对济王也无所减损。但陛下友爱之心或厚或薄,天理之或缺或全,人伦之或悖或合,国家安危治乱之机却将由此而判定!”史弥远恼羞成怒,撸去其仕籍,勒令其停职,贬窜象州(今属广西)。参知政事袁韶与临安府尹都认为梦昱无罪,拒绝在执行公文上签名。
象州,时称蛮荒之地,胡梦昱流贬之际,很多朝士不畏淫威,赋诗赠别,称颂他“危言在国为元气,君子从来岂顾名”。他也赋诗明志:
非求美誉传千古,不欲浮生愧两间。
胡梦昱铮铮铁骨,只为了不愧对天地,他坚定地表示“忧国不怕死”,最后死在贬所。在专制政权下,正义之士的慷慨赴死尽管也未必能换来统治者对冤案的昭雪,但他们无疑是当时中国人的脊梁。
对史弥远政变与宋理宗夺位,理学家魏了翁“积忧成疾”。济王被害后,他每次见到理宗,就“请厚伦纪,以弭人言”。胡梦昱流贬,他不畏牵连,出城饯行。史弥远恨之入骨,便以“首倡异论”、“朋邪谤国”之罪,将其连降三级,限制在靖州居住。另一个理学家真德秀在上书中认为,朝廷对济王的处理有违纲常,未尽人伦,如今冤案已成,他之所以“进补过之说”,只希望理宗“力行众善,以掩前非,庶几将来不失为我宋盛德之主。这是愚臣之愿,也是天下之愿也”!真、魏的委婉规劝,完全出于为朝廷消谤补过的考虑,理宗却文过饰非,声称“朝廷对济王也够仁至义尽了”。史弥远更是唆使鹰犬攻击真德秀“舛论纲常,曲为济王地”,将其罢官。真德秀做过济王的老师,对其冤死戚戚在心,临终还对家人表示:不能为其昭雪是终身大恨。
绍定四年(1231)三月,临安特大火灾把太庙里列祖列宗的御像与灵位烧为灰烬,朝野无不视为“天谴”,理宗装模作样下诏求言。徐清叟上书就拿济王说事:“陛下与巴陵(指赵竑),同是先帝之子,陛下富贵如此,而巴陵戮辱如彼。近日京城大火,延烧太庙,恐怕就因陛下一念之愠,忍加同气,累载积年,犹未消释,所以有伤和气而召来灾异。”宋理宗仍不理不睬,置若罔闻。
绍定六年六月,权相史弥远病在旦夕,有朝臣旧案重提,要求为赵竑追复王爵,以王礼改葬,并为其立嗣。理宗颁下御笔,虽命有关部门改葬,却依旧给济王安上“胁狂陷逆”的罪名,对于立嗣,还振振有词道:“事关家国,非朕敢私。”
这年十月,史弥远病死,理宗亲政,推行“更化”。按理说,他完全可以把罪责推给故相,洗刷自己,把握住平反昭雪的绝佳契机。但理宗对史弥远感恩戴德,“深欲保全”。洪咨夔在起草归葬诏书时说济王“虽死不朽”,史弥远余党碍于其知名度,不便拿他开刀,转而诬指周成子“与谋”,将其投入大理寺狱,大理卿徐宣“力辩其非”,两人“皆坐贬死”。诚如洪咨夔指出:“上意未回,则天意亦未易回。”如果说,在此之前,史弥远是济王覆盆之冤的元凶;那么,在此以后,理宗就是阻挠冤案昭雪的根源。
端平三年(1236),谏官方大琮再向理宗上疏说:“当年冤案,天地祖宗也察知陛下受挟制;泉壤亡灵也原谅陛下不得已。今将十载,夭毙老妖(指史弥远);端平改弦,威权自出,这难道还不是昭冤雪枉之机吗?”他虽然指责理宗对冤死的济王“牢关固拒,如待深仇”,对已故的权相“丁宁覆护,如抚爱子”,却仍指望理宗“豁然开悟,特下明诏,正权臣之罪,洗故王之冤,则端平德刑之大者明矣!天心之悔祸有期,人心之厌乱有日,特在陛下一念之间”!然而,理宗依然故我。
这年,行献享礼时又遇雷电雨雹之灾,架阁韩祥、司农丞郑逢辰又牵扯出济王冤案。前者说:“宿草荒阡,彼独何辜?二三臣子劝陛下绍巴陵之后则弗顾。”后者说:“巴陵之死,幽魂藁葬,败冢荒丘,天阴鬼哭,夜雨血腥,行道之人,见者陨涕。” 从他俩对赵竑爵位的称呼与葬地的描述,可以推断,端平改葬,既未追复王爵,也没遵用王礼。
嘉熙元年(1237),临安城再次大火,延烧的恰是济王旧邸,太学、武学与宗学的学生联合上书,说这是济王冤魂“为厉之验”。在朝官宦与在野士人也无不认为,这是“故王之冤不伸,致干和气”。殿中侍御史蒋岘为当局帮腔,鼓吹“君臣既定,兄弟不当问”。此言一出,激起了公愤,触犯了众怒,武学生两百余人在刘实甫带领下上书猛攻,把他赶出了御史台。
景定五年(1264),在位四十一年的理宗终于死去。终理宗朝,“群臣泛议,一语及此,揺手吐舌,指为深讳”,济王案成为既碰不得也说不得的敏感事件。理宗丢下过一句话:“留以遗后人”,他至死也不打算昭雪冤案,铁了心把棘手的难题扔给后代。在济王冤案上,理宗与他的“定策元勋”始终沆瀣一气,因为否定了史弥远,昭雪了冤案,也就动摇了自己统治的合法性。
度宗继位,他是理宗的亲侄。监察御史常楙旧案重提,度宗表示,既然先帝说过“以遗后人”,那就“所宜继志,以慰泉壤”,追复济王太师、保静镇潼军节度使,让有关部门讨论陵墓规制,尽快增修,至于其他问题仍按理宗亲政时御笔办,仍未予彻底平反。度宗的皇位来自理宗,他也不可能完全否定理宗的做法,那样也会危及自身继统的合法性。
德祐元年(1275),度宗已死,他的儿子恭帝即位。蒙古军已突破长江防线,南宋政权朝不保夕。升任吏部尚书的常楙再次上书,将时政危局与济王冤案挂上了钩:“置之死地,过矣;不为立后,又过矣!匹夫匹妇之冤,尚能感应飞霜枯草之灾,何况曾是帝王之胄、皇嗣之选,生不得正命,死不得血食!理宗以来,疆土日蹙,灾变频至,恐怕就是他在地下祈请吧!求陛下勿惑浮议,特发英断,为理宗和度宗了却这段未了之事。”著名学者王应麟也有陈请。年仅五岁的小皇帝何来“英断”,但朝廷终于颁诏,对赵竑恢复了王爵,特封其为镇王,并赐谥“昭肃”,还为其立嗣以承袭王爵,对他的陵墓重加修缮。
在为济王昭雪的所有吁请中,以王礼改葬的呼声几乎不绝于耳。据美国学者Katherine Verdery在《遗体的政治生命》中指出,所有对有争议性历史人物的重新掩埋活动与仪式,都带有强烈的政治意义,其中包括对某种体制与政权的否定与控诉(参见2011年4月24日《上海书评》范可《遗体作为社会动员的工具》)。饶有意味的是,晚宋济王冤案为这一论点提供了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个例。按照宋代的主流价值观,理宗夺位,已然不正,但既然称帝,就代表了社稷国家,由得位的皇帝出面,为因政变致死的皇位合法继承者彻底平反昭雪,或者更进一步,做出必要的政治道歉,还是有利于化解朝野怨气与社会矛盾的。可惜,在中国政治文化中,历代统治者恰恰缺乏这种政治传统、责任感和勇气。
济王冤案牵动了宋季三朝政局,不仅完全颠覆了新儒学惨淡经营的主流价值观,而且严重销蚀了君主官僚政体的向心力。这桩冤案,自1225年铸成,迟至1275年才最终平反昭雪,历时整整半个世纪。“天意从来高难问”,仅过一年,临安陷落,南宋覆灭。宋亡以后,学者周密反思此案,痛定思痛,感慨万千道:
呜呼!挽回天意,至此亦晚矣,悲夫!
“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发生在清同治和光绪两帝时期,是晚清著名冤案,历时四年才沉冤昭雪,在这个案件中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真相呢?
杨乃武这个人从小就聪明好学,为人很正直,好打抱不平,是浙江余杭县的举人。小白菜本名叫毕秀姑,长得很漂亮,是远近出名的美女,她的丈夫叫葛品连。杨乃武是小白菜夫妇的房东。因为葛品连在外给人家打工,每天总是早出晚归,而杨乃武与小白菜同住一楼,交往频繁,在左邻右舍看来关系有些暧昧。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月初九,葛品连突发疾病,到了半夜就死了。葛品连死后的第二天,尸体的口,鼻器官都往外流血。这种情况下,让人主观判断是非正常死亡,平时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暧昧关系让人怀疑, 难到他俩是第二个西门庆与潘金莲?于是葛品连的母亲马上到县里报案,要求余杭县知县刘锡彤验尸。?
县令刘锡彤带领助手沈祥和沈彩泉等人去现场勘验,沈祥用银针刺探尸体喉部,银针显青黑色,擦之不去,他并未用皂角水多次擦洗,心虽有疑惑,但是并没有进一步验证,就禀报刘县令说是中毒而死,而沈彩泉则说是因砒霜中毒而死。刘锡彤县令经过对左右邻居的问讯调查,发现杨乃武与小白菜有通奸的流言,认定小白菜有作案嫌疑,将小白菜带回县衙审问,经过严刑拷打,小白菜屈打成招,承认了自己用砒霜毒死葛品连。酷刑之下,小白菜供述说在十月五日从杨乃武手中获得的砒霜,十月初九毒死葛品连,以达到他与杨乃武通奸而居的目的。
得到小白菜的口述,刘锡彤马上逮捕了杨乃武,其实刘锡彤以前与杨乃武有过节,因为刘锡彤滥收钱粮,杨乃武曾经举报过他,这样就断了刘锡彤的财路,刘县令想乘机施以报复。可是,杨乃武闭口否认,称自己在十月二日到十月初九并未在家,而是去余姚县岳母家办事,并不存在作案的时间。刘锡彤就对其严刑拷打,熬不过酷刑的杨乃武最后也不得不认罪。
杨乃武与小白菜已经招供,杭州知府陈鲁以二人通奸毒死葛品连故意杀人案,判其两人死刑。
有宋朝宋慈著写的一本叫《洗冤集录》,是一部古代法医学著作。南宋宋慈著,刊于宋淳祐七年(1247),同时也是世界上现存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它比国外最早由意大利人菲德里写的法医著作要早350多年。《洗冤集录》内容非常丰富,记述了人体解剖、检验尸体、勘察现场、鉴定死伤原因、自杀或谋杀的各种现象、各种毒物和急救、解毒方法等十分广泛的内容;它区别溺死、自缢与假自缢、自刑与杀伤、火死与假火死的方法,至今还在应用;它记载的洗尸法、人工呼吸法,迎日隔伞验伤以及银针验毒、明矾蛋白解砒霜中毒等都很合乎科学道理。
杨乃武和小白菜的冤案,能得到慈禧太后亲自过问并为他们鸣冤昭雪,和当时的大政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为何这样说?请看下文。
自古红颜多薄命:杨乃武和小白菜案发原因。小白菜样貌非常漂亮,肌肤润滑、身材丰盈,也正是因此人们称她为“小白菜”。
宝物容易招致贼的惦记,人太漂亮了也容易招致异性的惦记。小白菜长得这么漂亮迷人,再加上她和丈夫葛品连的感情又不太好,乡邻男子无不垂涎她的美色,这其中就有当时县令刘锡彤的儿子。
一般的男子可能只是想想而已,但刘锡彤的儿子仗着自己老爹是县令,胆大妄为,他为了得到小白菜不择手段。
有一天,他趁小白菜独自回家,示意衙役把小白菜捆绑起来,将小白菜强暴。以后他又经常找小白菜,小白菜知道他是县令之子,只能委曲求全。
一面是没什么感情的丈夫,一面是欺负人的恶霸,真是一颗可怜的“小白菜”。恰巧此时,她遇到了颇有文采的举人杨乃武。
杨乃武与小白菜可谓是一见钟情,已有妻室的杨乃武打算纳小白菜为妾。
刘锡彤之子得知后,怎可善罢甘休?他一心想把小白菜据为己有,于是千方百计地想置杨乃武于死地。
说来也巧,正在这个时候,小白菜的丈夫葛品连却突然暴病而亡,这让人们联想起潘金莲和武大郎故事,街头巷尾议论纷纷。
县令之子一看这个情况,心生一毒计,他用金钱贿赂葛品连的母亲,让她告小白菜和杨乃武合伙谋杀葛品连。
官官相护下的冤案。县令刘锡彤带人来验尸,由于葛品连是暴病而亡,再加上当时的天气还比较热,葛品连尸身发生尸变,嘴和鼻子有血水流出来,仵作没有用银针试毒,就直接判断是中毒而死。
于是,县令把小白菜抓起来,并没有谋杀的小白菜怎会承认?怎可耐娇嫩躯体抵不住县老爷的严刑逼供,被迫承认和杨乃武合谋杀死了丈夫。
刘锡彤又用同样的手段严刑逼供杨乃武,杨乃武受不了大刑,只得承认是从药店买的老鼠药。刘锡彤又找到药店老板串供。
经过一连串的操作,杨乃武和小白菜被判了凌迟斩决的罪行。
杨乃武和小白菜案定后经过杭州府层层上报,当时晚清政府政治腐败,官官相护,直到巡抚一级也没有提出异议。
不过,杨乃武并不服,写了一份状子,让他的姐姐去告状。
当时负责此案的翁同龢发现案件有疑点,恰在此时,杨乃武委托姐姐递送的状子也到了都察院。
于是,翁同龢询问了熟悉刑律的官员和在京城的杭州籍官员,大家也都觉得案件有疑点,也建议朝廷重审此案。
慈禧太后得知情况后,下令重审此案。
真相大白,冤案昭雪。在慈禧太后亲自下令、翁同龢亲自关注下,对葛品连开棺验尸,发现葛品连并不是中毒身亡。
原来,葛品连虽然暴病而死,但在此之前就有病根,而且在死前3天葛品连已经出现腿部红肿、双腿无力的情况。
但是他认为没什么大事,继续去做工,结果导致病情迅速恶化。
案件调查清楚,终于真相大白,杨乃武和小白菜得到平冤昭雪。
杨乃武和小白菜案真相大白后,慈禧太后下令刑部彻查审办不力的相关官员,并且将刘锡彤等人革职、充军的处分。
慈禧太后重视的原因。在晚清政治腐败、官场黑暗的大政治环境下,像杨乃武和小白菜这类的案件还有很多,慈禧太后为什么要亲自过问这种小案呢?而且为此大动干戈?
原来,杨乃武和小白菜案发时正值1875年,慈禧太后再次垂帘听政,当时还有不少的王公大臣对此不满,慈禧太后急于树立威信。
恰在此时发生了杨乃武和小白菜案,慈禧太后非常关注案件的进展,通过平冤昭雪这一案件向大臣们展示她的政治魄力。
杨乃武和小白菜案是个重大冤案,但正好赶上了一个很好的昭雪时机,若非如此,杨乃武和小白菜的冤案很可能像历史上其他的很多冤案一样,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对此,大家认为呢?
欢迎大家积极评论交流,喜欢历史的朋友随手关注津城沐雨,更多有用又有趣的历史知识,敬请期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542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南宋枢密使赵汝愚为什么强迫皇帝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