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皇帝也领工资:宋太宗月薪1200贯

华里士 2023-07-22 05:56:31

自宋太宗赵光义以后,几乎每个皇帝都有1200贯的“好用”,而且每月都有,相当于月薪。之所以说“几乎每个皇帝都有”,是因为中间出了个宋仁宗,按照规定仁宗也有1200贯的月薪,但是他发扬风格,自己主动放弃了。

且说没有放弃工资的宋太宗、宋真宗他们,作为皇帝,不方便亲自去填工资单,每月那1200贯历来是由“左藏库”送过去。所以从形式上来说,皇帝的工资是左藏库给发的。

左藏库在隋唐时就有,是太府寺下属机构,太府寺掌管天下财富,左藏库则储存天下财富。宋初不设太府寺,而是沿袭五代,设盐铁、度支、户部三司,对国家财政进行管理,左藏库即在三司之下,与右藏库、内藏库一起,对盐铁进行专卖。度支盈余,户部赋税、皇庄租税、各地方长官进贡以及各项专卖所带来的货币与实物进行集中的收支管理。

其中皇庄租税、地方进贡以及宫廷主持的专卖收益,是交由左藏库管理的,这些财务集中于左藏库,用来给京官发补贴,给御前侍卫发饷,给太子公主、后妃们发生活费,以及给皇帝发工资。

左藏库收入来源中,皇庄租税和各项进贡是微不足道的,大量收入还是来自于专卖。帝制时代常见的专卖品无非是盐、铁、茶、酒之类。然而这些属于政府财政,不属于宫廷财政,专卖收益再多,也不能划归左藏库,左藏库能利用的专卖品只有土地。宋代以后,元明清三朝都有“楼店务”,这种结构其实就是搞土地专卖的,该机构经宫廷授权,对城区尤其是都城内的国有土地进行出租,或者开发后再出租。每年收取大笔租金,除地方分成之外,大部分都流向左藏库,宋太宗时期,楼店务“以所收钱供禁中脂泽之用,日百千”,给皇帝发工资绰绰有余。

凡是号称有道明君的皇帝,都爱标榜自己“无增赋敛”,全是通过搞创收“以增岁月”,其实他们的创收形式单调得很,不过是圈一片地,说它属于国有,然后拿来专卖罢了。皇帝会说这是创收,而我们知道这叫剥夺。(文/盛小兵)

宋太宗一生著书立说、编史到底想掩盖什么?



宋太宗出身武将,文化水平一般,但非常喜欢读书。众所周知的“开卷有益”源于宋太宗。唐太宗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编辑整理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特别是在三部书的编纂方面,更是前无古人。那为什么宋太宗要花这么大力气编纂古籍呢?


宋太宗曾经说过:“我喜欢阅读,这很有趣。开卷无益。”我天生喜欢读书,我能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只要我打开一本书,总会有一些好处。读书永远不会白费。宋太宗的这句名言感动了千百年的学者。作为一个政治家和皇帝,我当然不像一个学者那样喜欢看书,单纯的享受写作的乐趣。他们的言行更多的代表了他们的执政倾向。实际上,谁知道宋太宗是否真的喜欢阅读呢?


宋太宗大力推动文化事业,首先继承了宋太祖重文抑武的国策,而宋太宗更是将其发扬光大。


陈桥兵变之初,周朝大将军宋太祖成为大宋的开国皇帝。另一方面,宋太宗之所以能够在宋太祖的晚年成功掌权,是因为他多年来一直控制着皇军,并且是开封府的重要职位。虽然宋太宗即位后,没有一个将军能真正威胁到宋太宗的地位,但是,宋太宗心中有一个沉重的阴影,他用一生的时间试图摆脱武将掌权的阴影。所以比起他哥,他主张民政的力度更大。


宋代笔记挥麈后录中记载,所有的谪王都是在国家太平盛世的时候死去的。他的老臣们可能有怨言,唐太宗都用了,就拿亭子来修书,比如袁贵、文渊华英、太平广记等,其传播其书,厚其财,助其心,以至于许多人老于言。


这段话是个很好的注脚。虽然宋太宗即位后,诸子被一一消灭,叛逃的南唐和吴越不是中毒就是被迫自杀,都死了,那些叛逃的臣子心里难免有怨言。有些被新皇帝宠信的人还身居高位,有些已经落魄的人难免会回忆起昔日的辉煌和旧主的恩情。对于这种不安分的大臣,宋太宗当然不会心慈手软,但是首先,太平会长久,不会建立新的大禹。其次,大多数人只是在抱怨,并没有真正的造反证据。所以,宋太宗在思考如何让那些人有事可做,这样他们就不会在无事可做的时候聚在一起抱怨了。最好的思考方式是汇编一本书。


于是,宋太宗召集所有抱怨的朝臣,请他们一起编纂书籍。编撰书籍的范围越广越好。编译时间越长越好。最好让他们一辈子埋在那堆旧报纸里。在宋太宗给他们更高的待遇、优厚的工资和崇高的荣誉。当然,没有实权。于是,无数才子佳人,文人墨客,字老珠黄。


奇怪的是,有些学者明明知道宋太宗对自己来说不过是一种羁绊政策,却依然迷恋图书编辑事业,甚至后来还以此为荣。为什么?


中国自古讲究“三立”,节操,立功,有主见。当然,你的德行是好的,但是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只好埋下头发声明,希望能为后人留名,争取一个虚浮的荣耀。


后世如朱棣编永乐大典,康熙帝编古今图书集成,乾隆帝编四库全书。五月天的著书事业并不是皇帝约束那些文人的紧箍咒。朱棣登上文健皇帝宝座,康熙推行大兴文字狱,正是稳定人心、控制舆论的时候。


在宋太宗一生编纂的所有书籍中,太祖实录是最敬业的一部,由他亲自主持和审定。表面上是对前朝皇帝事业的关心,实际上是为了保证自己的帝位,刻意删除有关他不正当的相关史料。毕竟,在唐太宗时期,宋太祖和宋太宗的弟弟有很多儿子。当你做了错事时,总要努力把血迹擦干净。然而,唐太宗的种种伪装,到头来只是欲盖弥彰,只为让后人发笑。

皇帝的工资以及其他皇族的个人收入问题。

当然有。 不过楼主的分就这么多,我也不想太费力气。

不论什么国体,都有一个国家元首。比如现在,中国是国家主席,美国、德国是总统,英国是女王,日本是天皇,泰国是国王。古代就是皇帝(女王)。

当这个元首,当然有工资啊!那不是盖的,国家元首就象征着一个国家的面子,工资不能低。英国女王子嗣不少,而且王室成员花销极大,上学要去最好的,比如威廉和哈里两个王子,去的是伊顿公学,1年几十万英镑的。中国中国国家主席的月薪为4900元人民币,当然这仅仅是结构性工资,还有补贴、津贴、福利都没算在内的。这个工资是可以给他儿子的,其他的他儿子按规定是不能用的,要不然马英九就不会出个特别机要费案了。叶利钦的《午夜日记》里透露了前苏联的一个秘密:苏俄的国家元首,早就实现了共产主义!

在现代民族国家之前的封建社会,皇帝也有工资。比如中国北宋的时候,自太宗赵光义以后,几乎每个皇帝每月都有一千二百贯的钱“好用”。这个“好用”就是北宋皇帝的工资,而且每月如是,相当于月薪。之所以说“几乎每个皇帝都有”,是因为中间出了个宋仁宗,按规定仁宗也有一千二百贯的月薪,但是他发扬风格,自己主动放弃了。于是,仁宗之“仁”播于天下,一直博得中国历史上最仁义皇帝的美称。

看来,古代的皇帝还是要领工资的,而且工资还不少。在北宋时期,十贯钱价值一两黄金,就是说北宋的皇帝每月可拿一百二十两黄金的工资,有人经过换算,认为当时的一两黄金价值今天的三千元人民币,如果是这样的话,北宋皇帝的月工资就是三十六万元人民币。这在国穷官富的北宋时代也是一个天文数字。
宋朝皇帝的领工资的地方不是“内藏库”,而是“左藏库”,由隋唐沿用而来,归户部管。

到了清代,皇帝也是拿工资的,不过不叫“好用”,而是叫体己银子,而发工资的左藏库也变成了内务府。有清一朝,皇帝都有体己银子这样的工资,每年都有由户部按月拨发给内务府管理。用于皇帝的日常使用,或者作为赏赐等等的开支。当时,不仅皇帝按例拿工资,而且后宫之中的皇后、皇贵妃、妃、嫔、贵人、答应、常在等嫔妃宫女每月都有内务府拨发的体己工资。至于数目,也是与时俱进吧,我也查不到!

内务府和户部管的国库合为“府库”,诸葛亮前《出师表》中,就说得很分明,“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老先生是从做人的角度考虑的,并不是让刘大呆子把钱也弄成一体,分开讲,就是有区别的。

管宫中的钱,就是内务府的事情。皇帝老儿娶了这么多媳妇儿,生儿育女一大堆,要让他们过好也不容易。内务府还有职责来开源节流。在中国,皇室就是最大的地主,他们要开源主要就是买卖土地,比如宋代““左藏库”、元明清三代的“楼店务”这种部门,其实就是搞土地专卖的专门机构。这个机构经朝廷授权,对全国城市的城区尤其是对京都城内的国有土地进行出租,或者开发后再出租,每年收取大笔租金,除地方分成之外,大部分都流向了皇家。宋太宗时期,楼店务“以所收钱供禁中脂泽之用,日百千(贯)。”这样用国家的土地资源赚取了大量的钱财,给皇帝发工资无疑是绰绰有余的。由此不难看出,利用国有土地搞创收,不光是现阶段政府喜欢用,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先例。

现代社会的君主立宪制国家,皇室会由国会拨款支付开销。英国《独立报》2002年5月30日头版头条报道,正当英女王伊丽沙白二世庆祝登基50周年的活动即将盛大展开之际,这位被誉为世界上最有钱女人之一的英女王,正“面临现金短缺的危机”,英国王室甚至可能被逼向国会要求多些拨款。报道说,虽然英女王并未到破产的程度,但她的私人户口却没有足够的现金来支付她的账单。

《独立报》的分析说,女王“入不敷出”,以会计的说法她现在是接近“不名一文”。但该报承认,由于白金汉宫的财政并不公开,所以难以评估她的困境是到了什么程度,估计女王每年的私人开支,较1993年她同意减少王室费用时多出1500万镑,主要原因是梅杰政府增加的入息税以及家庭负担日益加重。

白金汉宫发言人说:“这全属猜测,至于女王的私人财务问题,我们不予置评。”英女王在桑德灵厄姆占地20500亩的庄园由于受到口蹄疫的影响,首次出现亏损;而她持有的股票则受全球经济衰退所累,收入估计起码减少了1200万镑。

毫无疑问,英女王仍然是很有钱的,今年《星期日泰晤士报》的世界富人排行榜列出她的身家是2亿7500万镑,不过,其中并未列明她的确实资产 ———例如地产、珠宝、艺术品等,也许部分只是由于她是一国之君才拥有的。但她不能将白金汉宫出售,也不能将王冠上的珠宝典当,所以这些都不能为她换来可周转的现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53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