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秋风,是指假借名义、利用关系向人索取财物或赠与的一种社会现象。唐代士人在应举或求仕的过程中,四处打秋风的不在少数。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十六说:“唐士子应举,多遍谒藩镇、州,郡丐脂润,至受厌薄(厌恶鄙视)不辞。”据《旧唐书》,温庭筠也曾“乞索于扬子院”。
丙申岁诗原文:元和天子丙申年,三十三人同得仙。袍似烂银文似锦,相将白日上青天。 诗词作品: 丙申岁诗诗词作者:【 唐代 】 元和举子
当盛唐走到末年,昔日的风光早已不再,统治者高居其上得过且过,各地农民起义频举,百姓们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读书人在这种环境中,要么趋炎附势争名夺利,要么清高避世逃避现实。这些乱象长久的占据着唐末的社会印象,也就意味着腐朽的唐朝离彻底崩坏已经不远了。 但乱世归乱世,总还是有人怀着热忱之心想要扶大厦之将倾,解生民之倒悬的。年年的科举便是例子,苦读十年的学子带着尽忠报国的热情,或者仅仅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奔赴考场。只可惜官场腐朽,科举又怎能幸免,真正有才华的人名落孙山,而靠钱靠关系的人却平步青云。这样的闹剧是极大的悲哀,社会以不公正踏碎了寒门学子的梦想,也失去了令自己焕新的机会。 但是今天要说的这个人并不在寒门学子之列,他祖籍山东,父亲是盐帮首领,从小生活富足,而自己也小有才气,据说五岁时便可以和祖父对诗,也算是一时之选,这个人就是黄巢。黄巢少年之后曾几次进京赶考,可惜每次都没有成功。从小没受过什么挫折的他自然接受不了这个现实,于是怀着愤恨不平之心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将一个少年人的狂傲与自信挥洒的淋漓尽致。 不第后赋菊 唐代: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诗中以菊花比喻自己,以凋零的百花比喻已经腐朽的朝廷,充分显示了自己雄伟坚定地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能写出如此大气又豪气的诗,也无怪乎那么多人愿意追随他。 回到家以后黄巢不再想科举功名的事情,继承父亲的事业成为了盐帮首领。一直到公元874年,这一年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朝廷又依旧的不作为,致使百姓们饿殍满地,哀鸿遍野。熬不下去的农民的揭竿而起,在王仙芝的带领下起义反唐,号称「 ”草军”。 草军席卷到黄巢故乡的时候,黄巢靠着自己的势力和人格魅力登高一呼召集了数千民众响应草军,从此随着王仙芝征战四方。 但随着起义军形势的改变,王仙芝与黄巢最终分兵作战,王仙芝最后被唐军擒杀,只剩黄巢孤军奋战。 而黄巢在唐军紧锣密鼓的包围下竟然坚持了下来,并且声势逐渐壮大,于公元880年,黄巢军成功兵进长安,这成为了瓦解唐朝政权的里程碑的存在,沉重的打击了唐朝政权。 而起义军打下长安不久,黄巢即登基称帝,国号大齐。皇帝的好日子没有过上几天,唐朝毕竟是有着几百年历史的王朝,其底蕴仍在,俗话说「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唐军最后的反扑是黄巢遭受不住的,最后落得兵败被杀的下场,不由得让人唏嘘感叹。 古人说:「 ”亡汉者黄巾,而黄巾不能有汉;亡隋者群盗,而群盗不能有隋;亡唐者黄巢,而黄巢不能有唐。”这句话可谓是一语道破天机,总是农民起义消磨了朝代的有生力量,而农民领袖的短视使他们即使能逞一时之勇,也注定坐不稳动乱的江山。乱世的终结,最终还是要落在有权势的军阀藩镇手里。 想到此处,不由得悠悠一叹。兴亡二字,也就是整部历史长篇的缩影。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48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唐代八品官一年的俸禄
下一篇: 怀素晚年草书作品《圣母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