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御史中丞邓润甫、御史周尹、蔡承禧、彭汝砺极论其不可,又言:“鬼章之患小,用宪之患大;宪功不成其祸小,成功其祸大。”章再上,弗听。——《宋史·李宪传》
译文:
于是,御史中丞邓润甫、御史周尹、蔡承禧、彭汝砺极力反对,又说:“鬼章的祸患小,任用李宪的祸患大;李宪失败祸患小,成功的话祸患更大。”奏章再三送上,皇帝不听。
一
北宋初期的文官对于太监有这样的逻辑:
a、是太监,就不是好人;
b、是太监做的事,就是一定是坏事。
c、退一万步说,太监做的即使是好事,也是为了掌握更大的权力去做坏事。
不幸的是,李宪是一个太监。
作为一个很有能力的太监,李宪做事束手束脚,很郁闷。
如果李宪不是太监,估计立下的功劳会更多,在历史上名气也会更大。
二
宋神宗赵顼算得上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皇帝。而太监李宪正是在宋神宗时期才崭露头角的。
皇帝对开疆拓土有兴趣,李宪恰好这方面有自己的见地,每每说在点子上。皇帝对李公公很满意。
李宪第一次在战场上出名,是在陕西。
当时李宪的职务是走马承受,相当于特派员的角色。
朝廷希望在陕西一代有所作为,收复被西夏人蚕食的国土。以韩绛为代表的文官、以种谔为代表的武将都希望可以有所作为,但实际上有些好大喜功。宋朝军队四处出击,到处修建城堡,看上去获得了很大的进展。
特派员李宪早在战略制定的时候,就指出这样兵力分散,很容易被西夏人的反击各个击破。
一直有矛盾的文官和武将们,面对一个太监的指责,空前的团结,根本不听李宪的劝说。再说,你只是一个特派员,最多只有建议权,没有决策权。
李宪很郁闷。
后来局势的发展果然如同李宪预料的那样,刚刚夺回的土地,刚刚修好的城堡,一个接着一个被西夏人夺走,损兵折将,劳民伤财。
唯一的好消息是,因为李宪的出色表现,宋神宗更加重视李宪了。
三
宋朝的时候,有个很能打的文官,名叫王韶。
王韶在江西军分区担任参谋长的时候,就提出一个观点,宋朝对付西夏,应该占领羌族人盘踞的河湟之地,这样就可以从两个方向对付西夏。
经过几年的准备,王韶和李宪一起指挥了收复河湟的战斗,大获全胜,完全达到了战略目的,还活捉了羌族首领的老婆。之后,面对敌人的反扑,王韶和李宪再接再厉,保住了胜利果实。
就在王韶回帝都接受封赏的时候,羌族人的又一轮反扑不期而至。
当王韶和李宪赶到前线的时候,却在战术上产生了分歧。当时,羌族人采取的是围点打援的战法,王韶认为应该先解决伏兵,李宪认为应该中心开花。
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各干各的。
王韶绕开敌军,突袭敌军后方,战事顺利。李宪这一路却陷入苦战。
关键时刻,李宪拿出一面黄旗,上面是皇帝亲自写的“用命破贼者倍赏”,李宪说:“此旗,天子所赐也,视此以战,帝实临之。”(据《宋史》)
李宪又学习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把宋军所有的营帐一把火烧了个干干净净,宋军士气大振。
在一场惨烈的白刃战之后,宋军大胜。后路又被王韶切断,羌族首领不得已举起了白旗。
虽说有不同意见,但也算殊途同归,这一场打得酣畅淋漓。
李宪很欣慰。
四
没多久,越南人造反了。
皇帝准备派赵禼为主将,李宪为副将,率兵去平定叛乱。
赵禼之前和李宪曾经共事过,虽然对李宪在军事方面的才能还是很欣赏的,但因为李宪是太监,所以一直看不起李宪,更加不愿意一起领兵。
赵禼对皇帝说,主将副将碰到事情可以商量,但最后的决策权一定要明确,我才是说了算的那个人。
赵禼还说,其实打几个越南猴子,我就足够了,李宪根本用不着去。
皇帝回答,李宪不去也行,你再推荐一个副将吧。赵禼当即推荐了一个人选,还自愿让那个人当主将,自己当副将。
当时的代理国防部长也支持赵禼。
几个月后,叛乱平定。
李宪已经哭晕在厕所。
你们这是歧视!我这么能打,我招谁惹谁了?和太监共事就这么没面子吗?
五
越南没去成,皇帝有心安慰一下李宪受伤的心灵,安排他巡视边防,各边防部队都要听李宪的。
这下,文官们炸锅了。
一个个文官跳出来,就是不同意皇帝对李宪的任命。羌族跳梁小丑不是什么大事,太监领兵才是祸害。
甚至说出了“宪功不成其祸小,成功其祸大”这样的诛心之语。
皇帝顶住了文官的口水,李宪憋着一口气上任。
到了地方,李宪用“羌人制羌”的战法稳定了边防。
文官说,边防军的军费负担实在太大,李宪就整顿军费开支,一举节约军费60%,军队的训练、城防的修葺一点也没落下。
不但如此,李宪还把不少上好的木材运回帝都,从原料商有力支持了帝都的房地产市场。
文官暂时偃旗息鼓,皇帝乐滋滋地论功行赏。
李宪很解气。
六
几年之后,北宋历史上对西夏发动了规模最大的一次进攻,李宪也参与其中,有功有过。
当时,西夏国内发生政变,北宋抓住时机,五十万大军,分五路,围攻西夏,希望把西夏从地图上抹掉。
战役一开始,五路大军节节胜利,尤其是李宪亲自率领的这一路,一路高歌猛进,不但占领了西夏的战略仓库龛谷城,缴获大批物资,还攻克了兰州。
但这个时候,李宪没有从战役的全局考虑,而是自顾自继续攻城略地,这边打得开心,另外四路兵马麻烦了。
两路人马围困西夏重镇灵州,另两路人马也靠近灵州接应,但西夏人闭城自守的同时,截断宋军粮道,并在宋军粮草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掘开黄河大堤,宋军大败。
宋朝五路大军除了李宪这一路,其他共计损失近四十万人,基本上属于全军覆没了。
李宪也不是没有努力,他曾经押运粮草赶往灵州,但遭遇西夏军队层层堵截,李宪绕开西夏的防线,却没有直插灵州,而是继续烧杀抢掠,给了西夏军队重新布置防线的机会。
李宪看见无法突破西夏军队的阻截,居然掉头回去了。
李宪很脑残。
七
打了败仗,当然要有人承担责任。
另外四路大军的统帅都受到了处分,李宪反而有功?
这个结论是文官们不能接受的,时任总理兼代理国防部长孙固就认为最后的失败都是因为李宪李公公没有及时赶到灵州所导致的,李宪的罪过最大,应该杀头。
李宪也不可能坐以待毙,他上书为自己辩护,一方面摆事实讲道理,强调自己攻克并经营开发了兰州这个战略要地,另一方面强调客观原因,自己不是没有去救援,敌军的拼死阻截是客观存在的。
皇帝和文官打了很久的口水仗之后,皇帝一锤定音,李宪功大于过,不予处罚。
其实,打了败仗,推卸责任是人之常情,李宪的做法其实无可厚非,但他是个太监,太监打胜仗,正常人打败仗,文官武将觉得没面子,很抓狂。
皇帝发话了,文官们不好说什么,但在史书上诋毁一下还是很容易的,史书上对李宪的评价是:“宪以中人为将,虽能拓地降敌,而罔上害民,终贻患中国云。”
这其实很没有道理,死死抓住人家的太监身份,力图抹杀功绩,无故捏造了一句“罔上害民”,不知所谓。
李宪很冤枉。
八
在兰州的问题上,文官的嘴脸更是无耻。
兰州自唐朝时被吐蕃人攻陷后,一直都不在中国的版图之中,直到李宪领军收复。
李宪占领兰州之后,就意识到兰州的重要性,对兰州的经营很是用心。
西夏人时刻窥视着兰州这座战略要塞,先后三次围攻兰州,兵力一次比一次多。但是在李宪的精心准备下,在将士的合力抵抗下,兰州城始终没有失守。
第一次,宋军用了敢死队夜袭,第三次兰州城的西关一度失守,战事惨烈之极。
宋哲宗的时候,西夏皇帝想通过外交手段要回兰州,谈判代表还没有到帝都,就有文官跳出来,接连两次上书,说兰州那么远,又荒凉,还要花那么多钱维持,完全没有好处,咋中国家大业大,还给人家算了。
这个文官名叫苏辙,就是苏轼苏东坡的弟弟。
还好,后来有个有识之士从战略角度阐述了兰州的重要性,才使得本来支持苏辙意见的总理司马光打消了念头。
一个太监打下来的战略要塞,千百万将出生入死守住的地方,差一点就被鼠目寸光的文官拱手相送。
九
李宪其实也知道自己在灵州战役中的过失,躲过处罚之后,强烈要求回到边境,一心想找回场子。
按道理说,兰州本来还不至于直接面对西夏人的进攻,但一个不懂军事的名叫徐禧的文官,先是固执己见在敌人腹地修建了永乐城,又贪功生事,结果导致宋军在“永乐城之战”大败。
李宪接下来守住了兰州,但文官们不但把“永乐城之战”的责任强加在李宪头上,还翻旧账。
御史中丞刘挚上书:“李宪贪功图名,屡于泰安边疆滋生事端,罔上害民,贻患国家。五路会师兴州,李宪失期;夏兵围攻永乐,李宪羁而不援;后又屯兵兰州,遗患至今。”
这时,皇帝的位置上坐的是孩子皇帝宋哲宗,已经不再是那个有些见识的宋神宗了。
李宪黯然下台,不久就郁闷死了。
背着太监的枷锁,努力前行,还是无奈收场。
十
最后顺便说一下,李宪有个同乡,也当了太监,跟着李宪混江湖,后来以太监的身份当上了国防部长,掌握宋朝军政二十年之久,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童贯。
“太监”这个群体,在很多历史事件当中都有登场,而且一般来说都是一些负面人物,历史上经常会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最终导致王朝覆灭。有很多会在宦官手上的朝代,了解历史的朋友应该都能够说得出来。不过,“太监”与“宦官”,还有“阉人”,这些概念并非是诞生之初就是同一个意思的,具体情况如何,跟随我一起看看。
说到宦官,很多人会”哦”一下,那不就是太监么,不就是阉人么?
其实,太监最早是一个地位较高的官品职位,并且能做太监的都是宦官。可宦官并不全是太监,因为宦官是指古代专供皇帝以及其家族成员役使的官员,然而不管是太监还是宦官,同样并不等同于我们所熟知的阉人,这必须要放在具体时间线中才得以说法成立。
好吧,是不是感觉很绕,还不明白,到底我们常识中所熟知的“太监”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在历史进程中又起到了哪些比较大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一下“太监”这个群体,顺便说说他们的历史。
1.宦官和阉人是什么时候结合在一起的
关于宦官的产生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这个出现了专门为诸侯王室所服务的官种,既宦官。之所以叫做宦官是因为“宦”本星座之名,“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所以被用作帝王近侍的名词。
但这个时候我们要注意了,宦官这会有了,而“太监”的前身“大监”根据《史记》记载更是在先皇五帝时期便就已经有了,而阉人自然也是早就存在,但这三个名词这会还不能联系到一块儿去。阉人最早说是在商周时期的宫廷便存在的,主要还是一些受了“宫刑”的人,比如说《诗经》里面雅颂篇就是阉人尹寺所著,而我更为熟悉的应该就是太史公司马迁了。
这里我们时常会看到影视剧作品中著名的秦朝权相赵高会以一个太监的身份出现,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解。一是《史记》中“赵高昆弟数人,皆生于隐宫”,这里的隐宫并不是说赵高受了宫刑,而是赵高出生于宫内(赵高不姓赵,姓嬴);二是虽然宦官制度是从秦朝开始并逐渐成熟的,但当时还没有“净身入宫当太监”这个说法呢。
那什么时候宦官全部都是“阉人”了呢?这是从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开始的,那么他为什么又要这么干呢?
西汉时期的内廷官员,也就是说宦官基本都是世家子弟,这就导致了西汉末年外戚独大,王莽篡权的事件发生,于是刘秀灵光一闪,那我全部用阉人来当内廷官员总可以了吧?他们没子嗣没家人,我看怎么搞。也正是这个时候,宦官就等于阉人了。
刘秀这个想法可以说非常好,非常机智,可惜他还是忽略了,不管是外戚还是阉人,只要接触到中央权力,那么他都有扰乱朝纲的可能,这不,东汉末年就出现了宦官专权的现象。
2.太监的登场时间
经过东汉到南北朝的发展,宦官制度已经相当成熟了。而唐朝的统治阶层为了更加的管理这些宦官,逐给他们弄了个部门单位——内侍省,其最高领导则被称为监或者少监,其中规定:监二人,从三品;少监二人,从四品上。
除了内侍省的老大称为监以外,专门掌管皇帝生活起居的殿中省(殿中省管理宫内六局,唐高宗时期改为中御府)老大也称为监,其中“监一人,从三品;少监二人,从四品上”。除此之外还有管理皇家藏书的秘书省,下“监一人,从三品;少监二人,从四品上”。
由此可见,在唐朝能够被称呼为“太监”,是一件非常牛逼哄哄的事情了。然而正因为唐代宫廷这种复杂且缜密的内廷制度兴起,才使得中晚唐出现宦官专权的政治现象,给唐朝后期朝政带来了灾难性的破坏。甚至唐肃宗、唐宪宗、唐敬宗三人竟然直接或者间接死在宦官手里,官宦还拥有废立皇帝的能力,可想而知他们在当时的嚣张程度。
宦官自唐朝真正壮大,到了宋朝之后虽然权力进行了部分限制,可亲近统治阶层的社会属性依旧使得他们可以在历史中大放光彩,比如北宋末年六贼中有一半就是宦官。
到了明朝之后,虽然朱元璋立下严苛的宦官制度,号称“使之畏法,不使有功”,可惜事与愿违,明朝中后的宦官专权可谓封建历朝历代之巅峰了。也正是这个时候,便把所有宦官都做“太监”以示尊敬,于是便成为了我们所熟悉的“太监”。
不过我们所熟悉以专门给人“阉割”为活计的民间艺人,比如“小刀刘”等,却要等到清末才出现,此时已经是封建王朝的末期了。
3.太监论述
关于太监,大多数人一直都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会有“宦官专权”,为什么不去限制官宦权力,如此之多的前车之鉴难道还不够么?其实从最早的东汉时期开始,刘汉为什么重用阉人宦官,就是为了对抗外戚集团。
等到唐中后期,势力极大的北司宦官集团同样和三省以及宰相为首的南衙官僚行政系统形成了相互制约的一个状态;到了北宋时期,宦官受皇帝重用并参与军事政治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情况;明朝就更不用说了,即使朱明子弟知道“宦官专权”的严厉程度,但是最后还是形成了宦官集团,文官集团,以及以中央为主的帝王权力相辅相成的局面,真正没怎么受宦官系统影响的就只有清朝了。
所以看到这里我们也明白了,自古王朝有两大祸,“宗室祸”和“外戚祸”,所以东汉时期引入宦官系统进行平衡,于是就形成第三大祸—宦官祸。到了唐朝以后,由于科举制度的引入和完善,门阀士族制度被瓦解,宗室祸和外戚祸逐被消灭,但是这个时候是不是就不需要扶持宦官了呢?
并不是,宰相制度(文官集团)的形成使其成为制约皇权最大的威胁,于是皇室又开始扶持宦官,并以此谋求朝政平衡,可惜历朝历代能把这个平衡游戏玩稍微溜一点的也就宋清两朝(元朝就不考虑了,我不熟),而明朝却整个玩火自焚。
还真是“成也宦官,败也宦官”。
按等级分为:大总管、副总管、带班首领、御前太监、殿上太监、一般太监和下层打扫处小太监之分。发展至清代末期,太监等级更加复杂,在宫殿监中,就有总管、首领、掌案、回事和小太监之分;在各处所中又有首领、大师 父、师父、带班、陈人、徒弟之别等等。
有名的太监有:
1、安德海,晚清有名的太监之一,帮慈禧太后登上晚清权利的最高峰,深受慈禧太后的宠爱,因为太过嚣张,借着为同治皇帝置办婚装的名义,出去搜刮民脂民膏,被当时的山东巡抚丁宝桢抓获,斩首于济南。
2、李莲英,提起李莲英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慈禧时期的太监总管,权倾朝野,死因成谜至今未解。
3、小德张,中国最后一位太监总管,也是李莲英死后,服侍慈禧太后的最后一位太监,1912年清朝灭亡后,小德张也就下岗了,小德张下岗后生活奢靡,新中国成立后参加社会主义改造,活到81岁。
4、孙耀庭,他是中国最后一个太监你就该知道他的名气了,他不止是清朝最后一个太监,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太监,他的净身时间也有点不可思议,居然是1916年,很明显,孙耀庭没当几天太监,文革后。住进广化寺,直到1996年去世。
宫中的太监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伺候皇上及宫廷内的太监,另一种是其它各部门的办事太监。最主要的看是否替皇上办事,那些御前太监的服装穿着都比较花哨和漂亮的绸缎,这让殿上的那些宦官羡慕不已,他们按规定只能穿最简单的服饰,例如布衣和布鞋,不能穿绸缎之类的好衣服。
在康熙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头一次规定太监品级的事情,这也规范了太监的等级制度,规定了太监的最高品级为五品,到了雍正的时候,品级上升了一个等级,到了晚清末年,才出现二、三品的太监。
因为清朝有一个机构,称作敬事房,它是设立起来专门管理太监的机构,它的作用就好像是现在的监督机构一般。有着这样的机构,太监想要猖狂起来都难,更何况清朝本就专制,使太监的等级制度不断地加强。据说到后来,太监的品级分到20等,规范的极其到位。
人们所知道的只不过是三种,把太监分为总管、首领、普通三种等级,这是从事实上来说;但从官品来看的话,看是否有顶戴官帽;从差事上来说,分为上差和下差。
根据晚清的史料记载,光绪年间就有2千个左右的太监,但其中的总管只有16个人,首领也不过是百来号人,可见当是绝大多数的太监还只不过是普通太监,他们是最底层的人物,做尽任何辛劳事,却得不到任何人的认可。
扩展资料:
太监制度非常严格,基本上宫廷里有严格的规矩。
当太监遇到皇帝的时候,会叫皇帝万岁爷。遇到西太后会叫老佛爷。那遇到妃子呢,会叫主子。太监自己人称呼呢,如果您是小张太监,他是小李太监,彼此会称呼张爷,李爷。
而且清朝的太监制度很有意思,都是师徒制度,就是有老太监带小太监,当然也得细心学习,师傅不会手把手教,不会围着个人转,而是偷着学或者间接了解宫廷里的规矩。
而且就算是太监跪拜人也分很多种跪的方式,遇到不同等级的人太监跪的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比如遇见主子,或者给主子回话是双腿安,就是先跪左腿再跪右腿。要是主子很开心,大大地赏赐了太监,甚至要将头磕出响声来,以对“浩荡的天恩“表示感谢。
-清朝宦官
-宦官
慈禧能够发动辛酉政变重新掌握大权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她给奕忻的一封信能够顺利的送出去,而送这封信的人就是咸丰帝的贴身太监,外号叫做苏老牙子。如果没有他的聪明才智,没有他的大无畏牺牲精神,那么慈禧能不能掌握大权还两说。
咸丰帝临死的时候必须要考虑一件事情,那就是立太子。不过这没什么好想的,毕竟他就一个儿子。但是他担心的是儿子小会被太后专政,所以就又给儿子选择了八个顾命大臣。估计连他都没有想到顾命大臣也喜欢大权在握的感觉,所以这些顾命大臣就开始把握朝政。
两宫太后表面若无其事,但是慈禧却是一个能人,她也想要把权力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以他必须清理了有些不安分的顾命大臣。但是她一个女人根本就没有那个本事,所以她就考虑到了奕忻。要说这个奕忻也是一个人才,如果当时不是道光太眼拙的话奕忻就是皇位的不二人选。但是谁给奕忻送信却是一个问题。
这个时候一个老太监挺身而出,他就是咸丰身边的贴身太监,苏老牙子。这个太监也知道这个活一个不好是要人命的,但是他忠于皇族,他愿意为了自己的信仰付出生命。所以慈禧就决定把这个任务交给他,要说姜还是老的辣,这个苏老牙子也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他居然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把这张纸卷成水烟的纸捻子,然后就这样的逃过了士兵的检查。
这个老太监把信送到之后,奕忻速度去承德和慈禧商量政策。商量好了之后等到肃顺这些大臣回到京城之后就把他们逮捕了,这次的政变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辛酉政变。也是因为这次政变慈禧彻底的掌握了大权,所以慈禧真的应该好好的感谢这位老太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53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刺客系列:公私兼顾杀奸臣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