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在位23年,于649年6月16日病逝。在他统治的23年中,对政治进行了很多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况。
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后的8月,唐高祖被迫让位给李世民,第二年改年号为贞观。李世民继位之初兢兢业业、小心谨慎地治理国政。有一次,他问大臣魏征,何谓明君、暗君?魏征答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要他兼听各种不同意见,择善而行。唐太宗非常赞同这个见解,并多方鼓励和启发百官们进谏,还定下制度,凡宰相入宫议事,谏官可以列席参加,随时谏诤。在众多有才能、有卓识的文臣武将的辅佐下,唐太宗不但平定了中原,降服了边境的夷狄(少数民族),而且在政治、经济上实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
首先,他恢复了“均田制”,18岁以上的男子分田百亩,其中80亩为“口分田”、20亩为“永业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了国家赋税的收入,并多少限制了豪强对土地的兼并。“均田制”为唐朝前期的富强提供了物质基础。
其次,唐太宗推行了“府兵制”。府兵即卫士,由政府从民户中点集,21岁应征,60岁免役。卫士平时务农,农闲的时候集中在一起进行训练。服役时要自备兵器资粮,分批轮流守护京城或边境。一旦有战争爆发,兵士们回兵府,由朝廷下令征集,交给大将统率。待战争结束以后,大将回朝廷,兵士回兵府。这种从农民中征招,兵源比较有保证的兵制叫做“寓兵于农”。这种做法既把部分军需品转嫁到农民身上,减轻了国家的军费负担,同时,由于兵将不能长期相守,避免了有野心的将帅拥兵割据。
除此以外,唐太宗还注意减轻赋税和徭役,大力提倡节俭,反对大兴土木。
由于采取了这些有力的措施,唐太宗在位的20多年中,唐代社会的政治经济都发展到了空前的盛况,“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国内一派繁荣的景象。边境以外的一些部落都纷纷来归附,各国商旅来往更是络绎不绝。这时候的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强昌盛的封建国家,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贞观23年即公元649年唐太宗病逝,他的儿子李治即位,就是唐高宗。由于他没有政治才能,懦弱昏庸,后来唐朝大权就渐渐落到皇后武则天的手中了。
【唐太宗说】
①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②心随朗月高,志与秋霜洁。③慷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④官在得人,不在员多。⑤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 姓名:李世民 性别:男 民族:汉族 庙号:(唐)太宗, 谥号:文皇帝(唐高宗加谥文武圣皇帝;唐玄宗加谥文武大圣皇帝、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成纪乡) 生卒时日:599~649 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书法家和诗人。堪称“千古一帝”。太宗皇帝在唐朝建立中出生入死,运筹帷幄,在李卫公答对中对其军事思想给予了详细介绍。 即位后,统一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同时执行夷汉一家的政策,是历史上民族关系最为良好的时期,在促进民族团结和融合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位二十三年,在位期间国泰民安,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繁荣,军事力量强大,中国成为超级大国。后人称他在贞观年间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太宗的飞草非常著名,开创了行书写碑。太宗诗歌在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太宗编写了著名的秦王破阵乐。在《帝范》《唐会要》等书籍中,对太宗的政治理论有相当多的描述。
贞观二十年(646年),辽东战役回来时,唐太宗得病,此后一直调养,由此开始服用方士提炼的金石丹药。先前唐太宗还曾经嘲笑秦皇汉武迷恋方术和寻求丹药,现在自己也不由自主地陷进去了。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又得了“风疾”,烦躁怕热,便让人在骊山顶峰修翠微宫,第二年,派人从中天竺求得方士那罗迩娑婆寐,病情不断恶化。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己巳(二十六)日(7月10日)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
贞观二十三年(六四九)五月,唐太宗病危。临终前,他召见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让他们辅佐太子治听政。同月己巳日,太宗驾崩于翠微宫含风殿,享年52岁。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唐太宗李世民雄才大略,一生业绩非凡,然而谁能料到这位一代雄主最终却死于“仙丹”中毒。
唐太宗对长生不老,开始是不信的。他曾经嘲笑过去秦始皇和汉武帝。说秦始皇想求长生不老被方士骗了,派方士率几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药,仙药没找到,人也不回来了,什么也没有得到。说汉武帝求神仙,连女儿都嫁给了方士。结果还是被骗了,女婿被杀了。唐太宗当时认为,神仙是虚妄的,是空有其名的,求仙是毫无意义的,长生是不可能的。但是,在二十年后,唐太宗却一反常态地迷上了长生不老。原因是,公元648年,唐太宗打败了天竺国,俘虏了包括国王在内的一批人,其中有一个叫罗耳娑婆的和尚,长得庞眉皓眼,鹤发童颜,唐太宗见后,很感惊奇,这位和尚自称会配制长生不老仙丹,唐太宗深信不疑,命他在金飙门配制。一年后,仙丹配制好了,唐太宗竟深信这仙丹能自己长生不老,毫不迟疑地服用了。结果,没过多久,就因“仙丹”的毒性暴发而死去,终年52岁,成了唐朝第一个被仙丹毒死的皇帝。
据《旧唐书·太宗本纪三》(卷3)记载,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四月,“上崩于含风殿,年五十二。”所记很简单。李世民的具体死因,传统认为是死于痢疾,实际并非这样。
《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卷198)记载,公元645年,李世民亲驾东征高丽(今朝鲜),平定叛乱。十二月初七那天,发现身上长了痈疮,疼得连马都不能骑,只好让人用轿子抬着走。一周后病情加重,跟随而行的太子李治亲自用嘴把毒疮内的脓吸出来,这才好转一些。
一般服用丹药,身上都会生痈疮。道家辩称这是丹药排毒见效的标志,实则是中毒症状。后来中毒死掉的唐宣宗李忱,也是这种情况。
但就是贞观十九年这次东征,李世民身体慢慢不行了。此后,在宫中一直调养,但病情时好时坏。而之前,李世民就迷信丹药,曾召来不少道士为他炼制长生“不老药”。病急乱投医,健康恶化的李世民,这下对丹药更加依懒。krh超级大本营军事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西征的唐军抓住了一个天竺(今印度)方士,名叫那迩娑婆寐,自称已活了200岁,有长生不老之术。李世民十分高兴,“太宗深加礼敬,馆之于金飚门内。造延年之药,”希望能得到“洋仙丹”——所谓“胡僧药”。
李世民令兵部尚书崔敦礼监督炼制“不老药”,“发使天下,采诸奇药异石,不可称数。”花了年把时间才炼成“洋仙丹”,但李世民服用多粒后,根本就不见疗效,后来只好把那迩娑婆寐放回了印度。至死前,李世民一直改服本土道士炼制的“土仙丹”。结果虚52岁那年,慢性中毒死了。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公认的中国封建的鼎盛时期。相比其它朝代的帝王,唐代皇帝对不老的追求似乎也最强烈,“不老”的愿望换来的却是“速死”。
贞观二十三年(六四九)五月,唐太宗病危。临终前,他召见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让他们辅佐太子治听政。同月己巳日,太宗驾崩于翠微宫含风殿,享年52岁。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死于“仙丹”中毒。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51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