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空城计的背后:司马懿才是大赢家

历史典故 2023-07-22 03:45:53

说起诸葛亮的空城计,我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吧,他说的是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把诸葛亮堵在了一座空城里,外面司马懿有十余万大军,城里诸葛亮只有区区几千兵马,诸葛亮知道自己与对方兵力悬殊,靠硬拼肯定是打不过的,而且跑又跑不掉,于是他下令把城门打开,自己呢则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看到这样的场景,感觉这其中肯定有诈,于是引兵退去。

后人评价诸葛亮的空城计都说诸葛亮能够很准确的把握司马懿的心理,故意诱导司马懿犯错,这诸葛亮真是神啊,但是事实的真相果真如此吗?

大家不觉得这司马懿的表现实在是太反常了吗,当时就算诸葛亮在城内埋了伏兵,可是司马懿带了十几万的大军啊,他随便派几千兵进城打探一下,立即就可以拆穿诸葛亮的诡计,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再怎么糊涂也不可能就这样随随便便的撤退,而且当时诸葛亮就坐在城楼上,随便安排一个弓箭手就可以把他射下来,这样一个可以除去心腹大患的大好机会,司马懿怎么什么也没干就放弃了呢?这到底该怎么解释呢?

其实司马懿早就看破空城计了,他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故意放走了诸葛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我来给大家做个假设,假设司马懿当时没有放走诸葛亮,而是攻破城门拿下了诸葛亮,待他回朝复命,会被加官进爵吗?不会,司马懿若是拿下诸葛亮,那司马懿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死,因为司马懿是唯一能克制住诸葛亮的人,诸葛亮被抓,那司马懿也就没有了利用价值,俗话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司马懿就是这句话中的弓和狗。

而且要知道为人主者,从古至今就没有不防备手下的,尤其是司马懿这些能力极强,可能会危及君主地位的手下,司马懿这人思想很独立,不甘心一辈子屈居人下,所以曹操在世的时候就一直很提防司马懿,虽说给司马懿的官职都很高,但封的都是文官,而司马懿擅长的却是领兵打仗,也正是这种安排杜绝了司马懿拥兵自重的可能性。

曹操在临死前曾警告过曹丕:司马懿是个旷世奇才,必须要用他,但是要记住,永远要防着他。所以曹丕谨遵曹操老爸的教诲,上位之后也防着司马懿,但是曹丕又没办法离开司马懿,西蜀东吴来犯曹丕是一个都打不过,自己气的奄奄一息,临死前只能封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让他主持军政辅佐自己的儿子曹睿,这个曹睿也不是省油的灯,一有仗事就找司马懿去冲锋陷阵,仗事一停他就联合曹氏宗亲来欺负司马懿,所以说司马懿在魏国的处境那是相当的难熬。

要说司马懿他自己也很清楚,主子们早就对自己有所忌惮,自己之所以还留着这条命,那就是因为他们还有一个心头大患诸葛亮没被除掉,毕竟对付诸葛亮,曹操他们还得倚仗司马懿,若是诸葛亮死了,司马懿自己的命运也就难说了。其实司马懿的处境诸葛亮也明白,他笃定司马懿不会让自己死,所以一生谨慎的诸葛亮才那么胸有成竹的坐在城楼上弹琴,而司马懿呢也就正好利用这个借口故意放走了诸葛亮。

表面上空城计是一场2人的博弈,其实是哪两个家族的博弈?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是经典,《三国演义》中魏蜀吴三国的阴谋战乱,《红楼梦》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旷世虐恋,《水浒传》中108将上梁山劫富济贫的英勇行径,《西游记》中斩妖除魔,不畏艰险取得真经的师徒四人,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三国演义》却与其他三本书有很大不同,在依据历史的基础上,讲述中国东汉末年残酷的军事战争。



《三国演义》中有一章节名为空城计,描绘的是司马懿与诸葛亮的心理战争,两方通过对心理的解读决一胜负。其实在三国的历史上这一幕并没有出现,然而在罗贯中的笔下,空城计这一节可以说描写得极其精彩,读起来令人胆战心惊。



在外人看来,空城计是诸葛亮对司马懿使的一计,躲过了这场生死之战。然而如果仔细深剖,就会发现其空城计,只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个人演的一场戏。

司马懿是曹魏的一员大将,也只有他可以与诸葛亮对战。司马懿深知与诸葛亮的这一战无论胜负,自己都会受到一定的损害。



而且司马懿当时也有私心,认为若是曹家能够夺得天下,那么司马家亦是可以。只不过当时的时机并不成熟,司马家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去对抗曹家,所以只能留下诸葛亮来牵制住曹家。等到鹬蚌相争之后,司马家作为渔夫自然也就得利了。

司马懿这么一想就越发觉得诸葛亮不能杀,毕竟若是没了诸葛亮这个蜀国的得力干将,曹魏打败蜀国也许就指日可待了。但是摆在司马懿面前的还有一道难题,那就是如何不着痕迹地留下诸葛亮的性命,输掉此次战争。正当司马懿苦思冥想的时候,城内的诸葛亮有了动作。



若是司马懿能够想到这个关键,那么也意味着诸葛亮也肯定早就看出来了。毕竟诸葛亮是三国演义里最智慧的人。但是诸葛亮并未说破此事,只是淡定地向蜀国大臣表示,自己有一计足以对抗司马懿军队。

蜀国大臣自然十分信服诸葛亮,心里也就安定下来了。空城计的高潮一幕便是诸葛亮悠然地坐在城头上焚香弹琴,直视城外的司马懿,丝毫不惧城门之外的万千军队,依旧自顾自地沉浸在琴声的悠扬里。



诸葛亮这一做法并不是毫无缘由的,他其实是在暗地里向司马懿表示,自己已经看破了司马懿的想法,也顺便给了司马懿一台阶,好让司马懿给魏王一个交代。毕竟若是司马懿无法成功打赢这一仗,按照魏王如此多疑的心性,必然会给司马一家带来无穷的后患。而这一战若是与对方誓死相争,必然落得个两败俱伤的结果,所以诸葛亮便给了两方一个退路。

司马懿在《三国演义》中也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物。他想明白了诸葛亮为何明目张胆地坐在城头上弹琴焚香,既然诸葛亮给了一个台阶,邀请司马懿演这一场戏,司马懿自然不会拒绝。在打胜仗和司马一家的未来两者之间,司马懿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后者。于是在《三国演义》中便有了如此精彩的一幕——空城计。



虽然在《三国演义》的历史上,空城计只是两人合谋演的一场戏,诸葛亮留下了弹琴退仲达的佳话。然而其实这场空城计的背后,诸葛亮并非真正的大赢家。因为司马懿既可在这场战争中全身而退,又能降低魏王的疑心,给司马一家韬光养晦的机会,所以司马懿才是真正的赢家。

《三国演义》:司马懿凭什么成了最大赢家?获胜秘籍仅四个字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的杰出军事谋略家,自幼博览群书,十六岁时已经熟读儒家、道家等著作经典。不仅如此,他还谙悉各种兵法战术。虽然司马懿学富五车,但是在三国那个人才辈出的年代,与他能力相当甚至超越于他的人并不少。最后,为什么司马懿成了最大的赢家?总结起来,可以将司马懿的获胜秘籍总结为四个字:“伪、忍、慎、谋”。

司马懿出身世家,加上才华横溢,为此年少时期就曾在地方官的推荐下,当上了“上计掾”。古代的“上计掾”相当于现在的助理、审计员等职员岗位,算是一种级别较低的岗位。对于司马懿这样富有才华,又年轻气盛的人来说,心中自然有些不甘。这时,曹操刚好想要报答司马防此前对他的恩情,打听到他的两个儿子司马朗和司马懿才华出众,便想让二人担任司空府属官。

听闻消息之后,司马朗欣然前往,而司马懿却拒绝了邀请,其拒绝理由也十分委婉,宣称自己患上了“风痹”。对于 司马懿的病情,曹操心有怀疑,便让手下的人多次打探。为了装得更像,司马懿一装就是七年。可以说,在那个年代,没有人能将伪装之术发挥到如此无人能及的地步了。司马懿本想换一份好工作,为何却拒绝了曹操的征召呢?原因大体有以下两点:第一,以退为进,让曹操明白,自己并不是随意就能请动的;第二,当时局势较为混乱,多方力量实力不容小觑,不确定曹操是否占据优势。事实证明,司马懿装病确实是一个较好的选择方式,因为他既有时间看清时局,又再次受到了曹操的征辟。

晚年时期,司马懿为了掩饰锋芒,为了避免祸害,再次故意装疯扮傻,如“持杯饮粥,粥皆流出沾胸”,如此逼真的言行举态让曹爽都信以为真。纵观其一生,可以说他是在装病中开始,也是在装病中结束的,他将伪装之术发挥得淋漓尽致,也正是如此,他骗过了所有的对手。

要谋大事,必须先学会隐忍。司马懿是一个隐忍的高手,面对混乱的社会环境,动荡的时局,他选择隐忍来等待机遇。早年时期,虽然曹操欲要征召司马懿,但是待司马懿出仕之后,曹操并没有重用他。另外,曹操听闻司马懿有“鹰视狼顾”之相,更是对其产生了各种顾虑。为了消除曹操的戒备,司马懿选择了隐忍,竭心尽力为曹操出谋划策,帮助曹操打赢胜战。另外,还一心一意辅助曹丕,帮助曹丕坐稳帝位,最后,司马懿靠着隐忍赢取了曹丕的信赖。

在政治上,无论是面对内部争斗,还是面对外部纷争,司马懿都表现出了一种坚硬的忍耐力,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精神面貌来面对一切。史书记载,诸葛亮为了激怒司马懿,故意找人给他送去“巾帼妇人之饰”。在古代,一个堂堂的七尺男人,被人赠送妇人饰品,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耻辱。但是司马懿在面对如此羞辱之时,却表现得异常平静。当然,司马懿的“忍”不仅仅体现在小事上而已。在当官从政之大事上,皇帝曾多次给他加官封爵,他也总是再三推让。

纵观三国历史,大臣名将不少,而要比起忍耐之力,司马懿当数其中的佼佼者。他的这种隐忍,为他日后在高平陵之变后的掌权奠定了基础。

在历史上,诸葛亮是出了名的谨慎之人,但是若和司马懿相比,那真是 “小巫见大巫”。人们用“鹰视狼顾”之相来形容司马懿,就很好地说明了这特性。司马懿的谨慎性格养成,与他所处的环境离不开关系。和诸葛亮等人比较而言,司马懿的生存环境则要显得较为恶劣一些,比如他还未出场就受到了各种怀疑。所以他必须小心谨慎处事,才能趋利避害,保住性命。

作为率兵领队的重要人物,做事自然要格外小心,马虎不得,而司马懿将这种“格外小心”的处事原则发挥到了极致。比如,在面对旗鼓相当的对手时,他的应对策略是“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

司马懿谨小慎微的办事风格,在“空城计”中得到了最大的展现。《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中,司马懿率大军部队直逼西城,诸葛亮在无兵可用的情况下,临危不惧,大开城门,并于城上焚香抚琴。面对如此闲适淡然的诸葛亮,司马懿心生怀疑,而不敢大胆发号施令,率军直攻城内,最后,诸葛亮不费一兵一卒完胜司马懿。虽然司马懿因为过于谨慎而有所失,但是总体而言,他的谨慎处事之道,还是给了他巨大的帮助,最后促成了他“宏伟大业”的实现。

曹操曾告诫儿子曹丕,切勿轻易地将军权交给司马懿,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曹操深知司马懿是个老谋深算、野心太重的人。事实证明,曹操看人很准,司马懿确实是一个野心勃勃的谋事者。平日里,司马懿低调做人,韬光养晦,不与他人起冲突矛盾,但是暗地里却默默地盘算着,腹有良谋。否则,他也不会在年轻力壮、风华并茂的年纪装病,拒绝曹操的征召。

司马懿出仕之时,不受曹操重用,他一边忍气吐声,一边另谋生计,协助曹丕夺取太子之位,进而赢得曹丕的支持和信任,以至于曹丕对他言听计从。而这其中,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曹丕虽为曹操之子,却不听父亲之言,甚至回头就将父亲对司马懿评价的话,告知司马懿。曹丕在位时,司马懿发挥自己的谋略优势,给曹丕提出了诸多计谋,继而让曹丕更加钦佩自己。曹丕去世之后,新上位的曹睿对司马懿一直怀有戒备之心,之后因为战争局势紧张,不得不重新重用司马懿。司马懿之所以被再次“启用”,自然和他卓越的谋事才能离不开关系。

到了晚年时期,司马懿已经将近70岁,按理说已经到了安享晚年的时候,但是作为政治家、野心家,他并不满足于此。那个时期,他与曹爽的矛盾已经十分尖锐,为了掩人耳目,他再次装病,丫鬟给他喂粥,他故意让粥顺着嘴角流下来,把衣服弄脏。在和李胜交谈时,他扮傻装懵。凭借着超高的演技,他成功麻痹了对手曹爽,让其产生了错误的政治判断。最后,司马懿抓住时机,发动高平陵政变,杀灭曹爽及其九族。

三国时期,人才辈出,各路英雄豪杰割据称雄,但是最终被“剩下”的仅是少数,其余大多数或是因战乱而死,或是因焦虑而亡,或是因体弱多病早衰而亡。而司马懿最终笑到了最后,“剩”了下来,除了与其身体长寿有关之外,更是与他的韬光养晦、深谋远虑、雄韬伟略的才华能力离不开关系。司马懿用“伪、忍、慎、谋”四个字,熬死了同一时期的所有英雄豪杰,最后成为了最后的赢家!

空城计背后的故事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这部小说围绕着魏蜀吴三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兴衰荣辱还原一个近乎真实的三国风云。这部小说的经典片段太多,如若要写改篇小短文只能写类似于读后感的篇章。

该文章便是还原空城计背后不为一帮人所了解的东西。首先,我们知道的是空城计中,上当的是司马懿大军,都知道司马懿在打仗上面完全是抵不过诸葛亮的,由于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人的思维是完全不在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内,所以司马懿便是处在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才败在诸葛亮的手下。这里所说的时间是在曹丕给定的时间内,地点是蜀国的城池,这两个因素都是所不能改变或者说是命里注定有次劫难。这都是在小说里面可以了解的情节,要说司马懿的智谋差诸葛亮多少,好比小弟与大哥半斤八两,之所以诸葛亮没有把司马懿彻底的灭了的原因便是生不逢时。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司马懿年轻诸葛亮年长,诸葛亮耗不过他,再者空城计并不是司马懿完全输给了诸葛亮,相反是司马懿放诸葛亮一马,原因有两个:其一,司马懿本来就识破了那是空城计,但是在他想要灭了诸葛亮的同时他就等于是自取灭亡,首先他要留着诸葛亮,让他一直是魏国惧怕的角色,要是诸葛亮被灭了就没有谁能威胁到魏国,而司马懿自己就会被曹丕除掉因为司马懿的智谋让曹丕坐立不安,直到后来的曹睿也没有除掉司马懿。其二,诸葛亮也许在他回蜀的路上布置有重兵,之所以会这么淡定的抚琴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言而总之,司马懿并没有输给诸葛亮,他才是里面最大的赢家。所以三国后面都被他的儿子统一了,所以晋国的雄起是有一定的历史基础的。

? ? ? ? ? ? ? ? ? ?

作者: 刘文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479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