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大将魏延,是我老乡。他字文长,出生于义阳郡,就是现在的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三里店。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把我这位老乡说成是“天生长有反骨,日后必然造反”,是“天生的反贼”。
小说毕竟是小说,不代表历史事实。据史书《三国志》记载,我的魏延老乡不但战功赫赫,而且忠心日月可鉴,是著名的忠臣良将。
骁勇善战深得信任
赤壁之战后,曹操败退北还,军事重镇荆州则被曹、刘、孙三家瓜分。 当时曹操据有河北,势力依然相当雄厚,孙权占据扬州、荆州部分地区,国险民附,唯独刘备实力最弱,只能借荆州的南郡部分地区生存立足。刘备于是只好西取蜀川,谋求发展空间。
211年,刘备应刘璋之邀,入蜀进击张鲁,魏延以部曲投奔刘备,随刘备入蜀。魏延因为骁勇善战,数有战功,所以被提拔为牙门将军,深受刘备的信任。
刘备当上汉中王后,要迁到成都,此时需要一位独当一面的大将镇守军事重镇——汉中。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必定是张飞,张飞也以为必定认为是自己,谁知刘备却拔魏延为都督,总督汉中,封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于是,一军尽惊。
刘备当众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魏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回答得气势如虹。
魏延果然不负众望,当刘备在夷陵之战被东吴陆逊击败后,魏延治军有方,守卫得当,使得曹魏不敢窥视汉中,保持了蜀国的安全。
战功赫赫,身有奇谋
建兴八年,曹魏司马懿率大军入寇蜀汉汉中地区,被蜀汉军队在正面挡住了曹魏军队的进攻。
魏延率一支偏师西入羌中、攻击曹魏凉州地区,途中遇到曹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的大军。魏延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居然在阳溪大破郭淮、费瑶等。魏延因此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而且还假节,进封为南郑侯。
魏延随诸葛亮出征北伐,进献“子午谷奇谋”:让诸葛亮分拨自己一万军队出子午谷,夺取雍州长安和潼关,诸葛亮自祁山攻雍州,然后异道会于潼关,犹如韩信当年的故事。魏延向诸葛亮提议道:”给我一万人,自带粮草,循秦岭以东疾进,不出十日可到长安。胆怯的夏侯楙见我蜀兵天降,必然仓皇而逃。曹丕若想率军亲征,最起码也得二十天,丞相已可先期到达。这样,咸阳以西可一举而定。”
然而,诸葛亮认为此计过于凶险,并且难以成功,故弃而不用。
事后看,这可是一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奇谋妙计,如果诸葛亮采用此计,即使蜀汉不能一举统一大业,至少可以重创魏军,扩大蜀地。
后来,魏国灭蜀,就是魏国大将邓艾采取了相似的”奇险”战略。诸葛亮对魏延计谋的否决,留下终身历史遗憾。
不甘为后惨遭杀害
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同年秋天,诸葛亮病情加重,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事宜,决定由魏延断后。
诸葛亮死后,秘不发丧。杨仪令费祎前往揣摩魏延意图,魏延说:“丞相虽然身亡,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 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
由于杨仪和魏延的矛盾激化,二人互相上表刘禅说对方谋反,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到底是谁想造反,董蒋二人都怀疑魏延。
魏延认为杨仪反了,杨仪认为魏延反了,两人率军互相攻击。杨仪命令王平在前抵御魏延,王平骂魏延的先头部队:“诸葛公去世,尸骨未寒,你们这些人怎么敢如此!”魏延大军知道错在魏延,不听魏延的命令,都散了。只有魏延与其子数人逃亡,逃到汉中,杨仪派遣马岱追上了魏延并且斩了他,将头颅献于杨仪。杨仪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并且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接着诛灭了魏延的三族。
诸葛亮之所以不信任魏延,主要原因是两人性格不同,思路不同,风格不同。诸葛亮用兵一生唯谨慎,但是魏延用兵同诸葛亮截然不同,魏延主张出奇取胜,所以诸葛亮肯定不会把军事指挥权交给魏延。
再则,诸葛亮喜欢没有脾气,循规蹈矩的人,所以他在《出师表》中推荐的郭攸之、费袆、蒋琬、董允等,都是听话的人。魏延倔强,有头脑,有个性,诸葛亮当然不会喜欢他。绝对不可能喜欢他的。
古往今来,凡是有本事的人,大都有脾气有个性,而又本事的人,因为有脾气有个性,大都没有什么好的结局。我的老乡魏延有本事,也有脾气有个性,自然不得善终。
但是,我还是喜欢魏延,认可魏延,即便他不是我的老乡,我也会欣赏他的忠勇,他的耿直,他的智慧,他的火爆脾气!
公元234年,一代名将魏延在穷途末路之际遭马岱斩杀,不过这还没结束,其头颅后被马岱献于宿敌杨仪,惨遭杨仪一番侮辱践踏不说,其三族更是被杨仪夷灭殆尽!据《三国志》记载:
?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于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
一代名将落得如此下场,实在令后人唏嘘。话说魏延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呢?貌似其?造反?已经成为了后人的共识,不管是小说之言?魏延生有反骨?还是魏延被逼反,魏延终究脱离不了造反的罪名!不过在我看来,说魏延死于?造反?,倒不如说其死于政治私斗更为贴切,其实魏延谈不上造反,但其死也确实是咎由自取。
魏杨矛盾
说起魏延被杀一事,奇怪的是其主要参与者倒不是蜀主刘禅,而是长史杨仪,若真是举兵谋逆造反,历史上的刘禅不应该表现得那么淡定!所以魏延被杀,主要还是他与杨仪之间的矛盾爆发。
说起魏延,忠心是毋庸置疑的,不然当年刘备也不会放心将镇守汉中的大任交给魏延,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魏延的才能出众,不过魏延有个性格缺陷,那便是孤傲,为此魏延也没少得罪人,而其中与魏延结怨最深的便是杨仪了,据史料记载,时人多避魏延锋芒,唯杨仪不屑魏延,与他势成水火,魏延在军中更曾作势要杀杨仪,然诸葛亮爱惜二人,多次为二人调解。
话说这杨仪为什么就喜欢和这魏延杠上了呢?其实和魏延一样,也是有着一副臭脾气,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强,认为自己很牛逼,史料记载杨仪急躁狭隘,像后来杨仪之所以被贬官从而走向自杀的道路,就是因为忍受不了昔日的下属蒋琬位在自己之上,从而埋怨朝廷,终被刘禅废为平民。在魏延死后仅一年,杨仪也随之而去了。
所以这样两个?臭味相投?的人走到了一起,要不就成为朋友,否则便是死敌!
魏延落败,不晓时势,冲动所致
魏延之死,关键还是魏延不晓时势,其实魏延是有着很坚定的北伐决心的,所以在诸葛亮死后,仍执意不愿退兵,坚持北伐,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样做显然是很不理智的。为什么魏延突然在那一刻爆发了呢?我认为诸葛亮之死是一大因素,此时的魏延好比脱缰的野马,终于没有了束缚,其二,诸葛亮死后将军队交给杨仪带回成都引起了魏延的不满,本来就看不惯杨仪,现在杨仪反倒成了统领自己的人,魏延忍不了了。所以后来魏延于杨仪的矛盾彻底爆发了,不过当时魏延的做法确实是有违常理,不得军心,终致被杀。
魏延真的背叛了蜀国吗?蜀国名将魏延是三国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之一。有人说他是蜀汉后期最为重要的大将,因性矜高而与平日诸将素不同;屡次北伐时,延每随亮出,欲请兵万人,与亮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深为一生谨慎的诸葛亮所制而不许。建兴12年秋,在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后,因与丞相府长史杨仪争夺蜀汉最高军事统帅权,被诬以叛蜀而遭杨仪部将马岱所追杀,为后人叹惜不止,深以为冤。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魏延所谓的叛蜀之说。
有一种说法是魏延之乱,始于诸葛,张作耀的刘备传当中就说了,魏延的冤案完全是由诸葛亮是一手策划的。诸葛亮在临死的时候召开了最后一次高级军事会议,但是这一次军事会议上面有三点不正常。首先,参加的人员除了诸葛亮本人以外,还有长史杨仪、司马费,征西将军姜维,独独把魏延排除在外。这是很不正常的一件事情。魏延当时担任的是征西大将军,比姜维要高得多了,征西大将军、南郑侯、假节,这个节是皇帝赐给他的,可以先斩后奏。
第二件怪事情,诸葛亮这一次决定由杨仪担任蜀汉军队的总司令。但是有一个问题,杨仪做三军统帅,没有朝廷的任命,名不正言不顺。
第三个问题很奇怪,诸葛亮下令,我死后全军撤退,返回成都。他当场任命魏延为断后将军。但接下来他又下了一条奇怪的命令,说如果全军撤退以后,魏延不服从命令,不要管他。在这个问题上,诸葛亮已经把魏延看成是一个异己分子。
本文来自历史大全网
诸葛亮之所以要这么排挤、看不惯魏延可能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我们知道诸葛亮用兵一生唯谨慎,但是魏延用兵同诸葛亮截然不同,魏延主张出奇取胜。基本思想不吻合,思路不一样。所以诸葛亮想,如果我死后把军事指挥权交给魏延的话,不是把我的东西全部给否定掉吗?对此,诸葛亮是不能容忍的。
第二个原因,我们可以看一看诸葛亮的出师表里面推荐的几个人,郭攸之、费、蒋琬、董允这些人,都是循规蹈矩、听领导话的人,小绵羊式的人物。用古代的标准来讲,这些人叫循吏,循规蹈矩的官吏,诸葛亮比较喜欢。魏延性格比较倔强,上海人叫犟头倔脑,现代词叫有个性。这样性格的人,诸葛亮是绝对不可能喜欢他的。
第三点,诸葛亮亲自指定了接班人,蒋琬、费、姜维。但是魏延的官职、功劳要比他们个人大得多,诸葛亮打击魏延,排挤魏延是为他的接班人扫除障碍,去掉绊脚石。所以这里面是有文章的。
魏延之死真相
在三国演义中,魏延之死也和诸葛亮有关。诸葛亮从初出茅庐一直到五丈原病死,这五十多回书当中,使用过无数的成功计策,但锦囊妙计只用过三次,第三次就用在了魏延之死上。罗贯中在这里还用了一首诗来赞叹诸葛亮:诸葛先机识魏延,已知日后反西川。锦囊遗计人难料,却见成功在马前。
但这又是三国演义的杜撰。真正杀死魏延的不是马岱,而是杨仪和王平。诸葛亮大军撤退以后,杨仪捏造罪名说魏延谋反,所以杨仪就派王平去对付魏延。王平这个人也很厉害,他使用了一个计谋,对魏延说,丞相尸骨未寒,你就造反,你居心何在啊?将士们一听,啊,魏延造反,我们还跟他干什么,唰,一下子,作鸟兽散了。这样一来,魏延真正变成了孤家寡人。在这种情况下,王平拍马上去,大刀一挥,把魏延斩于马下。
所以,魏延之死,杨仪是背后主谋,王平是阵前杀手。魏延的脑袋被割了下来,送到杨仪跟前,杨仪这个家伙太阴毒了,人死了还不放过,还要用脚去踩魏延的脑袋,说:你这个混蛋,你还能再作恶吗?接下来杨仪又下令,诛灭魏延九族,满门抄斩。魏延一代名将就落得这么一个可悲的下场。正如陈迩东所言:魏延身为大将,一生征战,可谓有大功而无大罪啊,却遭大祸害,蒙大诬,是个天大的冤枉。
本文来自历史大全网
为什么杨仪会对魏延如此痛恨呢?魏延生前和杨仪的关系简直糟透了,他们两个人真的可以讲水火不能相容,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吵闹不休。魏延是个武将,也比较骄横跋扈,有的时候居然拿着一把小刀,在杨仪的面前晃来晃去。杨仪吓得涕泪交加,每天在提心吊胆、屈辱当中过日子。所以这样看来,所谓魏延谋反事件,实际上是一场内讧,窝里斗。但最终导致魏延的悲惨结局。魏延固然是背上了反贼的骂名,但杨仪的下场又如何呢?说来好笑,说魏延是反贼,其实,杨仪倒是一个反贼。当杨仪率领全军返回成都的时候,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杀了魏延,把军队带回来了,自以为应该替代诸葛亮,由他来做丞相。想不到,诸葛亮生前认为杨仪这个人气量太小,因此,出乎意料的,刘禅任命蒋琬为大将军,费做尚书令,他们两个人是一把手,二把手,而杨仪封了一个什么官?中军师,中军师是一个虚衔,没有任何实职的。杨仪大为恼怒,居然讲出这么一句话:早知道如此,我不如当时率领全军投降司马懿。完全是大逆不道之言。刘禅也不是吃素的,杨仪讲出这么大逆不道的话,于是马上下令准备处死杨仪,幸亏大臣求情,才放杨仪一马,削职为民,流放、充军。
可是杨仪还不识相,上书诽谤朝廷。这一下后主忍无可忍,将他打入天牢。这时,杨仪的精神也崩溃了,他也是一条血性的汉子,最后拔剑自杀。所以杨仪最后的下场也是很可悲的。杨仪的死,虽然是他咎由自取,但也挺可惜的,等于又损失了一个人才。蜀汉国家比较小,人才资源又匮乏,诸葛亮没有协调好部下的关系,是造成这次事件的很大原因。史书上说,诸葛亮对两人的态度是不忍有所偏废。就是不偏不倚,各打五十大板,处于中立的态度,所谓和稀泥。但归根到底诸葛亮还是倾向于杨仪的,最好的证明就是诸葛亮死的时候,把全军的统帅大权不是交给魏延,而是交给杨仪。当然,三国时期,包括曹操、孙权、刘备,也有很多用人不当的事情,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也不要过于地去谴责诸葛亮,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诸葛亮也是人,圣人也会犯错误。
魏延的军事才能
前面说过,魏延和诸葛亮的军事思想有着严重的分歧,他们分歧的具体体现,莫过于子午谷奇谋了。北伐之前,诸葛亮在汉中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讨论进兵的方向。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诸葛亮的北伐大军大致可以从两个方向进兵,一个方向是从汉中出发,直接攻打关中的长安。汉中和长安当中隔着一座山,就是秦岭。从汉中翻越秦岭,可以夺取长安。从汉中跨越秦岭,有三条山谷,东边一条是子午谷,子午谷最险,道路有660里,子午谷的谷口在长安城之南,虽然子午谷山路崎岖,形势最险,但可以出其不意,一旦走出谷口,军队就可以突然出现在长安城的南门。中间一条山谷叫傥骆谷,谷长420里,直接通往关中的武功,对长安的威胁也很大。西边的一条山谷叫褒斜谷,有470里山谷,如果蜀汉的军队攻出褒斜谷,就可以切断曹魏从关中通往凉州的道路。这三条山谷都是从汉中出发攻打长安的方向。另外一个方向,就是从汉中出发,往西打,攻打祁山,甘肃的陇右地区,这条路地势比较宽敞平坦,安全系数比较高。
在这一次军事会议上面,魏延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远见的战略规划,带领一万军队,从子午谷进兵,就可以直接抵达曹魏的首都长安,打它一个措手不及。当然曹魏马上就会做出反扑,把东方的军队调过来,而魏延的设想是由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从褒斜谷进兵,两路大军同时把长安以西全部占领。即使曹魏的军队反扑过来,诸葛亮和魏延也可以同曹魏决战。因为两支军队一会合,主力全到了。
历史
魏延这个计谋确实是一条妙计,但诸葛亮否定了这个决议,而且是全盘否定。诸葛亮说,魏延这个计谋太冒险。因为子午谷道路狭窄,危险性太大,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一旦有伏兵,蜀军就是全军覆没。然而,魏延镇守汉中多年,其实他对汉中一带的地理形势非常熟悉,可能魏延对子午谷这条山路的情况,实地进行过勘察,因此,魏延说子午谷可以进兵绝对是有把握的。他料定子午谷没有魏军的埋伏,而且还有史料证明,三国志·诸葛亮传、魏略里面有一条非常清楚的史料,说当时的魏国根本没有想到诸葛亮会北伐,所以诸葛亮大军出动的时候,魏国朝野上下一片惊慌,不知所措。
对于魏延的这个飞兵之计是否能够改变北伐失败的历史这个问题,史学界仍有争议,但魏延之计的确是奇兵之计。诸葛亮用兵,最大的毛病是过于谨慎,要求稳扎稳打,他以为稳扎稳打就可以稳操胜券,事实上,从古今中外的战争例子来看,打仗确实要冒一点险。就拿三国时期的例子来讲,邓艾偷渡阴平的偷渡阴平之计,就比魏延要冒险一百倍,沿途都是高山峻岭,荒无人烟。到最后邓艾的军队攀登到了悬崖峭壁,没有办法下山了,于是就想到用毛毯裹住自己的身体,从悬崖峭壁陡坡上面滚下去,神兵天将般地出现在了成都平原上。蜀国做梦也没有想到,邓艾会从阴平偷渡过来,一下子就被打懵了。在这种情况下,刘阿斗束手无策,只能乖乖地献城投降。总之,邓艾比魏延幸运,同样是这种奇谋,邓艾一试即成,魏延却没这个机会。
现在有很多人对魏延的军事才能评价很高,甚至拿魏延和关羽相比,觉得这两个人都属于优点和缺点同样突出的人。其实,魏延的确是一个军事奇才,但是没有充分发挥他的才能。从某种意思上来讲,魏延同韩信比较相似:军事上是一流的奇才,但是在政治上很不成熟,很幼稚。所以说,一个人有多大的优点就有多大的缺点,永远都是并存的。但三国演义对后世的影响实在太大了,魏延经过三国演义这一渲染,永世不得翻身,就是一个反贼了。诸葛亮比魏延就幸运多了,他的形象深入人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47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