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是北宋名气最大、经历最富传奇色彩的将领之一。他年少犯事,被刺面而发配从军,在军中因为能骑善射、勇谋兼备,而被范仲淹等文臣惜其才而举荐,从小卒擢升为方面大将。更因为他在战场上披头散发,戴青铜面具,冲锋陷阵时犹如恶鬼,因此所向难当,在对西夏的战争中屡建战功。
后来狄青又作为大军统帅,奇袭昆仑关,剿灭侬智高叛军,收复广西地区,声望达到极点,班师回朝后,被宋仁宗破格提拔为枢密使,然而这也埋下他被众臣猜忌、并群起而攻之的祸端。
兵者凶器也,因此作为执凶器的武人,必须严格控制。文官政府提防与限制武人参政,本是天经地义。现代各个主要强国,不论实行何种制度,皆不约而同以文官政府执政,现役军队将领被限制不能参与政务。这都是因为人们意识到军队这头怪兽的能量太过强大和恐怖,必须牢牢关在笼子里,施以各方制约。
如果放出这头怪兽,让军事将领能够自主参与甚至决断国家大政,便可能形成吞噬一切的军国主义政权,死伤数以亿计、几乎毁灭人类的两次世界大战,便是惨痛教训。而宋朝由文官士大夫集团执政、压制武人地位的根源,同样是汲取晚唐五代兵乱的教训。
唐朝晚期和五代十国时期,各路军阀数十年混战,杀得中原大地生灵涂炭,田地荒芜,白骨堆积如山,死尸被腌制当做军粮。此时手握刀剑的武人地位何其隆高,文官儒士与之相比犹如猪狗, 可那样的国家,那样的政权,那样的天下,究竟又有什么可取之处呢?
因此,当从人间地狱劫后余生的人们,在初生的大宋王朝便痛定思痛,以数十年之功徐徐图之,终于解决了持续数百年、困扰无数明君良臣的藩镇骄兵难题,并确立了影响后世千年的文官政府体制。
宋朝历代帝王身体力行,倡导“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官僚士人主导舆论时评,称唯有「东华门唱名金明池赐宴」的进士们方才算得上“好男儿”,以广泛科举制来收揽天下精英,终于实现了文官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之道。
虽然这种以文驭武体制,必然导致了重文轻武的弊端,但从来矫枉必须过正,令国家再无武将割据反逆之祸,中原百年无事,百姓安居乐业,实为功德无量。
狄青之所以名气甚高,是因为他并非出身世代将门,而是从行伍小卒出身,却做到枢密使这一国家宰执的高位,经历甚为传奇。 可是这个传奇本身,就是宋仁宗力排众议、乾纲独断的,狄青本人的能力资望,并不足以胜任这一位置。 他的军事才能和战绩,即使只在北宋一朝也也远算不得出类拔萃。
且不说宋太宗朝第一名将李继隆,两次大败辽国名将耶律休哥,斩首万级,又大破党项叛军,几乎将西夏扼杀于摇篮,
宋真宗朝第一名将曹玮,多次大败西夏李继迁(李元昊之父),三都谷之战大破吐蕃三万铁骑,斩首万级,令北宋西部边境安定四十余年。
狄青的战绩比这两位先辈明显逊色,且不必论,此外还有章楶、王韶这些进士出身的文官名将,论战功论将才,又哪里比狄青差了呢?
狄青的人品操守,也远远算不上完美无暇,而是功名之心甚重。他之所以和之前赏识提拔他的韩琦、范仲淹等文臣,在之后都产生极大矛盾,分道扬镳,其实一半责任要算在他自己身上。
更多>>(接下文评论)
狄青,宋朝著名将领,曾带领军队多次打败西夏军队,最终让西夏臣服于宋。平定西夏之后,狄青又亲率大军南下作战,收复九个州并包围广州城。可见,在平定内乱与在边疆建设方面,狄青功不可没。
正是由于狄青战功赫赫,加上仁宗皇帝十分欣赏狄青,就授予狄青枢密使一职。要知道,宋朝的枢密使,相当于宰相,有着非常大的权力。因此,狄青成为枢密使之后,就被认为严重威胁到了文官群体的利益。这与宋朝当时的整个社会背景和?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有很大的关系。
实际上,早在狄青担任枢密副使时,就遭到很多大臣的反对。据《宋史》载,言官贾黯曾说:?国初武臣宿将,扶建大业,平定列国,有忠勋者,不可胜数。然未有以卒伍登帷幄者。?
整个仁宗朝,曾担任枢密使的共计29人,其中文官人数远大于武将。加上狄青又是唯一一个出身于行伍,屡立功勋,才升任此职的人,因此,他也招致了大部分文臣的猜疑。经常有弹劾狄青的?文件?出现在仁宗的案桌上。
御史吕景初与文彦博曾一起探讨过?狄青现象?。文彦博认为狄青忠厚老实,对于狄青的流言都是小人干的,没必要将狄青放在心上,但吕景初答道:?青虽忠,如众心何,盖为小人无识,则或以致变。大臣宜为朝廷虑,毋牵闾里恩也。?(《宋史》)
从中可见,这些文臣们,与狄青并非有多大仇怨,也非嫉妒狄青,一些大臣甚至与狄青素未谋面也上疏弹劾狄青,如余靖。
不过,在平侬战役与狄青相处后,余靖就就十分敬佩狄青,最后还受狄青之子请求,为狄青写墓志铭。
作为文官?领袖?,的欧阳修也不例外。不过,欧阳修反对狄青是出于公心,本人和狄青并未结下大私怨。自赵匡胤兵变夺取天下后,对武人尤其防范。君臣上下几乎达成共识,即使武将真没有反心,也禁不住士兵的挟持怂恿。如果长期握兵权,就会存在潜在的危险。
因此,在欧阳修等文臣眼中,弹劾狄青,让他辞掉枢密使之职,是为了维持祖制和国家的稳定,也可以说是在保护狄青。当仁宗提出狄青是忠臣时,文官们也回怼:?太祖难倒不是周朝的忠臣??仁宗顿时脸黑一大半。
总之,有宋一代,文臣对武将多是猜疑排挤。这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密切相关,也可以看成文臣为稳定本朝统治,做出的下意识防范行为,即?集体无意识?。
在这种情况下,狄青仕途曲折。
嘉佑元年正月,仁宗生病了,知制诰刘敞就借机上书,?天下有大忧者,又有大可疑者,今上体平复,大忧者去矣,而大疑者尚存。?因为知道仁宗一直保护狄青,刘敞又建议仁宗:?陛下幸爱青,不如出之,以全其终。?(《宋史》)
嘉祐初年闹水灾,殿中侍御史吕景初趁机说道:?此阴盛阳微之诫也?,于是上书仁宗,认为:?天象谪见,妖人讹言,权臣有虚声,为兵众所附,中外为之恼。此机会之际,间不容发,盖以未立皇子,社稷有此大忧。惟陛下蚤为之计,则人心不摇,国本固矣。?并且?数诣中书白执政,请出青。?(《宋史》)
据《宋朝诸臣奏议》载:欧阳修假借阴阳五行说连上两疏弹劾狄青,认为:?水者,阴也。兵亦阴也,武臣亦阴也,以此类推而易见者。天之谴告,苟不虚发,惟陛下深思而早决,庶几可以消弭灾患而转为福应也。?以迷信劝说仁宗罢免狄青,可谓用心了。
不过,欧阳修与众文官一样,只是想罢免狄青的兵权,也不反对他享受优厚的待遇,更没动过要加害狄青的想法。
这些恶意的排挤,让忠心、战功赫赫的狄青非常郁闷,在罢兵权后郁郁而终,可惜。
引言:大家都知道北宋是重文轻武的,在军事上是非常被动的,以至于是需要输送大量的金钱来换取和平年代。其实按理说,北宋是一个名将辈出的时代,在北宋年间有狄青,李继隆,南宋时期也有岳飞,韩世忠等名将,这些名将都无法拯救大宋王朝的颠覆,这也是因为北宋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狄青的一生是非常励志的,但是也是北宋时代悲剧的牺牲品,是出生贫寒,但是却屡次击败西夏入侵一生当中,战功是非常厉害的。但是狄青却遭到北宋文官集团的弹劾,年仅49岁就郁郁而终。造成狄青亲悲惨结局,主要是因为狄青是一个武将,要知道狄青的悲剧并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而是大宋王朝整个武将的悲剧。
狄青
在很多民间故事当中,狄青曾被誉为武曲星下凡,是辅佐宋仁宗,开创太平盛世,但是在真实的历史当中,狄青本人的经历还是非常曲折的,在16岁那年因和人斗殴将人打残,最后被发配充军。最后凭借着武力高强当上了边疆大将而让狄青被众人所知,是在和西夏的战争当中。最后随着嫡亲的职位越来越高,也受到很多人的打压和排挤。
宋朝重文抑武国策
宋朝重文抑武的国策,最开始被确定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后来经过宋太宗赵光义的强化,被后世的皇帝所继承,而且不断的发展。这是因为赵匡胤在上台之后害怕别人用武力推翻自己,所以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就选择重文轻武,大力实行文治,避免武将专权。后来还有后世的皇帝为了鼓励人们读书考科举,还特意写了一首诗来劝诫人们读文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占据朝廷当中大部分的官职,而武将也只能从属于文官到了宋仁宗时期,整个社会风气变化而是出现文化水平来评判一个人的标准,而武将在于很多人的心目当中的地位也不断下降,也甚至被人们所轻视。
总结
最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历史当中的狄青是被逼死的,而逼死狄青的则是宋代的国策。只能说狄青生错了时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537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典故杯酒释兵权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