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为什么宋之后再也没有发生过权臣篡位,

华里士 2023-07-22 05:24:44

宋朝是个个性鲜明的朝代,虽然在疆域上他是中原王朝中最小的一个,甚至连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人物都没能出现。但是宋朝的治理水平确是当时全世界最高,GDP也是当时世界最高的,把整个欧洲算进来都比不上宋朝。

在军事上,宋朝在面对辽国这一巨无霸时,基本保持了胜败有凭,在黄河岸边打出了百年和平。在文化上更是璀璨炫目。

但是宋朝之前的时代也是中华大地上最为混乱的时期之一。有诗云: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就一个字“乱”。朝代更迭的最大原因,通常是得胜回朝的大将军,以及大权臣直接夺了庸弱皇帝的江山。五代以来的几个朝代多次出现这种局面。在之前的,隋朝、南北朝、魏晋时期,权臣窃国这种事情也是多到不可计数。

但是,到了宋朝之后,这种情况几乎是完全绝迹。再也没有哪个权臣能够在政权内部完成朝代更替。分析起来,有三大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强干弱枝。中央统属地方的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宋太祖和赵普系统设计了如何充分的削减地方的权力,来保障中央的权威。例如在地方以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财政权,军权全部收归中央。你们不是爱闹吗?唐朝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是吧?我把钱和枪杆子都收回来了,你们还怎么闹腾?

而在之后的元明清三朝,中央集权制度也成为主流,地方上不断扩充更多行政机构,让机构之间相互重叠,借以制衡。宋代之后,只要国家平稳维持,不可能出现所谓的一方诸侯,更没有什么藩镇割据,节度使这种称谓也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第二个原因是,宋朝的皇权在不断加重,到了明清两代则发展到了顶峰,皇帝是国家行政事务的最终裁决人。之前在汉朝,丞相权力足够大,有开府治事的权力,即是丞相有部分的最高行政权,借以对皇权进行压制,从而为篡位提供了可能性,如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就得到丞相的位置,之后曹魏的江山也发端于这个丞相。

宋朝的皇帝们用了更聪明的一种办法,既然宰相也要权力,那就一群宰相吧: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及三司使,都部分行使宰相职能。你人那么多就会有斗争,有斗争自然有制衡,互相攻击还想威胁皇帝的位子,不可能。

到了明清两代则更为夸张,朱元璋精力旺盛,非常勤奋,干脆废除宰相的位置,中央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世皇帝没有老朱的精力,就设计了大秘书班子机构——内阁。到了清朝,承袭明朝制度之外更是在宫里设置了军机处,所谓的军机大臣实际上也只是“跪受笔录”的办事人员,明清两代的君主权力发展到了顶峰。皇权如此至高无上,而臣下的权利则是相互之间互相制衡,层层叠叠,如何再有大权集与一身的现象存在?

第三个原因是,宋朝之后,亲王、外戚等与皇室有血缘关系的宗亲被压制的更为严密。宋朝第二代君主宋太宗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他被培养成接班人,但是在之后的皇帝就刻意提防和出台各种规定,来限制藩王以及外戚。

到了明朝,明成祖朱棣之后,各地藩王的职能只能变成一个个皇庄的大庄园主,吃喝玩乐搞女人可以,想造反?也不看看自己手下才有多少人。清王朝就更不用说了,前期的亲王和贝勒位高权重,是因为开国时期手里有枪杆子腰杆硬,等到国家承平日久,各个亲王被圈养得已经完全没有任何能力。即使到了晚清恭亲王一度位高权重,但是慈禧太后想废掉六王爷也是不费吹灰之力。六王爷不管是见到同治、光绪哪一位皇帝也得自称奴才。

如此下来,从制度再到惯例各种防备,以及各代皇帝对权力天生的警惕心,再也没有哪个大臣能够成功谋朝篡位了。

为什么宋朝以后没有权臣篡位的情况发生?

说到宋朝我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宋朝是一个很厉害的朝代,宋朝的经济非常的发达,当然了很多人都是知道宋朝是一个以文官为主的朝代,当时的宋朝非常重用文官,而且在宋朝出现的宋词也是促进了当时宋朝经济的发展,宋朝其实分为南宋和北宋,北宋的经济是很发达的,而南宋的经济则相比于北宋而言,就要寒酸太多了。而南宋时期的宋词整体的画风都已经是一种悲悯的情感了,表达更多的还是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一种感叹罢了。那么,在很多朝代其实有时有夺权篡位的事情发生的。不过,很巧的是,自从宋朝开始以后便再也没有发生夺权篡位的情况了。这到底是为什么?是因为宋朝治理的好吗?

说到宋朝很多要说到都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了,其实,当时的赵匡胤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皇帝,在位期间作出的事情也会是有很多的,不过,赵匡胤并不是通过正规手段获得皇位的,当时的黄袍加身,陈桥政变都是说的赵匡胤了。赵匡胤确实是一个很厉害的皇帝,非常的聪明和机智。

为什么宋朝之后就没有出现夺权篡位的情况了呢?原因有如下几点

1、是因为当时重文轻武的政治思想格局。

之前我们就提到了宋朝是一个很重视文官的朝代,文官是由朝廷统一负责指导。在地方的军队也是不能干涉行政的。简单说也就是文官和武官互不干涉,互不牵扯。那么,这样一来就避免了权利高度集中而带来的隐患和风险。不过。弊端也是有的,如果要发生重大的战争的,还要通过中央任命的高级文官来协调指挥。也就是文官和武官是相互权衡和制裁的。

2、第二就是皇权在不断的巩固。

纵观中国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宋朝的皇权是在不断的加深的,而明朝是直接废除了宰相制度,改为了内阁制度,所以说当时明清时期皇帝权利是达到了顶峰。而当时皇帝也是非常看重文官和启奏的人的。甚至是下令不得随意杀害这些人。而且,给一些大臣和文武百官们的俸禄也是很高的,所以,大臣们拿到工资也就没有篡位的念头了。

其实,宋朝还是一个非常开明的朝代的,之所以宋朝没有出现夺权篡位现象,肯定说明当时宋朝的体质是值得后面人去学习的。

很多朝代都有权臣篡位,南宋权臣历代之最,为何却没有

分析宋朝与其它朝代的不同,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南宋的权臣,虽说名头很响亮,但其实是属于“矮子之中显人长”的权臣。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是赵宋家的皇帝不行。赵宋王室生育能力普遍低下,除了最初的几个皇帝外,后世的皇帝普遍能力比较差,甚至出现了精神病患者(如宋光宗)及智障人(宋度宗)等等。就算是精神及智力都比较正常的,其性格也比较柔弱(如宋宁宗)。因为皇帝不行,朝廷就需要宰相站出来帮助打理。因此,宰相自然就凸显出来了。二是其他朝代,或多或少,都有外戚干政,或者宦官干政。但是赵宋王朝因为从建国初就明显地抑制宦官和外戚,所以,宋朝既没有外戚干政,也没有宦官干政。这样一来,朝中大臣的权力再一次凸显,很容易出现权臣。三是北宋时期,朝中大臣争斗得很厉害,南宋吸取了这个教训,为了避免朝中大臣互相倾轧,皇帝往往只相信一个人,这也因此使得权臣凸显出来。
第二,南宋的权臣,其实主要是通过朝廷权力争斗,打压了其它大臣,把其它大臣打压下去,让他自己突出出来。但是,这些权臣还没有能力撼动皇帝的根基。
第三,历史上的权臣篡位,一般都是出现在王朝衰败得很厉害,或者是在乱世的时候。比如前面说到的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东汉末年,曹丕篡位;曹魏末年,司马炎篡位。或者是五代及南北朝时期,权臣不断的篡位替代原先的皇帝。而南宋虽然偏安一隅,但政治还是比较清明的,国内还是比较稳定的,国内的动乱很少,老百姓过着太平日子。一般这种情况下,权臣弄权是有的,但要权臣篡位,他们却没那个胆量。王莽篡位的时候,至少全国人民都在支持他,他才取得了成功。曹操实际上已经完全把汉献帝架空,所有人都听曹操的了,但曹操依然把篡位的机会留到他儿子身上。司马炎篡位,也是经过司马家族三代人的努力。所以说,篡位并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
第四,宋朝皇帝对大臣们不错,不但给了他们历史上最高的工资,而且从赵匡胤开始就规定,不准杀文臣及上书言事者。所以大臣们一般不会想到要篡皇帝的位这档子事。
第五,宋朝的言论是比较自由的,而且有很完善的言官制度。权臣虽然可以在朝廷里面拉帮结派,搞一言堂,但是,要让他篡位,必须承受普天之下舆论的炮轰。咱们可以举个实际的例子来说明。韩侂胄为了树立自己在朝廷里面的权威,搞了一个开禧北伐。在北伐之前,他做了很多的舆论宣传,大家都积极支持他。但是后来,由于北伐失败了,他的形象也因此大打折扣,没有人再支持他,他也变得无权了,最后被史弥远轻易找到机会,把他鞭杀掉了。
宋朝虽然在国际上备受打压,但国内政治还是比较清明的,从没有权臣篡位这样的恶性事件发生,就可见一斑。宋朝政体,实在是值得我们后人好好研究的

为什么宋朝之前都有过权臣篡位,而从宋朝开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呢?

在宋朝之前,还没有对相权形成有效的制约,相权是仅次于皇权的第二号权力。当皇帝暗弱,或天下纷纷之时,宰相这个老二,如果有野心,很有可能扩张权力,最终篡权夺位。

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南宋朱熹,朱熹在世时还经常被权臣打击。只有到了南宋末年时,程朱理学的地位才提高,但也没有占据统治地位。宋朝没有权臣篡位,跟程朱理学没什么关系。

宋朝的赵匡胤黄袍加身,吸取唐朝五代以来宰相、内宫、宦官、藩镇擅权的种种教训,建立了一系列制度和家法来制约这些权力。

宋朝的宰相一般由5个人来当,其中正相三人,副相二人,用人数来分割相权。枢密院分割了宰相的兵权,也设置多个枢密使,还有枢密副使,再依靠多人分割枢密院的兵权,比如赵构收三大帅的兵权后,就任命张俊和韩世忠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让他们相互制约。另外独立出三司使,也有正副职,来分割宰相的财权。宋朝的言官制度强大,以御史中丞为核心有制约权臣的强大舆论力量,还有太祖的誓约:不杀大臣与言官。秦朝虽然有宰相和太尉,但分权没有这么复杂。

枢密院虽然有发兵权,但本身却没有军队。宋朝的军队主力是禁军,中央禁军的带兵权分散在三衙:殿前司,马军司,步军司。三衙虽然有兵,却不能调动兵力。也形成了对军权的制约。

这些制度大多延伸到明清时代,时至今日,还有些制度是参考宋朝的设计。到了明清时代,甚至把宰相也废除了。

在这些强大的制度设计下,虽然也有权臣,但却没出现能篡权夺位的权臣。不能不说是赵匡胤的高明之处。

不足之处是:处处制约,导致效率低下,为了获得权力而党争不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51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