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白帝城托孤刘备白帝城托孤是在试探诸葛亮吗,

人生百味 2023-07-22 03:10:50

白帝城托孤:白帝城托孤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在与东吴的大战失败后,在白帝城病危,将诸葛亮招到白帝城,将儿子也就是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的历史典故。《三国志》中记载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三国志·诸葛亮传》这样记载白帝城托孤: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刘备对诸葛亮说的这句“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真的想让贤还是怀疑试探?

我觉得诚信让贤的可能性不大、刘备能称帝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刘备姓刘,是汉室宗亲。诸葛亮的才能再突出,也没有称帝的条件。刘备不至于这点都不清楚。刘备不可能让,诸葛亮也不可能接。至于怀疑试探,也不可能。诸葛亮若真有异心,又岂是刘备一句话、一场托孤好戏所能堵回去的?一句话又如此功效吗?而且如果诸葛亮真有异心,正好可以利用刘备的这句话,让假的变成真的。如果是试探,刘备就是不信任诸葛亮,完全破坏了他和诸葛亮的鱼水君臣情,可能导致诸葛亮寒心,甚至可能逼反诸葛亮,实在是得不偿失。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刘备若真的不信任诸葛亮,大可以不用将诸葛亮,或者将其杀掉。

我认为刘备这句话是说给别人(自己的儿孙和蜀汉大臣)听的。刘备这是给诸葛亮最大的权柄,允许他权倾盖主。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诸葛亮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刘备相当于是给了诸葛亮一把尚方宝剑,给予他最充分的信任。防止自己死后,有人质疑诸葛亮的权威,甚至诬陷诸葛亮谋反。刘备特别叮嘱自己的儿子刘禅“事之如父”,也是告诫儿子不要废弃甚至杀害诸葛亮。刘备的这句话后来也的确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终诸葛亮一生,刘禅都是对其信重有加,“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蜀中的大臣也都接受诸葛亮有这样的权力,至少没有什么明面上的反对。如果没有刘备的托孤,诸葛亮是否能轻易取得这样的地位?作为权臣,诸葛亮竟能善终,实属难得。这当然和刘备托孤之举大有关系。

而从诸葛亮的反应来看,他应该也理解了刘备的意思,知道刘备是对自己充分信任。所以他“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面对刘备“自取”如此敏感的话,诸葛亮居然连一句“绝无此心”的惶恐之言都没有。这恰好证明诸葛亮听懂了刘备话的意思,知道这句话意在自取上,而是要把蜀汉的未来都压到自己身上,所以他感动“涕泣”,回答让刘备放心,自己一定竭忠尽节,死而后已,并没有多余的一言一行。

故陈寿评价道:“及其(刘备)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白帝城托孤原文节选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①病笃②。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③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④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白帝城托孤原文注释

①永安:即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县东北。

②笃(dǔ):病重。

③股肱(gōng):大腿,用以比喻辅佐之臣。

④敕:告诫,嘱咐。

刘备托孤时是试探诸葛,还是真心让他取代阿斗

诸葛亮主要的功绩,几乎都是在刘备死之后才做的。刘备死时,遗诏刘禅:“汝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又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若其不才,君可取之。”这话绝大多数人都觉得是刘备的虚伪之词,其实不然。当时刘备兵败,忧郁成疾,一直在白帝城养病。当时病危,诸葛亮是连夜从成都赶过来看他,永安宫外全是将军级别的人,却只有诸葛亮一人能入帘幕后去探望刘备,这些话可是当着帘幕外满堂文武说的。无异于是授予诸葛亮刘备军团的领导权,其中意思再明白不过:“你若篡位,别杀我的孩子。”后人纷纷说当时诸葛亮要是答应了,就会有刀斧手出现之类的话。这不是废话吗,换你你敢答应吗?当然是说不敢了。等权力到手了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事实上确实是如此,诸葛亮当政期间,刘禅就没敢说一个不字。哪像后来姜维当政,一出征黄皓这阉人就跳出来上蹿下跳、搞风搞雨。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是不是在考验他的忠心呢?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先主)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听后,痛哭流涕,答刘备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这其实是一种充满真情的两人君臣关系的流露。特别是?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却正是呈现出刘备高尚的品质。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首先高度赞扬了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君臣关系。并说刘备说这这话是发自内心的,?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当然也有很多很多人觉得,刘备的话是虚伪的,试探诸葛亮的忠心,甚至逼迫诸葛亮表态,永远忠心不二。

这些说法看起来都有道理。但是却忽视了李严的出场。

刘备托孤,诸葛亮为首,李严为副。李严是刘璋的旧属,很多人认为刘备是安排李严来牵制诸葛亮。可是,刘备临终的话,只说给了诸葛亮,李严并没在场听到。

很显然,刘备自从到了益州,成立政权,到夷陵之战用人,他一直在平衡自己内部荆州,与益州官员关系。李严的出场起到了刘备政权内部的平衡。

当然,还是要以诸葛亮为主要的。刘备托孤诸葛亮的话是真诚的,应该还有一层意思,就是防备益州本部势力的背叛,有诸葛亮自取。这一点,在刘备去世后不久,诸葛亮就将李严边缘化,积大权于一身,充分得到了证明。

刘备夷陵之战失败,是他自己没有想到的结果,代价太大,使他一病不起的缘故。

而刘备托孤对诸葛亮所说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无论是否是真心,能说出这样的话,也足以说明刘备的个人魅力,不愧是一代枭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46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