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宰相系列:凿壁偷光的匡衡老了居然这副德行

华里士 2023-07-22 02:58:51

衡为少傅数年,数上疏陈便宜。建昭三年,代韦玄成为丞相,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汉书•张孔马传》

译文:

匡衡在任太子少傅的几年中,多次上疏陈述皇上应该做的事情。建昭三年,接替韦玄成担任丞相,受封乐安侯,享有食邑六百户。

有个孩子叫匡衡,很爱读书,但是家里很穷。

白天要干活,没有时间看书,他就想利用晚上的时间看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也买不起蜡烛。

黑暗中,匡衡发现墙壁上缝隙里透过来一线隔壁人家的光亮,他把这道缝隙又凿大了一些,就凑着隔壁穿过来的光线读书。

这个故事记载在《西京杂记》上,原文“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这就是“凿壁偷光”的故事,和“囊萤映雪”一样,都是说的穷孩子克服困难认真读书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凿壁偷光”的匡衡。

匡衡“凿壁偷光”看的是什么书呢?

穿越小说?小黄文?呵呵,当然不是。

以匡衡后来在《诗经》方面高深的造诣来看,他花了大量的时间阅读《诗经》。

西汉的时候,廉价的造纸术还没有发明,更不要说活字印刷术了,所以当时书籍的总量很少,看书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除了“凿壁偷光”之外,匡衡还经常去有藏书的人家帮工,不要报酬,只为了换取借书阅读的资格。

苦读之下,在《诗经》研究领域,匡衡成了超级大V。

当时,有这么一句话,叫做“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

讲解《诗经》,能把听众说到心花怒放的程度,绝对可以称得上大师了。

“学而优则仕”,但是西汉时,没有科举,没有高考,官员的选拨主要是靠地方推荐。不过,读书人也有跻身公务员行列的途径。

当时,国家会定期组织“六经”考试,所谓的“六经”都是孔子整理出来的,包括《诗经》、《书经》《礼经》、《易经》、《乐经》、《春秋》,再后来《乐经》失传,就变成了“五经”。

按照规定,参加考试的人,可以任选一经,评分为甲等的可以获得“郎中”的官位,职责和文秘类似;评分为乙等的,可以获得“太子舍人”的身份,算是太子的小伙伴;至于评分丙等的,只能在地方上负责做一些基层教育工作。

匡衡有实力,考运却很糟糕,他前前后后参加了九次考试,才勉强得到丙等的评价,被任命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

或许是学习环境有所改善,也或许是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书籍,在经学界,尤其是《诗经》界,匡衡的名气越来越大。

“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

匡衡在学术界的名头终于得到了中枢人物的关注,太子的老师萧望之代表皇帝对匡衡进行了面对面的考核,萧老头对于匡衡的表现极为满意,认为是难得的人才,向汉宣帝刘询大力推荐。

但是,匡衡又一次悲催了,无他,汉宣帝不喜欢成天之乎者也的酸儒,哪儿来的哪儿去吧!

匡衡进军帝都再次失败。

唯一让人欣慰的是,旁观面试过程的太子对匡衡很有好感。

不久,汉宣帝驾崩,太子刘奭即位,是为汉元帝,匡衡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但事实上,匡衡的春天来得并不那么顺利,有点瞎猫撞着死耗子的意思。

当时,朝廷有两股势力,一股是掌握兵权的外戚史高,一股是身为皇帝老师的萧望之,就是当年面试匡衡的那个老头。这两个人都是托孤重臣,但是互相看不顺眼。

萧望之推荐的人才,史高一般都很随意地往某个犄角旮旯一塞了事。有人向史高进言,您是外戚,本来名声就不太好,如果成天压制萧望之一派的推荐,会离心离德,您要主动选拔推荐人才,才能在学术界赢得好口碑。

于是,史高推荐了本该萧望之推荐的匡衡,匡衡懵懵懂懂进了核心政治圈。

一开始,匡衡也不过就是个顾问、参谋的角色,他上的奏章无非就是引用《诗经》,说些治国的道理,什么“近忠正,远巧佞”,什么“推广道德教化,弘扬礼让仁和”,奏章花团锦簇,看上去很有道理,其实实效性和针对性都很差。

但是,喜好儒术文辞,尤其喜爱《诗经》的汉元帝就好这口。

于是,匡衡在官场进入了快速上升通道:郎中——博士、给事中——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御史大夫。

建昭三年,也就是公元前36年,丞相韦玄成生病死了。汉元帝一纸诏书,匡衡当上了丞相,封乐安侯,总理全国政务。

匡衡是只靠一门经书而位极人臣的典范人物,正所谓——

熟读《诗经》三百首,丞相帽子戴上头。

西汉后期,宦官的势力已经开始膨胀,从前任丞相韦玄成开始,朝政实际掌握在中书令石显的手里,韦玄成尚且不敢说个“不”字,更不要说匡衡这个学者型的总理了。

所以,在大部分时候,匡衡在朝政方面,只有唯唯诺诺的份儿,最多就是讲讲大道理,实际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

不过,当汉成帝刘骜继位、石显倒台的时候,匡衡倒是没有忘记再补上一刀。

匡衡和时任御史大夫联名写了一个报告,罗列了石显的种种罪恶,字里行间表达了极度的愤慨。这也是匡衡所做的唯一一件,同时也是最后一件为汉廷尽忠的事情。

只是,匡衡的这一举动引来了质疑:你知道石显干了这么多坏事,你早干嘛去了?你这个丞相怎么当的?

匡衡十分惶恐,向皇帝提出辞职,好在皇帝没把这当回事,您就继续在丞相的位子上混着吧!

一朝天子一朝臣。

很快,匡衡再度遭遇官场危机。

匡衡的儿子匡昌酒后杀人,被抓进大牢,匡昌的下属和弟弟匡咸胆子长毛,密谋劫狱,结果事机不密,阴谋还没实施就被粉碎了。

子不教,父之过。匡衡脱了帽子、光着脚去皇帝面前请罪。

皇帝又一次原谅了这个老学究。

不过,紧接着的一件事终于终结了匡衡的政治生涯。

当年,汉元帝封匡衡为安乐侯的时候,分封了三十一万亩土地给匡衡,但是下面办事的人把地图弄错了,匡衡在知悉内情的情况下,装傻充愣,指使手下将错就错,白白把多出来的四万多亩土地收入囊中。

事发,匡衡从丞相一撸到底,回归老百姓的身份。

既然是读书人,就好好读书,不要涉足官场这个深水区。

很多人连渣渣都剩不下,匡衡的命算是好的了。

凿壁偷光的少年老来居然是这副德行。

名利二字,又有多少人可以逃脱?

当年“凿壁偷光”的匡衡,最后结局如何?

凿壁偷光故事大结局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才华并不等于人品!


匡衡“凿壁偷光”这个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小时候常被老师拿来作为刻苦学习的教学案例。其大致讲的是,在西汉时期,有一个叫匡衡的人,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没钱买灯油,于是凿穿墙壁引隔壁家的烛光来读书,宣扬的是一种刻苦努力的精神。

事实上,这个故事只讲了一半,匡衡这个人最后怎样了,并没有讲。因为没法儿讲,因为虽然匡衡很努力,但故事的结局并不好!


今天我来给大家续讲一下后面的故事:

首先,匡衡这个人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然后呢他也确实很刻苦,他努力读书,最终成为了一个有才华的人,在当时他乃是有名的经学大家。但是啊,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因为在汉朝,科举制还没出来,当官得靠别人举荐,匡衡没什么背景,虽然才华出众,也只是混了一个小小的卒史(档案管理员),没什么前途。

不过他运气好,当时还是皇太子的汉元帝喜欢经学,所以对匡衡颇为推崇。他继位后便把匡衡提拔成了郎中(皇帝顾问)。由于有贵人相助,匡衡的人生也开始启航,靠着自己的能力和圆滑,他深得汉元帝得喜爱。连年升迁,从郎中到博士(国家图书馆馆长)再到给事中(国会议员),匡衡逐渐了进入了国家权利的中心。

给事中已经是可以有参与国家大事的资格,有着上谏议政的权利。他便乘机上书劝谏汉元帝推行德政:

"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汉书·匡衡传》)

这刚好和汉元帝的治国思想相契合,汉元帝和他爹汉宣帝不一样,他柔仁好儒,不喜严法,好施德政。

于是,匡衡又是一路高升,仅仅两三年的,便从光禄大夫(部长级)、太子少傅(太子老师),跃居三公(御史大夫),地位仅次于丞相和太尉。而没过没多久,现任丞相死了,匡衡又顶了上去,从此位极人臣。除此之外,汉元帝还封他为乐安侯,封地数十万亩。

匡衡走上了人生之颠峰!

如果故事到这里结束,那无疑是超级励志的。但是可惜的是,并没有。

匡衡虽然有才,但德行上却是有缺陷。汉元帝时,中书令石显当权,仗着是皇帝近臣,地位崇高,目无法纪,祸乱朝政,剥削百姓。匡衡作为当朝丞相,百官之首,不仅不加以阻止,还处处包庇。这导致了汉元帝时期乌烟瘴气的不正朝风。

值得一提的是,匡衡很聪明,后来汉元帝驾崩,石显失势,他第一个跳出来怼石显,这翻脸比翻书还快。最终石显被罢官,忧愤绝食而死。而匡衡却成了拨乱反正的大功臣,风光无限。所有人都很信任他,连他儿子杀了人,大家看在匡衡的面子上为其求情。

不得不说,他的手段很老辣。

所虽然生如戏,全靠演技,但总有演砸的时候!

当年他封侯之时,封地谯郡,食邑31万亩。但事实上,匡衡圈占的土地不止31万,超出了4万亩。大家可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小事儿,对于皇帝来说,这叫欺君,而对于当地百姓来说,这叫夺命啊。4万亩啊,那意味着多少家庭将失去自己的土地?


所以后来事情败露之后,匡衡被贬为庶民,一生所得,瞬间化为乌有。最终孤苦无依的匡衡,病死于家中。

当然,随之崩塌的还有匡衡的名声,在那个时代,凿壁偷光,终成大器的匡衡是绝对的偶像,然而现在,他不过是一欺世盗名之徒而已。

或许,才华和人品,本来就不是一回事儿!

匡衡凿壁偷光的原文及翻译

《凿壁偷光》翻译如下: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有学问的人。

人物简介
匡衡(生卒年不详),东海郡承县(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人。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

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费用,他“凿壁借光”的故事被世人广为称颂。

凿壁偷光的匡衡后来怎样了呢

历史总是蒙着迷雾,让人看不清真相,因此产生许多误解,流传世间的故事只是一面,而另一面却鲜为人知。比如众所熟知的匡衡,年少时勤奋读书而凿壁借光,长大后却成为另外一种人。

匡衡,西汉时期东海郡承县人,匡家世代务农,但他却十分好学。为了读书,匡衡在农忙的时候,给有许多书籍的大户人家打短工,而且不要报酬,只求能够借书看。晚上回家后,因为家境贫寒,买不起油灯,匡衡只得躺在床上背书。

有天晚上,匡衡发现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走近一看,原来是邻居家的灯光从墙缝中射过来。于是匡衡拿出小刀把墙缝挖大,透过来的光就变大,这样一来,晚上也能读书,这便是凿壁借光的故事。经过一番努力后,结果不负众望,匡衡考取了功名,并顺利登上了仕途。

因为匡衡对《诗经》理解非常透彻,所以受到汉元帝的格外青睐,官职一升再升,先为郎中,后迁为博士,随后迁为光禄大夫。公元前36年,匡衡官拜丞相,封乐安侯,位极人臣。这段故事在语文教科书上也有记载,它告诉人们,要学习匡衡的读书精神,最后一定能实现志向。

让人没想到的是,不久之后,事情发生了巨大转折。成为宰相后,匡衡得意忘形,变得飞扬跋扈,与同僚的关系越来越差。汉元帝赐予他的食封土地有三十一万亩,可是匡衡却不满足,还豪取强夺其他四万多亩土地。汉成帝即位后,匡衡被御史弹劾“专地盗土”,结果贬为庶民。

匡衡小时候凿壁偷光的故事,鼓舞了许多人。没想到成功后居然贪污腐败,被人们唾弃。换个角度来看,是不是因为年少时养成的小“偷”,长大了就变成大“偷”呢?

参考文献:《汉书·匡张孔马传》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做了什么?为何老师一般不愿讲呢?

在中国古代有着很多文人名士,他们留下了很多千古传唱的故事,有一些是歌颂他们的爱国精神,有一些是传达着他们的政治理想,还有一些则是赞扬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不得不说,中国历史上有着太多太多的名人名事,这些故事述说着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从这些故事的背后,可以感受到中国渊远的政治背景。

在一则中国的成语故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叫做凿壁偷光。这个故事想必很多人在小的时候都听过,在妈妈讲的睡前故事里,又或者是在学校的语文课堂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勤奋刻苦,古人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坚持学习,而今天的学习环境有了这么大的改善,更应该抓住机会好好学习。

通过这个故事中匡衡在学习上的刻苦精神,家长和老师都是这样教导着孩子要像匡衡一样努力学习,可是不免有一些聪明的孩子就会问,那匡衡后来怎么样了呢。好好学习了以后,是否就能真的成长为一名老师家长口中的人才呢?在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只要好好读书,就能在未来谋一个好前程,就能够出人头地。这个匡衡在小时候无人管教的情况下就能如此的热爱学习,在这样的惯性思维下,于是就有很多小朋友以为这个匡衡成绩很好,而且他长大后一定大有作为,可是事实不全是如此。

在中国的古代有着强烈的阶级层次,农民和商人在这个社会的底层,如果想要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就只能通过政权组织的选拔考试。但是要通过严格的选拔考试,就需要有过人的知识水平,而很多穷人是没有办法去读书的,只有富人才有能力请老师,购买书籍,不必为生活忙碌只用一心学习。

可是那些穷人们不仅买不起书本,甚至连点灯的油钱也没有,而且他们还必须为了生活而每天忙碌着,更别说请教书先生上课之类的,他们唯一的时间就是等到太阳下山以后,才有一点点的时间去读书学习,可是这个时候天已经黑了,想要学习就会变得很困难。于是就有了匡衡这样出生于贫寒人家的孩子,只有通过这种途径来读书认字。

当时的匡衡也算是一心痴迷于读书,但是匡衡的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即使能够利用晚上的时间看一会儿书,但是也比不过那些出生于书香门第的考生。那些出身富贵的考生不仅有家里的文学素养的积累,还在考场上有着各种各样的人情关系,而像匡衡这样的人这两样都没有,因此匡衡在西汉举办的选拔考试中,只中了一个丙科。在当时中了甲科的人可以入朝成为郎中,得了乙科的人就只能去到太子的门下做舍人,所以得了丙科的匡衡就只能在郡国中做一些文学掌故之类的活儿。

匡衡虽然起点很低,但是他从来不是一个甘于平凡的人,面对自己的成就,和以前在社会最底层的时候相比,这个时候的自己已经好了很多,可是匡衡有着自己更大的野心和更高的目标,他不会在这样一个小小的职位里度过自己的一生,他更不是一个面对一点一点成就止步于此的人。

于是就算匡衡的起点再低,匡衡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反而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境里都抓住身边年的机会去努力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就是在一段的时间里,匡衡学习到了很多经典的儒家作品,将自己的儒家文学素养提高了很多,因为当时的汉朝对儒学比较推崇,所以慢慢的有人开始注意到这个官位虽低,但是却有着很丰厚的儒学水平的匡衡,渐渐的匡衡在朝中也有一些自己的威望。

当时的汉朝皇帝是汉宣帝,在汉宣帝之前,匡衡一直都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儒家学子,直到汉宣帝退位以后,汉元帝即位。当时辅佐汉元帝的有三位大臣,其中有两个都是儒学大家,还有一个是外戚,因为汉元帝自己对儒学非常的推崇,所以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这个外戚就向汉元帝推举了匡衡,希望借助匡衡来稳住自己的朝廷政治地位,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匡衡开始卷入了权力斗争的重心,成为了一个也开始利用权势玩弄朝政的庸臣,和当初那个一心只扑在学习上的他完全不一样。

在这个外戚为匡衡提供了一个向汉元帝表现的平台以后,匡衡便利用自己这些年所学到的儒家知识屡屡向汉元帝进言,在朝堂上也慢慢的开始有了自己的势力,随着汉元帝对匡衡越来越赞赏,匡衡的官位也开始越做越高,最后匡衡竟然官居宰相。从一个刚开始最不起眼的小官做到现在的丞相,可想而知这个时候的匡衡已经深深地被权利和金钱给迷住的双眼。

汉元帝除了越来越信任匡衡以外,对一个名叫石显的宦官也越来越宠信,这个宦官石显利用皇帝对自己的信任做了很多坏事,甚至在整个朝堂上都被这个宦官石显给把持着。而汉元帝因为对匡衡也十分看中,还赐给了匡衡一千多亩的封地,可是这个时候的匡衡已经满足不了了,他变的醉心于权力和金钱,面对这些已经很多的财富和封地,匡衡还是不满意,甚至还利用自己在朝野中的权力和地位,将自己的封地又扩大的几百亩,将这些原本不属于他的土地和财富都统统归到自己的名下。

这个时候的匡衡已经和从前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不一样了,匡衡已经有了丰厚的经济实力,可是他却也成为了那个曾经压榨穷苦百姓的那一个人。后来汉元帝退位,汉成帝上台,这个时候之前在朝堂里为非作歹的宦官石显因为少了汉元帝这个靠山,开始被那些曾经被石显欺压的官员们联合弹劾攻击,而在官场沉浮了几十年的匡衡虽然在石显把持朝政的时候从来没有替正义说过一句话,这个时候他却想跑出来当正义使者,跟着这些弹劾石显的官员一起攻击石显。

可是那些官员却不买匡衡的账,他们认为匡衡之前在汉元帝那么信任他的时候不站出来指责石显这个小人,这个时候看石显大势已去才来指责石显,匡衡的这种行为也是非常不耻的,于是将匡衡一起弹劾攻击了起来,而且还将匡衡之前将几百亩土地私自划归自己所有的一些罪证全部都罗列的出来。匡衡看到自己已经无力回天,于是只能请求告老还乡,最后只能回归到了平民的身份。

结语

匡衡在幼时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但是他在进入了官场以后的哪些行为是需要我们引以为戒的。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如果违背了这个初衷,再多的学习也成为不了一个令人敬佩的人,甚至还会因为自己的错误最后付出惨痛的代价。只有将所学到的东西用在正途上,才能在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幸福的同时,也让这个社会上其他的人的生活也被惠及到,这样才能建设更好的社会。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45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