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太监系列:这个太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汉奸

历史典故 2023-07-22 02:53:08

老上稽粥单于初立,文帝复遣宗室公主为单于阏氏,使宦者燕人中行说傅翁主。说不行,汉强使之。说曰:“必我也,为汉患者。”中行说既至,因降单于,单于爱幸之。——《史记·匈奴列传》

译文:

老上稽粥单于刚刚继位,孝文皇帝又派遣皇族公主去做单于的阏氏,让宦官燕国人中行说去当公主的辅佐者。中行说不愿意去,汉朝强迫他。他说:“一定让我去,我将成为汉朝的祸患。”中行说到达后,就投降了单于,单于特别宠信他。

百度了一下“汉奸”。

百度上是这样说的:原指出卖汉族利益的败类,后引申为背叛中国投敌罪无可赦之人。

《辞海》的解释是:原指汉族的败类,现泛指中华民族中投靠外国侵略者,甘心受其驱使,或引诱外国入侵中国,出卖祖国利益的人。

差不多,这个应该没收费,不会有竞价排名,呵呵。

言归正传,今天要说的这个太监,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汉奸,他的名字叫中行说。

中行说,姓中行,这里的“行”读作“hang”,第二声。

中行是一个很有渊源的姓氏,是荀姓的一个分支。

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有个叫荀林父的手下,晋文公组织了三支步兵部队防备北方胡人的入侵,称为“三行”。

“三行”分为左行、中行、右行,荀林父担任的就是“中行将”,所以,后来荀林父的一部分后代就改姓“中行”。

因为防备胡人而得到的姓氏,后人居然投靠胡人,荀林父不知道会不会从坟里气得爬出来。

还有一个渊源,著名的荀子也是荀林父的后代。

所以说,中行说这个汉奸和荀子也有着亲戚关系,中行说用自己的行为,为荀子的“性恶论”做出了完美地注解。

西汉初年,正是北方匈奴最强盛的时候,而汉朝还没有从秦末的战乱中恢复过来。

为了赢得休养生息的时间,汉朝采用了屈辱的“和亲”政策,希望和匈奴人和平共处。

一般来说,真正的公主是不太会去“和亲”的,普遍的做法是挑选一个宗室女人,甚至是一个宫女,给一个公主的封号,然后打包送去匈奴。

汉文帝时期,曾经在白登山包围汉高祖刘邦的冒顿单于死了,他的儿子当上了匈奴人的王,称为老上单于。

人家新君继位,这边就要准备送老婆。所谓的公主不可能孤身一个人去北方,多少总也要有些随从,一个名叫中行说的太监,因为会说匈奴话,被选入随从的名单。

谁也不想抛弃丰衣足食的文明生活,去过茹毛饮血的苦日子,太监也是一样的想法。中行说明确表态“我不去!”甚至半真半假地放出狠话:“必我也,为汉患者。”意思是:非要让我去的话,我也不会让你们好过!

但是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威胁哀求统统无效,讨价还价没有用处,大汉朝强硬的行政命令还是强迫中行说踏上了北去的旅程。

这一去,就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汉奸。

中行说言出必行,一到匈奴就捧起单于的臭脚,成了一名“汉黑”。

中行说首先为匈奴人讲解了“和亲”政策的内幕。

a、公主是假的,你们都上当了;

b、和亲是假的,就是想要喘息的时间,只有不断骚扰掠夺,才能让汉朝不太平,未来的报复也就来的更晚些。

嫁过去的公主是什么样的命运已经不得而知了,但边境的老百姓算是倒了八辈子大霉,多少家庭妻离子散,无数人命被匈奴铁骑夺走,这一切,就因为中行说对“和亲”的解读。

和亲政策还有一个更长远的目的,就是通过赠送和兜售汉朝的产品,让匈奴人成为“汉粉”,以达到同化的最终结果。

中行说又跳了出来。

他说,如果匈奴人改变原有的风俗,去喜欢汉朝制造,那么到后来就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性,会变成汉朝的跟班。

他说,等到匈奴人用惯了汉朝制造,一旦汉朝中断贸易,匈奴的脖子就被卡住了,匈奴的命运也就岌岌可危了。

他让匈奴人穿上汉朝制造的丝棉衣服,在荆棘丛中策马奔驰,结果,丝棉衣服很快变得破破烂烂。

匈奴人很直观的体会到还是自己的皮袄子实在。

那个时候,还没有可推广的造纸术,所以外交文书都是写在木片上的,不同的等级,木片的大小也有一定的规格。

汉朝写给匈奴的文书,写在规格为一尺一寸的木片上,中行说教唆匈奴人把回信用的木片规格放大到一尺两寸,把印章和封泥的尺寸都加长加宽加大。

木片大了就能显示国家的实力?很有点小儿科的意思。

根据礼仪,汉朝给匈奴的信,开头是:“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匈奴的回信开头应该是:“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无恙”。中行说又出幺蛾子,亲自操刀,在匈奴大单于前面加上了“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八个字。

中行说除了成天为匈奴人出谋划策之外,还以匈奴代言人的身份,和汉朝使节就匈奴风俗展开辩论,千方百计为匈奴说好话。

反正,怎么让汉朝不爽,中行说就怎么干。

到了汉武帝当政的时候,汉朝终于开始对匈奴人发起进攻,但这个时候,中行说已经死了。

史书上并没有说中行说的死因,可能是水土不服吧。

即使是个死人,他还是对汉朝的进攻造成了不小的伤害。

他临死前留下遗言,经过我的仔细观察,我发现一些水源地如果有病死的马、牛、羊,水就开始有“毒”,人喝了之后,轻则拉肚子,重则死亡。我认为可以在战争的时候,故意破坏水源,降低汉朝军队的战斗力。

后来,匈奴人真的这么干了,据说连霍去病都中招了。

这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细菌战,其创意居然出自一个已经死了的太监。

虽然中行说是汉奸的鼻祖,但是他还是比较初级的汉奸,至少,司马迁老爷爷很明确地把他写在《匈奴列传》里,阵营清晰。他自己也对自己的汉奸身份毫不避讳。

但是,现代社会汉奸的隐蔽性大大增强,可能是大V,可能是官员,可能出现在《儒林传》,也可能出现在《循吏传》,甚至有出现在“本纪”里的可能,这可如何是好?

史上最坏的十大太监,比来比去第一坏的还是他

太监是古代皇宫中非常特殊的一个群体,因为他们身处最有权的皇帝身边,所以他们具备参政干政的条件,至于是否有机会就要看他们的主子——皇帝,怎么想了。事实上,在历史上确实有很多干政乱政的太监,有些甚至直接导致国家灭亡,下面就选几位历史上最坏的太监,看一看他们的“光辉事迹”!

第一名:千古极品魏忠贤

魏忠贤是明朝最著名的大太监,也是明朝乃至整个封建历史说干坏事最多,影响最大的太监。史载,魏忠贤原是一个流氓恶棍,虽目不识丁却深谙拍马与权谋之术。阉割入宫不久就得老太监王安的提拔,又与皇孙奶娘客氏打得火热。万历48年,年逾半百的魏忠贤开始飞黄腾达。朱由校即位后便恩将仇报谋害恩人王安,大兴冤狱捕杀东林党,私植党羽。身为阉党,他不仅怂恿皇帝泡妞,自己也娶妻纳妾,抢夺民女,令无数家庭生死离别,还自称“九千岁”,为历代阉官专权乱国的最高峰。直到崇祯皇帝继位,魏忠贤才被清除。

第二名:葬送大秦赵高

赵高本是赵国贵族后裔,赵国被秦国灭亡时赵高父子被掠入秦,父子先后被阉,少年赵高饱尝人间辛酸。入宫后他暗中立下复仇之志,忍辱负重悉心侍侯少公子胡亥深得秦始皇赏识。公元210年,秦始皇病死沙丘,赵高策划密谋,巧言厉色拉李斯下水,瞒天过海,矫诏逼杀大公子胡苏,将大将军蒙恬下狱,成功邦助胡亥篡位。事后升为郎中令,控制朝纲。接着赵高充分施展其凶残手段,诛杀异已腰斩同盟者李斯,他指鹿为马,玩弄秦二世于股掌之上,最后发动政变,逼杀秦二世。千古一帝秦始皇在天之灵一定想不明白,为何铁打的大秦江山怎么可能毁于阉人赵高之手?

第三名:汉奸太监中行悦

中行说(Zhōngháng Yuè)是西汉文帝时的人,原为宫廷太监。汉文帝与匈奴和亲,派太监中行说作为陪同侍臣一起前去。中行说嫌塞外艰苦不肯去,却被汉廷强行派遣,他甚至对汉文帝说:“如果我到了匈奴肯定会威胁汉国。”文帝只当他在说气话,并不以为意。中行说到匈奴后立刻投降,并深受老上单于宠信。在中行说的支持下,老上单于在给文帝回书口气傲慢,对汉朝使臣也威逼利诱,动不动就索要钱物金银,不给就威胁秋熟后发兵马入汉境抢掠。中行说到匈奴后极力破坏汉匈和亲,不断为匈奴出谋划策,策动袭击汉朝边郡和发起战争等,因此被称作历史上第一个汉奸。武帝14年匈奴依然屡犯汉境,但中行说却生病死了,不过他在死之前建议匈奴对汉军搞细菌战。因为他发现一些池塘有病死的马,羊腐烂后,那里里的水就开始有“毒”。人畜食用之后就会中“毒”,轻则拉肚子,重则死亡。所以他建议匈奴军队,把一些病死的牲畜在经过匈奴巫师诅咒后,埋到汉军进军路线的一些水源上游,汉军食用后,许多人出现中毒症状,此后汉军发现,对此有所防备。但若干年后,汉武帝的爱将霍去病,据说就是误食了这种水源里的水,而生病死了。这也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次实施的细菌战。

第四名:误国乱政王振

王振是明朝太监,史学家称朱明王朝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太监帝国”,王振也是明朝历史上第一个专权的太监。他本来是一个失败的教书先生,却自阉进宫,得到了明英宗的宠幸,开始擅权,结党营私,干涉朝政,肢解残杀刘球。为了建立所谓的丰功伟绩,根本不知作战为何物的他,竟怂恿明英宗朱祁镇亲征蒙古鞑靼部的也先,结果皇帝被俘虏,自己搭上了性命,同时数十万名军将士和半朝的文武大臣都为其殉葬,最后要不威武的于谦力挽狂澜,恐怕连大明王朝都得一起跟他陪葬。

第五名:落井下石李辅国

李辅国是唐朝大太监,本名静忠,后赐名李护国,再改名为李辅国。他相貌丑陋,看上去有些虚弱,粗通簿书记录,俸奉大宦官高力士。四十多岁时,高力士才让他主管闲厩账务,后被推荐给皇太子到东宫办事。他曾矫诏将太上皇(玄宗)逐出原来的住所,后拥立代宗。代宗尊其为“尚父”,加司空兼中书令。恃策立之功,他跋扈地对代宗说:“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分。”不久罢职,代宗派人将其刺死。

第六名:贪财乱政刘瑾

刘瑾,明史上最有名的太监之一,人称“立皇帝”。他少年入宫,凭借聪明的头脑,学会了一身钻营功夫,得到大太监李广赏识推荐入东宫侍奉太子朱厚照。他倾心尽力讨太子欢心,不久成为太子心腹内臣。太子继位后,刘瑾连连升迁,很快当上了司礼太监,代皇帝批答天下奏章。他把贪淫乐的明武宗哄入豹房,炮制“奸党”名单,把56位正直朝臣一网打尽。朝廷的一切决断独揽,成了无名有实的“刘皇帝。他还依靠东西厂和锦衣卫等机构大搞恐怖,使天下人人自危。又妄改朝制趁机广纳赂贿,朝臣纷纷仿效,贪风四起,明王朝由此开始江河日下。

第七名:吃人太监张让

东汉末,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宦官集团独霸朝纲,权倾天下。张让是颖州(今河南禹州)人,他从宫中一杂役太监,逐步爬上太监首领中常侍。他怂恿昏君汉灵帝刘宏设立“四园卖官所”,公开卖官敛财,又在汉宫西苑设“裸游馆”,专供灵帝淫乐,哄得灵帝喜笑言开。他“僭越”朝制,把自家庄园建得比皇宫还高,又怕灵帝发现,挖空心思拿“天子不可登高,登高必遭大祸”来蒙骗灵帝,这个昏君竟然确信,还口口声声称张让为父,真是昏君奸臣一路货色。张让率领十常侍,颠倒黑白清除异已,捏造罪名杀害朝臣,终于引起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的不满。张让又先下手为强,诱杀何进,导致京师卫军变乱,杀尽宫中几千太监,张让也走上绝路,投身黄河而死,东汉至此进入天下大乱的时期。

第八名:富贵一生李莲英

李莲英从咸丰六年(1856)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出宫,在清宫生活长达五十二年,是慈禧太后最宠爱的贴身太监,也是清代品位最高、权势最大、财富最多、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大宦官。他对主子的奴才嘴脸,和对同类的凶狠残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狐假虎威,有恃无恐,置各省督抚于脑后,视军机大臣为等闲;朝中大员及外省督抚,无不对其巴结奉承,仰其鼻息。举凡国政朝纲、清廷要务,他无不与闻,无不参与。

第九名:投机太监曹吉祥

曹吉祥(?-1461年)是明代太监,永平滦州人,曾隶属于王振门下。1452年,参与分管京营,后来又与石亨等密谋帮助英宗复辟并率兵迎明英宗复辟皇位,天顺初年,他被提升为司礼监掌印太监,总督三大营。石亨死后,曹吉祥见到石亨的下场,心中惊惶不安,渐渐萌发了谋反的念头。他经常厚赏那些蕃将,尽量满足他们对金钱、物质的要求。蕃将们也害怕曹吉祥一朝失势后,自己的地位不保,因而很愿意为曹吉祥卖命。曹吉祥曾问门客冯益:“历史上有没有宦官子弟当天子的?”冯益说:“您的本家魏武帝就是。” 曹吉祥听后非常高兴。1461年,曹吉祥父子因谋反失败,被英宗下令碎尸于市,曹吉祥的地产也在宪宗即位时没收为皇庄。

第十名:冒功误国童贯

童贯少年净身入宫,投身于大太监李宪门下。他为人乖巧,揣摩别人心思的功夫十分了得,精于媚术。徽宗即位后,他如鱼得水,使出浑身解数,献古玩,弄字画,用尽心思讨得这位风流天子的欢心,从此平步青云。他与蔡京联手,排挤朝臣。公(即蔡京)媪(即童贯)二相,朝内朝外,互相勾结,独霸北宋军政大权,朝野百官,尽出其门,童太监成了“童大王”。童贯独领兵权二十年,北宋在与辽、金的战争中屡败屡战,国力日虚,他却兵权永固,足见他保权固位手段之高。最后,终于在女真人南下的狂潮中彻底露怯,使北宋进入“靖康之耻”的羞辱时段。

和以上太监差不多的坏太监还有很多,如唐代的俱文珍、王守澄、仇士良、田令孜,明朝的汪直,清朝的安德海等,都是误国害民的坏太监,这些人不论何时都应该被唾弃和批判!

太监作为中国历史上不可忽略的存在,中国十大著名太监分别是谁?

史上祸乱朝政或是严重影响历史的太监有很多,这里举例十个:秦朝赵高;东汉张让;唐朝高力士、李静忠;明代魏忠贤、刘瑾、郑和、王振;清朝安德海、李莲英;北宋童贯。

拓展资料

太监是古代每个王朝不可或缺的,太监,这个身体上有缺陷的团体,本身是处于社会地位低下的人群。但是不知道从哪个朝代开始,这些宦官、太监的地位突然上升了,并有了很大的权力。正如他们的身体有缺陷一样,他们的心理也有缺陷。所以他们获权后开始胡作非为,历史上那些有名的大太监,多数是祸国殃民的奸臣,是导致王朝覆灭的不安定因素。比较著名的三大乱政太监有:

一、明朝魏忠贤

魏忠贤是当之无愧的太监界的老大。魏忠贤出身流氓恶棍,目不识丁,凭着溜须拍马的绝活儿,地位权势与日俱增。万历四十八年,年逾半百的魏氏飞黄腾达,开始大兴冤狱捕杀东林党人,私植党羽,自称九千岁。明熹宗即位后,开始平步青云,拉开了中国历史上最昏暗的宦官专权的序幕。

二、秦朝赵高

赵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宦官宰相。为了一己私利,赵高置江山百姓于不顾,与秦二世胡亥、李斯合谋,篡改秦始皇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又更改遗诏赐长子扶苏和蒙恬死。之后指使胡亥更改法律,诛戮宗室、大臣,且专擅朝政。在扶不起的秦二世面前指鹿为马,对不随声附和的大臣,捏造罪名加以迫害。

三、明朝王振

王振是明朝第一个专权的太监,他自阉进宫,得到了明英宗朱祁镇的宠幸,逐渐开始擅权,结党营私,干涉朝政,后来,王振为了建立所谓的丰功伟绩,竟怂恿皇帝亲征来犯的明代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结果皇帝做了俘虏,自己也搭上了性命。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监是谁

周朝开始的太监制度 但是没有留下第一个做太监的人名 因为在西周作为一个部落时 就已经开始有受过宫刑的人伺候贵族的事 应该是无名无姓

第一个有名姓留传下来的宦官不是赵高,也不是嫪毐,而是齐桓公姜小白时代的竖刁!竖刁本身不是太监,但是为了拍齐桓公的马屁,不息自宫成为太监。

在中国,商朝时的甲骨文中曾出现“凸刀”字,其义与阉字相通,可见当时已有将人 *** ;但未见有将他们作宫庭内侍的记述。

西周时开始有使用阉人的记载,《周礼》内有“宫者使守内,以其人道绝也”。

当时的阉人被用来作“寺人”、“内竖”、“阍人”等职,但是人数不多且地位低下,只是负责杂役,传令等工作,是家臣的一种。

随著专政王权的发展,到了战国、秦朝时,受宫刑的人大量增加,使用阉人的机构亦增多,阉人当政亦开始出现。

到了汉朝,侍候皇帝的人统一被叫作“宦者”或“宦官”。

据说此名是出自拱卫在天帝星旁一个叫“宦者”的星座。

至东汉时,规定宦官全部要用阉人,大规模宦官当政亦在当时首次出现。

之后在唐代末年再次出现大规模宦官当权。

至于“太监”一名称,最早出现于辽,本来是 *** 高级职位的名称,并不一定由宦官任。

至明朝时,宫廷内设十二监二十四衙门,提领者被称为掌印太监,俱由宦官出任。

于是“太监”变成了高级宦官的称谓,后来成了对宦官的统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45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