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928年10月11日司马光逝世(司马光警枕戒己文言文)

历史典故 2023-07-22 05:28:00

928年10月11日,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逝世。其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十九年。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通贯古今。

顾栋高《司马温公年谱序》评司马光:“唯公忠厚质直,根于天性,学问所到,诚实金石。自少至老,沉密谨慎,因事合变,动无过差。故其文不事高奇,粥粥乎如菽粟之可以疗饥,参苓之可以已病。”

司马光警枕戒己文言文

1. 文言文《司马光著书》全文 司马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姿势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翻译: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器宇轩昂,气度非凡,已经像个大人。听到别人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欢,回到家把听来的讲给家人听,便能够说清楚《左氏春秋》的大体意思。后来就手不释卷,刻苦读书,以至于有时忘记了饥渴和冷热。

臣光言:先奉敕编集历代君臣事迹,又奉圣旨赐名《资治通鉴》,今已了毕者。伏念臣性识愚鲁,学术荒疏,凡百事为,皆出人下。独于前史,粗尝尽心,自幼至老,嗜之不厌。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私家力薄,无由可成。伏遇英宗皇帝,资睿智之性,敷文明之治,思历览古事,用恢张大猷,爱诏下臣,俾之编集。臣夙昔所愿,一朝获伸,踊跃奉承,惟惧不称。先帝仍命自选辟官属,于崇文院置局,许借龙图、天章阁、三馆、秘阁书籍,赐以御府笔墨缯帛及御前钱以供果饵,以内臣为承受,眷遇之荣,近臣莫及。不幸书未进御,先帝违弃群臣。陛下绍膺大统,钦承先志,宠以冠序,锡之嘉名,每开经筵,常令进读。臣虽顽愚,荷两朝知待如此其厚,陨身丧元,未足报塞,苟智力所及,岂敢有遗!会差知永兴军,以衰疾不任治剧,乞就冗官。陛下俯从所欲,曲赐容养,差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及提举嵩山崇福宫,前后六任,仍听以书局自随,给之禄秩,不责职业。臣既无他事,得以研精极虑,穷竭所有,日力不足,继之以夜。遍阅旧史,旁采小说,简牍盈积,浩如烟海,抉擿幽隐,校计豪厘。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修成二百九十四卷。

翻译:臣司马光言:先前,接奉圣旨,要我编纂历代君臣事迹。不久,再接奉圣旨,赐名《资治通鉴》。现在,全书已完全定稿。我性情愚昧而且鲁莽,学术更是荒疏,所做的事,都在别人之下。惟独对于历史,心有所爱,从幼到老,嗜好不倦。深深的感觉到,自从司马迁、班固以来,史籍越来越多,普通人有的是时间,还读不完,更何况高高在上的君王,日理万机,哪有闲暇?我常怀一种抱负,打算加以整理,删除多余的废话,摘取其中的精华,专门收集有关国家兴衰,人民悲欢,善可以为法,恶可以为戒的政治行为,编著一部编年史。使先后顺序,明确呈现,内容篇幅,繁简适当。只因为私人力量单薄,无法着手。幸而遇到英宗皇帝(宋王朝五任帝赵宗实),聪明睿智,关心文化推展,想了解古时政事,借此作为制定国家大计方针的根据。特地下令,教我着手编纂。往日的愿望,忽然可以发挥,欢欣鼓舞,不能自已。惟一恐惧的是,才疏学浅,难以胜任。先帝(五任帝赵宗实)又命我自己物色任用助手,在崇文院内,设立编辑局,准许向龙图阁、天章阁、“三馆”(昭文馆、集贤馆、国史馆)以及秘阁等图书馆,借用图书。并发给御用的笔墨纸砚,更特别犒赏,购买水果点心。并指定宦官充当联络官,直接可以奏报先帝。受恩之深,受宠之隆,近代从来没有。不幸书还没有进呈,先帝竟行去世。陛下(六任帝赵顼)继位大统,也继承遗志,颁赐序文,亲为本书命名。御前讲座时,也常命我宣读。我虽然愚昧,但受到两任皇上如此厚待,即令杀身枭首,也不能报答万一。只要能力够用,岂敢有丝毫惰怠?那时, *** 派我代理永兴(陕西省西安市)战区司令官(知永兴军),因身体衰弱,又患病未痊,不能从事繁重工作,请求改调其他官职。陛下顾念下情,答应我的请求,命我担任西京(河南省洛阳市)留守 *** 监察总监(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兼任西京嵩山崇福宫管理官(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前后六次调动职务,都准允编辑局跟我一同迁移。并且只发经费,从不规定按时缴出成绩。我既没有其他重大事务,就投入全部精力,精细研究,竭尽心力。白天不够使用,继之以黑夜。不但选录正史,还从旁采及野史(小说)、书信和文件,堆积得好像大海。我们在最隐秘处发掘历史真相,对每一个字都校正它是否错误。上起战国,下至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共二百九十四卷。

2. 文言文翻译《司马光传》 译文: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这年他刚二十岁。他不喜欢华丽,在参加闻喜宴时,唯独司马光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赐的花,不戴不恭敬。”于是司马光才戴上一枝。 朝廷授予他奉礼郎一职,因司马池在杭州,司马光便请求任苏州判官以便能侍奉父亲,朝廷答应了。

他与别人一同负责谏院工作的时候,宋仁宗用于赠送、赏赐的东西,价值竟达百余万。司马光率领同僚三次上书,劝谏说:“国家还有大的忧患,内外贫乏,不可专门效仿乾兴的旧事。如果必须赠送、赏赐,应准许大臣向上进献所得赏赐金钱来帮助营建山陵。”皇上没有答应。

司马光便把皇上赏赐的珠宝作为谏院的办公费,黄金送给舅家,坚决不肯留在自己家里。御史中丞王陶因为议论宰相不值日而被罢官,让司马光代替他。司马光说:“王陶由于议论宰相被罢免了官职,那么御史中丞我现在不能担任。我希望等到宰相值日后,再来就职。”皇帝答应了。

扩展资料:

赏析:在司马光谏仁宗立嗣一事中,语言表达方面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采用比较的方法来彰显人物的特点。面对国嗣未立的情况,“天下寒心而莫敢言”,“寒心”是指极其地害怕。《新唐书·席豫传》:“乃上书请立皇太子,语深切,人为寒惧”,此两者的用法一样。在当时那样人皆自保的环境中,司马光却多次冒死上疏,“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当面向皇帝陈述自己的看法。通过比较的方法,很自然的将司马光作为人臣不惧死的品格表现出来了。

搜狗百科-司马光传

3. 文言文 司马光 司马光, 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听人讲《左氏春秋》特别喜欢,了解其大意后回来讲给家人听。从那以后,对于《左氏春秋》喜欢的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后来长安、洛阳的人将这件事用图画记载下来,广为流传。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刚满二十岁时,生性不喜欢豪华奢侈,参加闻喜宴时,只有他不戴花,身旁的人说:“花是君王赐戴的,不能违反不戴。”他才在帽檐上插上一枝花。

司马光被任命为奉礼部郎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在杭州,他为事俸父亲求签苏州判官事一职,朝廷允准。不久母亲与父亲相继去世,多年服丧,因悲哀伤毁了身体尽了礼。

辽国、夏国的使者到后,一定会问司马光的身体状况,告诫他们的边境官吏说:“中原大国用司马光做宰相了,不要轻易生事、开启边境冲突。”司马光自以为朝廷对他言听计从,就想用自己的身体来换取国家强大,亲自处理国家事务,不分昼夜。宾客看到他身体羸弱,用诸葛亮吃得少、事情多来鉴戒,司马光说:“死与生是命决定的。”办事更加努力。病重之后,神志不太清楚,说梦话中还在议论事情,但都是国家大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4. 帮忙翻译一篇古文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司马光)忽然得了说话艰难的疾病,他怀疑自己即将死去,预先写了遗表(临死前留给皇帝的奏章),放在卧室内,准备一旦病情危急(缓急,偏意复词,偏指“急”,“缓”无意),就要把它交给认为可靠的人呈奏给皇帝。新官制实行(神宗元丰五年行新官制),皇帝指定御史大夫官职说:“这非司马光担任不可。”又打算以司马光为东宫太子师傅。蔡确说:“国家大计刚确定,希望稍微延迟一些时候决定。”《资治通鉴》还没有完成,皇帝特别重视此事,认为此书胜过荀悦的《汉纪》,屡次催促司马光,让他把书写完,并赐给他原颖王府邸(神宗曾于治平元年[1064]封为颍王,颖邸为其治平四年即帝位之前所居府邸)中的书二千四百卷。待到《资治通鉴》撰写完成,加封司马光为资政殿学士。他在洛阳共计居住十五年,天下人认为他是真正的宰相,农夫和村野老人称他为司马相公,妇女儿童也知道他是司马君实(君实,司马光的字)。

神宗皇帝逝世(1085年),司马光到宫中临丧哭吊,卫士们望见他,都以手加额表示敬意,说:“这是司马相公啊。”他所到之处,百姓拦路围观,骑的马甚至无法走过去。百姓们说:“您不要回洛阳,留下来做天子宰相,让百姓有活路。”(哲宗)皇帝又任命他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免除他上朝觐见皇帝,准许乘坐轿子,三天一入官署办公。司马光不敢承当这些优待,说:“不见皇帝,无法办理公事。”皇帝下诏命令其子司马康扶着他进殿回答所问,并且说:“无需跪拜。”于是废止了青苗钱(王安石所行的青苗法),恢复以常平仓出售和收购粮食,以调节米价的的办法。(常平,古代一种调节米价的方法。筑仓储谷,谷贱时增价而籴,谷贵时减价而粜。)哲宗皇帝和垂帘听政的高太后都虚心听取司马光的意见。辽国、西夏使节到来,必定问候司马光的饮食起居。(辽国、西夏的国君)命令各自的边境官吏说:“中国以司马光为宰相了,不要轻易滋生事端,挑起边境冲突。”司马光看到皇帝和太后对自己言听计从,不惜为国家献出自己生命,于是亲自处理各种政务,昼夜不停。宾客们见他身体瘦弱,举诸葛亮饮食很少而事务繁多(积劳而逝)的往事,想以此作为司马光的鉴戒,司马光曰:“死生,是命中注定的。”为国事更加不遗余力。病重后,头脑不再清醒,言语昏乱如说梦话(谆谆在此处指迟钝昏乱的样子,不是反覆教导、谆谆告诫之意),然而说的都是朝廷、天下的事。

此年九月司马光逝世,终年六十八岁。司马光对于一切东西都看得很淡,一无所好,但是对于学问无所不通,只是不喜欢佛家、道家学说;他说:“他们所说的精深微妙的言辞超不出我所读的儒家经典,他们说的荒诞不经的内容我又不相信。”他家在洛阳有三顷田地,妻子去世时,卖了田地用以安葬,终其一生衣食都很粗劣简陋。

5. 《司马光砸缸》文言文翻译 白话译文: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稳重的就像一个大人,听到老师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他立即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内涵,从此手里放不下书本,甚至到了忘记了饥渴,冷热的程度。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放弃他都跑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击去。水涌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原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元末·阿鲁图《宋史》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11月17日),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 “光”。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字君实,陕川夏县人。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宋代官名)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

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司马光介绍: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司马光原文翻译和译文

司马光原文翻译和译文如下:

原文: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译文: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古代成年指弱冠,16岁,并非如今的18岁)特别喜欢听人讲《左氏春秋》,了解其大意后回来讲给家人听。从此对《左氏春秋》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冷热。

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人物简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司马光是什么朝代的人

司马光是宋朝的。
司马光这一名字,对于我们来说都不陌生。可能在小时候我们就已经听过司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了,还知道司马光编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那么,司马光到底是哪一个朝代的人呢?根据史料的记载,司马光生于公元1019年,是北宋时期的人。他出生于官宦之家,家中世代在朝中担任要职。司马光在幼时便有神童之称,他以七岁之龄全篇背诵了《左氏春秋》一书,并且能够明白其中的深刻含义。公元1038年即仁宗宝元元年,年仅二十岁的司马光高中进士,从此踏入了仕途。
司马光在朝为官期间,一直尽心尽力辅佐皇帝,视国家兴亡为己任。公元1067年,神宗赵顼继位。年轻气盛的神宗想要振兴北宋王朝,他十分看好王安石的新政,便任命王安石为宰相。同时,神宗也认为司马光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也十分重用他。但王安石与司马光两人的政见不同,经常在上朝的时候大声争吵。
司马光后来更是一怒之下辞官回乡,一走便是十五年。在这十五年里,司马光每日用心编撰《资治通鉴》。等到公元1085年即宋神宗元丰八年,宋神宗因病去世,年仅十岁的宋哲宗赵煦继位,朝政被皇太后把持。皇太后本来就是反对王安石新政的,于是她启用已经六十七岁高龄的司马光为副宰相。
司马光上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废除新法,还原旧法。司马光每天呕心沥血的工作,为北宋王朝耗尽了心血,于公元1086年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八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519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