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三国志》“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记载,周瑜应当出生于公元175年,卒于公元210年,享年35岁(虚岁36岁)。关于他的死,上述周瑜传仅记载说: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二月(《资治通鉴》作十一月,)赤壁之战后,周瑜又与程普乘胜进攻曹操手下将领曹仁守卫的江陵,“瑜亲跨马擽陈(音luezhen皆去声,与“掠阵”通,冲击对方阵营之意),会流矢中右胁,疮甚,便还。”这件事当发生在公元209年上半年。可见,周瑜确实中过箭,而且一度伤势较重,但并不像《三国演义》所说的是中了“毒箭”。而且孙权不久就“拜(周)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屯据江陵。”以后再没有箭伤加重的记载。
关于周瑜之死有多种说法:
第一种:是被诸葛亮三气而死。
毛宗岗曾说:用帅哥陪衬大美人;是演义很高明的创作手法,演义里,把周瑜的妻子小乔写成绝世美人,而把诸葛亮的妻子写的很丑,这主要是一种手法,罗贯中虽然不忘有时在他头上插点花,但那是为了使他衬托得别人更好看用的。所以他就是死了也要派派用场,于是就演义了一段非常好看的“三气周瑜”。
第二种:在取蜀途中进退两难气急而死。
三国志平话里周瑜取蜀是认真的,没有假道伐虢的意思。不过取蜀途中刘备在前面堵截,张飞又在周瑜之后把他的好多城池都夺过去了,进又进不了回又回不去,周瑜气病交加在走道西蜀的巴邱时再也走不了了,他向鲁肃哭诉临死见不到爱妻小乔的苦处很是可怜,还要担心自己死后骨殖怎样运回吴地,最后还是请故人庞统道长帮忙,在他死后帮他镇住将星暂时骗过诸葛亮,才把遗体运回了吴国。
第三种:因战争受伤而死。
台湾学者陈文德著有《诸葛亮大传》《曹操大传》两篇巨著,文中对周瑜之死是因战争受伤而死这个观点。军事天才周瑜在江陵之战中中了箭,伤了胸肺久治不愈,拖了没多久就不治而亡。虽然东吴得到了荆州北部的两郡但却损失了军事天才周瑜,比之刘备是非常得不偿失的。但是这里有个问题;如果周瑜是伤重而死历史怎么没有记载?再说他能提出亲自取蜀之意,当时的身体一定没有问题。
第四种:因女人而死。
这一说法有两个完全不同的版本,分别是被女人害死说和被女人爱死说。爱死说既有趣又高雅很有创意.
一、女人害死说:民间有传说害死周瑜的是小乔。说周瑜由于忙于军务冷落了小乔,小乔就和他的家将周云勾搭上了,周瑜受了诸葛亮的气病的不死不活的,小乔和奸夫就打算把他早点弄死,但苦于下不了手,于是就骗周瑜爬到棺材里引诸葛亮上钩,在卧龙吊孝时小乔把周瑜出气的气孔堵死闷死了他,并赖在了诸葛亮身上。当然,这一说法很无稽且低俗,但为了本文全面还是记录下来,勿怪。
二、女人爱死说:取自周大荒的“反三国演义”。既然是反三国当然没有三气周瑜之类,周瑜心胸狭窄的事也是没有的,不过他的寿命比原来还短。
古语说:“自古嫦娥爱少年,从来美人爱英雄”。周瑜兼具少年和英雄两种特质,加上人又长的俊当然是最让女人动心的了。他的后世子孙周大荒先生也深知老祖宗的这一难得优势,觉得让小乔独占周郎岂不要使后世多少女子嫉杀,于是精心包装了一个叫金粟柱的来做他们的第三者。
金粟柱是个有姿色的小家碧玉,一直对周郎十分爱慕,可惜苦无机会,经过苦思眠想针对周郎爱“曲有误,周郎顾”这一特点,便苦练琴艺,而时时误拂弦功夫,终于把周郎勾上了手。周瑜在军营外包了二奶,一时倒也逍遥快活。但俗话说色字头上一把刀,金粟柱反而成了周郎的催命符,没过多久就把他爱死了。那个金粟柱倒也不含糊,一听到周郎死讯马上吞药自尽。虽然作为外妾没人承认,但因为殉情而死,小乔也谅解了她,死后可以和爱郎同穴了。而周大荒先生为使老祖宗更具美少年的风采,还有意为周瑜改了寿命,死时只二十八岁。
第五种:兼具以上几种的特点的说法。
《三国演义》电视剧综合了这儿种说法(“三气”加女人),即因为战争中箭伤了身体;被诸葛亮三气加重了病情;在取蜀的路上进退两难又气有急使病情恶化;最后死在女人(小乔)怀里。
第六种:旅途中偶然得暴病而死。
“以至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无损有加”这是一个没有先进医疗的时代,一场感冒就能要了人的性命。千古名将周瑜就这么简简单单的病死了,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猜想,我们只能在“使周瑜不死先主无处所已”的感慨声中为他沉默致哀了。
事实上,周瑜并非罗贯中笔下的样子。有资料显示,历史中真实的周瑜“性度恢廓,大率得人”。吴主孙权曾评价周瑜:“瑾有王左之资,雄烈胆略兼人,言议英发。”《三国志》作者陈寿也评价周瑜:“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居汉太尉之职。其父周异,曾任洛阳令。周瑜本人身材高大、相貌俊美,志向远大。孙策和周瑜同岁,交往甚密。
初平元年(190年),孙坚兵讨董卓时,家人移居舒县。周瑜让出路南的大宅院供孙家居住,且登堂拜见孙策的母亲,两家交好。周瑜和孙策在此广交江南名士,很有声誉。
据《三国志》记载,周瑜年少时精通音律,即使在喝了三盅酒以后,弹奏者只要有些微的差错,他都能觉察到,并立即会扭头去看那个出错者。由于周郎相貌英俊,酒酣后更是别有一番风姿。弹奏者多为女子,为了博得他多看一眼,往往故意将曲谱弹错。自魏晋时代之后,"周郎顾曲"常作为典故被各大文豪所引用,常常出现在各类诗歌、戏曲等文学作品中。唐人李端有《听筝》诗赞道:“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历史上的周瑜风姿英发,心胸广阔。东吴老将程普,早年跟随孙坚,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轻的周瑜。但周瑜并不与程普计较,最后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说道:“与周公瑾交,如饮醇缪,不觉自醉。”到宋朝时,世人还是很喜欢周瑜,这一点从苏轼的《念奴娇》一词中就可以看出。但到了元朝以后,人们就逐渐对周瑜进行丑化,至到《三国演义》成书时,周瑜就完全成了另一个人了。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周瑜和刘备的关系,周瑜一方面主动割长江南岸地给刘备,但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外交行为;另一方面周瑜又看出刘备的枭雄本色,不愿刘备一天天壮大,因此上书孙权,要求孙权将刘备软禁在京口(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美人计的由来,但其实周瑜本人并未施美人计,孙尚香也是由孙权主动嫁给刘备的),但孙权不愿。在对刘备一方的态度上,周瑜和鲁肃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周瑜是激进派,而鲁肃则眼光看得更远。遗憾的是,千百年之后,这两个人都成为了当时还默默无闻的诸葛亮的垫背人,周瑜成了心胸狭窄的代名词,而鲁肃则变成了一个老实得书生了。
历史上,周瑜死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十二月,《三国志》上的记载是:“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日:‘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指时任“奋威将军”的孙权堂弟孙瑜)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戚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於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可见周瑜逝世前曾建议孙权抢先攻取益州(四川)并取得孙权的同意,可就在他回江陵准备发兵时,中途死于巴丘(今湖南岳阳),但同样没提到箭伤的事情。看来周瑜虽然寿命不长,但他的死和箭伤没直接关系。至于“三气周瑜”,而且每次都“大叫一声,金疮迸发”甚至“口吐鲜血”,那更是《三国演义》作者的虚构。
周瑜的真实死因是因病去世。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县西南)人 。东汉末年军事家、政治家、谋略家、东吴名将。建安十五年提出“取蜀,并张鲁,联马超,再以襄阳为根据地蚕食曹操,北方可图”的战略。在整装取蜀途中病逝于巴丘,年仅三十六岁。
周瑜出身庐江周氏,洛阳令周异之子,从祖周景、从父周忠,都官至太尉,位列三公。周瑜身材高大,容貌俊美,精音律,当时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周瑜文武兼备,有雄才大略,是东吴势力取得军事成功和割据地位的主要功臣之一。被赞誉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
周瑜的轶事典故
1、顾曲周郎
据《三国志》记载,周瑜年少时精通音律,即使在喝了三盅酒以后,弹奏者只要有些细微的差错,他都能觉察到,并立即会扭头去看那个出错者。自魏晋时代之后,“周郎顾曲”常作为典故被各大文豪所引用,常常出现于在各类诗歌、戏曲等文学作品中。
2、饮醇自醉
周瑜为人宽宏,唯独程普与他不睦,程普认为自己年长,经常凌辱周瑜。周瑜降低自己身份,始终不与他计较。后来程普敬重佩服他,对别人说:”和周公瑾交往,就像喝美酒一样,不知不觉就醉了。“ 后来用于比喻与宽厚人交,不觉心醉,令人敬服。
以上内容参考:-周瑜
周瑜】(公元175年~210年)三国时期吴国将领,杰出的军事家。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美姿容,精音律,多谋善断,胸襟广阔,人称周郎。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奠定三分天下基础。后图进中原,不幸早逝。( 商务印书馆《新华词典》)
周瑜自幼与孙策交好,孙策初崛起时周瑜随之扫荡江东,并送钱粮物资助孙策成就大事。袁术仰慕周瑜的才干,欲聘周瑜为将,但是周瑜以袁术难成大事而拒绝,其后设法正式投奔孙策,与孙策一起南征北战,为打江东基业立下汗马功劳,深受孙策信任。孙策遇刺身亡后,周瑜与张昭一起共同辅佐孙权,执掌军政大事。曹操消灭袁绍后,威逼孙权送儿子为人质,周瑜志向高远,劝阻孙权送质。赤壁大战之时,力主抗曹,并慧眼预见到曹军的劣势和我军的优势,指挥全军在赤壁、乌林大败曹军,是为三国历史上最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其后又成功地攻克了荆州战略要地南郡,曹仁败走。赤壁之战后,周瑜向孙权建议出兵攻取蜀地,消灭张鲁,吞并刘璋,与曹操二分天下,周瑜在江陵进行军事准备时死于巴陵,时年三十六岁。
历史上的周瑜胸襟广阔,气度宽宏。老将程普因周瑜年轻,对他不服,多次当面侮辱他,周瑜都不跟他计较,程普最后被周瑜的才华和品德所折服,感动得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和他成为好友。《三国演义》描写的心胸狭窄的周瑜是罗贯中为了衬托诸葛亮而刻意塑造的配角形象,是艺术处理,不可当真,“三气周瑜”当然就更是毫无历史根据,周瑜最后是病逝于出征途中的。
周瑜精通音律,雅量高致,即使在喝醉时也能听出曲中的谬误,因此史书记载民谣云:“曲有误,周郎顾”、“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三国演义》把周瑜描绘成心胸狭窄、妒贤忌能的典型,当他一发现诸葛亮的才智超过自己,便想方设法谋害,必欲除掉孔明而后快,结果他的计谋被诸葛亮一一识破,自己反中了诸葛亮的谋算,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气得吐血身亡,临到绝命之时仍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仰天长叹。小说对瑜、亮二人在赤壁之战前后一连串的斗智、斗法写得丝丝入扣,极为生动,从人物塑造的角度讲是相当成功的,但从历史的真实性讲,则全属子虚乌有,纯粹是小说家的文艺创造。
历史上的周瑜,当然不是被诸葛亮气死的,也根本不存在“三气周瑜”的任何蛛丝马迹。若从周瑜与孔明在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他们俩在赤壁之战前后的政治地位、历史作用看,真正的赢家倒是周瑜而不是孔明。才华横溢、精明老到的周瑜,实际上远远盖过了初出茅芦的孔明。
周瑜助孙吴创业江东之时 孔明尚在流寓、隐居之中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载,周瑜字公瑾,庐江郡舒县(今安徽舒城)人。他长得高大健壮,容貌俊秀,一表人才。他出生于公元175年,比诸葛亮要年长六岁,他步入政治生涯的时间也比诸葛亮早得多。诸葛亮26岁才出山,周瑜20岁刚出头就踏入戎马行列了。
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孙策借故脱离表术归取江东之时,周瑜即由丹杨(今安徽宣城)其叔父处率兵迎策,帮助孙策渡江东下,击败当时的杨州刺史刘繇,为孙策平定江东起了重要作用。当时周瑜年方21岁。周瑜跟孙策同年,早先孙策父亲孙坚起兵讨董卓迁家至舒县时,周瑜曾空出自家的一所大宅院让给孙策居住,两人交情十分深厚。所以当孙策归取江东时周瑜前往相助,孙策对此非常高兴,对周瑜说能得到你的帮助,事业一定能成功了。
孙策击败刘繇后已有数万人马,认为平定吴郡、会稽郡已不成问题,让周瑜回去与叔父共同镇守丹杨,不久袁术派他的堂弟来代替周瑜叔父做丹杨太守,周瑜便和他叔父来到了寿春(今安徽寿县)。寿 ... 展开全部>
轻微痛 | 2012-02-05
89
29
作业帮
宝宝知道
一点资讯
辣妈必备
美颜相机
美拍
都市言情
百度助手
爱情小说
春雨医生
找对象
为您推荐
相关问题
分析三国演义中周瑜的形象1000字18
三国演义中周瑜主要形象!!!~~6
三国演义之中周瑜的形象3
三国周瑜分析8
三国演义,周瑜是什么人物85
三国人物周瑜的妻子是谁?31
周瑜是三国里的人物3
更多相关问题>>
用APP一键提问“周瑜的人...”的问题
回答
。由于周瑜才智不如孔明,第一次孔明袭了南郡又取了荆襄后,瑜气伤箭疮,半晌方苏。醒后发誓:“若不杀诸葛村夫,怎息我心中怨气!”第二次孔明设计将周瑜击败,瑜又怨气冲激,疮口迸裂,昏厥于地。第三次当孔明识破周瑜假途灭虢之计,周瑜差点被捉时,再次怒气填胸,在马背上大叫一声,箭疮复裂,坠于马下。不久,周瑜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寿三十六岁。纵观整个故事,周瑜由于心胸狭窄,眼光短浅,常怀妒贤嫉能之心。在周瑜看来诸葛亮由于才智超群,就是他眼中钉,肉中刺,只有杀了诸葛亮,东吴天下才能太平,否则他寝食不安。正由于他这种狭隘心里作怪,才使他英年早逝,人们无不为之扼腕叹息。
我想大凡妒贤嫉能的人都是没有好结果的。君不见《水浒传》里的王伦,当初林冲落难投奔他时,见林冲是八百万禁军教头,武艺高强,自知不是他的对手,多次想拒绝他入伙,后来只得碍于柴大官人的面子勉强将其收留。晁盖等人上山时又遭到他拒绝,最后王伦落得“胸怀褊狭真堪恨,不肯留贤命不留”的可悲下场。当然,那是封建社会,无法可依的结果。但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法制日臻完善的今天,一些心胸狭窄、妒贤嫉能的人为了争权夺利竟然走上了犯罪道路 ... 展开全部>
873079218 | 2012-01-30
9
5
怎么说呢,我觉得他的才智没诸葛亮好,而且小肚鸡肠,其他都还不错啊
352866531 | 2012-01-29
12
13
长相帅气,有谋略,有才华,身居高位,被诸葛亮气后,英年早逝,还特小气。。。。。
dash519 | 2012-01-29
9
14
【周瑜】(公元175年~210年)三国时期吴国将领,杰出的军事家。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美姿容,精音律,多谋善断,胸襟广阔,人称周郎。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奠定三分天下基础。后图进中原,不幸早逝。( 商务印书馆《新华词典》)
周瑜自幼与孙策交好,孙策初崛起时周瑜随之扫荡江东,并送钱粮物资助孙策成就大事。袁术仰慕周瑜的才干,欲聘周瑜为将,但是周瑜以袁术难成大事而拒绝,其后设法正式投奔孙策,与孙策一起南征北战,为打江东基业立下汗马功劳,深受孙策信任。孙策遇刺身亡后,周瑜与张昭一起共同辅佐孙权,执掌军政大事。曹操消灭袁绍后,威逼孙权送儿子为人质,周瑜志向高远,劝阻孙权送质。赤壁大战之时,力主抗曹,并慧眼预见到曹军的劣势和我军的优势,指挥全军在赤壁、乌林大败曹军,是为三国历史上最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其后又成功地攻克了荆州战略要地南郡,曹仁败走。赤壁之战后,周瑜向孙权建议出兵攻取蜀地,消灭张鲁,吞并刘璋,与曹操二分天下,周瑜在江陵进行军事准备时死于巴陵,时年三十六岁。
历史上的周瑜胸襟广阔,气度宽宏。老将程普因周瑜年轻,对他不服,多次当面侮辱他,周瑜都不跟 ...
不同的史书及野史,对周瑜之死的不同说法。
第一种被诸葛亮三气而死,这是最家喻户晓的一种说法。
毛宗岗曾说用“美人陪衬大美人”是演义很高明的创作手法,《三国演义》里周瑜生来就是为了衬托“绝世美人”诸葛亮的主要“美人”之一。罗贯中虽然有时不忘在他头上插点花,但那是为了使他衬得别人更美丽的一种手段罢了。所以,他即便是一个“死”也要派派用场,于是就演义了一段非常好看的“三气周瑜”故事。
我们看《三国演义》“三气周瑜”故事时,总给人一个感觉,此时的周瑜和孔明比之赤壁之战时都有了“大不同”的变化。周瑜不再机智多谋,反而成了一个弱智的好动气的幼稚孩童,就连孔明也不再象以往那样心胸宽大,对对手不依不饶地步步进逼,同以前周瑜对他的态度相差无几。明知周瑜有病气不得,打了胜仗就偷偷开心好了,何必还派人骂周瑜,甚至写信羞辱,似乎是必欲置死地而后快一般。假如说,周瑜以前对孔明是小人行为的话,此时的孔明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难怪鲁迅会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了。
第二种在取蜀途中进退两难气急而死,这是最原始的一种说法。
之所以说这种说法最原始,是因见于《三国志平话》。在《三国志平话》里周瑜取蜀是认真的,没有假道伐虢,不过取蜀途中刘备在前面堵截,张飞又在周瑜身后把他辛辛苦苦打下的好多城池都夺了过去。面临进又进不了回又回不去的境地,周瑜病气交加,在走到西蜀的“巴邱”时再也走不动了,他向鲁肃哭诉临死见不到爱妻小乔的苦处,还要担心自己死后尸体怎样运回吴地,最后只能请故人庞统帮忙,在周瑜死后设计骗过诸葛亮,才把遗体运回了吴国。
《三国志平话》形成于宋代,承袭北宋民间说书贬曹褒刘的思想倾向,《三国志平话》通过“汉君懦弱曹吴霸,昭烈英雄蜀帝都”的叙说,极力歌倾刘备蜀汉集团的斗争故事。除了开端交代三国分合因由的司马仲相断阴间公事外,全书前半部门主要描述张飞“勇冠天下”,而后半部分则尽情讴歌诸葛亮的斗智。《三国志平话》所记载的事件也有一定的历史依据,但它毕竟出自民间艺人之手,其中不少故事或者任意虚构想像,或者直接取于民间传说,可信度不高。
第三种因战争受伤而死,这是最简单又壮烈的一种说法。
持这种观点的一般都是从历史角度出发的人,台湾学者陈文德著有《诸葛亮大传》和《曹操大传》两篇巨著。文中对周瑜之死就是这个观点:军事天才周瑜在江陵之战中了箭,伤了胸肺久治不愈,拖了没多久就不治而亡。虽然东吴得到了荆州北部的两郡但却损失了军事天才周瑜,比之刘备是非常得不偿失的。
这种说法,虽看起来有道理,但笔者认为并不严谨。如果周瑜是伤重而死,正史应当有所记载;更何况之前周瑜能提出亲自取蜀大计,想必当时的身体一定是健康的,绝不可能是带伤之身,更不可能俨然病危之时。
第四种因女人而死,这是最有趣又最富创意的一种说法。
这一说法有两个完全不同的版本,分别是“被女人害死说”和“被女人爱死说”。
“女人害死说”:据民间传说害死周瑜的是小乔。话说周瑜由于忙于军务冷落了小乔,小乔就和他的家将周云勾搭上了,周瑜本来就因受了诸葛亮的气。病的不死不活。小乔和奸夫一合计,打算把他早点弄死,好他们乐得逍遥,但苦于没有机会下不了手。于是就设计骗周瑜爬到棺材里引诸葛亮上钩,于是在卧龙吊孝时小乔把周瑜出气孔堵死活活闷死了他,并赖在诸葛亮身上。这一说法很无稽且低俗,与史料不符。
“女人爱死说”:取自周大荒的《反三国演义》。既然是反三国当然没有三气周瑜之类,也没有周瑜心胸狭窄之事,只是把周瑜的命描绘得比原来还短。有道是,“自古嫦娥爱少年,从来美人爱英雄”。周大荒先生作为周瑜的后世子孙,把周瑜刻画成为一位兼具少年和英雄的形象,精心包装了一个叫金粟柱的MM,来段感人肺腑的感情大戏。
话说这个金MM是个有姿色的小家碧玉,一直对周郎爱慕有加,经过苦思针对周郎爱“顾曲”这一特点,通过自己老爸牵线搭桥,加上自己苦练“时时误拂弦”功夫,终于把周郎勾上了手。周瑜在军营外包了二奶一时倒也逍遥快活。但俗话说色字头上一把刀,金粟柱MM成了周郎的催命符,没过多久就把他爱死了。那个金MM倒也不含糊,一听到周郎死讯马上饮药自尽。虽然作为外妾没人承认殉情而死,但小乔原谅了她,死后可以和爱郎同穴安眠。可惜的是,周大荒先生为使老祖宗更具“美少年”风采还有意为周郎改了寿命,死时只二十八岁。
第五种兼具以上几种的特点,这是一种大杂烩的说法。
中央台播出的《三国》电视剧就是这种说法,即因为战争中箭伤了身体----被诸葛亮三气加重了病情----在取蜀途中由于进退两难又气又急使病情恶化----最后死在女人(小乔)怀里。
第六种旅途中偶然得暴病而死,这是最符合历史真实的说法。
古代医术尽管有不少高明者,但毕竟是个没有发明抗生素的年代,对一些病症的诊疗实在有限,故而周瑜在讨伐曹操的途中,不幸暴病,“以至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无损有加”,使得一代名将周瑜就这么简简单单、快快速速的病死了,以致给刘备留下了一片新天地,也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猜想,我们只能在“使周瑜不死先主无处所已”的感慨声中为他沉默致哀了。
说到底,周瑜被诸葛亮三气而亡,是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问世后,才出现了周瑜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随后连叫数声而亡的典故。于是乎,周瑜被诸葛亮气死的故事就世代相传,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可见,在小说家罗贯中笔下的周瑜,他是一个心胸狭窄,气量小,嫉妒心很强的人。
事实上,周瑜并非罗贯中笔下的样子。有资料显示,历史中真实的周瑜“性度恢廓,大率得人”。吴主孙权曾评价周瑜:“瑾有王左之资,雄烈胆略兼人,言议英发。”《三国志》作者陈寿也评价周瑜:“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在生活中,周瑜是一个宽容大度、心胸豁达的人。《江表传》曾记述这样一个故事:东吴老将程普,是一个早年跟随吴主孙坚南征北战、屡建功勋、很有影响的老将。由于年龄大,资格老,人们都尊称“程公”。程公对后起之秀的年轻将领周瑜有些看不起,曾多次给周瑜难堪。而周瑜却以大局为重,对程普的态度“折节容下,终不与校”,并经常虚心向他请教。最终“普后自敬服而亲之。”并对他人说:“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到宋代时,世人还是很喜欢周瑜,这一点从苏轼的《念奴娇》一词中就可以看出。试想,东坡先生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说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可见周瑜的风度气度并非空穴来风。但到了元代以后,人们就逐渐对周瑜进行丑化,至到《三国演义》成书时,周瑜就完全成了另一个人了。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周瑜和刘备的关系,周瑜一方面主动割长江南岸地给刘备,但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外交行为;另一方面周瑜又看出刘备的枭雄本色,不愿刘备一天天壮大,因此上书孙权,要求孙权将刘备软禁在京口(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美人计的由来,但其实周瑜本人并未施美人计,孙尚香也是由孙权主动嫁给刘备的),但孙权不愿。在对刘备一方的态度上,周瑜和鲁肃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周瑜是激进派,而鲁肃则眼光看得更远。遗憾的是,千百年之后,这两个人都成为了当时还默默无闻的诸葛亮的垫背人,周瑜成了心胸狭窄的代名词,而鲁肃则变成了一个老实得笨得出奇的人。
那么这样一位“雅量高致”、“文武筹略”的周瑜为何年方36岁就英年早逝?《三国志吴书》记载:周瑜16岁时大病一场,其父母请来曾经在宫中服侍过汉恒帝的太医柳仝。柳仝替周瑜把脉后说他以前读书用脑太甚,又染过风寒,久病不治,治不除根,日积月累,病情严重。后经柳仝救治,幸免一死。当时柳仝曾给周母留下二两金黄色的药散,并郑重留言:“此病二十年后有可能再复发,到那时可将此药给他服下就没事了。因二十年后我已不在人世,到那时可就无人能配此药了。”后周母病故时,又将此药传留瑜妻小乔,并把太医之言叮咛再三。果其不然,赤壁之战胜利后,209年,攻打荆州一战,周瑜右肋被箭伤,尚未痊愈便又率兵进取西蜀。210年冬,周瑜终因长年征战劳累过度,箭伤和旧病同时复发,救治无效,“道于巴丘(今湖南岳阳)病卒。”,当夫人小乔听到周瑜病逝,猛地想起20年前名医柳仝留给她的那包金黄色药散,后悔不已,竟哭昏过去。醒来第一句话就哭喊道:“是我害了周郎”。
看来,诸葛亮气死周瑜,作为文学作品的刻意描绘,无可厚非。但作为历史,还是要尊重史实、以真相为准。过去对周瑜之死的误解误会,应当澄清,应该纠正,以讹传讹将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会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48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杀关羽的吕蒙暴毙而亡莫非真有人下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