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乐饵不离左右。疾亟,召赵普入受遗命。太后因问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呜噎不能对。太后固问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宋史·列传第一》
译文:
961年,杜氏患病,宋太祖服侍杜氏用药不离左右。病情加重时,召丞相赵普来听取遗命。杜氏问宋太祖说:“你知道你得到天下的原因吗?”宋太祖呜咽着不能回答。杜氏再次问他,宋太祖说:“我所以能得天下,完全是父母积德所致!”杜氏说:“不是这样的,只是由于周世宗让小孩子主宰天下之故!如果周氏有年长的皇帝,天下难道会成为你的吗?你去世后应把皇位传给你的弟弟。天下太大,头绪太多,如能立长者为君,这是国家的福气啊!”宋太祖叩头悲泣说:”我不敢不听你的教导。”杜氏对赵普说:“你一起记住我的话,不可违背。”命赵普在床榻前写下誓书,赵普在纸尾写上“臣普书”。把它藏在金匣里,命令谨慎小心的宫人掌管。
一
杜老太太一生最自豪的事情就是:她有两个儿子都做了皇帝,一个是宋太祖赵匡胤,一个是宋太宗赵光义。
这气运可不一般,同样不一般的还有杜老太太她老爹的眼光。
杜老太太的老爹叫杜爽。在纷纷乱世中,挑选一介武夫赵弘殷成为自己的女婿是高风险的事情。成天打仗的岁月,耍笔杆子的固然不靠谱,可是舞枪弄棒更是高死亡率的职业。乱世里的将军哪个不是尸山血海走过来的?
但是,杜爽看对了人,找对了女婿,收获了两个皇帝外孙。
二
事实上,杜老太太活着的时候当皇帝的妈,时间并不长,大约只有一年多的样子。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那一年,杜老太太58岁,有人跑来报告说:“您儿子已经做了皇帝。”老太太老神在在地回了一句:“我儿一向胸怀大志,现在果然如此。”
当上皇太后了,老太太倒没有洋洋得意,反而很有点居安思危的忧虑。
有个大臣说:“臣听说过‘母以子贵’,现在您的儿子做了皇帝,您为什么不高兴呢?”老太太说:“我听说‘为君难’,皇帝位高权重,如果治国有方,那么皇位可尊;如果国家失去驾驭,即使想从头再当个匹夫也不可能了,这是我所忧虑的啊!”
961年,老太太生病了,临终前,老太太立下遗嘱,这就是历史上争议很大的“金匮之盟”。
所谓“金匮之盟”,说白了,就是“皇位一定要传给弟弟”。而这很可能是一件子虚乌有的事情。
三
说到“金匮之盟”,就不得不说说北宋历史上的又一个疑案——“烛影斧声”。
杜老太太长眠地下15年之后,也就是976年,年届五十、一向身体不错的赵匡胤在和弟弟赵光义一起喝酒之后突然死亡。《宋史·太祖本纪》上只有很简略的记载:“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
哥俩一起喝个小酒,交流一下思想,喝完酒抵足而眠,这是很普通的事情。但之后发现皇帝死了,皇位又没有按照传统习惯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一起喝酒的弟弟。这就不普通了。
当天晚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文莹《续湘山野录》记载,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下雪已数寸。太祖引柱斧翟懓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
这个事件由于没有第三人在场,因此一直以来都有赵光义弑兄登基的传说,由于没有证据,所以无法证实,成了千古疑案。
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和李逸侯《宋宫十八朝演义》都沿袭了上述说法,并加以渲染,增添了许多宋太宗“弑兄”的细节。
四
哥哥赵匡胤死后的第二天,弟弟赵光义即位,改元太平兴国。
《宋史·太宗本纪》的叙述为我们提供了一连串疑问:
——赵光义即位后,为什么不照继位之后第二年才更改年号的惯例,急急忙忙将只剩下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太平兴国元年?
——赵光义即位后,赵匡胤的二儿子赵德昭为何自杀?
——赵光义曾加封皇嫂宋后为“开宝皇后”,但她死后,为什么不按皇后的礼仪治丧?
但不管怎么样,皇帝的位子是坐上了,你咬我啊?
五
又过了五年,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这个人就是赵普。
当时,赵普在政治斗争中被政敌卢多逊死死压制,几乎看不到翻身的希望。他找到了赵光义,说,其实当年你妈留下过遗嘱,就是要你哥把皇位传给你。我有件东西可以证明这一点。
久旱逢甘霖啊!正苦于没有继承合法性的宋太宗自然是欣喜不已。
赵普拿出的正是由他自己记载、赵匡胤亲手放在金匮中的杜老太太的遗嘱。
当然,这一切都是赵普自己说的。
按照赵普的说法,当时有三个人在场,杜老太太、宋太祖赵匡胤、赵普。赵普很有些遗嘱执行律师的意思。可是,前两个人都死了,还不是随便律师怎么说。
至于遗嘱,伪造一份很难吗?
六
清末民初,史学奇才张荫麟就认为这件事情有很多破绽。
其一,杜老太太死的时候,赵匡胤35岁,长孙赵德昭11岁,老太太凭什么说赵匡胤死的时候赵德昭还是幼童?事实上赵匡胤死的时候,赵德昭已经26岁了。
其二,赵匡胤这个孝子既然听从了母亲的安排,为什么把遗嘱藏起来对谁也没说?
其三,赵普是硕果仅存的参与者,那为什么没有在赵光义即位后马上说明,而是在五年之后才拿出来,而且还是在政治生涯低谷时拿出来?
其四,宋太宗时修订的《太祖实录》中没有“金匮之盟”,而到了他儿子宋真宗时重新修订的《太宗实录》就有了,而且还说当时在场的还有第四个人——赵光义,这不前后矛盾吗?
七
有史学家分析说,正史上关于杜太后的这段全是“鬼话”,是“烛影斧声”后,赵光义和赵普杜撰出来掩人耳目的。
如果是这样,杜老太太在死之后20年,还在给儿子圆谎,也算是充分利用剩余价值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53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太监系列:一生征战沙场的好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